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现代派美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二十世纪现代派美术,这部分内容纷繁复杂,派别繁多,光介绍几位画家和他们的几幅作品是不够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我想从西方绘画的发展背景以及画家研究的角度给大家缕一下,把画家放入时代背景中,其实每位画家的绘画创作都体现了当时绘画发展的方向,那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绘画其实是延续了十九世纪印象及后期印象派的研究方向,早在印象派初期,画家把外光引入绘画,可以说在西方绘画史上已经算是一场革命了,但印象派绘画还是以再现自然为主,只不过他们更加注重用颜色来表现自然光的扑朔迷离,甚至陶醉其中,如莫奈的《卢昂教堂》我们看到的是缤纷的色彩,而教堂的形体和质地都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这幅《睡莲》主要表现的是柳阴,天光在水中倒影更是色彩的交响乐,到了后期印象派,凡高,高更认为印象派对光和色的追求始限于视觉的愉悦,是不够的,色彩应该强烈的表现情感,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如凡高的向日葵,教堂。
到了野兽派及表现派他们延续了后期印象派画家们研究的方向,都是用强烈的色彩作为表现手段,在他们的画面里画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是用色彩本身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所以我们首先从观念上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才能真正的理解现代主义绘画,欣赏的角度也应该由写实绘画转移到画家研究的方向上,所以评判的标准已经不是画得象不象了。
大家都知道野兽派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马蒂斯夫人》这幅画代表着马蒂斯野兽派的绘画风格,为什么会叫野兽派这样一个名子呢,其实这个名子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那是在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上,马蒂斯,
德兰,弗拉茫克等人展出了他们的作品,其中有一件作品,比较写实,风格就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批评家沃塞列斯在描述这幅作品时说,是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把马蒂斯等人的作品比作野兽,野兽派从此得名,野兽主义是西方二十世纪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那作为一个社团存在的时间只有两三年,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做新的探索,马蒂斯也不例外,而这段时间是马蒂斯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
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作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会”。
那结合这段话我们再看这幅画,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这样画了吧,那在这里马蒂斯正确立着由高更,象征主义者和纳比派所提出来的论点:(艺术家可以不管自然外观如何,自由地运用色彩以建立起一种抽象的色块形状和线条结构,这种结构与人,树木或静物这些当成基本结构的东西毫不相干。
)接着他在这幅画中《生命的欢乐》结合自己所做的各式各样的试验形成了最好的人物风景画之一,这幅画让人充满了无限的回忆,人物和树木的线条蜿蜒起伏,尽管在透视上故意缩小了,但它们仍然作为一种图案存在于画面,这是一首地道的田园诗,一切沉浸在一种世俗的倦怠情调和田园牧歌式的快乐之中。
《红色的和谐》这幅画所表现的似乎比印象主义者甚至比高更所想象的东西更奇特更神秘,他只用一块没加调和的红色块限定了房屋内部的空间,藤蔓植物花纹均匀的分布在墙面和桌面上,它们增强了红色块对于画面的依附,抽象的树和植物映衬着
绿地蓝天,最上面顶头的那座红色建筑物重复了房间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它建立起这幅风景画的深度幻觉。
他抛弃了正规透视然而还是加了几笔透视的点缀。
例如窗框,在前景的椅子桌子上摆的东西边缘的方式,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创造了清新可触知的绘画空间,《舞蹈》这幅画上的舞蹈者可能取裁于希腊的瓶画或农民的舞蹈,地面上浓烈的绿,天空是同样浓烈的蓝色,人物则是砖红色,天空和地面的色彩把人物封闭在前景之中,但是她们仍然在弃满空气感的空间悠然起舞,这种空间是由色相的对比和并置,以及她们本身的轮廓造型和势不可挡的旋动感所造成的。
马蒂斯一生的艺术都倾向于在极端简化和装饰性细节这两个极端之间交替进展,晚年,马蒂斯由于关节炎和其它疾病,已不能坐在画架前继续他心爱的工作。
此时,他早已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已经创造了足够多的辉煌,但这位年近八旬的艺术家并没有闲着,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剪纸创作中,并以剪纸的形式创造出新的辉煌。
与野兽派相继建立的社团还有表现主义社团,表现主义也是从后期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都市文明不满,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反感,对工人阶级表示同情,对保守的传统艺术表示反抗,要求艺术革新,他们从原始的农业社会东方文明寻求安慰,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吸收营养,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主张不机械地摹仿客观现实,而爱表现精神的美传达内在信息。
在造型上追求强烈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
这是一个复杂的文艺流派,在这里我们只介绍一位对表现主义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那就是挪威的
画家蒙克,蒙克是擅长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著名画家。
这幅《呐喊》是蒙克的最具表现主义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表现的是蒙克的一次真实的感受,我们结合这段记录在蒙克日记中的一段文字来理解这幅画,(1892年1月22日,我和两个朋友还在散步,太阳已快下山了,天空突然间变得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了脚步,轻轻地倚在篱笆边,极度的疲倦已使我快要窒息了。
火焰般的云彩象血,又象一把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的挪威海湾和城镇。
我的朋友继续独自走着,而我却呆呆的站在那儿,焦虑得不停地发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声巨大而又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
)那当我看到晚霞飘在空中,一切都笼罩在蓝色的雾霭中我会感觉到自然如此庞大壮丽,自然似乎主载着人类,蒙克为
