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引出本课主题《月是故乡明》。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讲解特殊句式。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短语3. 重点句子分析4. 课文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生字词、短语,每个写三遍。

(2)翻译课文中的特殊句式。

(3)仿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业答案:(1)略(2)略(3)示例: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

望着那轮明月,我不禁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诗歌、散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故乡,思考故乡的特点和魅力。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鼓励表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以自身的故乡为例,介绍故乡的特点和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故乡记忆和情感的表达和分享。

第二章:故乡的地理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与环境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环境的变化和保护。

教学活动:1. 教师以图片或地图等形式展示故乡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故乡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描述。

2. 评估学生对故乡环境保护意识和建议的提出。

第三章:故乡的文化与传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的文化与传统。

2. 培养学生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语言、风俗、节日等文化特点。

2. 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活动,体验故乡文化的魅力。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故乡的语言、风俗、节日等文化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组进行传统活动,如民间舞蹈、传统游戏等,体验故乡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乡文化的了解和描述。

2. 评估学生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的表达。

第四章:故乡的历史与传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的历史与传说。

2. 培养学生对故乡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故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传说故事。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活动,发现故乡的历史痕迹。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故乡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案:《月是故乡明》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互动讨论、诗歌朗诵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互动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诗歌朗诵音乐。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故乡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故乡的美好。

同时,播放一首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氛围。

2. 诗歌学习(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发音、停顿和语调。

然后,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互动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故乡的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心中的故乡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关于诗歌的疑问。

4. 诗歌朗诵(5分钟)挑选几位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感情去演绎诗歌,让其他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领会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或者回家后向父母朗诵诗歌,分享学习成果。

《月是故乡明》这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互动讨论、诗歌朗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故乡的美好,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学鉴赏、写作技巧分析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引入本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技巧,写一段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字。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字词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列表展示3.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等4. 课堂练习:展示优秀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以“家乡的月”为主题的作文。

答案示例:作文题目:《家乡的月》作文内容:描述家乡的月亮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家乡的月”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月是故乡明”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文化内涵。

(2)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

(2)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成语的奥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故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及用法。

(2)了解成语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2. 教学难点:(1)成语“月是故乡明”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借助多媒体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月亮的美。

(2)提问:“月”在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3)引出本课成语“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及用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成语“月是故乡明”的来源及演变过程。

(2)分析成语中的关键词“月”、“故乡”和“明”的含义。

(3)讲解成语的用法,如句式、词性等。

3. 案例分析(1)举例说明成语“月是故乡明”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2)分析案例中成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含有“月”的成语。

(2)每组挑选一个成语,分析其含义、用法及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运用成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成语。

四、课后作业1. 熟记成语“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及用法。

2. 搜集五个含有“月”的成语,分析其含义、用法及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3. 写一篇短文,运用至少三个学到的成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成语“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成语在实际语言中的应用。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最新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歌曲、故事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1.3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和意境。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月是故乡明》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如“月”、“故乡”等。

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述《月是故乡明》创作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朗读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4.2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诗歌欣赏和朗读练习。

4.3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生活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生活实例、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6.3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元素,培养审美情感。

第七章:诗歌的艺术特色7.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月是故乡明》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7.2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1. 领会课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会用这些词语。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达的作者情感。

4. 品味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鉴赏能力。

5.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运用所学,尝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故乡的风景”为主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作业中的表达,评估其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的珍惜程度。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1)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1)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掌握文中生字词,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并掌握文中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掌握文中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进而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b.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段落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夜晚,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月光洒在我的窗前,让我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

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村后是一座座翠绿的山峦。

每当夜晚来临,月亮挂在天空中,整个村庄都被月光笼罩,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离开故乡已经多年,但我对她的思念从未减少。

每当看到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我就会想起故乡的夜晚,想起那熟悉的山山水水。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古诗文的意境和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体验古诗文的意境。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文的意境。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月是故乡明》的相关图片和诗句。

