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调的来源与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与唐宋词密切有关的,主要仍是大曲与杂曲两类。 唐宋词调,即以这两类乐曲为主要来源。
大曲
• 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 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 成一套大曲往往多至十余段甚 至三十余段,体制宏大,结构 复杂。
• 但唐代大曲歌词,也已有采用 长短句的。
法曲
• 法曲是大曲的一部分。因其融合佛门、道 门曲,所以称为法曲或法乐。法曲的音乐 特点,就是接近于清乐系统。
令、引、近、慢
• 杂曲小唱又因音乐上或体段上的不同,又 分为令、引、近、慢诸体。
• 令、引、近、慢诸体,都源于大曲,是大 曲中某些乐段的名称,令曲则因唐代酒令 而得名。
• 《碧鸡漫志》卷三: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 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
令
• 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
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 酒令。 • 《说文》:“令,发号也。”引申为律 令。 酒席间行令,就是酒令,犯令者须受罚。 • 唐时宴饮常于席上设“席纠”或“献 使”,以掌酒令,由歌舞伎任其事, 称酒妓或酒令妓女。
• 词调中的引曲,个别来自杂曲,如教坊曲《渔父 引》。多数则来自大曲,如《拓枝引》、《婆罗 门引》、《望云涯引》、《石州引》。
近拍
• 近又称近拍,《词谱》卷十六《卓牌子近》 注:“宋人填词,有犯有近,有促拍有近拍。 近者,其腔调微近也。”又卷十八周邦彦 《荔枝香近》注:“此词之源,亦出柳词。 但与柳词较,只前段第三句减二字,第四 句减一字,不押韵,第六句添一字,结句 减一字,换头起句四字,第二句五字,第 四句折腰句法不同耳。故名《荔枝香近》。 近者,其腔调相近也。”
三、创自教坊、大晟府等乐府机构
• 唐和北宋都有教坊之设。按照宫廷需要创作新的乐曲, 是教坊的职责之一。唐教坊曲除采自民间和外域的以外, 也有部分是教坊创制以供奉宫廷的。如《荔枝香》。
• 北宋教坊分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大曲部奏十八 调四十大曲,比唐教坊所奏还多。北宋太宗、仁宗都以善 于制曲著称。《宋史·乐志》说“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 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 用之。”不过宋太宗所作三百余曲,用作词调的甚少。常 用作词调的,不是这些御制曲子,而是一般的教坊曲。
补充
• 唐宋词调的来源,主要是上述六个方面。 此外,还有来自琴曲的,如苏轼《醉翁 操》、《瑶池燕》;有来自佛曲、道曲的, 如陈与义《法驾导引》,不过为数都甚少。 词调中还有转调、偷声、摊破诸体,是对 原有曲调移调变奏而成的。它们只是正调 的衍生,而不是另创的新曲,所以这里也 不计在内。
曲类与词调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癸集卷十二,载《卜算子令》、 《浪淘沙令》、《调笑令》、《花酒令》等四首酒令,都
附有如何行令的说明,或许可以借此窥见唐代以曲为令的 情况。录《卜算子令》一首示例。
•
卜算子令
• 先取花一枝,然后行令,口唱其词,逐句指点, 举动稍误,即行罚酒,后词准此。
•
我有一枝花(指自身,复指花),斟我些儿酒
慢
•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 如《浣溪沙慢》、《木兰花慢》、《卜算 子慢》、《月上海棠慢》等。
• 《词谱》卷十说慢曲“盖调长拍缓,即古 曼声之意也”。
• 《词源·音谱》说:“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 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 住、小住、打、措等字,真所谓‘上如抗, 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搞木,据中矩,句 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夕之语,斯为难 矣。”
二、来自边地或外域
• 唐时西域音乐大量传人,被称为胡部。西域乐曲传入后,起先还沿用 原名,后来有些改为汉名还沿用原名,如天宝十三载(754),改太常 曲中五十四个胡名乐曲为汉名。《揭鼓录》载一百三十一曲,其中十 之六、七是外来曲名。教坊曲中也有胡部曲。被用作词调的,有的仍 为胡名,如《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敦煌曲子词有《望月婆罗 门》,据传唐著名法曲《霓裳羽衣舞》也是据《婆罗门》曲加工改制 而成的。又如《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
