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方民俗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1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

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日有:满族的添仓节、虫王节、药香节;蒙古族的那达慕、黑灰节、打鬃节、打印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达斡尔族的阿聂、抹黑节;锡伯族的抹黑节、回迁节;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如赫哲族的鹿神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举行。

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

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称鹿神节。

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消灾祈福。

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江有江神,他们为林中的虎、狼,江中的鳇鱼都专I'l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被抹者不但不恼,反而分外高兴。

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此节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一说是当日为“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这一节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

它是指老人“花甲”(六十岁)生日时,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活动十分隆重热闹。

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过生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

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敬酒祝寿。

席问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

打鬃节时间不一,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作者:董宸陈蕾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4期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生產劳动中创造出众多文化瑰宝,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最具代表性。

“伊玛堪”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反映出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在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伊玛堪”的性质出发,对其文化内涵展开研究,分析其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跨文化伊玛堪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12-03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并且世界各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相互融合。

“伊玛堪”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独有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赫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赫哲族发展了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这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赫哲族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渔猎文化,“伊玛堪”这种流传近千年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通过跨文化传播解决赫哲族“伊玛堪”所面临的境遇,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赫哲族文化,甚至中国民族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伊玛堪的文化背景赫哲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著名的三江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业经济为主的民族。

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赫哲族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赫哲族才开始脱离氏族公社阶段。

赫哲族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占赫哲族总人口的80%以上。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这种说唱艺术由演唱者徒口叙述,没有乐器伴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没有自己的史志,所以可以说“伊玛堪”是赫哲族的史鉴之一,伊玛堪是用口述史的方式传述着赫哲人的历史。

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并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民俗活动(如礼仪、节庆等)、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与技能、传统手工艺及其表现上述形式的文化空间。

2008年3月2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7项)2009年6月1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7月1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确定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1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7项)1海伦剪纸绥化市2方正剪纸哈尔滨市3肇源古建筑彩绘大庆市4兰西挂钱绥化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5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黑河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6鱼皮镂刻粘贴画佳木斯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7桦树皮画哈尔滨市民间手工技艺1 ★ 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2 ★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3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4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大兴安岭地区5绥棱黑陶制作技艺绥化市6勃利黑陶制作技艺七台河市7青牛葫芦制作技艺哈尔滨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桦皮工艺品制作)黑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1 鄂伦春族刺绣大兴安岭地区2 克东满绣克东县3 鄂伦春族剪纸呼玛县4 赫哲族剪纸佳木斯市5 民间纸扎宁安市6 角雕制作技艺哈尔滨市7 麦秸工艺哈尔滨市8 鱼骨工艺同江市9 绥棱农民画绥棱县10 山核桃工艺伊春市、汤原县11 描金工艺安达市传统技艺1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2 革兀革拉制作技艺哈尔滨市、海林市3 鄂伦春族斜仁柱黑河市爱辉区、呼玛县4 漆糊酒容器技艺(髹漆)穆棱市5 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1 面塑哈尔滨市2 木雕重彩哈尔滨市阿城区3 泥塑哈尔滨市阿城区4 达斡尔族刺绣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5 北方民俗剪纸大庆市6 渤海末曷绣牡丹江市传统手工技艺1 柳编技艺宾县2 粗陶泥塑制作技艺依安县3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哈尔滨市、黑龙江省装裱艺术研究会4 王氏橡木酒桶制作技艺七台河市5 皮影镂刻技艺双城市6 宁古塔彩灯制作技艺宁安市7 匏器制作技艺哈尔滨市8 鱼皮制作技艺牡丹江市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1 剪纸(崔氏剪纸安达剪纸北安嬷嬷人剪纸薛氏剪纸)齐齐哈尔市龙沙区绥化安达市黑河北安市黑河五大连池市2 袖珍版画制作技艺伊春市乌马河区3 北安乌鱼绣黑河北安市4 宁古塔满绣牡丹江宁安市5 北安葫芦烙画黑河北安市6 芦苇画工艺齐齐哈尔市8 蛋雕技艺齐齐哈尔市9 鱼皮画黑龙江北大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0 京剧脸谱化妆技艺黑龙江国粹戏剧艺术博物馆11 黑龙江桦树皮剪纸黑龙江禹舜文化艺术研究院12 草柳编工艺绥化绥棱县七、传统技艺(15项)34 黑陶制作技艺哈尔滨市37 松明工艺制作伊春市39 传统刀剑锻造技艺七台河市43 泥河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绥化市45 古籍修复技艺黑龙江省图书馆47 火山矿泥陶制作技艺黑河五大连池市黑龙江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国网时间:2009-06-10发表评论>>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付占祥男 52岁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传统手工技艺尤文凤女 55岁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传统手工技艺黑龙江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国网时间:2009-06-15发表评论>>序号姓名性别民族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编码项目类别03-1080 谷宝珍女满黑龙江省望奎县皮影戏(望奎县皮影戏)Ⅳ-91 传统戏剧03-1224 倪秀梅女汉黑龙江省方正县剪纸(方正剪纸)Ⅶ-16 传统美术03-1370 孟兰杰女鄂伦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Ⅷ-112 传统技艺。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庭传承具有血缘关系的特殊纽带,使得传承过程更为稳定和可靠,同时也能够 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指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 艺传授给下一代。在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的工艺技能、表演 艺术等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 长期的实践和学习,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这种方式对于一 些需要高度技艺和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为重要。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术作品多反映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雕塑 、满族的“剪纸”艺术等。这些美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东北少数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
总结词
传统技艺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包括纺织、刺绣 、陶瓷制作等。
VS
详细描述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例如,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蒙古族的《嘎仙洞歌》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传统音乐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包 括民歌、器乐等。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满族的二胡等。同时,各民族的民歌也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蒙古族的长调、满族的萨满神歌等 。
数字化保护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东北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 录、保存和展示,提高了保 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民俗文化

