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
药 熟 0g熟 征的病 症 , 鼻 炎 中最 常 见 的类 型。 失 宣 E久 , 导 致 气 机 受 阻 , 、 运 加 减 , 物 组 成 : 地 黄 2 , 附 子 是 t 则 血 津 0g 山药 1 , 枝 1 , 泻 1 , 5g桂 Og泽 0g 山 近年来 , 变应性鼻 炎发 病率明显 增加 , 行 不畅 , 以致 气 滞津 凝 而 血瘀 。 肾虚 1 , 约 为 1 % ~ 5 l。西 医 治 疗 以脱 敏 型变应 性鼻 炎 在 临床 上最 为常见 , 0 2 % J 2 g 茯苓 1 , 5g 黄芪 1 , 5 g 白术 在 茱 萸 1 , 0g辛 5g 炙 。 疗法和抗 组胺 药 治疗 为 主 , 可缓 解 症 症 状 表 现 上 可 以 阴 虚 与 阳 虚 证 并 见 。 1 , 风 l , 夷 1 , 甘 草 6g 0g 防
19 04
E 中医 2 1 7月第 3 02年 4卷第 7期
Hee JT M,u 0 2 V l 4. o7 b i C Jl 2 1 。 o 3 N . y

萋警 誊
蕾 : ’ ’ :。 。 :: 麓 应性 鼻炎研究进 展
史春 和 韩 福谦
( 河北省 唐县人 民医 院耳 鼻喉科 , 北 唐 县 河
【 关键词 】 鼻 炎, 变应性 , 常年性 ; 中医疗法; 综述
02 5 ) 7 3 0
【 中图分类号】 R6.1; 7 1 . ; 5 【 7 2 R 6 0 3 R一 5 3 2.5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1— 6 ( 1 o —04 0 02 21 2 7 1 —4 1 9 D) 9
生化之源 , 肺之 阴津需 脾 气运 化 水谷 2 1 辨证论 治 .
药物组成 : 附子 9g 肉桂 3g 熟 熟 , , 精微 以填 充 , 气 充 沛有 赖 后天 水谷 应性 鼻 炎 患 者 分 为肺 气 虚 寒 型 ( 6 阳 , 肺 3 精微不断充养 , 而气之根 又在 肾 , 肾虚 例) 脾气虚弱 型 (0例 ) 肾阳不足 型 地 黄 、 山药 、 山茱 萸 、 骨 脂 各 1 , 补 2g 诃 、 3 、 则摄 纳 无 权 , 不 归 源 , 气 易 于 耗 (2例 ) 气 卫 五味子 、 干姜各 9 g 。瘀 血阻络 型 , 1 及肺经伏 热 ( 8例 ) 4型 。肺 气 子 、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2 常用 基 本 方
鼻鼽的治疗多 以益气 固表 以治本 , 表通窍 以治标 为大法 。 疏
气虚 , 一则主水化津液功能失调 , 易于形成水湿 、 痰饮之 “ 根” 夙 ,
- - .
疏 表通 窍主要用于鼻鼽之发病期 , 多选用 的方剂 有桂枝 汤 、 苏 香
饮 、 芎散 , 夷 散、 耳散等 ; 川 辛 苍 由于 鼻 鼽 之 发 病 有 营 卫 不 和 之 因
鼻塞等为特征 的鼻病 , 临床耳 鼻喉 科 的常见病 之 一。属祖 国 是
吴茱萸 、 细辛等温 阳益肺之 品 , 治疗 7 2例 中 , 痊愈 4 0例 , 显效 1 5 例 , 效 I例 , 有 I 无效 6例 , 总有效率 9 . % 。王 士贞等 将 鼻鼽 17
医学的“ 鼽” 鼻 范畴。在人 群的各个 年龄段 均 可发病 , 中又 以 其
N卫表御 邪功 能不 足 , 于感受 外 邪。内 有 “ 根 ” 外 感风 易 夙 ,
寒, 邪正相搏 , 肺气 不 得通 调 , 液 停 聚 , 窍窒 塞 , 津 鼻 遂致 鼻 鼽。
临床上本病的辨证论治 多是依据 病因病机 而采用 相应 的分型施 治, 晏氏 将本病 分为 3型 : 虚感 寒型治 以温 补肺气 、 风散 肺 祛
关键词 : 变应性鼻炎 ; 医药疗法 ; 究进展 ; 中 研 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7 5 2 16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0一 74 2 1 ) 8— 0 5— 3 10 o 0 (是指 以突 然和反 复发作 的鼻痒 、 嚏、 喷 流清 涕 、
散加味 , 视其 偏 虚的 脏腑 而 加减 ; 血 虚 风燥 型 。治 以养 血活 ③
血、 疏风开 窍 , 方选 桃 红 四物 汤加 味 。张 国雄 将 鼻 鼽 分 为 3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治疗上常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第二代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发病病因、临床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用于临床治疗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鼻炎中最常见的类型[1]。

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高居不下,2015年,在美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AGAR)中公布,AR患者数量约占美国总人口数量的1/6[2]。