什么会感觉到焦虑,痛苦呢,我想这是和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的,他的家庭有遗传的肺结核病,他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心爱的姐姐也在十几岁的时候离开了他,在蒙克的心里觉得他的家庭时刻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他很早就领略了死亡给家庭带来的不幸,所以在他的画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经历对他看待事物的看法的影响,这张画可以说画出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一位作家在对这幅画的色彩和声音之间的联系作过如下解释,“对于新的艺术思潮来说,声音能够带来色彩,一种声音能象魔术般地变幻出一种永恒的生命,而一种色彩则能构成一个音乐会,一种视觉印象也能唤起来自灵魂深处的疯狂"。
蒙克的这幅作品就表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一种极端孤独和痛苦的情感。
《生命之舞》这幅画是蒙克生命组画的最后一幅,蒙克
一生绘画的主题,都是以生命为主题,那这幅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前景中的三个女人是通过她们各自的轮廓来表现各自特性的,左边的那个女人显示出一种敏感而摇晃的线条,她代表了一种纯洁,自然,中间的这个男子的线条比较内收脸色苍白,其实是蒙克自己的写照,他环绕着一个穿红衣的女子,她明显的带有对生命的欲望,右边的那位穿黑衣的女人显示出一种有棱角的坚硬的线条,她似乎与生命之舞无缘,默然的看着这个场面,比较失落的样子,这三个女人的形象其实都是以蒙克的女友拉森形象描绘的,也显示了他与拉森的亲密关系,蒙克三种颜色和线条的变化,画出了人生中三种不同的状态,蒙克一生的作品很多都收藏在奥斯陆蒙克美术馆,大家对他的画有兴趣可以去研究研究。
到了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毕加索、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把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都画在画面上,从而表现一种时间和持续性,他们的绘画过程不是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是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主体派的主要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在这里我们只看看毕加索的作品,他一生的艺术实践充满了不断的探索精神,经常改变艺术表现方法和绘画风格。
下面这幅画就是他绘画第一个阶段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两姐妹》画面以蓝色为主调,这一时期主要描写贫困和潦倒的人们,因为当时毕加索也处于贫困的状态,他开始关注的都是被社会遗弃的人,病人,穷人,残疾人,老人们的世界,他也受当时巴黎
的社会环境影响,其特征就是富人的利已主义和穷人的凄惨生活。
两姐妹在各方面都充分代表了蓝色时期,他用浅浮雕的方法来构图,力求在蓝色抽象背景衬托下的两个女人形体的溶合中取得平衡,在这两个羞怯地低着头,几乎是互相拥抱着的形体中,可以看出苦难的忧郁,内心的默认,无声的钟爱和完全的宽恕。
这幅画体现出两个人的友谊并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幸和世态炎凉而减少,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以后的作品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904年毕加索定居在法国蒙马尔特区,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这个时候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的世界。
大家看这幅画《站在球上的少女》画中的结构和韵律,创造性的建立在对照和均衡的并用上,一个身强力壮的男演员和一个柔弱的少女,一块厚实的四方体和一个圆球,这种强与弱,圆与方的对比保证了整个画面的戏剧性统一,这幅画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倾向,他的兴趣在于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
这幅画画于1905年年底是他的第一次古典主义时期的源起,也就是黑人时期,没走出多远他就改变了他的画法,1907年他完成了这幅《亚威家少女们》这幅画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不同以往的毕家索出现了,他开始探索绘画的表现模式,是他迈向立体主义的第一步,在他本身也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在这幅画中形体被破坏了,然后根据一种斜角结构重新安排,这种结构打破了自然主义的全部原则,脸部不要求自然主义的写真,它们已经变成脸的符号或象征,毕加索第一次用成熟的立体主义方法画成的代表作这幅《拿曼陀
林的少女》,1910年完成,人物的内部结构基本上是由角形与几体形组成的,排列复杂而相互关系又清晰有致,为什么这样画呢,估计也没什么目的,只不过是一种新一绘画形式,对于毕加索来说探索新的绘画形式并且跟时代的步筏合拍是重要的。
不管怎么样毕加索的作品无意识的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思潮和发现,有时还超越了他那个时代,成了他那个时代思想的先驱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又对古典主义产生兴趣,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之后又画了许多超现实主义作品,所有这些大胆探索的经验导致他在1937年运用现代派的各种艺术手法,创作了他的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绘画名作《格尔尼卡》。
193 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轰炸了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毕加索为了表示他们这一罪行的抗议,画了这张画,画面中牛和马被赋予了矛盾的象征,画面正中发出嘶烈的哀呜的马是西班牙人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其他则是表现人民所受到的种种苦难,以及这些苦难所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
为了画这张画,毕加索画了几十幅预备习作,草图,最终成就了这么一幅伟大的作品,画中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
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
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
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
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
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
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
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
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
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
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
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毕加索的一生是多产而又长寿的,到他
逝世时已创作了两万件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集式作品和拼贴画。
还有其它几个派别今天在这里就不给大家介绍了,大家回去以后按照我的思路自己去整理一下。
总之现代主义美术的共同特征就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的传统,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