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民俗文化
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 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 “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 也就是鄂伦春人。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狍皮制作技艺。
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民俗 文化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流行于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是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黑龙 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亦称之为“兴安岭之王”与“严寒的征 服者”。因为世代以狩猎和游猎为生,所以火对于鄂伦春人的生活尤其重 要,鄂伦春人对火是既敬重又畏惧。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就是一种源于 火神信仰的民族文化现象。这种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 的传统节日——古伦木沓节。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狍皮制作技艺。
传承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鄂伦春自治旗文化馆、黑河市爱辉区文物研究中心获得“鄂伦春族狍 皮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主要流传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 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历史悠久,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主要 形式,数量多,内容丰富。演唱方式有对唱、重唱、独唱、合唱等,演唱 中常杂以“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听来悠扬婉转,动人心弦。从节 拍节奏上看,赞达仁可分为两大体裁类型:一类是山歌类型赞达仁,一类 是小调类型赞达仁。其曲调以五声音阶的羽、宫、徵调式为主,字少腔长,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刚健、悠扬跌宕,显示出强烈的游猎民族文化特色。 鄂伦春族赞达仁的代表作品有《别喝醉了》《我生长在兴安岭上》《打猎 送行》《你为什么不爱我》等。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摘要“社火”是义县人民为了丰富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社火”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马舞和旱船舞。

这两个舞蹈是契丹向汉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义县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锦州市管辖下的一座县城。

虽地域狭小但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契丹人的故乡。

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古城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流传着“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活动。

一、义县“社火”的起源“社火”是义县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社火”这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过,对于其起源,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认为“社火”是依托于人类发展史中的农耕文化。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1]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这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众会的历史无人知晓,却当地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药王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建于辽代中期。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信奉佛教,曾在北京城内建造天雄寺。

《辽史简编》认为:“近圣宗时,皐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草茹,大修斋会及造寺。

”因此,义县作为萧太后的封地,多有辽所建之寺庙。

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

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 1755年)复修。

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 神像。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与传承现状——以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为例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与传承现状——以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为例

2019 年4 期(总第137 期)No4,2019()Gereral137No.满族研究MANCHU MINORITY RESEARCH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与传承现状*汤 洋(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28)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本文以黑龙江省的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人口较少民族;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19)04-0113-0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分为八类,即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产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被列入的四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属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占一半以上,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非遗组成了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人口较少民族是人口总数在30万人以下的民族,我国有28个民族是人口较少民族,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28个民族的总人口为189万。

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探索

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探索

2015.6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理论思考作者简介:廖丹(1981-),女,硕士,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实验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东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播方式探索一、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验现状(一)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分布情况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游猎民族生生不息,在生产和生活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山东和黑龙江等地区。