而在我国,不同地域人们AR患病率不同,患病率为4~38%[3]。

本文针对近年来AR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AR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变应性鼻炎简介1.1 變应性鼻炎概念变应性鼻炎,又称作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介质(如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1.2 变应性鼻炎症状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鼻塞间歇或持续发作;鼻痒,亦有伴眼痒、耳痒和咽痒;喷嚏连续多个,连续多次发作;清水样鼻涕不自觉外流。

还有部分患者出现干咳、咽喉异物感等症状。

据统计约40%的AR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在有鼻部症状的同时,可伴胸闷、憋气、喘鸣和咳嗽等肺部症状[4]。

1.3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原因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是AR发病的重要基础。

郭丽君[5]在变应性鼻炎病因学调查与分析临文献中报道,有AR家族史和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者分别占21.7%和30.4%,说明遗传与AR的发病关系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致敏源)是AR的主要激发机制。

当致敏源进入过敏反应患者的皮内时,立即特异性地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等活性物质的释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诱发风团。

临床发现AR往往由2种及2种以上致敏原引起。

调查表明,螨虫、屋内尘土是常年性AR患者的主要致敏因素。

中药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治疗临床观察论文

中药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治疗临床观察论文

中药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治疗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索中药“辛苍防风汤”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方法:收集采用“辛苍防风汤”治疗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例34例,连续治疗14天,前1周每日1剂,早晚各1次,后1周改为两日1剂,每日1次。

结果:治疗后,显效23例,占67.65%;有效7例,占20.59%,总有效率为88.24%。

停止治疗后两月,共复发5例,总复发率14.71%。

结论:“辛苍防风汤”能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但是“辛苍防风汤”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远期疗效不确切,还有待观察和研究【关键词】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辛苍防风汤;中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rnnial allerergic rhinitis,par)治疗方法较多,手术治疗近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而不少患者因种种顾虑,拒绝手术治疗。

2007年11月以来,笔者采用“辛苍防风汤”治疗变应性鼻炎,收集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例34例,其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1],详细询问病史,参照其症状记分标准,以鼻痒、喷嚏、鼻分泌物、鼻塞这四项指标,每项记1~3分。

鼻腔检查,参照其体征记分标准,记1~3分。

1.2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门诊确诊病人,共34例。

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19岁~76岁之间,平均年龄37.4岁;病程3~35年,平均8.7年。

症状体征总记分6~12分,平均9.2分。

有家族过敏性疾病史11例,鼻内窥镜下筛前神经切断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很快复发者7例。

2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辛苍防风汤口服,辛夷 10g、苍耳子10g 、防风10g、白芷10g、川芎10g、黄柏10g、黄芩10g、甘草 6g、薄荷6g、葛根15g、细辛3g、穿山甲8g,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服七天。

其后改为两日1剂,每日1次,口服七天。

所有病例在中药治疗前一星期停用局部或全身抗过敏类药物,治疗期间停止使用鼻腔冲洗、理疗、免疫等治疗,建立临床观察档案随访3月。

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研究现状

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研究现状

变应性鼻炎中医治疗研究现状谢强;付文洋【摘要】对近年有关变应性鼻炎(AR)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临床疗效较好,尤其是远期效果更好,且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但诊断标准不统一,作用机理不明确,临床疗效难以比较,尚需大量实验和临床基础研究以制定客观的诊断标准;同时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局部诊疗和全身诊疗相协调,结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辨证治疗,调节机体内外环境平衡,提高免疫力,防止复发,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可以为AR的治疗提供广阔的前景。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allergic rhinitis (AR) in recent years were conclud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complete and safe system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AR treatment had been basically estab-lished with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especially the long-term, and fewer adverse reaction. But for different diagnosis standards and a lack of clarity in functional mechanism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medicine can not be compared by large amount of experiments and the objective diagnosis standards specified by lots of clinical basic researches. Meanwhile since there is no specific medicines for AR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ordinat-ing topical and systemic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combing the researches of medical molecular biology to treat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gulating the balance of body'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enhancing patients' immunity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with a wider prospect of AR treatment.【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140-142)【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中医药治疗;综述【作者】谢强;付文洋【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2变应性鼻炎,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学“鼻鼽”的范畴。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

变应性鼻炎近年中医治疗概况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成为患者选择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变应性鼻炎近年来中医治疗的概况,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过敏原引起的鼻部炎症,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症状。

根据中医的认识,变应性鼻炎属于“鼻炎”范畴,在中医古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

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外感风邪、体质虚弱等。

二、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原则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即通过调理人体的脏腑功能,清除体内的风寒湿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的关键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板蓝根、黄芪、白术等,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近年来,中药注射液的应用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疗效显著,受到了患者的青睐。

中药鼻腔冲洗也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溶液注入鼻腔,清理鼻腔分泌物,达到通窍散邪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迎香、印堂、迎香、攒竹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理气血,清除鼻部炎症,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传统的针刺治疗外,近年来,激光针灸、穴位贴压等新型的针灸方法也得到了应用,其疗效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三、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进展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中医药研究机构对中药的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地开发了一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药物,如注射液、颗粒剂等,疗效显著,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针灸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如激光针灸、穴位贴压等新型的治疗方法逐渐成为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流。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机理研究进展-魏肖云,李萌,汪受传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机理研究进展-魏肖云,李萌,汪受传

