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篇一:草原牧歌教案】
【篇二: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
课标要求: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
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2、通过聆听、体验、感受
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
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协奏曲。
2、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
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欣赏两首歌曲。(《吉祥三宝》、《美丽
的草原我的家》)
问题:1、这两首歌曲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均属于蒙古族歌曲。
二、展开
1、开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
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表现“小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②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琵琶
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琵琶: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主
要弹拨乐器,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拍等地,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经历代演奏者的不断改进,相、品不断增多,并设横抱演奏为竖抱,废拨子而用手指弹奏。琵琶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往往表现一些
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琵琶协奏曲:以“琵琶”这种独奏乐器为主要乐件,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作品。
2、让学生介绍《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老师补充。检查学生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草原牧歌之美
教学目标:
1. 了解草原牧歌的特点和意义。
2. 学习和欣赏经典草原牧歌作品。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草原牧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2. 学习和演唱经典草原牧歌。
3. 学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草原牧歌。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草原牧歌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源。
3. 草原牧歌的歌词和简谱。
4. 乐器(如口琴、马头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创设情境:以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广阔美景和牧民的生活。
2. 引发思考:请学生谈谈对草原和牧歌的了解,引导学生探讨草原牧歌的意义。
二、了解草原牧歌(15分钟)
1. 介绍草原牧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草原牧歌与牧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 播放草原牧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如高亢激昂的旋律、纯朴的歌词等)。
三、学习经典草原牧歌(30分钟)
1. 选择一首经典的草原牧歌,向学生介绍其歌曲名、演唱者和歌曲背景。
2. 分发歌曲的歌词和简谱,引导学生跟唱,并教授歌曲的基本演唱技巧和表情。
3.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演唱,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四、学生创作草原牧歌(30分钟)
1. 分组或单独让学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草原牧歌。
2. 引导学生思考创作的主题、歌词和旋律,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3. 学生完成创作后,鼓励他们表演给同学们听,并接受同学们的评
价和鼓励。
五、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本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总结草原牧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幼儿园草原牧歌教案
幼儿园草原牧歌教案
教案主题:草原牧歌
年龄段:3-6岁幼儿
教学目标:
1. 通过歌曲和故事介绍,让幼儿了解草原上的生物和景象。
2. 能够听懂并学唱《草原之歌》等相关歌曲,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
3. 通过手工制作,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朗读故事《草原上的小羊》。
2. 准备收集草原生物的照片或贴画。
3. 准备《草原之歌》的乐谱和CD。
4. 预备材料及工具:颜料、彩纸、剪刀、胶水、笔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10分钟)
老师打开CD,播放《草原之歌》。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自由自在地奔跑。听完后,老师可以邀请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表现出动物的奔跑玩耍姿势。
2. 了解草原生物(10分钟)
老师出示草原动物的图片或贴画,鼓励孩子们通过观察,描述这些生物的特征和习性。老师也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一些草原生物的习性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跑、跳、飞等。
3. 朗读故事(10分钟)
老师现在会朗读《草原上的小羊》的故事,讲述小羊在草原上的生活和经历。帮助幼儿理解草原上的生物和环境。朗读过后,老师可以让幼儿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模仿这个角色的动作,练习表演。
4. 唱歌活动(10分钟)
老师再次打开CD,播放《草原之歌》,请孩子们跟着音乐,唱一遍。然后老师分配身体动作,例如“双手搓洗”,“捏小鼻子”,“抬高手臂”等等,一边唱歌一边跟随指令做动作。
5. 制作草原(30分钟)
在班级中放置一些绿色的、代表草地的纸张或布料,然后向幼儿展示如何在草地上粘贴小动物造型,例如羊、牛和马等等。老师告诉孩子们,知道我们理解了草原生物的生活,现在,我们将现在草原中。请孩子们捏制小动物游戏,选择一个动物并再将它放到草原中。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6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师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
2、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课时:
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个地方,让我们随着音乐出发吧(播放音乐)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大草原)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出示:(草原图)
提问:你在草原上看见过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初听。师:听草原上传来什么声音?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3、学生回答,教师贴画。
4、再听。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学生回答)
5、出示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水清草美我爱它。
彩蝶纷飞百鸟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
一弯碧水映晚霞。毡包就像雪莲话。
骏马好似彩云朵,牧民描绘幸福景。
牛羊好似珍珠撒,春光万里美如画。
牧羊姑娘放声唱,牧羊姑娘放声唱,
愉快的歌声满天涯。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6、了解女中音的音色特点。
师:比较一下和女高音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小结(板书):女中音
介绍:女中音——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它的音色不像女高音那么明亮、华丽,但有一种亲切柔和,不张扬的感觉。我们也来学一学。
《草原牧歌》名师教案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课题:口风琴合奏《草原牧歌》
课时:1
教学内容:口风琴合奏《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口风琴演奏能力与技巧。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音乐倾听能力。
3、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喜爱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合奏的二声部和谐;喜爱蒙古族音乐。
教学难点:合奏的二声部和谐。
教具准备:口风琴,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琴语互动:师生音阶、终止式接龙。
2、师生问好。
二、情境导入。
1、师演奏《草原赞歌》,学生自由律动。
2、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
3、总结:老师觉得,刚才,我仿佛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我还看到一个个快乐
的小牧民在骑马,在欢笑。老师也想当一回牧民,你们来扮演我心爱的小马驹儿好吗?谁能用琴声来模仿马儿奔跑的声音?