民间文学故事类多集中在辽宁、吉林等早期农业民族、游牧民族聚集地区。

民间音乐分布较多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例如:蒙古族呼麦、蒙古族四胡音乐等。

民俗、民间美术和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多分布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例如: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冰雕”等传统手工技艺都为重要的非遗保护对象。

(二)非遗文化传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区域独特性特点突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区域,非物质文化也是在一定区域产生的,不依赖物质载体的特点决定了非遗的存在,同时也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失去原来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韵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与活态传播方式研究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而言是必要的,传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优方式,“非物质”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普通物质媒介无法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表达的意义带来的传播的不适应性。

廖丹(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基于社会文化传播手段发展环境前提下的,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的,随着社会科技电子媒体技术的进步与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识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方式有了新的要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应适应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方法已不能完全诠释文化传承的含义和精神。

活态传播、有效传承才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5.07.22
•【字号】辽政发〔2015〕22号
•【施行日期】2015.07.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的通知
辽政发〔2015〕22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规定,省政府批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8项,现予以公布。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5年7月22日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黑龙江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艺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传承策略,以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曲艺音乐的基本情况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地区,境内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等56个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形式,代表性的有满族的“满族清唱”、“满族大歌”、蒙古族的“长调”、“马头琴”、韩族的“三弦”等。

这些曲艺音乐形式在歌唱方式、曲调风格、表演内容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满族清唱满族清唱是黑龙江地区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流行于满洲地区,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曲艺音乐。

其特点是以凄婉悲怆的音色和抒情的歌词表达满族人的情感和生活。

清唱中歌者常常会辅以动作表演,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

2.满族大歌满族大歌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是满族歌谣的一种。

其曲调宏亮悠扬,歌词内容通常表现出了满族人民的忠诚、坚韧和豪迈。

大歌在满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常常被用于祭祀、宴会和劳作等场合。

3.蒙古族长调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以其特有的节奏感和音调,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和奔放。

尤其是在马头琴的伴奏下,蒙古族长调更加激昂澎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4.蒙古族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悠扬的音色而闻名。

在蒙古族音乐中,马头琴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独奏,还可以与歌唱相伴,增添音乐的层次感和艺术感。

5.韩族三弦三弦是韩族传统乐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韩族人民常常会在集会、婚礼和宴会等场合演奏三弦,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

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

艺术研究|艺术管理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赵瑞隋欣摘要:满族萨满音乐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通过对满族萨满音乐的原始性、神秘性的切入,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觉到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近几年,满族萨满音乐也正式的被批准,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可见国家与政府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保护的高度重视。

本作品将根据满族萨满音乐的音乐与特征与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来探索和研究满族萨满音乐的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传承现状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萨满文化萨满教宗教萨满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满族萨满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沿岸佛满洲关氏、吉林九台小韩屯石氏等地区。

由于文化发展和地势特征的优势,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许多民俗习惯与民间音乐都与满族萨满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且在满族萨满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首先发展的是自然崇拜,其次发展为图腾崇拜,然后又发展到了祖先崇拜,从对外界大自然万物的崇拜发展到个体的动物的崇拜到最后的具象到人对于自身的认可与崇拜,这些特征使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满族萨满文音乐的艺术特征(一)原始性萨满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很广的世界性原始信仰宗教,大约产生于原始时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历史发展上,萨满文化一直贯穿于满族宗教文化的始终,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原始的习惯与文化。

无论是包含了家族形式的祭祖、背灯、领牲、换锁等具有规范形制的家祭,还是负责祭祀狐神、莽神、貂神、熊神等的自然神祗的野祭,都一一体现了萨满文化原始性。

尤其是仪式中包含的神歌、器乐、节奏、力量、道具、服饰,不仅是满族人们在传统生活中对于原始文明具象化的体现,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萨满文化原始性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神秘性与宗教相对应的文化往往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说到中华文化,东北文化总是不得不提,因为东北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发源地之一。

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推荐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东北有哪些文化习俗四大香即使是在东北,你要随便问一个人,什么是四大香?恐怕大多数人都回答不出来。

因为这四大香对于今天的东北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香了,时代变了,人们的追求也就变了,但在东北老人的头脑中,四大香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

这四大香指的就是:开江的鱼、下蛋的鸡、回笼的觉、二房的妻。

这四大香不难理解,是指四种叫人向往的梦想,实际上也是一定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一些事物的错误理解。