168第16卷 第6期 2014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6 Jun .,2014烦,方用天王补心丹化裁,标本兼顾。

虚实相杂,是郁证后期较为复杂的病证,治当分清虚实。

《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14]由此可知,宣畅气机非治郁之独一法门,发汗法,补益法等能消其郁结,使邪有所出,皆可视治郁之法,而法无定法,治郁之要应从郁论治,理气达郁,辨明虚实。

此外,如《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15]郁证与情志密切相关,因此治疗还应重视病人的生活心理,在精神情志上给予疏导。

本文所论述的郁证是指以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为基本病机,而逐渐延伸为凡能令气血阻滞、脏腑不和者都可发为郁证。

而郁证由于病性、病位、病势转归的不同,又能衍生出伤食痰郁、气滞血郁、脏腑之郁、情志之郁等各种郁证,诸郁相杂,互为影响。

郁证日久,则可见郁多化火、诸郁相兼、郁久必虚的趋势。

因此针对其治法,提倡以宣畅气机为先,临证或补或温,结合不同时期郁证发展的程度,综合素体强弱,正邪斗争的阶段,体现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此外应当顾及人体情志之需,避免情志刺激和忧思过度,有效预防情志之郁。

◆参考文献[ 1 ] 蔺焕萍.朱丹溪与“六郁”学说[ J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6 ( 27 ):12-13.[ 2 ] 茅晓.张介宾郁证论治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探讨[ J ] .山西中医,2007,23 ( 4 ):1-3.[ 3 ] 蔡卓冶,蔡伦.“郁证”新析[ J ] .湖南中医杂志,2013,29 ( 3 ):103-104.[ 4 ] 杨盛名.中医郁证的发展浅议[ J ] .中医杂志,2007,4 ( 9 ):857-858.[ 5 ] 李清.中医学“郁”的理论研究[ D ]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 6 ] 赵国钢,张榆兵.浅析“湿郁血瘀”[ J ] .中医药研究,1999,15( 3 ):20-21.[ 7 ] 李政安.“气有余便是火”辨[ J ] .国医论坛,1997,12(2):42.[ 8 ] 梁晶晶,贾文魁.失眠从郁论治[ J ] .山西中医,2011,27 ( 11 ):38.[ 9 ] 赵琼.浅述朱丹溪之“气、血、痰、郁”之间的关系[ J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 ( 2 ):12.[ 10 ] 范艳艳,季光.我对“火郁发之”的体会[ J ] .光明中医,2010,25 ( 7 ):1269-1270.[ 11 ] 赵绍琴,刘景源.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 J ] .中医杂志,1980 ( 10 ):24-26.[ 12 ] 杨燕,袁嘉丽,王娟.论郁证的中医研究现状[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 ( 3 ):54-56.[ 13 ] 张会莲.周绍华治疗郁证经验[ J ] .光明中医,2010,25 ( 9 ):1567-1568.[ 14 ] 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 15 ] 温祥彬.郁证(情志疾病)文献研究评述[ D ]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机理研究进展魏肖云,李萌,汪受传(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目的:综述近6年来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机理研究进展。

鼻敏康合剂治疗阳气虚型变应性鼻炎

鼻敏康合剂治疗阳气虚型变应性鼻炎

起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
02
空气污染、吸烟、花粉和尘螨等环境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变应性
鼻炎的症状。
免疫系统异常
03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和炎症反应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发挥重
要作用。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避免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治疗变应性 鼻炎质激素、抗白三烯药等,可 缓解症状和减轻炎症反应。
03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选取阳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在18-60岁之间,性别不限,病情程度为轻、中、重度。
排除标准
排除其他类型鼻炎患者、过敏体质、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研究设计
随机分组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
给药方式
实验组给予鼻敏康合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观察指标
研究目的
探讨鼻敏康合剂治疗阳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分析鼻敏康合剂的主要药效学作用。 总结鼻敏康合剂的治疗优势和安全性。
研究意义
为中医药治疗鼻炎提供新的方 法和思路。
为阳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提 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推动中医药在鼻部疾病治疗领 域的应用和发展。
02
文献综述
变应性鼻炎的概述
相关性分析
分析鼻炎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差异性分析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鼻炎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 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04
研究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线比较
基线数据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阳气虚型变应性鼻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特征无 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基线比较的意义
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基本情况一致,排除潜在的混杂因素的 影响。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概况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概况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概况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中医药疗法变应性鼻炎也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其以反复发作性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是一种常见与多发病。

属于中医学的鼻鼽、鼽喷、鼽嚏、鼽水等范畴。

辨证论治中医学其治疗的总原则是扶正固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临床具体治疗思路则以辨证论治为主,有学者在临床上将本病辨证分为肺脾气虚型、肺气虚寒型、肺肾两虚型[1]。

亦有学者将本病分为风邪犯肺、热饮痹阻;风邪犯肺、寒饮痹阻;气阴两虚,风邪犯肺;脾肺虚损,卫阳不实;肺肾虚损,水气泛滥等进行辨证论治[2]。

基本方加减:专病专方结合随症加减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方法。

辛宝[3]用神通汤治疗21例,痊愈19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郑斌[4]用桂枝脱敏汤治疗100例,痊愈30例,显效6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100%。