曲破
• 曲破是大曲入破以后的部分。 • 《新唐书·五行志》说《伊州》、《甘州》、《凉
州》等大曲,“至其曲遍繁声,皆谓之入破。” 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四,谓入破“曲之繁声 处也”。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天宝后,曲 遍繁声,皆名入破。破者,破碎之义也。”曲破 的音乐特点就是曲遍繁声。或许正因为它声繁拍 碎,所以被称为破。 • 刘克庄《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道是华堂箫管 唱,笑杀鸡坊拍衰。” • 曲破大都是大曲中最为紧张与精彩的部分,因此 通常将曲破单独弹奏。
• 近与令、引、慢的区别亦在于音乐上体段、 节奏不同。王易《词曲史》说词调称近, “谓近于入破,将起拍也。故凡近词皆句 短韵密而音长,与引不同。如《六么花十 八》、《水调法曲花十六》皆近拍。
•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则谓:“今存 以‘近’字题名的曲牌,大都比慢曲为短, 节奏或用散板,或用加赠板或不加赠板的 一板三眼,其节奏还是偏于慢的。”
慢词与长调
• 慢词一般字多调长。但不能反过来说凡长调都是 慢曲。敦煌琵琶谱中的急曲子,就不短于慢曲子。
词调的来源以及词调的类别
唐万青
目录
• 1、词调的来源 • 2、曲类与词调
词调的来源
• 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 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 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 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 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 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 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 唐五代有些词调以边地为名,表明它们的曲调来自边州。《新唐 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 州》.《凉州》等。”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今乐府所传大曲, 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
• 宋代外来音乐远不如唐代之盛。不过也时有流行的。宋曾敏行《独醒 杂志》卷五:“先君尝言宣和间客京师时,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 《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 其言至侄,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指自,令斟酒)。唯愿花心似我心(指花指自心头),
几岁长相守(放下花枝叉手)。满满泛金杯(指酒盏),
重把花来嗅(把花以鼻嗅)。不愿花枝在我旁(把花
向下座人),付与他人手(把花付下座接去)。
• 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短 曲也可概称为令。
• 令词大都出于时调小曲。但也有部分 出于大曲,如《甘州令》出于《甘州》 大曲,《梁州令》出于《凉州》大曲, 《婆罗门令》出于《婆罗门》大曲等。
• 人们熟知的,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 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 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唯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汗如吴声。”宋黄庭坚《山 谷内集》卷一有诗题说:“《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 湖湘耳。”
• 宋代民间曲子的创作也很盛。《宋史·乐志》说北宋时, “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被采作词调的,如《孤雁儿》, 《花草粹编》卷八引杨提《古今词话》无名氏词,保存着 民间曲子的风味。
宋人以自度曲用作词调的情况
• 多数是先制腔,后实词的。 • 有些是先撰词,后谱曲的。如姜夔《长亭
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 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闽多不 同。” • 还有一些是稍改旧谱,另立新名的。 • 周密《采绿吟》词序:“甲子夏,霞翁(杨绩) 会吟社诸友,逃暑于西湖之环碧,琴尊笔 研,短葛练巾,放舟于荷深柳密间。舞影 歌尘,远谢耳目。酒酣,采莲叶,探题赋 词。余得《塞垣春》,翁为翻谱数字,短 箫按之,音极谐婉,因易今名云。”