三、学习轮指法。
1、简介轮指法:用不同的手指交替演奏同一个音。
2、练习轮指:666,依次用三指二指一指弹奏,练习后十六节奏。
四、学习吹奏《草原牧歌》。
1、师范奏旋律,生伴奏后十六节奏。
2、分析曲谱:
(1)乐曲有几个声部?
(2)每个声部有旋律部分,也有伴奏部分。
3、学习弹奏旋律部分。
(1)师范奏。提问:乐曲有几个乐句?
(2)唱谱,划拍。
(3)逐句弹奏。(重点:第一乐句运用穿指法,第三乐句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生自由练习,组长指导,检查。
(5)齐奏:跟钢琴齐奏,跟老师齐奏。
4、练习二声部合奏。
(1)练习第一、二乐句。(齐唱第二声部,合唱一二声部,合奏)
(2)练习第三、四乐句。(分析,合唱,合奏,强调句末长音看老师指挥)(3)合奏全曲:要求一,伴奏声部看老师手势弹奏,旋律声部每句末长音看老师手势弹奏。要求二,伴奏部分略弱于旋律声部,达到声部和谐。
小学音乐教案唐美华
小学音乐教案唐美华
《草原牧歌》
唐美华
年级:六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
2、表演>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理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 喜欢蒙古族音乐。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
教学重、难点:
1、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
2、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银杯》。
3、气息的把握、唱准前倚音、下滑音、连音。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画面播放蒙古风光MTV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我感受)。
32、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指生回答课前了解的蒙古)欣赏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
(1)播放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让学生们谈感受。
(2)看了刚才画面,同学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音乐悠长,舞蹈的动作热情奔放,赛马摔跤的场面扣人心弦)
二、走进蒙古音乐
(一)马头琴
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 。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通用3篇)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通用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牧歌》教学设计(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六年级音乐 第二课《草原牧歌》教案
第二课《草原牧歌》(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
1、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草原图、唱名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导入: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大草原画面)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提问:你在草原上看见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初听。师:听草原上传来什么声音?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3、学生回答。
4、再听。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学生回答)出示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风吹绿草遍地花。水清草美我爱它。
彩蝶纷飞百鸟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
一弯碧水映晚霞。毡包就像雪莲话。
。。。。。。。。。。。。。。。。。
5、了解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提问:比较一下和女高音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介绍:女中音——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它的音色不像女高音那么明亮、华丽,但有一种亲切柔和,不张扬的感觉。
6、跟录像学学内蒙舞蹈的基本动作,随音乐表演。
7、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方案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方案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方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学习主题介绍
学习主题名称:《草原牧歌》
主题内容简介:本单元《草原牧歌》为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欣赏课程单元,以欣赏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了《银杯》这首风俗性宴歌为知识点,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有了一些了解,从而使其综合性、多角度地表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今天学习的只是祖国众多民族音乐中的一种,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就能欣赏到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体会到各民族音乐的精神。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学生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有感情地演唱、表演歌曲《银杯》。掌握气息的把握、唱准前倚音、下滑音、连音。掌握归纳蒙古舞蹈的特征。过程与方法: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进行表演,并且在欣赏、表现等方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掌握如何预习和课前收集资料,记录知识点和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演唱蒙古民歌,自己产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学情分析
前需知识掌握情况:课前我要求学生对本单元的几个欣赏课程进行阅读了解和思考,并且上网了解一些跟蒙古音乐有关的知识。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感受音乐的能力,对音乐和舞蹈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了网络搜索能力,他们能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信息技术掌握较为深刻,对日常的简单操作尤其是视频的获取和观看较为熟悉。
草原牧歌 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案标题:草原牧歌
教案目标:
1. 了解草原牧歌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和演唱一首草原牧歌;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案步骤:
引入: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
2. 介绍草原牧歌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草原牧歌有初步了解。
主体:
1. 学习草原牧歌的歌词和曲调:
a. 分发草原牧歌的歌词,并让学生阅读;
b. 逐句解释歌词中的生词和难点;
c. 播放草原牧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跟随曲调学唱。
2. 分组练习演唱:
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分歌词进行练习;
b. 指导学生注意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c.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练习的部分,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指导。