张汉钟等[5]用鼻炎冲剂与辛芩冲剂治疗变应性鼻炎进行比较,有效率分别为88%和53%,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鼻喷嚏反射、鼻部抓痒症状和观察各组鼻黏膜组织学改变,结果鼻炎冲剂组得分明显低于辛芩冲剂组,两组鼻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尤其是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血管扩张减轻。

洪伟等[6]用复方鼻炎汤治疗变应性鼻炎65例,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85%,明显高于对照组。

韩绘宇等[7]用补肾温肺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进行远期疗效观察,50例中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0%。

朱正民等[8]用小青龙汤随症加减治疗36例,痊愈12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

外治法:根据中医学“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的理论,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基本病因病机,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过程中,也常采用外治之法。

曹春梅[9]取白芥子、延胡索各30%,甘遂、细辛各20%,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膏状,压扁切成块,每块约1cm×1cm,再加少许麝香,分摊在直径约5cm的胶布上,固定于上述穴位,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初伏、中伏取肺俞、心俞、膈俞,末伏取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一般敷贴2~4小时,连续3次为1个疗程,治疗88例,治愈24例,显效40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91%。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摘要:儿童中较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为变应性鼻炎,在国内近几年调查的流行病学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患上变应性鼻炎的概率逐渐提升。

在采用中医药进行儿童变应性鼻炎治疗时,可以依据不同症型以及起病急缓来选择内服的中药汤剂,同时可以结合中医方面的外部治疗,标本兼顾,内外兼治,以此展现出中医药在儿童变应性鼻炎方面的防治优势。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儿童变应性鼻炎;综述儿童变应性鼻炎又称为儿童过敏性鼻炎,主要指儿童具备易感体质且与暴露在外的过敏原接触,属于一种非感染性的炎症,因特异性IgE介导所引起。

频打喷嚏、鼻甲肿胀、鼻痒、流清涕和鼻塞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1]。

由症状呈现的时长可将其分为持续性和间歇性AR两类。

有部分研究人员表示现在AR具有迁延不愈、存在多种过敏原等特点。

同时会易使其余黏膜炎症疾病被诱发,例如睡眠呼吸障碍、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伴发哮喘、分泌性中耳炎等。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可知,当前国内的患病率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组可知其波动范围在3.3%-43%。

尽管AR并非一种可致命的疾病,但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生长以及学习等。

因此对于AR疾病的防治是我们当前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病因病机1.1古代认识虽然历代中医会有不一样的描述来解释鼻鼽的病机病因,但普遍赞同及时病变部位、病因不同也可能表现出一致的鼻部症状。

《太平圣惠方》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津液浊涕,不能自收也。

《灵枢·本神》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鼽,出清涕也。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

《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

鼻鼽常在肺部产生病变,但肾、脾等部位也会对其病理变化产生影响。

《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相较于成年人,BJD的生理功能、形态发育、五脏六腑都不够成熟及完善。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综述
风热之邪乘袭, 两阳相合, 肺气壅塞, 失于宣降, 热
邪炽肺, 上凌于鼻, 致发鼻鼽。《素问·五常政大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 《张氏医通》卷八提出: “鼻鼽, 鼻
出清冷也。风寒伤皮毛, 则腠理郁闭, 宜疏风清肺,
香苏散加川芎、蜀椒、细辛、肉桂、诃子。不应, 非风
肺气才能得到温养, 吸入之气才能通过肺的肃降下
纳于肾。若肾气不足, 失于摄纳, 气浮于上而致喷嚏
频作, 若肾阳不足, 寒水上犯, 致鼻流清涕不止。正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 肾) 气大衰, 九窍不
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这说明肾气亏虚, 阴寒
内盛,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可导致鼻鼽的发生。
降浊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 黄芪, 炙甘草, 党参, 当
归, 升麻, 柴胡, 白术) 合玉屏风散( 黄芪 100 克, 白
术 60 克, 防风 60 克, 研末, 每日 2 次, 每次 6- 9 克,
开水送服); 3、肺经伏热, 上凌轻窍型, 治以清肺泻
热法, 方用清肺脱敏汤( 黄芩, 桑白皮, 枇杷叶, 茜
, 并以青少年居多。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体会到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
深入探讨, 现将中医药认识和治疗该病的概况综述
如下。
1 古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塞、鼻痒、喷嚏、
流清涕为主要特征的鼻科常见病。鼻鼽是中医病
名, 又称鼽嚏, 早在古籍《礼记·月令》中已有“鼽嚏”
林文森
[18]
将本病分为标证和本证, 表现急性期或季
节性发作者为标证, 治疗以疏散, 药用葛根, 桂枝,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98年:(%,#月%:第;2"3:("卷("第<2:,,期&&&&&&& &&&&&&&=9>湖?@北A2中9BC医D3杂2E志/FG
文献研究
)$.)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李国云!俞秋荣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综述
中医对变应 性 鼻 炎 之 外 治 法"有 包 括 针 灸 疗 法’局 部 外 用 药’推拿按摩法’熏 洗 疗 法’穴 位 贴 敷 法 等$外 治 法 在 过 敏 性 鼻 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作用直接’吸收快’起效快’用 药量小等优点$周氏等-().引用自制的辛芷滴鼻剂 !辛夷’鹅不 食草’苍耳子’防风’鱼腥草’黄芩’夏枯草’白芷’路路通#点鼻" 每次 %:#15"每日 !次"治疗 )"例"显效 .-例"有效 ("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U$张氏-"%.用超声雾化与中药相结合的方 法"选用中药 !苍 耳 子’辛 夷’白 芷’薄 荷’细 辛’黄 芪’白 术’防 风#"将其煎煮"取药液 #%%15"沉淀去渣"加入雾化器的雾化瓶 中"使其直接变成雾状喷于息处"每次 "%1@C"每日 #次"-次为一 疗程"治疗 .%例"痊愈 "(例"有效 #.例"无效 "例"总有效率 )!U$王氏-"#.用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制剂室制备的芪辛双防滴 鼻液!生黄芪’细辛’辛夷’防风’防己等#滴鼻"采取头后仰低位" 鼻孔与天花板垂直"每次左右鼻腔各滴 (+"滴"滴后 #%1@C左右 恢复直立位"每日 "次"治疗 -%例"显效 !3例"有效 #!例"无效 . 例"总有效率 )#:$U$钱志云-"(.取穴(肺’肾’迎香’合谷*肺透 心"肾透脾"迎香透 鼻 通’睛 明"针 刺 得 气 后 先 泻 后 补"然 后 接 通 -,%.治疗仪"电流频率 #(%次 41@C"强度由小到大"逐渐递增*痊 愈 #.例"显效 ."例"好转 ",例"无效 #-例$吕氏等-"".用自制 鼻炎膏!公丁香’吴茱萸’肉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份 烘干后"碾成 细 粉"与 生 姜 汁 调 成 膏 状*急 性 发 作 期 取 大 椎’陶 道’定喘’肺俞’肾 俞’风 府*慢 性 迁 延 期 取 肺 俞’脾 俞’肾 俞’定 喘’膻中"两者兼有者"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治疗 -%例"治愈 #例"显效 (#例"好转 (#例"无效 (例"总有效率 )-:$U$ /"小结

