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陆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怀念老陆阅读答案冯骥才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老陆为人与世无争,但他创作的一些小说却笔尖里带着锋芒,可谓“绵里藏针”。
b.文章中多次写到了老陆无言的“笑”,表现了他平和、温厚、真诚、质朴的性格特点。
c.作者写从维熙逞强好胜,张贤亮自我吹嘘,意在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对老陆的喜爱。
d.老陆去世了,他的生命已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因此作者一想起他就想起江南水乡。
e.文章紧扣老陆的个性特点从为文和为人两个角度精选材料布局谋篇,形散而神聚。
18.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5分)
(1)从文中看,老陆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中找到了小说艺术的哪些“玄机”?
(2)作者在文中写老陆的“迂”,用意何在?
19.文章结尾写作者画画,妻子评画,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7、c、d
18、(1)小说要讲究情节曲折,意蕴丰厚,结尾余味无穷。
(2分)
(2)写出了老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恪守谦让之礼,不知变通的特点,还表现了老陆为人的真诚质朴,凸显了他的可爱。
(3分)18①从苏州园林的曲折,没有穷尽,让他明白了短篇小说应情节有波澜,有多重悬念,意韵无穷;汤是一桌美餐的关键,让他明白了小说的结尾要耐人回味。
(2分)
①写作小说讲究艺术的和审美的技巧;从苏州园林的曲曲折折,没有穷尽,想到小说情节要曲折、含蓄,有层次感;从宴席最后品味清爽鲜美的汤,想到小说结尾要精致、隽永而回味无穷。
(2分)
18、①老陆由苏州的园林曲曲折折没有穷尽的特点中找到了短篇小说内容与情节的玄机,从餐后汤的余味无穷发现了小说结尾的玄机。
1分,小说的“玄机”是什么解说不具体。
18②.表面写“迂”,实则写其为人真诚,谦让有礼,写出生活中的他虽不精明却透着可爱,使人物形象鲜活,读来感到轻松自然,有趣,有韵味。
3分
19、(6分)要点:
①形象地再现了老陆的人格、气质,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②表达了作者对老陆的深沉的怀念之情,点明题旨,抒情含蓄,韵味悠长。
(每个要点3分,要注意必须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老陆去世,作者提
笔画江南水乡,而妻子评江南水乡“静”与“灵动”“有绵绵的情味”道出了老陆的性情,表
现出他如江南水乡般宁静、平和,对艺术的讲究与对人的真诚。
结尾再写江南水乡与开头忆
如江南水乡的老陆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绵绵的情味抒发了作者对老陆深切的
怀念,点明了主旨,极富感染力,余味无穷。
6分
篇二:怀念老陆
阅读
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17分)
怀念老陆(冯骥才) 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
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
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
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
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不插话,只是
面含微笑地旁听。
③这不能被简单地
解释为“与世无争”,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思想原则上做和事佬。
凡是读过他的《围墙》乃至《美
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笔尖里的针芒。
只不过他常常是绵里藏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
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
晓声和汪曾棋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④一次我到无锡开
会,就近去苏州拜访他。
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
一边在园中游赏,一边听他讲苏州的园
林。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
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
推开望
去,又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我接着说:
“还像吃桃子,吃去桃肉,里边有个核儿,敲开核儿,又一个又白又亮又香的桃仁。
”老陆听
了很高兴,禁不住说:“大冯,你算懂小说的。
⑤记得那天傍晚,
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
哪里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
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夹又鲜美,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
悦,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
老陆微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
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
”然后目光又是一闪,好似来了
灵感,他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我笑道:“老陆,你的一切全和小说有关。
”
⑥于是我更明白老
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他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
的玄机。
⑦然而生活中的老
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
那是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苏州地方政府分一座两层小楼给他,还配给他一辆小车。
老陆第
一次在新居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
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
但楼门口地界窄,车
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
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
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
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对不起”,然后伸着长
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⑧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软闻的真伪。
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不知这摆手,是否定这个瞎诌的玩笑,还是羞于再提那次的傻样?
