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血管生成与中医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治疗性血管生成与中医药

王 宇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中医学院2001级研究生)(442000)

王治瑜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442000)

近年来,中医药促性血管生成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将中医药治疗性血管生成研究作一个综述。

中医药与治疗性血管生成 目前,治疗性血管生成的西医治疗方法有3种1:①应用多种血管生成诱导剂如局部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此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如bFGF产生的急性低血压,V EGF引起的血管瘤的)。

②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治疗方法此方法存在着如何选择有效载体,基因转移途径及安全性问题。③骨髓移植包括外源性骨髓细胞移植,内源性骨髓细胞动员两种方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此同时,中医药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中医理论中2,“气血相关理论”“脏腑学说”“活血化瘀理论”与治疗性血管生成相关。而“活血生肌”“补气活血”等治则及相关方药,则可能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这为中医药治疗性血管生成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骨科方面中医认为筋骨有赖于气血的温煦濡养,气血化生,濡养充足,则筋劲骨强。而骨折损伤,必然伤及气血。故在治疗方面,早期宜行气活血祛瘀,中后期宜和营生筋,接骨续损。彭汉士等3用中药治疗家兔桡骨骨折,发现中药能促进骨折局部毛细血管网的形成,改善血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新骨数量和质量,从而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唐立明等4用川芎嗪介入治疗家兔股骨头坏死,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后,局部终末小血管数目增多,病变区域有新生血管组织,认为川芎嗪能扩张血管,恢复局部血供,保护局部内皮细胞,促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及血管增生。王海彬等5用新西兰白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研究发现,补肾类中药(熟地黄、淫羊藿等)祛痰湿类中药(车前子、莱菔子等)能促进内皮细胞生长,保证血流通畅而促进骨折愈合,但活血类中药(三七、当归等)的早期应用,有可能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引起血管的扭曲。章明等6用中药治疗家兔脊髓损伤发现中药能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改善家兔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结果优于空白组(P<0.05)。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沈姗姗等7用中药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结果显示:中药组心肌梗死面积,梗死组织毛细血管数目,V EGF,bFGF表达量优于空白对照组(P< 0.05)。表明中药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与其能促血管新生有关。

在皮肤病方面黄芪以其“托毒生肌”之功常用于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及术后创口久不愈合。朱瑾波等8用黄芪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发现:黄芪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游走与增殖,而有利于血管生成,其作用优于空白组(P<0.

05)。李萍等9用中药治疗大鼠难愈合性伤口,结果显示:珠香散能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及胶原的沉积,从而提高愈合组织抗断裂强度,起到生肌固皮的作用。

在脑血管疾病方面朱培纯等10用中药治疗大鼠脑出血,发现中药可促进病灶内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增大,进而刺激内皮细胞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有关。宋崇顺等11用新西兰白兔脑出血模型,研究发现:抗脑血栓注射液能使血肿周围吞噬细胞,胶质细胞明显增生,新生毛细血管增加而有利于脑血肿的吸收。杨作成等12用七叶皂甙钠治疗脑溢血32例和外伤性颅内血肿20例,以颅脑CT作为判断疗效依据,结果显示:七叶皂甙钠能明显加快血肿的吸收,其作用机制与其能促进血肿周围毛细血管新生和血管性肉芽组织生长有关。

在其他方面张树成等13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研究发现:补肾生血和补肾调经类方药能在模型中产生特异的血管生成,各实验组血管总数均比空白组增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张树成等14以老年生理性肾虚的雌性金黄大鼠,服用补肾生血和补肾调经之方药后,结果显示:子宫组织中血管数目明显增加,树状分支广泛,可见明确的血管生长。

血管生成的机制 机体血管的形成包括两种机制,即:1、血管新生(angi ogenesis)在原有的毛细血管或微血管基础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过程。主要包括4个基本环节:①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的降解,细胞外基质消化吸收。②血管内皮细胞向血管生长刺激物方向移行与增殖。③移行的血管内皮细胞伸展,彼此相连,形成新的血管芽孢。芽孢血管内皮相连形成中空的管腔。④血管内皮细胞增值,使中空的管腔延长,两个中空的管腔相连,形成血管泮,血管泮底部的周边血管内皮细胞继续发芽进行新的血管形成过程15。此过程主要发生在胚胎期,成人期血管内皮细胞处于静止状态,炎症,创伤或其他病理状态刺激可促进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vascu logenesis)是指在原来没有血管系统的部位,由内皮干细胞(EPC s)和造血干细胞产生血流的新通道,早期认为只在胚胎时期有血管生成,目前证实成人阶段也存在着血管生成。它的发生过程就像血细胞的