2.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月是故乡明》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2. 学习古诗(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体验(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4. 朗读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6. 结束语(5分钟)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总结,感谢各位学生的参与和配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月是故乡明》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的进步。

3. 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的反思。

3.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总结。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课本朗读
•课文解析
•作文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掌握部分高级词汇和句型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掌握部分高级词汇和句型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教案和课本
•班级进行课前讨论
2.课堂内容
2.1 课本朗读
•教师带领学生读一遍《月是故乡明》课文
•学生自读或小组内读
2.2 课文解析
•了解词汇和句型
•学习生字和词语
•学习有关日常生活和家乡风景的词语和句型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旨
2.3 作文训练
•按照课文主题和情节进行写作
•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
•预习下一课程内容
六、教学评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回答问题的情况
•作业情况的评估
七、教学反思
•本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多参与、多互动
•课程设置也很合理,师生互动性强,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docx

3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docx

3月是故乡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月是故乡明》一、教材分析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达标都有相应规定,五年级属于小学高段(第三学段),该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标中“阅读与鉴赏”方面的要求有如下几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诵读优秀文章,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二、设计思路《月是故乡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单元主题是以“童年趣事”为主题,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三、教学目标1.认识“徘、徊、渺、算"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理解课本里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3.学习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4.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四、教学重点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I.谈话导入:月亮同学们都不陌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可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遥望。

可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思索,还可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宽广。

无论是愁怀难解,忧国忧民,还是思乡情切,都值得我们对着月亮吟诵几句。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绘画、写作等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理解;2. 诗歌意境的描绘与分析;3.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乡的景色;3. 准备写作纸张和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诗歌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讨论或绘画等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创作(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让学生写一首关于故乡的诗歌或绘画一幅故乡的景色。

5. 分享与总结(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对其进行点评和总结。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语解释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2. 组织学生参观故乡的相关景点,加深他们对故乡的了解和感情;3. 开展以“故乡”为主题的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他们。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合作探讨的学习材料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诗歌《月是故乡明》。

(2)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诗歌朗诵评估:评价学生在诗歌朗诵时的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能力。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月是故乡明》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月是故乡明》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内容,介绍诗人背景;(2)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讨论诗歌的深层意义和内涵。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相关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欣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5.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月是故乡明》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创意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情感的传达等方面。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理解课文中生字词,掌握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主题思想的提炼和探讨。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常常代表什么?”由此引出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字词: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经典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仿写。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自行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并进行仿写。

7.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分享自己与家乡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月是故乡明》2. 板书内容:a. 生字词b. 课文结构c. 修辞手法d.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并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2. 答案:a. 课文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家国情怀。

b. 句子分析及仿写: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作文,题目为《家乡的月亮》,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以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能力,我们要认真写好详细的教案,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

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积极参与《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1、复习《故乡的亲人》、学唱《故乡的小路》2、听赏《故乡的云》、《那就是我》3、学生创作和表演教学重点:感受、比较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对比、联想、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

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乡情意,总是常驻胸间。

唐朝诗人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课件)生:跟着朗读师: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写过这样的诗,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放背景音乐)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二)复习《故乡的亲人》聆听歌曲,投影有关图片。

学生齐唱《故乡的亲人》师:这首歌曲该用哪种情绪来演唱?节奏怎样?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情感?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唱《故乡的亲人》。

生:深情、思念地唱《故乡的亲人》。

(三)学唱《故乡的小路》导入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故乡的亲人》,通过思念故乡的人来表现思乡之情,那么现在请你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呢?生:聆听歌曲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生:讨论后回答。

师:请你轻声跟唱。

生:跟唱《故乡的小路》。

师: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独唱、齐唱、领唱合唱)生: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公开课
文本学习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l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l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篝火旖旎绝伦惆怅耄耋
嚼烂慨然恍然大悟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

我相
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

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

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五、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