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之温州民间金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变迁之温州民间金融
11思想政治教育本1班110111004 董佳丽
民间金融在温州有悠久的历史,明、清《温州府志》等有多处温州民间借贷的记载。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形式不仅有民间直接借贷,还包括机构化的民间金融。如钱庄、票号、私营银行以及组织化的民间金融如合会等。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对温州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变迁是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显现出自己的特点。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76 年温州开埠到 1949 年建国;第二阶段是建国后到1978 年改革开放;第三个阶段是1979 年至今。这三大阶段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变迁。
民间金融发展的优势:(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温州地处浙南山区,面海背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养成了温州人爱冒险、敢为人先的性格。自古温州交通不便,受重农抑商主流意识影响不大。而且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又无其它资源优势,因而温州自古商业发达。被后人称之为"事功之学"的永嘉学派就诞生于温州。永嘉学派大胆的批判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重视理财、富民。这是更接近于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历史文化上的"一无一有",使温州成为我国少有的拥有金融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1937 年抗战爆发后,宁等地相继沦陷,沪、温州成为东南地区的唯一口岸。南部各省货物运输均集于温州,温州钱庄业迅速发展。此时钱庄不仅经营货币业务,凡是图利的业务均在经营范围。这期间温州三度沦陷,但由于温州钱庄的多行经营反而没遭到什么损失。改革开放初,国家金融改革相对落后,温州民间金融却创新迭出,迅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得温州民营经济走在全国前列。这些不得不说与温州的金融历史底蕴和温州人敢为人先,重"事功"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也正是因此,改革开放后,温州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对不少温州出现的全国第一的民间金融创新采取了默认态度,而不是像很多地区那样管得很死。(二)经历了长足的发展。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被辟为商埠。开埠后,近代温州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起来,随之民间金融蔚然兴起,主要形式为钱庄和私人银行。早在1891 年,温州已有春生、裕通、怡生三家银号;1916年以后,钱庄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1926 年至1929 年,可以说是温州钱庄业的全盛时期,有"大同行"64 家,"小同行"40 余家。改革开放以后,温州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下,区域金融结构是二元金融结构,即以现代银行业为主的现代金融部门和以合会、集资、民间借贷等为主的民间金融的并存。改革开放初,组织化的民间金融形式各种"会"在温州非常活跃,另外则是半正规的、介于体制外的地方民营小法人金融机构,即所谓的"两社一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共存在过 51 家城市信用社、34家农村金融服务社和约188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平均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家机构。
民间金融发展的劣势:(一)相对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是历史发展的取向,本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但它也是一柄双刃剑,相对的自由化也体现出了温州民间金融发展的劣势。1929 年,是温州钱庄业的全盛时期。然而,这种繁荣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1930 年就面临严重危机,发生了"大倒闭"风潮。原有的 64 家"大同行"因亏蚀闭歇的竟达 56家。这当然与近代历史条件有关,但也是过度自由化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温州民营经济发达,对民间金
融有内生需求,相对自由化的监管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温州金融案件频发,典型的如 80 年代的民间"会案"、年代一90些小法人机构的经营危机等。80年代温州会案发生最为密集,民间借贷活跃的乐清、平阳、苍南等地尤为严重。1984年,乐清黄华镇首开纪录地发生黄华会案。1985-1986 年,乐清发生空前的灾难性的"抬会"风潮,波及 16 个县、市、区,非正常死亡人数 50 多人。1986 年,平阳、苍南又发生"排会"会案。进入 90 年代之后仍屡有发生。(二)分布分散,区域差异很大。近代温州钱庄业的全盛时期,行前街、纱帽河一带,钱庄鳞次栉比,银元叮当之声,终日不绝于耳。20年代初,温州名流黄溯初等人还发起设立了瓯海实业银行。然而各县却无法和市区相比。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全市各地的民间金融在借贷规模上差异很大。市区的股份制企业较多,使得大量民间游资能够及时找到投资渠道和领域,银行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强。而各县常见的是"小、散、松、"的民营企业,借贷资金的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借贷的单笔规模较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居民的个人行为借贷。由于游资无法通过股份制进入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投资渠道相对较窄,因此这些地区的民间借贷、各种"会"也更加活跃。这种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温州民间金融很难走上规模化。
民间金融发展的威胁:(一)受时局、政策影响大。由于各种民间金融的经营主体是私人,时局及对民间金融的严格的管制,都会对民间金融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致命打击。近代温州的瓯海实业银行就是因时局动荡、国民党 CC派进攻于1948 年停业。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尤其公私合营后,所有的金融企业全部国营化变成正规金融,虽然民间借贷仍有存在但机构化的民间金融被彻底消灭了。上文提到的"两社一会"曾为温州民营经济初期发展做的治理整顿就使一些改革措施又回到原地,如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利率改革等。因此,受时局、政策的影响,民间金融在温州的发展呈现出"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的不稳定性。这虽也部分体现出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共性,但比如率先在温州实行的利率改革等却也是温州的特殊之处。(二)边缘化。近年来,由于民间金融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融资需求,民间融资单笔规模难以满足企业扩大的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民间金融发展速度正在放缓。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民间借贷约为全市银行贷款的 65%,1991 年上升至80%,2001 年下降到 45%,目前为 25%。且还在下降。自1990 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持续下降,民间借贷和银行之间的利差也逐年下行。通过历史数据表明,温州的民间金融有被边缘化的威胁。
民间金融发展的机会:(一)法律地位的逐渐确立。温州民间金融同其他地区的民间金融一样,经历了近代的发展和建国后从无到有的变迁,其法律地位也逐渐由无走向有。2003 年和 2005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布的文件中对民间金融多次肯定。2005 年,央行发布《2004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阐述:民间金融"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这被普遍认为是给民间金融正名的信号,预示着民间金融合法时代的到来。(二)进入正规金融。随着正规金融对温州民营经济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温州民间资本越来越多的进入各种正规金融渠道。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市商业银行,都可以看到引进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战略投资者的现象。因此,看到温州民间金融规模在式微的同时,进入正规金融不妨看作是民间金融发展的另一种机会。
综上所述,温州民间金融根植于温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近代以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