打电话给老陆,几次都没找到他。
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
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⑩作家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
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
比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巴尔扎克和巴黎。
他们的心时时感受着那块土地的欢乐与痛苦。
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的生命渐渐地融为一体—从精神到形象。
这便使我一想起老陆,总会在眼前晃过苏州独有的景象。
于是,老陆去世那些天,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江南水乡。
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绵绵的情味。
我听了一征,再一想,我明白了,我怀念老陆了。
1.第②段中写从维熙和张贤亮两位作家有什么作用?(2分)
2.第4-5节中老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小说创作的看法,仔细揣摩用白己的话归纳老陆的小说创作观。
(4分)
3.仔细阅读第7-9节,各用一句话概括所叙的两件事,并回答这两件事各白表现老陆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记叙文中常常穿插议论文字,比如本文的第⑥段就是如此。
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2分)
5.揣摩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我作水墨江南水乡画和妻子对我画作的评价?(5分)
[答案]
1. (2分)衬托((1分)老陆的温和、宽厚(1分)
2.①小说创作情节应该曲折起伏;②小说结尾应该余味无穷(4分,每点2分)
3.①坚持让外宾先下车((1分),表现老陆的谦逊礼让((1分);
②主动帮我修车修镜框((1分),表现老陆的乐于助人(1分)
4.对第4,5节记叙内容的评价(1分),表明老陆创作出优秀小说的原因是在于他能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1分)
5. (5分)内容上:
①用作水墨江南水乡画来表达我对老陆的怀念(1分)
②用画水墨江南水
乡来赞美老陆的创作具有苏州的地域气质(或赞美老陆的作品具有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的特点)(1分)
③用妻子的评价赞美老陆宁静、灵动、宽厚的性格。
(1分)
结构上:①前后呼应②点题。
(2分)
篇三:教师用怀念老陆 (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17分)
怀念老陆(冯骥才)
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
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
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从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
世无双,不插话,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③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思想原则上做和事佬。
凡是
读过他的《围墙》乃至《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笔尖里的针芒。
只不过他常常是绵里藏
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
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晓声和汪曾棋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
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④一次我到无锡开会,就近去苏州拜访他。
他陪我游拙政、网师诸园。
一边在园中游赏,
一边听他讲苏州的园林。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
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
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
小门或小窗。
推开望去,又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
“我接着说:
着一层。
“还像吃桃子,吃去桃肉,里边有个核儿,敲开核儿,又一个又白又
亮又香的桃仁。
”老陆听了很高兴,禁不住说:“大冯,你算懂小说的。
⑤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
美食家的真本领究竟在哪里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色香味俱佳,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
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最后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又清夹又鲜美,
直喝得胃肠舒畅,口舌愉悦,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
老陆微
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遮了;汤好,余味无穷。
”然
后目光又是一闪,好似来了灵感,他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我笑道:“老陆,你
的一切全和小说有关。
”
⑥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他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
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⑦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
笑话。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苏州地方政府分一座两层小
楼给他,还配给他一辆小车。
老陆第一次在新居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
那天,他用车亲自把
外宾接到家来。
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
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
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
只好说声:“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⑧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软闻的真伪。
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不知这摆手,是否定这个瞎诌的玩笑,还是羞于再提那次的傻样?
了一辆卡车,装满一车画框由天津出发,车子走了一天,凌晨四时途经苏州时,司机打盹一
头扎进道边的水沟里,许多画框玻璃粉粉碎。
当时我不知道这件事,身在苏州的陆文夫却听
到消息。
据说在他的关照下,用拖车把我的车拉出沟,并拉到苏州一家车厂修理,还把镜框
电话给老陆,几次都没找到他。
不久在北京遇到他,当面谢他。
他也是伸出那瘦瘦的手摆了
摆,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⑩作家比其他艺术家更具有生养自己的地域的气质。
作家往往是那一块土地的精灵。
比
如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巴尔扎克和巴黎。
他们的心时时感受着那块土地的欢乐与痛苦。
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的生命渐渐地融为一体—从精神到形象。
这便使我一想起老陆,总会在眼
前晃过苏州独有的景象。
于是,老陆去世那些天,提笔作画,不觉间一连画了三四幅水墨的
江南水乡。
妻子看了,说你这几幅江南水乡意境很特别,静得出奇,却很灵动,似乎有一种
绵绵的情味。
我听了一征,再一想,我明白了,我怀念老陆了。
17.第②段中写从维熙和张贤亮两位作家有什么作用?(2分)
(2分)衬托((1分)老陆的温和、宽厚(1分)
创作观。
(4分)
①小说创作情节应该曲折起伏;②小说结尾应该余味无穷(4分,每点2分)
19.仔细阅读第7-9节,各用一句话概括所叙的两件事,并回答这两件事各白表现老陆怎样的
性格特点。
(4分)
①坚持让外宾先下车((1分),表现老陆的谦逊礼让((1分);
②主动帮我修车修镜框((1分),表现老陆的乐于助人(1分)
20.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记叙文中常常穿插议论文字,比如本文的第⑥段就是如此。
分析
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2分)
对第4,5节记叙内容的评价(1分),表明老陆创作出优秀小说的原因是在于他能从各种意味深
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1分)
21.揣摩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我作水墨江南水乡画和妻子对我画作的评价?(5分)
