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

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了。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这首乐曲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主题曲。

三、欣赏乐曲《草原牧歌》。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

(1)、演奏音乐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生:马头琴。

(2)、音乐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3、整体欣赏。

4、创编活动。

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

生:雄鹰。

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播放《草原牧歌》乐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律动。

四、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毕业后曾任北平艺专音乐理论系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

五、小结。

今天,通过《草原牧歌》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萨仁格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相信在她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藏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

《牧歌》教学设计-最新资料

《牧歌》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七年级(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独唱、无伴奏合唱、小提琴、大提琴独奏等不同版本的《牧歌》改编曲。 2、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 3、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了解其音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不同演唱、演奏风格的乐曲《牧歌》,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以及草原民族音乐的独有风格,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通过对歌词、旋律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内蒙古音乐文化风格特点,了解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跟随伴奏分组准确演唱和表现歌曲。 3、了解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能够分辨马头琴音色,并尝试在乐曲《牧歌》旋律中即兴填词,表现草原风情。 【教学重点】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把握其演唱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演唱时应注意带有连音线音符的时值;在尝试创作环节需要教师引导、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不同颜色的画卷,这三种颜色组合在一起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发挥下想象力: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羊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在辽阔的草原下,蓝天和白云的映衬 下成群的羊儿悠闲的散步?…这是哪里特有的美景呢?(教师出示第四幅草原画卷。) 学生:内蒙古大草原。 教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在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在版图上呈狭长形的部分就

是我国最大的牧区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在那里孕育出一個少数民族——蒙古族。蔚蓝的天空下,朵朵白色羊群点缀下,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上,生活着智慧、勤劳的蒙古族人民,他们在缔造光辉历史的同时,这個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音乐文化。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下面我们欣赏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回答问题。 二、完整聆听 教师:完整聆听之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这是一首无伴奏的独唱声乐曲。速度上,曲调显得悠长,节奏很舒展,旋律上,起伏虽不大但很有气势,从音乐中能感受到辽阔壮丽的草原美景。 教师:蒙古族民歌《牧歌》主要为放牧时演唱,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悠扬飘荡,又兼有宽广豪放和优美抒情;节奏自由舒展,多采用“密一疏一更密一疏”;歌词基本对称,描绘出绿绿的草原上“蓝蓝的天空”、“白云”和“雪白的羊群”,色彩明朗、情景交融,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而牧歌作为绚丽多彩的蒙古族音乐的一部分,内容上,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充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主要内容;歌词上,注重抒情,又善于描绘景色,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旋律上,上行乐句节奏通常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個领域如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分析学唱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唱这首《牧歌》,请同学们跟读节奏:x X X X并填歌 词读节奏。 教师:同学们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用“ a填充旋律哼唱;最后完整随范唱轻声唱。 歌曲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草原美景,蒙古族人民过着舒畅的自由生活,同学们在演唱时,要置身于美丽的草原,奔腾的马儿和雪白的羊群仿佛就在眼前,要把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看看谁更有感染力?

歌曲《银杯》教案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歌唱《银杯》、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白庙乡中心校 郭峰亮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重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部分: 营造氛围 课件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视频,老师与学生一起欣赏。 欣赏后问:演唱者是谁?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回答:德德玛蒙古族 1、介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曲作者:阿拉腾奥勒,内蒙古通辽市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原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原理事,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演唱者:德德玛,内蒙古额济纳旗人,中国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现为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院长。被誉为“草原上的夜莺”。1979年,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使她红遍大江南北。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犹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 2、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聆听德德玛的音色,感受女中音歌唱家的演唱风格。 师:同学们好,刚才我们欣赏了古草原的祝酒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和草原的牧民一起共同来欢庆节日,请听歌曲《银杯》。 二、《银杯》歌曲教学 1、完整地聆听范唱,观看歌曲录像《银杯》。 2、复听,跟音乐按节奏读歌词。 3、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 4、随琴轻声演唱旋律。 5、随琴轻声演唱歌曲。 6、有感情演唱歌曲,表现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 7、模拟蒙古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

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

第二课草原牧歌 一、教材分析: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习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二、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以及马头琴曲《万马奔腾》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感受蒙古长调歌曲的悠扬、深情的特点。 (2)感受、欣赏《万马奔腾》,理解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蒙古人的生活,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知道长调歌曲的特点、认识马头琴以及马头琴音色的独特之处。 五、教学过程:

小学音乐《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草原牧歌》两个主题的例外情绪,表现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尝试演唱乐曲的两个主题,运用重复的手法进行旋律的创编。 3、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听、唱、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欣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 乐曲旋律的演唱。 教学重点 重复手法的旋律编排。 教具的准备 各种小乐器、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导 (1)组织进场。 (2)师生问好。(在音乐中问好) 设计说明:通过课堂的常规问好活动调动起学生开始上音乐课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情景导入 A、从简单的骑马动作进行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做个动作,大家来猜一下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做骑马的动作)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B、揭示课题《草原牧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美丽的草原上感受草原牧歌的优美吧。 设计说明:由很具有草原特色的骑马动作来导入到课题,使学生简易联想到美丽草原的情景,为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做了充塞的思想准备,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就如穿针引线大凡,把情景严紧的与音乐相联系。 三、统统欣赏乐曲 思考问题:乐曲具有怎样的情绪? 设计说明:整体把握乐曲,在听的时候注意情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聆听,主动找答案,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并且在听的时候不让学生有多余的动作,同时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简单的律动。师:这首乐曲既有欢乐开朗的地方又有舒徐荡漾的地方。由此可见乐曲具有两个例外的主题。 四、分主题进行欣赏 (1)第一主题: 欣赏第一主题,回答问题。 1)思考问题:注意第一主题的节奏,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的简单表演:骏马在草原上驰骋。(结合开始教的动作) 2)用相对慢一点的节奏结合出示的乐谱简单的演唱一下。 3)思考问题:哪两个乐句是节奏和音符都完全相同的? 2、3两个乐句完全相同。运用了重复的手法。 ⑵第二主题: 欣赏第二主题,回答问题。 1)思考问题:第二个主题有怎样的情绪?

音乐教案《草原牧歌》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牧歌》 课型:欣赏 教授人:王笑微 教学目标:学习演唱《牧歌》,以自然舒展的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并区分长调和短调。感受蒙古音乐的辽阔,悠扬。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音乐的辽阔和悠扬。 教学难点:真正将人和音乐融为一体,感受音乐,享受音乐!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同学们,一首蒙古族音乐《银杯》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的热情,那你们还想不想再看看蒙古草原的辽阔和美丽风光呢?” “想!” “好,那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蒙古做客,感受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异族风情!” 二、教学过程: 1、教师创设意境。 “同学们,现在你们找一个自己最舒适的姿势静静的保持三分钟,闭上双眼,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发挥你们的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 “一片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飘洒在其中,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稀洒的羊群像白银落在草原上,远处的蒙古包炊烟袅袅,悠扬的马提琴声远远的传来,配合着牧羊姑娘的歌

声回荡在草原上空。(教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音乐《牧歌》配合创设的意境,声音由小到大。)你一个人,只身躺在草原上,享受着暖暖的阳光,微风吹拂着小草和野花的清香扑鼻而来。” (随着音乐的情绪转变)“渐渐的草原上热闹了起来,牛羊业渐渐多了起来,骑马的、摔跤的、放牧的都走出了蒙古包,牧羊姑娘从山丘上走下来,离我们越来越挽近!”(将音乐的声量逐渐增大)2、引导学生区分长调和短调的区别: 短调:节奏整齐 长调:节奏自由 3、教师范唱《牧歌》,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让学生体会节奏自由。 4、给学生教唱《牧歌》,体会音乐的主旋律。 5、学生整体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用长调的演唱方式根据自己 对歌曲的理解,带上自己的感悟和音乐情绪,任意发挥演唱歌曲。 6、教师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和《牧歌》,各一段,体会音乐情绪,让学生谈出听完音乐后自己的心情。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听完后的心情是:愉悦、舒畅 生:《嘎达梅林》听完后的心情是:自由、平静、忧伤 师:同一首音乐,听的人不同,心情都是不一样的,它会受环境、心情、事件的影响,无论是那一种,只要你认真的“品尝”一定会有你自己的味道!