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况研究

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况研究

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况研究变应性鼻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

中医中药也开始广泛使用,现就关于中药方剂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况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依据。

标签:变应性鼻炎;中药;玉屏风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现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全球平均发病率约10%~25%[1]。

AR发病机制不明,通常是指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以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涕、鼻塞为主要症状。

中医学认为,AR属于”鼻鼽”范畴,多认为肺、脾、肾虚损,正气不足以固本,风寒邪气乘虚侵袭,凝聚于鼻窍,阻塞肺气所致。

AR反复发作,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是促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

西医治疗多采用手术、抗过敏、免疫抑制等方式,但均不可根治。

而中医通过益气固表、健脾温肾、祛风通窍等方法,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来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中医常以玉屏风散加减治疗AR,现代研究已证实该方可多途径作用于AR发病环节,从而降低AR复发率。

1 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基础研究1.1玉屏风散对肥大细胞的双向调节作用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皮肤及内脏粘膜下的微血管周围,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在组织内引起速发型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接触变应原后被激活,释放出类胰蛋白酶等炎症介质,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胰蛋白酶本身可激活肥大细胞,加之过敏反应性炎症时可刺激邻近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放大肥大细胞效应,故短时间内使整个脏器的肥大细胞以”瀑布”式反应被激活[2]。

Buroun等[3]实验研究发现,常年AR患者血清中类胰蛋白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故类胰蛋白酶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关键物质,张仲林[4]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玉屏风散在体内可抑制AR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可抑制AR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类胰蛋白酶,并抑制类胰蛋白酶表达,最终抑制AR肥大细胞的活性,从而以抑制其过敏症状,但玉屏风散与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的量效关系尚不明确。

穴位疗法对变应性鼻炎作用分析

穴位疗法对变应性鼻炎作用分析

穴位疗法对变应性鼻炎作用分析
朱绍 珍‘ 陆先 梅
摘要 : 目的 : 探 讨 穴位 疗法 对变应性鼻 炎作 用分析 。方 法 : 变应性 鼻炎 患者 7 8 例 随机 分 为观察 组和对 照组 , 对 照组 予抗组胺 药等 常规 治 疗, 观察组 在常规 治疗基础上 予 电针 刺激迎 香穴 治疗 , 观 察 两组 治疗效 果及 不 良反应 。结果 : 观 察组有效 率 8 9 . 7 %, 不 良反应发 生率 5 . 1 %;
1 . 1 一 般 资料 :选 取 我 院 2 0 1 2 年 3月 至 2 0 1 3年 3月 我 院耳 鼻 喉 科 诊 治 的 变应 性鼻 炎 患 者 7 8 例, 男 4 6例 , 女3 2例 , 年龄 1 8 — 4 6岁 , 平均年龄 3 1 . 4 + 2 . 7 岁 。纳入 标 准 : ( 1 ) 出现 鼻 痒 、 鼻塞 、 喷 嚏 或 清水 样 涕症 状 2 项 及其 以上者 ; ( 2 ) 症 状 持 续 时 间 ≥1 小时 , ( 3 ) 患 者 血 清特 异性 抗 体 I g E检 查 阳性 。 1 . 2 方法 : 7 8例患 者 随 机 分 为观 察 组 和 对 照组 ,对 照组 予 常 规 抗 组胺 、 糖 皮 质 激素 等药 物 治疗 , 观察 组 在常 规 治疗 基 础上 使 用 电针刺 激 迎 香穴 治 疗 , 操作方法: ( 1 ) 治疗 前 准备 好 毫 针 ( 规 格 为 0 . 3 5 m n i x 0 . 2 5 a r m) 及 电 针 仪 器; ( 2 ) 患 者 取 仰 卧位 , 组 装 好 电针 装 置, 选取迎香穴, 针刺 方 向 为 内上 方 平 行进 针 , 进针约 0 . 5寸 , 接 通 电针 仪 。刺激 采 用疏 密 波 形式 , 频率 2 - 6 0 H Z , 电压 6 V , 刺 激 强 度逐渐加强 , 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不同调整平率和电压; ( 3 ) 电针