补充
• 在一般场合,无法演奏全套大曲。 • 《碧鸡漫志》卷三:“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
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世所行 《伊州》、《胡渭州》、《六么》,皆非大遍全 曲。”简省的办法,除了史浩《剑舞》犹合数曲 为一部乐外,主要是摘取其中美听而能独立流传 的一遍,单谱单唱,称为“摘遍”。《梦溪笔谈》 卷五,谓大曲“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 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 大曲却在几经简省与裁截之后,因此解体,逐渐 消亡了。
•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尧乐《大章》,舞乐《大韶》 之名,制《大晟乐》,并专门设置大展府负责朝廷音乐。 这是个位于教坊之上的音乐机关,由它定乐律,制乐谱, 交教坊按习,并颁行天下。大晨府创制了不少词调。
四、创自乐工歌伎
• 乐工歌伎以音乐为专业,他们比一般词人 更懂得乐理乐律,有些还能制调作曲。由 乐工制调的,如《雨霖铃》还有《念奴娇》
•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宋人或称为腔子),也 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必须先创制或选用 一个词调,然后按照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 以词填之;
词山曲海的盛况
• 元燕南芝庵《唱论》总结当时词曲之盛, 称“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 大曲。”
•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宜兴万树作《词律》 二十卷,计收词调六百六十调。嗣后徐本 立作《词律拾遗》八卷,补录词调一百六 十五调。杜文澜作《词律补遗》一卷,又 补录词调五十调。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 奕清等奉命作《钦定词谱》四十卷,共收 词调八百二十六调,。康熙时还有钱葆酚 辑 三十卷,收词调一千。
• 《新唐书·礼乐志》:“初隋有法曲,其音清 而近雅。”
• 姜夔《大乐议》:“凡有催、衰者,皆胡曲 耳,法曲无是也。”
• 但尽管存在差别,法曲与大曲的体制结构, 还是大致相同的。
Leabharlann Baidu
法曲与大曲体制结构大致相同
• 唐代最著名的法曲,是唐玄宗于开元间吸 收《婆罗门曲》的素材而创作的《霓裳羽 衣曲》。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自注, 它由散序、中序及“繁音急节十二遍”的 曲破三部分组成。这种三大段式的结构, 是法曲、大曲的基本组成方式。
词调的来源
• 1、民间 • 2、来自边地或外域 • 3、创自教坊、大晟府等乐府机构 • 4、创自乐工歌伎 • 5、摘自大曲、法曲 • 6、词人自度曲
一、来自民间
• 同前代乐府一样,唐宋词调也有来自民间的。但唐宋词调 所取的为民间曲子,不是一般民歌。民间曲子同一般民歌 是有区别的。民间曲子是对民歌经过选择、加工而后定型 下来的,它要比一般民歌更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一种艺术 歌曲。
• 如《梁州令》出于大曲《凉州》,《伊州 令》出于大曲《尹州》,《水调歌头》出 于大曲《新水调》,《齐天乐》出于大曲 《齐天乐》,《法曲献仙音》、《法曲第 二》、《霓裳中序第一》出于法曲《霓裳 羽衣舞》等。
六、词人自度曲
• 《汉书·元帝赞》:“自度曲,被歌声。”宋 王观园《学林》卷三“度曲”条:“《赞》 所谓‘自度曲’者,能制其音调也;‘被歌 声’者,以所制之音调播之歌声,而皆合 其节奏也。”度曲就是制曲、作曲。
• 须要注意的是,出于大曲的令词,不 少却调长字多,与一般小令有别。如 柳永《甘州令》,七十八字。
引
• 引本是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 • 大概引开始是用以称呼琴曲的,后来各种乐府歌
曲遂也常以引为名。
• 引又与序的意义相近,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 意思。《梦溪笔谈》卷一述大曲各个乐遍的次序, 始为序,接着为引、为歌,以引紧接于序之后与 歌之前。
• 《乐府指迷》说当时“秦楼楚馆所歌之词, 多是教坊乐工及闹市做赚人所作,只缘音 律不差,故多唱之。”
五、摘自大曲、法曲
• 一部大曲、法曲有时多至数十遍。词调中 有“摘遍”一类,即从大曲、法曲中摘取 其美听而又可以独立的一遍,卑谱单唱。 《梦溪笔谈》卷五,谓大曲“每解有数叠 者,裁截用之,贝叫谓之摘遍。”
• 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因此,词调的类别, 也依据曲调的类别划分。