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 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相互认识 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 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 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 知识 (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1、集体读导言 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一、教学目标: 能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感情背唱歌曲;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作曲家翟希贤及主要代表作品。 2、欣赏并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乐特点,认识波音记号。 4、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三、课时:两课时 四、授课年级:初一 五、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歌曲《银杯》 1、民歌: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

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导入: 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将斟满酒的银碗托在哈达之上献给客人,客人应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主人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因此,酒歌就成为蒙古族民歌艺术中重要的体裁之一。 3、歌曲《银杯》 (1)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近代一些宴歌、婚礼歌等也属于短调体裁。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2)《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银杯》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 (3)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 4、音乐小知识: 装饰音:用来装饰旋律的小音符,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 (1)倚音:由一个或多个音组成,用小音符记写在主要音的左上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银杯》,聆听歌曲《牧歌》,学习一段体、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知识。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学唱《银杯》;聆听《牧歌》,对比感受长调、短调的特点。 三、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学习一段体;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 教材分析: 《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4/4拍,中速,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又称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2小节为衬词。第二句也是。旋律进行除了级进,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能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对比感受长调与短调。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歌曲中的倚音、滑音的唱法;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 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形成了“民歌”这种音乐体裁。(出示了解“民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银杯》。 2、出示课题。 二、新授 (一)学唱歌曲《银杯》 1、初次聆听范唱,思考: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歌曲简介。 《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歌)。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 在草原上,《银杯》早以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3、初步学习“一段体” 4、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中速稍快;热情地) 5、随音乐用“lu”哼唱,提出比较难唱的地方。(如:倚音) 6、难点教唱指导(预设:第5、6小节) 7、认识倚音和下滑音,并指导唱。 8、歌曲视频欣赏,多形式练习演唱。 9、通过这首歌曲总结短调的特点。 (二)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短调) 1、初听歌曲,与《银杯》进行对比(速度、情绪、节奏、体裁) 2、再听歌曲,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 3、总结对比《金杯》和《牧歌》(速度、情绪、节奏、体裁、流行地区) 三、总结 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体会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最新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3草原牧歌教案

谢谢观赏此内容是原创,翻版必究。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得草原我得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得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得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得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得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得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得维吾尔族歌曲得特点以及这些民族得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得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得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得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得含义以及藏族民歌得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得地方,请同学们听着

这首熟悉得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得美丽得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得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得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得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得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得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得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得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得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得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上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 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 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 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 速度:慢 节奏:舒展、自由地 情绪:优美、抒情地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师:歌曲如此的舒展辽阔,缓慢悠长,那你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让我们打着节拍,跟唱歌曲,找出答案。 学生:节奏、气息的控制。

人音版音乐七上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银杯》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1、了解蒙古族音乐相关文化; 2、学唱歌曲《银杯》。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并用真挚热情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模仿、对比、探究、合作,分层指导中学唱歌曲,了解音乐文化。 3、知识与技能辨别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掌握乐句结尾音的气息和音准;用真挚热情 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并用热情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掌握乐句结尾音的音准及气息; 2、能够投入、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课前播放《吉祥三宝》(简介:04年发行,05年火遍排行榜,06年春晚独放异彩。) 《自由飞翔》(学生跟唱) 《牧歌》(感受萨日娜演唱风格) 2、引言还知道哪些蒙古族歌曲及相关风土人情? 二、新授内容: 1、蒙古族相关文化: 地理位置、美丽风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人物历史。 [播放图片、简要介绍] 2、蒙古族民歌:

长调(P23) 民歌(P22)呼麦(特殊技法) 短调(P23) [阅读、提问、范唱、比较、视听] 3、学唱《银杯》: 1)范唱击拍二分音符击一拍 2)乐谱分析调高:1=C(6=A) 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A羽调式 音阶:6 123 56 123 节拍:4/4 曲式:一段体(P23) 3)弹奏唱谱边弹边唱 4)试唱填词先分句、后整体 5)难点突破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延长音、大跳高音、装饰音 6)原唱跟随播放童声合唱 7)完整演绎伴奏、击拍、指挥、角色分工合作 三、创编练习:(要求) 1、单独、小组演唱展示 2、动作、舞蹈模仿演唱 四、小结拓展: 1、本课小结:熟知、认同、喜爱蒙古族音乐文化。 2、课外拓展:聆听试唱p23《牧歌》;自学p31《嘎达梅林》;上网学唱《吉祥三宝》;翻看中国历史元朝部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学会聆听——鉴赏草原牧歌教案