治疗变应性鼻炎验方

治疗变应性鼻炎验方
啦嘎一 5味丸 1 5粒 温开 水 送 服 , 晚饭 后 党 参一 1 8味 丸 1 5
善, 神经 性 皮 炎 的 症 状 也 会 好 转 。临 床 上 根 据 上 述 情 况, 用沉 香安 神散 和 党参一 1 8味丸 等 两 种 蒙药 。同 时 口
服 有 暖 胃助 消 、 清 糟 归 经功 能 的 同拉 嘎一 5味 丸 , 收敛 、
集簇 性疱 疹 , 老 年患 者 症 状 尤 为 明显 。马齿 苋 味 酸 , 性
般 治疗 1 -2 个 疗程 。
寒, 具 有清 热解 毒 、 散血 消肿之 效 , 为治疗 带状 疱疹 之 良
药 。马齿 苋广泛 分 布 于 田间地 头 , 取 之 方 便 。方 法 : 将 适量 的新 鲜马齿 苋 ( 根 据 患处 范 围大 小 而定 , 以覆 盖 住 患处 为宜 ) 洗净 , 切碎, 捣烂 如 泥 , 连 汁敷 于 患处 , 每 日2 次, 连用 7 d症状 可见效 。 (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4 — 0 5 )
长期 精 神紧 张 , 焦 虑不 安 , 饥饿 时 劳累 , 经 常食 用辛 辣饮 食, 都可 引起 体 内“ 赫依 ” 的平 衡失 调 , “ 黄水 ” 偏盛 , 导致 气 血不 调 , 同时与 “ 粘” 症合并 引起 神经性 皮 炎 。故 神经 性 皮炎 容易 复发 , 病程 长 , 多 见于青 年或 中年 人 , 老 年人
续 口服 , 早 晨 饭 后伊 和 汤 3 g温 开 水送 服 , 中午 饭 后 巴 特 日一 7味 丸 1 5粒 口服 , 晚 饭 后 党 参一 1 8味 丸 1 5粒 口 服, 临 睡前 温 开水 送 服 沉 香 安神 散 3 g , 1 0 d后 病 症 基 本消 失 。效 不 更 方 , 再 口服 半 个 月 后 诸 症 消 失 。1年 后 随访 , 未复发 。

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型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型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型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上呼吸道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喷嚏、流涕、鼻塞、瘙痒等症状。

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与气候环境、遗传、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但如何精准地识别不同证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证型辨识方法在临床中被广泛采用。

微量元素是人体所需的一种营养素,其缺乏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影响免疫功能等。

因此,研究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型与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深入了解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取在我院诊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20例,通过中医症状和体征问诊,结合舌诊、脉诊等辅助检查,按照中医证型分类。

同时,采集各种证型患者末梢血标本,检测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如铜、锌、铁、硒等。

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分类和微量元素检测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证型与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三、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从微量元素角度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为深入了解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不同证型的患者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将可以发现各证型患者微量元素的具体不足或过多,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制定中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变应性鼻炎中医证型与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从中医角度深入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这也为微量元素与中医药的结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深化微量元素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王 赛 兰
( 建 省 武 夷 山市 立 医 院 ,福 建 福
a d mo i u t n o c p i t n t ete t n fn s 1 5 c s si h o to r u r i e r l n T n x b si n a u o n ame to a a . a e n t e c n r l o p we e g v n o a CM , o c n a t t e e e t f e o i h r 4 g i t o t ss h f c r o t h t o p . s ls h e t t le f ci e r t n t e te t n o p a d c n o o s 9 . 3 a d 8 % , y e i q a e t s, o a wo g u s Re u t:T o a fe t ae i ame tg u n o t lg u wa 33 % n 0 r v h r r r r p b h- u r et ttl s
3 讨论与展望 传 统医学治疗变应性鼻炎是根据 临床 四诊所得 ,从整体出 发,运用中医辨证 论治的原 则进 行治疗 ,主要采用 口服 中药 、 单纯针刺 、艾灸 、耳穴压药 、穴 位注射 、穴位贴敷 、电针等多
流浊涕 、色黄者加黄芩、皂角刺各 1g 0 ,形寒肢冷 、鼻涕清稀 ,
迁延不 愈者加补骨脂 、淫羊藿各 1g 0 ,鼻 甲紫暗肿大者加鸡 血
学 出版社 , 9 : 4 1 41 9 2
应 ,在 治疗 的过程 中如果能做到与过敏原隔离,那么就告诉患
编号:E .2 62 3 ( 回:2 1 .72 ) R 10 0 0 修 0 20 —0
中 医药 治 疗 在 消 化 系 统 肿 瘤 术 后 胃 癌 患 者 中 的 应 用

