初中语文 名家名作阅读训练 钱钟书(窗)外一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名作阅读训练:钱钟书(窗)外一篇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著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著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著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转,所以孟子认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為此.据爱戈尔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的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為只是春天,还留著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选自《写在人生边上》

1.文章第 1 自然段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这句话的含义指的是什么?(5分)

答:其含义指的是_

2.文章第 2 段中指出:"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那么,"窗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里?(5分)

答:其意义主要体现在_

3.文章开头说到"开窗",是為了欣赏屋外的春天;文章最后说到"关窗",其原因又有哪些?(6分)

答:"关窗"的原因有: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通过对窗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

b.作者精心选择了"窗"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众多而零散的材料统摄于"窗",又借"窗"传达了精深的要义。

c.本文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表达了一种"城外的人想衝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深刻思想。

d.文章以"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开头,标志著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结尾仍与之呼应。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或描景绘物,或写人叙事,或抒发胸臆,或直抒己见,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参考答案

1.春天有了衬托才显得美.或:有阴深、沉闷、寂静作衬托,春天才显得美.(意思对即可,5分)

2.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让人不必出去就能安坐了享受.

3.保障个人私生活;让灵魂更加自由;春天还留著残冷.或:替私生活做个保障;好让灵魂自由地探胜;春天还留著残冷.

4.b、e(a"害怕外界的纷乱"在文中没有依据;c关于"围城"的感受不是本文所要表达的;d认為行文的线索是时间不正确)

诗可以怨(节选)

钱钟书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我们一向没有好好留意。“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种嵘的同时代人江淹那两篇名文——《恨赋》和《别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变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

而著名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在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的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谓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淳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籍以舒,愠为之解,英才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未有真境之所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做人间才子,既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正像陈子龙以为《三百篇》里“虽颂毕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跼天蹐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对“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这句话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来到列举的一系列“著作”,不管是说理还是记事的,都是作者“发愤”著作而成的。

B.在司马迁看来,《诗三百篇》所抒发的“怨”和其它著作所发的“愤”基内涵是一致的。

C.从“笼统”一词可以看出,钱钟书对司马迁把《诗三百篇》归于“怨”愤之作是持

否定看法的。

D.司马迁认为没有“怨”就没有“发愤”之作,说理的、记事的、抒情的作品都能证

明这一点。

2.“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下面所列各项不属于“这个意思”的

一项是()

A.嘉会寄诗以亲B.刘勰所谓“蚌病成珠”

C.离群托诗以怨D.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渔说的话“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