• 《唐六典》分唐燕乐乐曲为大曲、次曲、小曲三 类。《教坊记》曲名表分列“曲名”与“大曲 名”,实分教坊曲为大曲与杂曲两类。《宋史·乐 志》将宋太宗时所制三百九十曲,分为大曲、曲 破、琵琶独弹曲破、小曲、及因旧曲造新声者五 类。戴值《鼠璞》则分宋乐章为大曲、小曲两类。 《词源·音谱》篇因所用乐器有异,分为法曲、大 曲、慢曲三类。《拍眼》篇又因其均拍不同,分 为法曲、大曲、慢曲、引、近、缠令、诸公(宫) 调、序子、三台九类。
大曲
• 大曲,是唐宋时代的大型歌舞 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 成一套大曲往往多至十余段甚 至三十余段,体制宏大,结构 复杂。
• 但唐代大曲歌词,也已有采用 长短句的。
法曲
• 法曲是大曲的一部分。因其融合佛门、道 门曲,所以称为法曲或法乐。法曲的音乐 特点,就是接近于清乐系统。
令、引、近、慢
• 杂曲小唱又因音乐上或体段上的不同,又 分为令、引、近、慢诸体。
• 令、引、近、慢诸体,都源于大曲,是大 曲中某些乐段的名称,令曲则因唐代酒令 而得名。
• 《碧鸡漫志》卷三: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 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
令
• 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
词曲称令,盖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 酒令。 • 《说文》:“令,发号也。”引申为律 令。 酒席间行令,就是酒令,犯令者须受罚。 • 唐时宴饮常于席上设“席纠”或“献 使”,以掌酒令,由歌舞伎任其事, 称酒妓或酒令妓女。
• 词调中的引曲,个别来自杂曲,如教坊曲《渔父 引》。多数则来自大曲,如《拓枝引》、《婆罗 门引》、《望云涯引》、《石州引》。
近拍
• 近又称近拍,《词谱》卷十六《卓牌子近》 注:“宋人填词,有犯有近,有促拍有近拍。 近者,其腔调微近也。”又卷十八周邦彦 《荔枝香近》注:“此词之源,亦出柳词。 但与柳词较,只前段第三句减二字,第四 句减一字,不押韵,第六句添一字,结句 减一字,换头起句四字,第二句五字,第 四句折腰句法不同耳。故名《荔枝香近》。 近者,其腔调相近也。”
三、创自教坊、大晟府等乐府机构
• 唐和北宋都有教坊之设。按照宫廷需要创作新的乐曲, 是教坊的职责之一。唐教坊曲除采自民间和外域的以外, 也有部分是教坊创制以供奉宫廷的。如《荔枝香》。
• 北宋教坊分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大曲部奏十八 调四十大曲,比唐教坊所奏还多。北宋太宗、仁宗都以善 于制曲著称。《宋史·乐志》说“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 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 用之。”不过宋太宗所作三百余曲,用作词调的甚少。常 用作词调的,不是这些御制曲子,而是一般的教坊曲。
补充
• 唐宋词调的来源,主要是上述六个方面。 此外,还有来自琴曲的,如苏轼《醉翁 操》、《瑶池燕》;有来自佛曲、道曲的, 如陈与义《法驾导引》,不过为数都甚少。 词调中还有转调、偷声、摊破诸体,是对 原有曲调移调变奏而成的。它们只是正调 的衍生,而不是另创的新曲,所以这里也 不计在内。
曲类与词调
•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癸集卷十二,载《卜算子令》、 《浪淘沙令》、《调笑令》、《花酒令》等四首酒令,都
附有如何行令的说明,或许可以借此窥见唐代以曲为令的 情况。录《卜算子令》一首示例。
•
卜算子令
• 先取花一枝,然后行令,口唱其词,逐句指点, 举动稍误,即行罚酒,后词准此。
•
我有一枝花(指自身,复指花),斟我些儿酒
慢
•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
• 如《浣溪沙慢》、《木兰花慢》、《卜算 子慢》、《月上海棠慢》等。
• 《词谱》卷十说慢曲“盖调长拍缓,即古 曼声之意也”。
• 《词源·音谱》说:“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 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 住、小住、打、措等字,真所谓‘上如抗, 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搞木,据中矩,句 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夕之语,斯为难 矣。”
二、来自边地或外域
• 唐时西域音乐大量传人,被称为胡部。西域乐曲传入后,起先还沿用 原名,后来有些改为汉名还沿用原名,如天宝十三载(754),改太常 曲中五十四个胡名乐曲为汉名。《揭鼓录》载一百三十一曲,其中十 之六、七是外来曲名。教坊曲中也有胡部曲。被用作词调的,有的仍 为胡名,如《婆罗门》,原是印度乐曲,敦煌曲子词有《望月婆罗 门》,据传唐著名法曲《霓裳羽衣舞》也是据《婆罗门》曲加工改制 而成的。又如《苏幕遮》,本是龟兹乐曲。
曲破
• 曲破是大曲入破以后的部分。 • 《新唐书·五行志》说《伊州》、《甘州》、《凉
