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归属与管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4-01-09
作者简介:张公政(1986-),男(回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
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5年第1期(总第144期)民族历史与边疆学
清代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归属与管辖
张公政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福建厦门361027)
摘要:东北北部沿海世居民族包括赫哲、费雅喀、库页、奇勒等民族,其分布于黑龙江下游流域及沿
海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他们主要以渔猎经济为主,居住分散,部落较多。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努力,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部落纷纷朝贡,确立政治隶属关系。清入关之后,清廷在此设治并采取“贡貂赏乌林”与“赐婚联姻”的政策,笼络这些民族部落,使其作为清王朝的内藩。当然这样的统治方式为后来清廷丧失东北北部沿海地区埋下了祸根。
关键词:宗藩关系;贡貂赏乌林;赐婚联姻;民族部落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4922(2015)01-0094-05凌纯声先生曾于民国时期,对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进行实地考察,认为:“清初,在松花江的赫哲属东海呼尔哈部;在乌苏里江的,属东海渥集
部;在黑龙江的,属东海萨海连部。”[1
]这是首次对赫哲族进行系统的民族学考察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费雅喀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黑龙江河口湾沿岸和库页岛的北部
。“该族在该地分为两大群体,
即大陆群体(黑龙江群体)和库页群体。
”[2]
清朝对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大体实行两种办法进行统治和管理。一种是直接编入八旗;另一种是不入八旗,直接编为户籍,并承担贡赋。本文将从东北亚区域的视角,从历史反思角度来检视清廷管辖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得失,有益于丰富对清代治边观念的认知。
一、后金崛起与东北北部沿海少数民族部落的归顺
有清一代,在东北北部沿海居住的民族主要有赫哲、费雅喀、恰喀拉及库页。赫哲,又称赫真、黑斤、黑折、赫金、赫津等。赫哲的族称便由上述
名称转换而来。《清实录》记载:“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
”[3]
这是清代官方文献记载中,
最早关于“赫哲”的记录。清代赫哲分布于“自宁古塔东北千五百里,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者,曰剃发黑斤,喀喇凡六,
俗类窝稽,产貂,每年入贡”[4]
。赫哲世以渔猎为生,夏季使用大船出海,冬季则使用爬犁于冰上行走。《柳边纪略》载,(赫哲人)“鼻端贯金环,衣鱼兽皮,陆行乘舟,驾以狗,御者持木篙立于舟上,若
水行拦头者然,所谓使犬国也”[5]
。费雅喀,自称尼夫赫,费雅喀语意为人。费雅喀居住于黑龙江
入海口、努尔干一带和库页岛。“费雅喀,在松花江极东沿海岛散处,以渔猎为生。男女俱衣犬皮,
夏日则用鱼皮为之。”[5]247恰喀拉,居住于乌苏里江以东珲春附近区域,亦以渔猎为生。据载
,“恰喀拉,土语谓之恰喀拉话,其散处于浑春沿东海及富沁岳色等河,其屋庐舟船俱用桦皮。岁进貂皮。”[5]250
库页,明代称苦兀,《重建永宁寺碑记》中称为苦夷。清代,称库页,又有库野、库叶等不同
称谓,其大体居住于库页岛南部地区。《皇清职贡图》记载:“库野居东海岛之雅丹、达里堪等处,
男则薙顶心,以前之发而蓄其后,长至肩,即截去。妇女幼时即以针刺唇,用烟煤涂之。土语谓之库
野话。岁进貂皮。
”[5]244距宁古塔地区最近的为恰·
49·DOI:10.16415/ki.23-1021/c.2015.01.019