学会聆听——鉴赏《草原牧歌》教案 授课人:杜海云 [课题]:学会聆听 [教学内容]:一、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二、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三、学习鉴赏音乐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音乐,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 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 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牧歌》,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 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本子、带笔。 2、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保持安静。 3、鼓励学生多参与。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 (一)请同学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基本常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音的产生:音是由发音体振动而产生的。 2、音的分类:乐音和噪音 3、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4、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5、“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四、鉴赏《草原牧歌》 (一)介绍《草原小姐妹》故事背景 (二)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 提问: 1、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2、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速度、力度……)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作品及演奏者简介:琵琶大师刘德海(曾改编《十面埋伏》、《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曲目) (四)知识拓展: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笛子、二胡、古筝) (五)依据PPT所示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六)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师:1、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通过对比欣赏,更清楚的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我们就会成为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五、观看蒙古族舞蹈

音乐课《草原牧歌》评课稿

音乐课《草原牧歌》评课稿 这次县中小学音乐团队赛课,我们山门学区推出的是杨**老师的《草原牧歌》。 杨老师节选了《草原牧歌》单元的第二课时。在这个课时,学生通过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蒙古族歌曲的欣赏,感知、了解和体验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的特点,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宽广美丽的草原风景,同时也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化。 教学中,杨老师首先一边让学生欣赏一首好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鸿雁》,一边自己做着拉马头琴的动作。由于《鸿雁》是今年最热门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歌曲,所以这个开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长短调”的区分;接着,杨老师又通过让学生欣赏《嘎达梅林》的小片段,介绍了音乐知识“短调”,然后,杨老师要求学生欣赏并判断《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体裁类型(长调),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着重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了“长调”;最后,杨老师通过介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演唱者德德玛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音乐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

欣赏完杨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材处理把握全面到位。杨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几首体裁、情绪迥异的音乐作品——《鸿雁》、《嘎达梅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使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有了形象的了解;然后,杨老师又指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蒙古族音乐中的“长短调”,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在美,从而顺利实现了对本课重难点内容的教学。在这些知识性教学目标达成以后,杨老师又设计了介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演唱者德德玛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情感教育,有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热爱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的人。 其次,杨老师充分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她注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老师边唱边跳的表演,师生共同表演等,努力促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欲望,追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最后,杨老师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积淀。整堂课中,无论是组织教学的语言,还是与学生的互动,她都非常注重音乐语言的规范性,例如: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两首歌曲中的不同点时,学生很多地方表述不清楚,能及时的引导。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蒙古族民歌,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蒙古民歌了解长调和短调,使学生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欣赏、感受蒙古族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马头琴演奏《鸿雁》 师:你感受到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生:草原 提问:属于什么民族的音乐?生:蒙古族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蒙古族分布于我国什么地方? 生:分布于我国北部,它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师:让学生说一说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生答(表扬) 你们真是博学多才那,你们用那么美得词语拼凑成一幅幅画面,老师仿佛看到了辽阔草原美丽山岗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一群鸿雁飞翔在蓝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看护着牛和羊轻轻哼着草原牧歌,。。。(背景音乐《鸿雁》) (本环节先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轻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自由的旋律?悠长。

师:蒙古人有三宝,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一是辽阔的(草原)二是奔驰的(骏马)三就是这醉人的蒙古长调。我们刚才所听的是哪一宝?-------引出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起伏的旋律就像一群鸿雁在草原上飞翔。。。 鸿雁带去了你们对草原的喜爱,传到了牧羊姑娘的耳朵里,她回应了。。。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草原,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本环节通过听、说使学生对长调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二、欣赏蒙古族歌曲《牧歌》(出示课件) 1、师:同学们在欣赏时,思考这首歌曲旋律、节奏怎样? 生:答 师:《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 2、复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并且告诉老师歌曲从音乐上看可以分成几部分?再次播放歌曲) 生:一部分。 生:描写草原的景和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师: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草原美景,听了这首歌,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望无边,数不清的羊群像晶莹的盖在绿色的草地上。体现了蒙古人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此曲演唱者及艺术手法,采取讲解与分段听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复听歌曲——(出示视频) 师:让我们一起哼唱着这首《牧歌》去看一看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共同感受歌曲的美好。 小结:布仁巴雅尔用他用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演绎了这首本族歌曲《牧歌》。 4、师:《牧歌》这首具有蒙古生活特色的歌曲又有哪些特点呢?再