州》等大曲,“至其曲遍繁声,皆谓之入破。” 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四,谓入破“曲之繁声 处也”。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天宝后,曲 遍繁声,皆名入破。破者,破碎之义也。”曲破 的音乐特点就是曲遍繁声。或许正因为它声繁拍 碎,所以被称为破。 • 刘克庄《贺新郎))(席上闻歌有感):“道是华堂箫管 唱,笑杀鸡坊拍衰。” • 曲破大都是大曲中最为紧张与精彩的部分,因此 通常将曲破单独弹奏。
• 近与令、引、慢的区别亦在于音乐上体段、 节奏不同。王易《词曲史》说词调称近, “谓近于入破,将起拍也。故凡近词皆句 短韵密而音长,与引不同。如《六么花十 八》、《水调法曲花十六》皆近拍。
•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则谓:“今存 以‘近’字题名的曲牌,大都比慢曲为短, 节奏或用散板,或用加赠板或不加赠板的 一板三眼,其节奏还是偏于慢的。”
慢词与长调
• 慢词一般字多调长。但不能反过来说凡长调都是 慢曲。敦煌琵琶谱中的急曲子,就不短于慢曲子。
词调的来源以及词调的类别
唐万青
目录
• 1、词调的来源 • 2、曲类与词调
词调的来源
• 词也是一种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 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 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 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 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 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 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 唐五代有些词调以边地为名,表明它们的曲调来自边州。《新唐 书·五行志》说:“天宝后各曲,多以边地为名,如《伊州》、《甘 州》.《凉州》等。”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今乐府所传大曲, 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
• 宋代外来音乐远不如唐代之盛。不过也时有流行的。宋曾敏行《独醒 杂志》卷五:“先君尝言宣和间客京师时,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 《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 其言至侄,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指自,令斟酒)。唯愿花心似我心(指花指自心头),
几岁长相守(放下花枝叉手)。满满泛金杯(指酒盏),
重把花来嗅(把花以鼻嗅)。不愿花枝在我旁(把花
向下座人),付与他人手(把花付下座接去)。
• 歌令一般调短字少。因此,凡小调短 曲也可概称为令。
• 令词大都出于时调小曲。但也有部分 出于大曲,如《甘州令》出于《甘州》 大曲,《梁州令》出于《凉州》大曲, 《婆罗门令》出于《婆罗门》大曲等。
• 人们熟知的,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刘禹锡《竹 枝词序》说:“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 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唯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汗如吴声。”宋黄庭坚《山 谷内集》卷一有诗题说:“《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 湖湘耳。”
• 宋代民间曲子的创作也很盛。《宋史·乐志》说北宋时, “民间作新声者甚众”。被采作词调的,如《孤雁儿》, 《花草粹编》卷八引杨提《古今词话》无名氏词,保存着 民间曲子的风味。
宋人以自度曲用作词调的情况
• 多数是先制腔,后实词的。 • 有些是先撰词,后谱曲的。如姜夔《长亭
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 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闽多不 同。” • 还有一些是稍改旧谱,另立新名的。 • 周密《采绿吟》词序:“甲子夏,霞翁(杨绩) 会吟社诸友,逃暑于西湖之环碧,琴尊笔 研,短葛练巾,放舟于荷深柳密间。舞影 歌尘,远谢耳目。酒酣,采莲叶,探题赋 词。余得《塞垣春》,翁为翻谱数字,短 箫按之,音极谐婉,因易今名云。”
补充
• 在一般场合,无法演奏全套大曲。 • 《碧鸡漫志》卷三:“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