内容上:①用作水墨江南水乡画来表达我对老陆的怀念(1分)
②用画水墨江南水乡来赞美老陆的创作具有苏州的地域气质(或赞美老陆的作品具有精致、透彻、含蓄和隽
永的特点)(1分)③用妻子的评价赞美老陆宁静、灵动、宽厚的性格。
(1分)
结构上:①前后呼应②点题。
(2分)
篇四:散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
散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
一、散文阅读
对于散文阅读而言,我们强调的是:熟悉文体。
散文的形散神聚,决定了散文的组织谋篇不像一般文章那样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为便于学生熟知散文的阅读思路,我们把常考的散文分三类进行梳理。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07 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
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
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
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
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
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09 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开头引出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记忆深刻。
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
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
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这类散文也叫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09 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碌碌奔波,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
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
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
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 30—50 篇同类文章。
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阅读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7—09 年44 篇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对于散文解题而言,我们强调的是:储足知识。
先看几道高考题:
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全国卷 1 《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这几道高考题直接以散文写作知识为命题依据。
这类题是高考必考题。
散文文体的知识建构是散文阅读的基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感悟春天
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
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
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
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
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
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
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
朱熹更是有名的
“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
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
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这位女子可谓是个贵妇,但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
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
这先
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 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
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
但盆
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
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
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
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
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1、第②段“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一句中,“哲学的命题”“诗人的想象”在文中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1)哲学的命题:
诗人的想象:
(2 )用意:
2、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引用大量诗句的意义。
3、请简要说明第⑤段中画线处的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了哪些感悟?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7 题
怀念老陆
冯骥才
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水
乡。
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相见,大家聚在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
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看着丛维熙逞强好胜地教导我,或是张贤亮吹嘘他的西部影城如何举世无双,从不插话。
只是面含微笑地旁听。
我喜欢他这种无言的笑,温和、宽厚、理解,他总是欣赏着这些个性大相径庭的朋友们——甚至是享受着。
这不能被简单地解释为“与世无争”。
凡是读过他的《围墙》《美食家》,都会感受到他的绵里藏针。
我想这既源自他的天性,也来自他的小说观。
他属于那种艺术性的作家,他把小说当做一种文本的和文字的艺术。
高晓声和汪曾祺都是这样。
他们非常讲究技巧,但不是技术的,而是艺术的和审美的。
一次去苏州拜访他,他陪我游赏拙政、网狮诸园。
他说,苏州园林的最高妙之处,不是玲珑剔透,极尽精美,而是曲曲折折,没有穷尽。
每条曲径与回廊都不会走到头,有时你以为走到了头,但那里准有一扇小门或小窗,推开望去,又是一番风景。
说到此处,他目光一闪说:“就像短篇小说,一层包着一层。
”
记得那天傍晚,老陆在得月楼设宴招待我。
入席时我心中暗想,今儿要领略一下这位美食家的真本领了。
席间每一道菜都是精品,却看不出美食家有何超人的讲究。
饭菜用罢,上来一道汤,看上去并非琼汁玉液,入口却是清爽鲜美,顿时把这顿美席提升到一个至高境界。
大家连连呼好,老陆微笑着说:“一桌好餐关键是最后的汤。
汤不好,把前边的菜味全退了;汤好,余味无穷。
”然后目光又是一闪,瞅着我说,“就像小说的结尾。
”
于是我更明白老陆的小说缘何那般精致、透彻、含蓄和隽永。
他不但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还长于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里找到小说艺术的玄机。
然而生活中的老陆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
我听到过一个关于他“迂”到极致的笑话。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老陆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第一次接待外宾就出了笑话。
那天,他用车亲自把外宾接到家来。
但楼门口地界窄,车子靠边,只能由一边下人。
老陆坐在外边,应当先下车。
但老陆出于礼貌,让客人先下车,客人在里边出不来,老陆却执意谦让,最后这位国际友人只好说声“对不起”,然后伸着长腿跨过老陆跳下车。
后来见到老陆,我向他核实这则文坛轶闻的真伪,老陆摆摆手,什么也不说,只是笑。
篇五:2016高考现代文阅读经典学案
2016现代文手稿详解第一章主旨篇
怀念老陆(冯骥才)
①近些天常常想起老陆来。
想起往日往事的那些难忘的片断,还有他那张始终是温和与宁静的脸,一如江南的水乡。
②我和老陆一南一北很少往来,偶然在京因会议而邂逅,大家聚餐一处,老陆身坐其中,话不多,但有了他便多一份亲切。
他是那种人-----多年不见也不会感到半点陌生和隔膜。
他不声不响坐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