公开课《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教案《蒙古族音乐的分类——草原牧歌》 新民市大柳屯学校于萍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出版社中学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蒙古族音乐的分类——草原牧歌》。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短调,民族乐器中的马头琴,在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长调因其在蒙古族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以及其悠长旷达、自由舒展、优美的旋律而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长调作品有无伴奏合唱《牧歌》、短调《银杯》、新民歌《天堂》等。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七年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处在变声期多以欣赏课的形式出现,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歌曲的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体会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歌表演等形式,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⑶知识与技能: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的学习,了解蒙古族音乐,听辨并区别蒙古族音乐的长调和短调。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蒙古族音乐的分类。 4.本课的难点是: 听辨并区别蒙古族音乐的长调和短调。 5.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提问蒙古族文化民俗导入音乐课堂——讲授新课——开拓欣赏——课堂讨论互动环节——课堂小结 一、复习这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音乐课堂(3-5分钟) 1、师生问好 2、教语: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个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民俗的调查,哪位同学能来说说他查到的资料。 二、讲授新课(占时30分钟) (一)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蒙古族 生答:略 (二)集体观看视频——中国境内内蒙古大草原风光视频 (三)乐理知识的学习——蒙古族音乐 过渡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天籁般的声音——蒙古族音乐。大家都知道,音乐来源于生活。少数民族的的民间歌曲,简称“民歌”,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

牧歌教案设计

牧歌教案设计 太仓市城厢第四小学陆慧怡 教学目的: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通过《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充分了解内蒙古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具:多媒体弦律线卡片 教材分析: 《牧歌》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蒙古族民歌。歌词原为: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在短短的四句淳朴而形象的歌词中,却溶进了如此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长的节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家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处在较高音区,以“suo”音为中心上下回旋,作波浪形进行,仿佛是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第二乐句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以“do”音为中心,旋律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 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

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在欣赏民歌版本的时候,通过哼唱旋律,勾画歌曲旋律线,学唱歌曲等方法,对民歌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也为无伴奏合唱的欣赏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进入教室,播放歌曲《天堂》,媒体展示广阔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感受草原和蒙古民歌的魅力。也让学生投入到我所创设的音乐情境之中。 二、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分钟 1、师: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生:56个) 师: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生:黎族、壮族、白族、维吾尔族、藏族。。。。) 2、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音乐,刚才老师在大 家进入教室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大家再来听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生:。。。) 媒体出示,总结:这首歌曲是蒙古族民歌《天堂》,由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 3、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学生自由说)

草原牧歌银杯教案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银杯》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歌声问好。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看书:学习什么是“中国民歌”?并能理解。)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三、新课内容: 1、师:这是一首由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回答。 2、师:(小结)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课件从蒙古族的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收集的图片。) 3、师:(小结,)给予评价。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一定很有特点,今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民歌《银杯》,听一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聆听(播放歌曲视频)生:回答。 4、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学唱这首歌吧!聆听(教学光盘)

5、视唱旋律。 6、随琴单旋律演唱。 讲解:(1)“X . X”、“X X X ”节奏。 (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闰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7、自由读词。师问:“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 8、填词,有感情地演唱。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找学生表演。 9、学习长调、短调。(播放课件)师: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生:回答。 10、师:通过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我们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再用优美、抒情的歌声体验民族风情吧!学生齐唱。 四、小结 师: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一同体会蒙古人们的快乐。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板书设计 银杯 短调特点: 1:音乐起伏较大。 2:旋律优美抒情 3:欢快、热情、豪爽的情绪 4:运用装饰音:滑音、倚音课后反思 1、“赛勒日外咚赛”这首唱的不是很好,特别是“赛”这个音,需要的气息比较长,可能学生的气息还不够,因此速度可以加快一些 2、敬请干一杯”也是一样,注意气息 3、长调和短调,应该那些作品来给学生听听,区别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