开江的鱼。

初春料峭冰雪融化,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据说最好吃,做这种鱼要用开江的水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可为什么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呢?这个就谁也说不明白了。

其实鱼最好吃的时候应该是鱼肥的时候,肥鱼才好吃,瘦鱼是不好吃的。

而开江时的鱼是最瘦的,经历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天,在冰下的鱼生活得很苦,没什么可吃的,活动范围又小,处于饥饿状态,身体里储存的养分已经消耗殆尽,这个时候捕捞上来的鱼是最没滋味的了。

而这个时候人们也是刚刚从冬天里熬过来的,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没了,饿的也剩下皮包骨了,身上的油水也熬干了,所以好不容易看到开江了,就迫不及待地下网捕鱼,捕上来的鱼甚至都来不及拿回家去,就地就煮了,水自然就用江里的水了,连点调料也没有,但对于苦熬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来说,难道还有比鱼更好吃的嚼裹吗?绝对没有!所以人们就误认为开江的鱼是最好吃的。

今天再也没什么人吃开江的鱼了,另外,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鱼也没有野生的了,全是饲料养出来的,甚至都是添加了激素的了。

下蛋的鸡。

下蛋的鸡到底好不好吃只有比较才知道。

鸡肉好不好吃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要嫩,一个是要鲜。

而要满足这两点要求就必须符合下面三点要求:一、必须是当年的鸡,这样的鸡嫩。

二、必须是母鸡,公鸡性会成熟早,发生性行为就早,发生性行为之后的公鸡味道就不鲜美了。

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

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
剧作 家 }文 化 广 场 {C u l t u r e S q u a r e
黑龙 江省 人 口较 少 民族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现 状 与保 护
■ 栾 杨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 民族边疆省份 ,共有 5 3个少数 民族 , 人 口较少 民族一共有七个 ,分别是达斡 尔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赫哲族、俄 罗 斯族 、锡伯族、柯尔克孜族 ,人 口6 4 6 4 9人, 这些人 口较少 民族在生产生活 中创造 了独特 的少数 民族传统文化 ,是黑龙江省非物 质文 化遗产 资源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目前 ,从 已经 公布 的 4 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看 , 人 口较少 民族名 录共有 5 0 项 ,涵盖传 统音 乐、传统舞蹈和 民俗等 8个类别 ,其中,赫 哲、 鄂伦春、 达斡尔三个 民族所 占比例较高 , 鄂温 克、锡伯 、柯尔克孜三个 民族不断增加 名录数量 ,俄罗斯族 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名录 4 项 ,省级名录 6 项,“ 达斡 尔族乌钦 和 “ 达斡尔族鲁 日格勒舞”这两项 国家级名 录项 目组主要采取分散培训 I 方法,同时结合
达斡尔族学会活动每年进行一次经 验交流 活
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重点 。 提几点建t 义 是进一步 开展普查整理工作 ,我省人 口较 少 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丰 富,现在仍有 尚未 挖掘的领域和触角没有伸到 的地 区,要组织 力量,实行 再度普查整理 ,形成新的项 目, 为全面保护 奠定基础 。二是做好名录项 目保 护工作 ,以推进 国家级名录保护为重点 ,带 动省级名录 的保护工作 ,重点做好对人 口较 少 民族地区各项 目保护单位 的指导和项 目保 护的跟踪督办。三 是加强人 口较少 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研究,确定科研课题 、专家人选 和工作计划 ,要出系列成果 。四是加强传习 阵地建设,推进人 口较少 民族地 区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习所、专题博物馆 、民俗馆建设 。 责任编辑 王彩君

《导游服务能力》考试大纲(吉林省)中文类景点讲解词:吉林世界文化遗产、非遗遗产

《导游服务能力》考试大纲(吉林省)中文类景点讲解词:吉林世界文化遗产、非遗遗产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吉林做客。

今天我将带领各位去了解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大家会问,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表演艺术、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等。

首先,我把吉林非遗的整体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吉林省地处东北亚腹地,历史上中华北方各民族在这一区域繁衍生息,农耕牧猎,形成了吉林鲜明的地域文化,留存了极其丰富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到2022年,吉林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3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30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5个,省级非遗传习所62个;全省非遗就业工坊5个。

其中“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和“剪纸(长白山满族剪纸)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非遗项目的最高荣誉。