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世所行 《伊州》、《胡渭州》、《六么》,皆非大遍全 曲。”简省的办法,除了史浩《剑舞》犹合数曲 为一部乐外,主要是摘取其中美听而能独立流传 的一遍,单谱单唱,称为“摘遍”。《梦溪笔谈》 卷五,谓大曲“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 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 大曲却在几经简省与裁截之后,因此解体,逐渐 消亡了。
•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尧乐《大章》,舞乐《大韶》 之名,制《大晟乐》,并专门设置大展府负责朝廷音乐。 这是个位于教坊之上的音乐机关,由它定乐律,制乐谱, 交教坊按习,并颁行天下。大晨府创制了不少词调。
四、创自乐工歌伎
• 乐工歌伎以音乐为专业,他们比一般词人 更懂得乐理乐律,有些还能制调作曲。由 乐工制调的,如《雨霖铃》还有《念奴娇》
•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宋人或称为腔子),也 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必须先创制或选用 一个词调,然后按照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 以词填之;
词山曲海的盛况
• 元燕南芝庵《唱论》总结当时词曲之盛, 称“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 大曲。”
•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宜兴万树作《词律》 二十卷,计收词调六百六十调。嗣后徐本 立作《词律拾遗》八卷,补录词调一百六 十五调。杜文澜作《词律补遗》一卷,又 补录词调五十调。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 奕清等奉命作《钦定词谱》四十卷,共收 词调八百二十六调,。康熙时还有钱葆酚 辑 三十卷,收词调一千。
• 《新唐书·礼乐志》:“初隋有法曲,其音清 而近雅。”
• 姜夔《大乐议》:“凡有催、衰者,皆胡曲 耳,法曲无是也。”
• 但尽管存在差别,法曲与大曲的体制结构, 还是大致相同的。
Leabharlann Baidu
法曲与大曲体制结构大致相同
• 唐代最著名的法曲,是唐玄宗于开元间吸 收《婆罗门曲》的素材而创作的《霓裳羽 衣曲》。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自注, 它由散序、中序及“繁音急节十二遍”的 曲破三部分组成。这种三大段式的结构, 是法曲、大曲的基本组成方式。
词调的来源
• 1、民间 • 2、来自边地或外域 • 3、创自教坊、大晟府等乐府机构 • 4、创自乐工歌伎 • 5、摘自大曲、法曲 • 6、词人自度曲
一、来自民间
• 同前代乐府一样,唐宋词调也有来自民间的。但唐宋词调 所取的为民间曲子,不是一般民歌。民间曲子同一般民歌 是有区别的。民间曲子是对民歌经过选择、加工而后定型 下来的,它要比一般民歌更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一种艺术 歌曲。
• 如《梁州令》出于大曲《凉州》,《伊州 令》出于大曲《尹州》,《水调歌头》出 于大曲《新水调》,《齐天乐》出于大曲 《齐天乐》,《法曲献仙音》、《法曲第 二》、《霓裳中序第一》出于法曲《霓裳 羽衣舞》等。
六、词人自度曲
• 《汉书·元帝赞》:“自度曲,被歌声。”宋 王观园《学林》卷三“度曲”条:“《赞》 所谓‘自度曲’者,能制其音调也;‘被歌 声’者,以所制之音调播之歌声,而皆合 其节奏也。”度曲就是制曲、作曲。
• 须要注意的是,出于大曲的令词,不 少却调长字多,与一般小令有别。如 柳永《甘州令》,七十八字。
引
• 引本是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 • 大概引开始是用以称呼琴曲的,后来各种乐府歌
曲遂也常以引为名。
• 引又与序的意义相近,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 意思。《梦溪笔谈》卷一述大曲各个乐遍的次序, 始为序,接着为引、为歌,以引紧接于序之后与 歌之前。
• 《乐府指迷》说当时“秦楼楚馆所歌之词, 多是教坊乐工及闹市做赚人所作,只缘音 律不差,故多唱之。”
五、摘自大曲、法曲
• 一部大曲、法曲有时多至数十遍。词调中 有“摘遍”一类,即从大曲、法曲中摘取 其美听而又可以独立的一遍,卑谱单唱。 《梦溪笔谈》卷五,谓大曲“每解有数叠 者,裁截用之,贝叫谓之摘遍。”
• 词调大都是从曲调转化而来,因此,词调的类别, 也依据曲调的类别划分。
• 《唐六典》分唐燕乐乐曲为大曲、次曲、小曲三 类。《教坊记》曲名表分列“曲名”与“大曲 名”,实分教坊曲为大曲与杂曲两类。《宋史·乐 志》将宋太宗时所制三百九十曲,分为大曲、曲 破、琵琶独弹曲破、小曲、及因旧曲造新声者五 类。戴值《鼠璞》则分宋乐章为大曲、小曲两类。 《词源·音谱》篇因所用乐器有异,分为法曲、大 曲、慢曲三类。《拍眼》篇又因其均拍不同,分 为法曲、大曲、慢曲、引、近、缠令、诸公(宫) 调、序子、三台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