健脾通窍方治疗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健脾通窍方治疗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健脾通窍方治疗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引言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是变应性鼻炎的一种亚型,与体内脾气功能失调有关。

传统中医药认为,“脾主运化”、“通调气血”是脾气的重要功能,脾气失调会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变应性鼻炎。

针对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医药给出了以健脾通窍方为代表的治疗方案,通过调理脾气,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目的。

一、健脾通窍方的组成与功效健脾通窍方是一种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这些成分具有益气健脾、调和气血、通窍开竅的功效。

对于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患者,健脾通窍方的主要治疗作用包括:1. 益气健脾:人参、白术等成分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增强脾气功能,改善脾气虚弱的状况。

2. 调和气血:茯苓、白术等成分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可以调节脾气功能,防止气血失调引发变应性鼻炎。

3. 通窍开竅:健脾通窍方可以通调气血,促进气血畅通,有利于改善鼻部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

二、健脾通窍方治疗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针对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患者,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观察了健脾通窍方在治疗该疾病中的临床疗效。

该研究共纳入了100例确诊的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别进行了健脾通窍方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了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和体格检查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到健脾通窍方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5%,而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表现在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的缓解情况上,健脾通窍方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在体格检查方面,健脾通窍方组在治疗后的舌质、舌苔、脉象等指标上也有明显改善,表明健脾通窍方对于调理脾气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健脾通窍方在治疗脾气虚弱型变应性鼻炎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应兼顾辨病和辨证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应兼顾辨病和辨证
问题
算 不 算 用 中药 都 是个 疑 问 。从 某种 意 义来 说 . 方 处
压 兰三璺 竺 竺 茄 竺 竺 兰■
维普资讯

里 完 全 不 辨 证 而 用 草 药 . 能 作 为 使 用 天 然 药 物 . 有 研 究 表 明 .变 应 性 鼻 炎 患 者 多 数 表 现 为 气 虚 卫 只 不 能 作 为 使 用 中药 2 辨证 在 变应 性鼻 炎治 疗 中的特 殊性 表 不 固 , 清 的免 疫 球 蛋 白 IE升 高 , A 降 低 . 血 g I g 环 磷 酸 腺 苷 c M 降 低 ,环 磷 酸 鸟 苷 c MP升 高 . A P G
维普资讯
专 家笔 会
特邀 主持 : 严道 南
变 应 性 鼻 炎 的 诊 口 厶
主 I} {人语 变应 性鼻 炎即 变态反应 性 鼻 炎(lri riis R)又称 过敏 性鼻 炎 , | al g hnt - , e c iA 发病 率较 高 , 占人 约
群 的 l%~ 0 近 年 来 随着我 国工 业化 的发展 . 病 率呈逐 年上 升趋 势 变应性 鼻 炎的主要 临床 表 现 为发作 0 2 %。 发 性喷 嚏 、 鼻痒 、 塞 、 鼻 清稀鼻 涕量 多等 , 且容 易并 发鼻 窦 炎、 息 肉、 气管哮 喘等病 , 作 时对 工作 、 习和 并 鼻 支 发 学 生活影 响较 大 。 目前使 用抗组 胺 药 、 固醇 激素 等治 疗有 一定 疗效 . 也 有一 定 的副作 用 。 医药治 疗 变应性 类 但 中 鼻 炎有疗 效 。 是 治疗效 果 的明显 与否 , 医生 的识病 辨证 水 平有 关 . 果治 疗 不 当或措 施 不 力 , 但 与 如 不仅 难 以奏 效, 还会 引起 一 些并 发症 , 会 引起 中药的毒 副反应 。 本期 我们 邀请 海 内外部 分 耳鼻 咽 喉科 专 家 , 发病 原 也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伤风鼻塞相鉴别
【辨证及治疗】 1. 分型论治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 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 低怯,面色苍白,或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 薄白,脉虚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鼻粘 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方中以细辛、荆 芥疏风散寒;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桔 梗、鱼脑石散结除涕。此方气味温和,功能暖 肺,而性带散,又能祛邪。鼻痒甚,可酌加僵 蚕、蝉蜕;若畏风怕冷,清涕如水者,可酌加 桂枝、干姜、大枣等。临床上亦可用玉屏风散 合苍耳子散加减。
变应性鼻炎中 医药治疗研究
安徽省中医院
变应性鼻炎中医药治疗研 究
耳鼻喉科
高士俊
主任医师
什么是变应性鼻炎
【定义】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
炎,中医称鼻鼽(bi qiu)。是发 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 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塞、 鼻粘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其分为 常年性变应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 炎,后者又称花粉症。
变应性鼻炎的特点
本病为临床上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
无性别、年龄、地域差异,可常年 性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 鼻鼽病名,古代文献中尚有“鼽嚏、 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别称。