非遗涵盖的十大类项目,吉林都有。

民间文学有蒙古族陶克陶胡,传统音乐有朝鲜族长鼓舞,传统舞蹈有乌拉街满族秧歌,传统戏剧有吉剧,曲艺有东北二人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摔跤(分满族、朝鲜族两类),传统美术有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传统技艺有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传统医药有人参炮制技艺,民俗有朝鲜族花甲礼。

可以说,吉林省的非遗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

尤其是少数民族项目更是类别全面、品种丰富。

吉林省的国家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可达到73%o其中以森林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最具代表性。

从走上北京亚运赛场的满族珍珠球到海兰江畔盛大的朝鲜族婚礼,从满族说部诡谪雄奇的天宫大战到李连贵大饼一层层包裹的人间烟火,从查干湖冬捕冰湖腾鱼的壮观到北山庙会“甲东北”的繁荣,吉林非遗与大美关东一样有着松江流水的广阔和白山松涛的豪情........................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吉林省非遗的典型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摘要】长白山满族剪纸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本文首先介绍了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历史渊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接着,详细阐述了长白山满族剪纸的技艺特点,传承方式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的推动。

在创新发展路径方面,文章指出了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推动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发展。

强调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展望了长白山满族剪纸的未来,并再次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长白山、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技艺特点、困境、文化保护、创新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历史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满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

据记载,长白山地区的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当时被称为“窗花”或“纸糊”。

这些剪纸作品多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为题材,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富有民族特色。

满族剪纸在长白山地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过去手工制作到现代机械印刷,长白山满族剪纸在技艺上也有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白山满族剪纸逐渐融入了当地民俗文化,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使其在当地乡亲们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长白山满族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满族文化的方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在今天,长白山满族剪纸已经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长白山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代代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全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培养意义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培养意义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的培养意义摘要:黑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极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上,高等教育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意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和其作用的分析,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也是各族人民在长久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灿烂历史,具有多样性。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东北大鼓、古伦木沓节、东北二人转、剪纸、女真谱评等。

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并且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与发展。

因此,黑龙江省于2006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并且各地级的非物质文化相关保护机构也都相继成立。

一、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数量和种类。

目前,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共有203项。

这2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旅游景点区域。

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两个特点:形态多样性、濒危性。

形态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传统的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知识与技能、手工艺及其表现上述文化形式的空间,从少数民族到多民文化,从饮食、美术、体育竞技、建筑等到礼仪及其活动空间,星罗棋布、包罗万象,展现出了非凡的意识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沉淀。

但是现今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民众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力由于黑龙江省政府、媒体以及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承等方面的意识很淡漠,所以造成本土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淡薄,从而间接的造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这对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方面百害无一利,所以对其的保护迫在眉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匮乏经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人群呈现出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些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机构为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 传承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挑战与问题
文化差异与认同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国际合作中可能会遇到对东北少 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不足、 认同不一的问题。
语言沟通障碍
在跨国交流中,语言沟通是一个 重要挑战,可能会影响信息的准 确传递和理解。
03
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人保护与培养
传承人认定与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 认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 如资金支持、宣传推广等。
传承人培养计划
制定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学校教育、 社会培训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机会
全球化也为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 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和交流机会,有助于推广和保 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东北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资 金和政策保障。
保护意识的不足
一些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保 护措施和政策支持。
全球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1 2 3
外来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对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 产生冲击,一些传统技艺和习俗受到外来文化的 同化和替代。
文化认同感的削弱
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感逐渐削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认 识不足。
04
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天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野炊、射 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内容。特别是以独唱和合唱形 式表演、以西迁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徵调式西迁之歌,唱 词达四百余行,三节为一节句。
锡伯族—西迁节
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抢枢
入选时间:2009年6月11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鄂温克“抢 枢” 传承人哈森其其格入选。
这些长篇说部雄阔、遒劲、豪迈、壮美,透露出满族人民 所独有的艺术气质,具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与学 术价值,是研究满族文学及满族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朝鲜族农乐舞
2006年列入辽 宁、吉林省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 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 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 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 议并批准朝鲜族农乐舞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朝鲜族农乐舞起源
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 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 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
居住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下的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 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 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 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 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 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 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 活动之中。
满族说部艺术特点
满族民间说部往往以本民族历史上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性个 人经历为主线,原汁原味而又浓墨重彩地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满 族人民在治理北疆,保家卫国过程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