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建筑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建筑师

本章概括性地介绍了建筑师的职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建筑师管理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对建筑师执业的起源、建筑师的职能范围与能力要求、建筑师的道德与责权利,以及荚国、日本、英国与中国的建筑师管理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总体的了解。

在我们生活的人造物质空间中,恰当的街道、建筑、绿地、城市设施包围着大家,使人们各种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得以满足,人类的生活环境才会是美好的、宜居的。而这些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正是建筑师的职责与任务。

1.1建筑师的职能简介

建筑师的英文是architect,它是一种职业。建筑师工作的对象是建筑、城市以及相关的人工环境,因此可以说其职责即是要设计与规划人类物质世界的秩序。建筑师通常要通过与工程投资方(即通常所说的甲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术、经济、功能和艺术方面实现建筑物营造的量大合理性。

建筑师究竟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是一个建筑界内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建筑师既要满足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对美的追求,还要在技术与经济层面上将其付诸实现。建筑师的作品首先需要工程师从力学角度进行计算,然后再选取合适的工程材料才能够实现。如果建筑师的设计超出现有材料能力的限制,则无法实现为真实的建筑。同时建筑师的设计也必须获得投资方的赞成,才能付诸实施。历史上有许多非常有特色的设计,正是因为不能完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而没有能成为真正的建筑。而在当代日趋复杂的建筑营造领域,建筑师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一种在硅筑投资方和施工方(如建筑设备、结构设计等)之间的沟通角色。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佣,并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与协调。可以说,建筑师既是人造环境的设计者,也是建造过程中的协调者。

1.1.1建筑师的职业起源

建筑设计源于人类最初的遮风避雨的愿望,是在人们的建造活动中产生的。我们的祖先利用原始的工具与天然的材料建造房屋,这即是一种最初的、现场的设计活动。而随着人类使用工具、创造人工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的社会性也变得越来越强,人对建筑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第2页

虽然人们的建造活动由来已久,但职业建筑师的诞生却并不太久。而在此之前,这一职业追溯其源头,则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职责与意义。

在古代埃及,神殿的设计者与工匠的管理者是一种神职官员。而职业性的建筑师则首先诞生于欧洲。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建筑师”这一职业。古希腊的建筑师是一种科学技术专家,其工作范围比今天意义上的“建筑”要宽泛许多,包含城市建设、公共廷筑、军事技术、时间和天象观测技术、机械等诸多方面。而古罗马建筑师的业务范围也很类似,“其主要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公共建筑物的功能分类有三种:第一用于军事防御;第二用于宗教活动;第三则是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在古罗马建筑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但这种职业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

在中世纪之初,作为独立职业的建筑师同样也是不存在的,修道院、大教堂以及城堡和军事设施是由建造工匠的代表和总负责人,即“大匠”、“匠师”来负责设计、建造的。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官方、贵族、神职人员所特殊享有的建筑被众多平民建筑所取代,建筑设计与组织人员也恢复了原始的工匠身份。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建筑技术的日益进步,设计也越来越复杂,较为专业化的建筑师开始出现。当时的建筑师都要先经过七年的石匠、泥瓦匠训练,并且熟练掌握几何和绘图;然后,作为一位建筑师的助理工作两至三年。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技能和经验才能当上统领其他各种手工艺人的负责人。这种匠人意义上的建筑师依据经验,通过粱、柱、墙等部件的数学比例关系来保证建筑的坚牢度。当时的几何学知识和绘图技术已经较为完善,但是规范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画法还没有出现,因此建筑的设计过程只能在施工中不断摸索、逐步确定下来。而且当时也没有总承包商,建筑师,也就是主要的工匠还要承担现代意义上的总承包的任务。他们要去买材料、雇工人,

还要监督施工过程。中世纪末,大约在公元1400年左右,欧洲的建筑技术已经超越了古罗马时期,砖石构造空前发展。建筑行业也已经形成规模,出现了大量独立的手工业行会和地方组织。而建筑师的职能范围、执业活动的相关规范仍然是模糊的。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又重新从匠师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群体,这时,艺术家身份的建筑师开始出现。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为代表的建筑师区别于工匠,他们并没有经过石匠或泥瓦匠的训练,但却精通几何和绘画。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和领悟力,将艺术与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世界认知范式——人类和自然世界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和谐即是美,真理必然和谐。从此,建筑设计这一职业不再仅仅是技术与经济的解决过程,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审美内容;建筑也不再仅仅强调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是发展出一整套形式美的理论,成为与绘画、雕塑并列的三大艺术门类。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还

制造了引力和契机。而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日前被国际排名前10位的美国AECOM技术集团收购部分股权,并正式更名为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创了外资整体并购我国大型设计院的先河。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发展速度量快的地区和与世界市场的初步接轨,中国建筑市场成为世界著名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关注的热点地区,建筑设计思想、设计方式、设计体制的碰撞与冲突亦随之凸显。因此国有大中型设计单位势必从单一的设计向两极发展,一是逐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综合性工程咨询公司,走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道路,这种立体化的项目运作管理靠目前这种单一的行政管理已很难完成;二是向具备某一专业技术特长的小型专业型咨询事务所发展,以高效、迅速、灵活的方式占领一定的细分市场。中国职业建筑师体制在刚刚经历了一场自发的,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改革与建构之后,在这种大规模的中外交流与同场竞技中不得不面对一场新的变革与考验。近些年来,许多设计院在管理、技术、创作、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的探讨与尝试。

1)机构调整

我国最大的几个设计院,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面对民营和外资设计机构的步步紧逼都开始探讨国有设计体制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问题。这些设计院都拥有很强的执业实力,都是国有体制,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国有企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则是事业单位。但近几年来,各设计院根据各自对建筑市场的理解也尝试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并且在机制、生产组织模式方面都有了更多的探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早发展专业模式,自2003年开始,为了提高专业化设计水准,取消了原来的五大“所”组成“院”模式,按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进行了重组,并成立项目管理中心以及3个名人工作室。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虽然还是综合所模式,但也在3年前开始向专业化方向转移,即为每个综合所定位某种建筑类型作为重点攻关目标,例如学校建筑、医疗建筑、金融建筑等。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则是直接把原来的“所”改成了几十个工作室,以团队化的细胞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

2)工作室模式

中国建筑设计界面临着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任务,但从目前来看,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做到完全接轨。尤其是中国社会目前对私人建筑事务所的认同度较低,所以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成立几个私人事务所就拿来标榜为国际化。如果中国的建筑设计界不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任何希望依靠市场自我发展走向国际化的想法,在境外设计机构已经大举进入的今天,都将是坐以待毙的局面。

传统的大院形式虽然不能适应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它们在相当长的时间与工作积累中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且其管理能力、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不可估量。如何让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问题的关键。也就是在这种背景

第44页

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推出了以崔恺领军的名人工作室。几年下来,名人工作室承接的项目受到业主好评,起到了一定的“旗帜效应”。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3个名人工作室,分别由崔恺、李兴钢、陈一峰带领。崔恺工作室相对规模较大,目前有20多人,其他两个工作室不超过10人。

名人工作室主打“晶牌效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但并不是每一个工作室都能成为名人工作室,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