喀拉(呼尔哈),其次为赫哲,最远者为费雅喀。《宁古塔纪略》载:“又(宁古塔)东北五六百里为呼尔喀,又六百里为黑斤,又六百里为非牙哈,总名为乌稽鞑子,又名鱼皮鞑子。因其衣鱼皮、食鱼肉为生,故名。其不知岁月,不知生辰。其地不产五谷,出鱼及貂皮、元狐、黄狐、海骡、黄鼠、灰鼠、水獭近混同江。”[6]赫哲、费雅喀、恰喀拉及库页等沿海世居民族,其分属于不同族系。赫哲与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属于通古斯族系,语言则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因上述民族地域相邻,风俗相近,形成了该地域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其具有一定连贯性及稳定性。
1583年,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以此为始,走上了统一东北女真诸部,建立后金汗国的征程。在其收服扈伦四部(即叶赫、辉发、乌拉、哈达)的同时,亦开始降服东北北部沿海女真诸部。此时,分布于东北北部沿海、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东部的民族部落有东海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使鹿部等。己亥年(1599)正月,沿海女真诸部开始向努尔哈赤朝贡。最先向努尔哈赤称臣的是东海渥集部虎尔哈路王格、张格,“率百人朝谒,贡黑、白、红三色狐皮、黑白二色貂皮,自此渥集部之虎尔哈路,每岁朝谒”[7]。丁未年(1607)正月,东海瓦尔喀部蜚悠城长策穆特黑因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欺压其部众太甚,特来归附。其中一部分瓦尔喀部众流散进入朝鲜沿边地区,为确保瓦尔喀部完整编入努尔哈赤所部,努尔哈赤上书万历帝,要求朝鲜归还瓦尔喀部众。“万历帝即传谕朝鲜国王查之。朝鲜国王查出失散数代之瓦尔喀部众1000户。”[8]7此1000户瓦尔喀部众于己酉年(1609)二月,被遣返至努尔哈赤所部。东海渥集部虎尔哈路及瓦尔喀部是最早向努尔哈赤朝贡的部落。
随后,努尔哈赤又命扈尔汉、额亦都等征讨东海女真之呼叶路、雅兰路、宁古塔路、绥芬路,黑龙江下游萨哈连部等部落,并将所俘部众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天命元年(1616)正月,努尔哈赤称汗,建后金汗国。因东海女真诸部多数还未归附后金。努尔哈赤于次年正月再次“遣兵四百,收取东海沿岸散居未附属之国人。三月,后金造大刀船,驶渡海湾,将倚凭海岛未服之国人尽取之”[8]50。对于前来归附的部落,努尔哈赤给予厚赏、施以重礼。如天命三年(1618)二月,东海女真使犬部来归,赏赐“奴仆、牛、衣物、粮食、房舍、楼阁及碗碟瓷瓶”等。在后金的重赏之下,“欲还者见如此厚赐,遂留而不去者甚多”[8]69。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最终于清入关前完全统一东海女真。
在后金(清)多次东征东海女真诸部的过程中,大批东海女真人被迁往辽东地区,编入八旗,作为后金(清)军队的组成部分,参与对外作战。据周喜峰教授统计,清入关前被编入八旗的东海女真人数至少有66000人[9]。还有一部分东海女真人,后金(清)统治者将其就地编户,进行管理。崇德五年(1640)五月,户部启心郎布丹奏征伐呼尔哈部大捷。皇太极令“男子336人,归降男子149人,共485人,内有捕海豹人243人,捕貂鼠人198人,令居彼地。俘获家属796口,归降家属481口,共1277口,内留1194口,仍居彼地”[10]。由此可知,后金(清)将俘获或归降的呼尔哈部边民留在当地,使其继续向后金(清)纳贡。东海女真诸部通过定期与后金(清)的朝贡往来,建立了稳定的政治隶属关系。
二、清廷设治管辖东北沿海少数民族部落
清入关后,清廷于此地设立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管辖该地。因宁古塔将军管辖范围过大,沿海民族部落交纳贡赋路途遥远,且宁古塔地区又为清廷发遣罪犯之处,在管理上难免有困难及疏漏,“将作恶行乱拟赏为奴之人,赏给穷兵丁后,虽受其益,但我处兵少,且发配犯人从此日渐增多,似乎难以查管等语。三姓地方仅有兵二百八十名,加之官员不及三百……今三姓地方官兵不多,而由部陆续发配至此之犯人较官兵多数倍,查管颇难,且聚集一处日久,又不改其恶习作乱,亦未可定”[11]。
为改变地广难管的局面,清廷在三姓地方开始设兵驻防。三姓,即清初居住于此地的赫哲三噶珊(姓),其分别为达黄甲力所领四十余户、达萨所领百余户、阿勒珠所领百余户。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三姓打牲人等挑放披甲200名编为四旗,由族长挑选世管佐领四员,由乡长挑放骁骑校四员,由吉林乌拉拣派协领一员、防御四员,移驻满洲兵80员。雍正五年(1727),添设副协领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