成熟一样,先是血岛的形成,血岛的外周分布着EPC s,中心为造血干细胞。EPC s分化为内皮细胞,连接成管状,形成新的血流通道16。目前,中医药促血管新生的报道较多,但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影响血管生成的因素 目前认为,以下因素能促进血管的形成:①缺血与缺氧研究表明:心肌缺血缺氧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 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近年来发现当冠状动脉进行性狭窄时期缺血心肌激增生的侧枝血管内有大量的aFGF mRNA表达17,这些均表明缺血与缺氧能促血管新生。Sh in tan i等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18: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循环中EPC s和CD34阳性的单个和细胞明显增高,而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主要是内皮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这表明缺血和缺氧能促进血管生成的发生。②炎症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局部炎症是刺激血管新生的主要因素。炎症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某些促血管新生样物质而促血管新生19。一些研究提示:中药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局部炎症有关9。③一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及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 EGF)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T GF)及其受体、血小板样生长因子(PD GF)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相关因子(V R F)及其受体、以及C-m et、trk基因等。其中V EGF和FGF已在血管新生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得到证实,其他虽没有促血管生成的具体成功报道,但均已证实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20。研究证实:V EGF 能动员骨髓源EPC s进入血循环而参与血管生成21。一些研究表明:中药能诱导缺血心肌表达V EGF,bFGF而促进血管新生7。

评价与展望 尽管经过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中医药促血管新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①评价疗效的标准不统一,缺乏金标准。②一些结果没有进行统计学分析,缺乏说服力。③研究的深度不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的文献很少。④安全性问题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天然中草药毒副作用小,中药的毒副作用也常常不被人们注意。但近年来发现,中药的毒副作用亦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均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去解决。总之,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中医药的治病机理,对于中医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开发中药新药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卞修武.血管生成、治疗行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3)∶249~250

2 戴瑞鸿,李勇.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与中医药.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163~164

3 彭汉士,贝美莲.中药骨伤三方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2)∶163~166 4 唐立明,樊粤光.川芎嗪介入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中医药研究,1999;15(6)∶47~48

5 王海彬,赵咏芳.中药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管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6)∶44~45 6 章明,王维佳.龙马自来胶囊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的影响.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4)∶211~212 7 沈姗姗.麝香保心丸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促血管生成的作用.中成药,2002;24(6)∶446~449 8 朱瑾波,李玉鼎.黄芪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对血管生成过程的机理探讨.河北中医,1996;18(4)∶21~22 9 李萍,黄启福等.珠香散对阿霉素大鼠伤口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医外治杂志,1998;7(5)∶6~7 10 朱培纯,吴海霞等.3中方药对脑出血大鼠因子 相关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34~37

11 宋崇顺,赵凤志等.抗脑血栓注射液对实验性脑血肿的作用.辽宁中医杂志,1995;22(5)∶233~235 12 杨作成,邢承元等.七叶皂甙纳治疗脑溢血32例和外伤性颅内血肿20例疗效观察.上海医药,2000;21 (5)∶34~35

13 张树成,吴志奎等.补肾生血和补肾调经方药促血管生成作用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000;41(6)∶369~370

14 张树成,吴志奎等.补肾调经和补肾生血中药促进子宫组织血管生成的形态学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8)∶37~38

15 D umon t DJ et al.dev dyn.1995;203(1)∶80~92

16 朱延华.内皮前体细胞与急性心肌梗死.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3;30(1)∶8~10

17 Schaper J et al.J Am Co ll Cardi o l,1990;15(3)∶513~518

18 Sh in tan i,M u rohara T,Ikeda H,et al.

C ircu lati on,2001;103(23)∶2776~2779

19 Schaper W,Ito W D.M o lecu lar m echan is m s of co ronary co llateral vessel grow th[J.C ire R es,1996;79 (5)∶911~919

20施宝民.基因治疗性血管生成在外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1999;8(6)∶467~469 21 A sahara T,T akahash i T,M asuda H,et al.

E M BOJ,1999;18(14)∶3964~3972

(收稿2004201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