3. 整合演唱:
a. 将各小组的演唱部分整合成完整的歌曲;
b. 指导学生注意合唱的协调性和整体效果;
c. 演唱完整的草原牧歌,并进行集体欣赏和评价。
延伸活动:
1. 学生创作草原牧歌:
a.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草原的想象和感受,创作自己的草原牧歌;
b. 引导学生注意歌词的押韵和曲调的流畅性。
2. 草原文化展示:
a. 邀请了解草原文化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分享;
b.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对草原的研究成果或创作作品。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草原牧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评估学生创作的草原牧歌的质量和创意。
教案指导:
1. 在引入部分,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来展示草原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在学习歌词和曲调时,要注意逐句解释和分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人教新课标(2023秋)
d.掌握合唱与独唱的基本技巧,能够在集体演唱中和谐配合。
举例解释:
-学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重点在于歌曲中的长调旋律和节奏的准确性,以及歌词的情感表达。
-在欣赏分析环节,重点关注学生对蒙古族音乐中特有的装饰音、滑音等音乐元素的识别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草原牧歌》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蒙古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大家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及草原文化,学会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草原牧歌》-人教新课标(2023秋):
1.教学重点
a.学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旋律和歌词,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音准。
b.欣赏并分析《牧羊姑娘》与《赛马》的音乐特点,理解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风格。
d.民族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和表现力。
举例解释:
-特殊节奏和装饰音的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克服,可以采用分步骤教学,先单独练习难点部分,再整曲演唱。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
初中音乐《草原牧歌》说课稿
初中音乐《草原牧歌》说课稿初中音乐《草原牧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蒙古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银杯》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酒歌。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音乐欢快、热情。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学唱《银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和固定节奏性伴奏等多种手段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并能够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银杯》和对比欣赏《牧歌》,了解长调、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分辨长调与短调;了解民歌,知道一段体结构,会划分乐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银杯》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了解民歌一段体,区分长调与短调。
难点: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大跳并能用固定节奏型为《银杯》伴奏,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根据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克洛兹教学法和柯达依教学法三大系中的声势律动、体态律动和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聆听、律动、表现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银杯为主线、牧歌为隐线,让学生了解长调、短调,在对比中了解音乐。从横向、纵向、纵深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横向是歌曲的结构脉络;纵向是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纵深是歌曲的相关文化背景。
初中草原牧歌教案
初中草原牧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欣赏和学唱草原牧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
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 欣赏草原牧歌:《辽阔的草原》、《牧羊姑娘》、《万马奔腾》等。
2. 学唱草原牧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3. 了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音乐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草原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的
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掌握草原牧歌的唱法和节奏,理解蒙古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
1. 欣赏法:通过播放草原牧歌,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培养音乐的欣赏能力。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唱,学生跟唱,从而掌握草原牧歌的唱法和节奏。
3. 讲解法:介绍蒙古族的生活习俗、音乐特点,使学生了解和理解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创编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原牧歌进行改编和创作。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播放《辽阔的草原》等草原牧歌,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草原的壮美和蒙古族
音乐的特色。
2. 欣赏与学唱: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学唱《牧羊姑娘》等草原牧歌,掌握唱法和节奏。
3. 了解蒙古族文化:介绍蒙古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音乐特点,使学生对草原文化
有更深入的了解。
4. 草原牧歌欣赏:播放《万马奔腾》等草原牧歌,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独特
魅力。
5. 创编与展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原牧歌进行改编和创作,并进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内容位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时。旨在通过《牧歌》这首蒙古族长调,带领学生领略草原魅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加强民族团结。
本课时选择了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第一种形式是纯粹的蒙古族民歌《牧歌》采用男高音独唱的表演形式。第二种则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对比欣赏,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对不同的演唱形式有所了解,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