变应性鼻炎相当于中医的鼻鼽,亦称鼽嚏,其发 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肺脾气虚,邪犯鼻窍所致,而 主要采用补益肺脾,散邪通窍药物治疗。现有人 认为本病是由于肾阳亏虚,风邪外侵而采用温阳 散邪疗法;痰湿内蕴而用小青龙汤[1]、泽泻汤以 清利痰湿[2];或认为本病应从瘀论治。在众多药 物的治疗中,仍以甘辛温热为主,归经肺脾二位 居首,以疏风宣肺,利窍渗湿,补中益气为先[3,4]。 治疗方法繁多,但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大多仍停 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而更进一步的研究较少。
释放P物质 ( SP )、神 经 激 肽 A ( NKA ) 、 降钙素基因 相 关 肽 ( CGRP ) 等神经肽; 副交感神经 末梢释放乙 酰胆碱、血 管活性肠肽 ( VIP ) 和 PHM等。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脏腑虚损,正气不足, 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 或异气侵袭,寒邪束于皮毛,阳气 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而为嚏。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主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 常在闷热天气发作。全身或见咳嗽,咽痒,口 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检查见鼻 粘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方中黄芩、栀子、 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热;辛夷花、枇杷叶、 升麻清宣肺气,通利鼻窍;百合、麦冬养阴润 肺。合而用之,有清肺热、通鼻窍之功。
释放组胺、慢反应物质、TAME酯酶(可催化激肽原为 缓激肽)、5-HT等炎性介质及白介素等细胞因子。
鼻痒 喷嚏 流清涕 鼻塞 鼻粘膜苍白 水肿 可形成鼻息 肉和鼻窦囊 肿 嗅觉减退
小动脉平滑肌收缩,缺氧和血 管内的凝集作用。血管壁受损 后释放出组胺,液体外渗,淋 巴和血管外液积聚于上皮结缔 组织中故鼻粘膜呈明显水肿; 腺体分泌增多,表现为分泌腺 增多和分泌活动增强,尤其是 浆液分泌显著增强,纤毛上皮 变性和杯状细胞增多。显著的 水肿的上皮下和间质组织内有 浆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后期鼻粘膜可呈增生性改变, 可有息肉形成或囊肿病变
发病机制、病理和临床表现
CD4+T淋巴细胞 变应原 鼻粘膜 IgE
IL-4
TH-2
IL-4,5,6,10,13 ICAM-1等粘附因子
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脱 颗 粒 反 应
第二次刺激鼻粘膜
IgE-Fcξ RI复合体
淋巴细胞包括嗜酸性 粒细胞、肥大细胞、 嗜碱性白细胞及 T 淋 巴细胞向鼻粘膜迁移、 粘附、定位 神 经 末梢

⑶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主证:鼻塞,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长流。 面色苍白,形寒肢泠,腰膝痠软,神疲倦怠, 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检查可见下鼻甲肿大光滑,粘膜淡 白,鼻道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补肾阳,固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加减。方中熟地、山茱萸、 山药滋补肝肾;丹皮、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辅助上三补药而为三泻,以补而不腻;配以桂 枝、附子以温补肾中元阳,意在微微生火,即 生肾气也。若喷嚏多、清涕长流不止者,可加 乌梅、五味子等;若遇风冷即打喷嚏、流清涕 者,可加黄芪、防风、白术;腰膝酸软者,可 酌加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兼腹胀便溏者, 可酌加白术、黄芪、人参、砂仁。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肺经素有郁热,肃降失职,邪 热上犯鼻窍,亦可发为鼻鼽。
【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部分病人可提供过敏史 及家族史。 (2)临床症状:本病发作时主要表 现为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 塞,呈阵发性,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 发作的特点。
诊断要点
(3)检查:在发作期鼻粘膜多为灰 白或淡蓝色,亦可充血色红,鼻甲 肿大,鼻腔有较多水样分泌物。在 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鼻分泌物 涂片见嗜酸性粒细胞、变应原皮肤 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等对本 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病因病机
1.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则腠理 疏松,风寒乘虚而入,邪聚鼻窍, 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停聚, 遂致喷嚏、流清涕、鼻塞等,发为 鼻鼽。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脾气虚弱,化生不足,鼻窍失 养,外邪或异气从口鼻侵袭,停聚 鼻窍而发为鼻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肾阳不足
温煦失职 肾阳不足,则摄纳无权,气不 归元,温煦失职,腠理、鼻窍失于 温煦,则外邪、异气易侵,而发为 鼻鼽。

⑵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主证:鼻塞,鼻痒,清涕连连,喷嚏突发, 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脉弱无力。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 粘膜淡白,或灰白,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 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健脾,使补 而不滞;当归养血;升麻、柴胡升举中阳。若 腹胀便溏、清涕如水、点滴而下者,可酌加山 药、干姜、砂仁等;若畏风怕冷,遇寒则喷嚏 频频者,可酌加防风、桂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