蒙古族民歌《牧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句,也可以将旋律进一步细分为以4小节为单位的四小句,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句在音调上相似,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这首民歌的记谱不止一个版本,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为16小节的方整结构(但蒙古族长调,结构往往具有不方整性)。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情,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的民歌不同,它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创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引子(8小节)——A(16小节)——A1(15小节)——A2(16小节)——尾声(10小节)。其中,A、A2基本相同,采用主调织体的写法,主旋律声部为女高音,其余声部以和声衬托为主,
句尾穿插对比性旋律。引子、尾声和A1以复调织体为主,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唱旋律,二者构成卡农式模仿,女低音和男低音为和声衬托声部,A1的后半句在音调上做了些变化,从而与A、A2形成对比。不同织体写法的运用,一是为音乐表现的需要二是为满足音乐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歌曲表现上看,这首无伴奏合唱的歌词意境较原民歌有所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一近景一情景交融”三个层次。这种由表现内容的不同引起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是音乐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无伴奏合唱以人声作为音乐表现的唯一手段,音乐织体写法上的技术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首无伴奏合唱中,作曲家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展示的形象较为鲜明,揭示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的愉快心情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曲谱见本教案附录)。
初中草原牧歌音乐教案
初中草原牧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唱一首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民歌《草原牧歌》,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2. 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通过音乐欣赏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1. 歌曲《草原牧歌》的学唱
2.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介绍
3. 音乐欣赏和分析
教学重点:
1. 歌曲《草原牧歌》的学唱和理解
2.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介绍
教学难点:
1. 歌曲《草原牧歌》的音准和节奏把握
2. 对蒙古族民俗文化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音乐播放设备
3. 乐谱和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对蒙古族音乐产生兴趣。
2. 播放蒙古族特色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
二、歌曲学唱《草原牧歌》(1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歌曲《草原牧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分组学唱歌曲,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
3.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蒙古族民俗文化介绍(10分钟)
1. 通过课件和视频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居住、节日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音乐欣赏和分析(10分钟)
1. 播放蒙古族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分析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让学生谈谈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蒙古族音乐在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藏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
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每年阴历 3月21日为春祭。
4、播放马头琴独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并且介绍马头琴:
马头琴------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音箱为梯形或长方形。蒙饰有马皮,两根琴弦,音色独特,适合独奏、合奏和伴奏。
5、播放影片以及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感受马头琴演奏的特点。
6、播放藏族影片:朱哲琴《阿姐鼓》
问题-----你在影片当中看到了什么情景?(出示藏族图片)介绍藏族地理位置以及藏族的风俗
7、播放藏族民歌《遥望》
藏族民歌的特点-------曲调简洁委婉,热情明快,起伏较大。
8、播放影片《布达拉宫》简单让学生了解雄伟的布达拉宫的历史背景
9、播放影片《塔尔寺磕长头的藏族人》,简单让学生了解藏族人的宗教意识浓厚,他们通过磕长头来乞求平安幸福。
二、比一比,赛一赛,听音乐,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分别播放蒙古歌曲、藏族歌曲和维吾尔族歌曲)通过听辨三个民族的民歌,让学生们更好的来了解这三个民族民歌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三、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关系------我国现代许多流行歌曲借鉴了民歌的元素和风格,采用了现代新的形式,来反映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四、练习(一):
1、蒙古族民歌分哪两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1)、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2)、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2、你能说出藏族民歌的特点吗?
藏族民歌特点:曲调简洁委婉,热情明快,起伏较大。
3、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
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4、马头琴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复习巩固:欣赏(出示乐谱)并跟唱: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蒙古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
小结:本课主要通过欣赏蒙古民歌、藏族民歌,学生们了解了内蒙古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以及蒙古人民的生活风俗,在欣赏藏族民歌的时候,学生了解了藏族民歌的特点,并且了解了藏族代表乐器马头琴的构造以及演奏特点,随后学生通过影片欣赏到了雄伟的布达拉宫,和藏族人民在塔尔寺磕长头等等一些生活风俗,让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使他们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草原牧歌》
教
案
乌鲁木齐市七十六中学: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