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情爱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情爱世界
徐志摩的情爱世界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一世情浓,一路追寻着真爱的足迹,他孜孜以求的理想爱情是要在茫茫的人海中寻访唯一的灵魂的伴侣,得到是幸福,得不到是命运。

徐志摩说过:“我们双手空着来到人间,当我们滑进坟墓的时辰,金钱和功名像一缕轻烟散得无踪无影,唯有曾创建的,不经意间酿成的美不死在人间。

”爱和美,就如同一种宗教,是徐志摩赖以存在的方式,同时也是他高标性灵自由,证明自己人格力量的方式。

徐志摩一生都在艰难执着地实践着自己的爱、美和自由的信念。

徐志摩与张幼仪
有时候真是应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那句老话,这场缘分仿佛从天而降。

那时的徐志摩还在杭州中学念书,时任浙江省都督朱瑞秘书的张公权来到杭州府中视察,他在察看考生的作文考卷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份优秀的考卷,字迹劲秀洒脱,文章意气纵横,慧眼识珠的张公权对文章的写作者赞不绝口。

而当张公权打听到他中意的才子是硖石商会会长的独生子时,便把他和自己尚待字闺中的妹妹张幼仪联系起来,并嘱托人到徐家求亲。

张家是江苏宝山县的名门望族,与这样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政治经济上炙手可热的张家联姻,也正和了徐申如之意。

因此两家一拍即合。

可是在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他并不喜欢张幼仪这样中规中矩的女人,所以有些失望抗拒。

但还是在父母的坚持和劝说下勉强答应了这门亲事。

就这样,徐志摩与张幼仪订婚了。

这一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13岁,两人于1915年12月5日举行了盛大而奢华的婚礼。

但是,徐志摩并没有像徐家期望的那样看上张幼仪,而张幼仪在父兄的影响下渐渐中意徐志摩。

这边厢郎无意,那边厢妹有情。

他们的婚姻由非常满意的双方家长决定,像当时所有家庭所做的那样,不安定的因素和悲剧的种子已悄悄埋下了。

新婚的生活是比较融洽的,温文尔雅的徐志摩是张幼仪的理想郎君,而张幼仪并不是徐志摩的理想爱人,让他有些遗憾。

但张幼仪性格温和,明理懂事,恪守着传统礼教对女性的种种道德规范,尽心尽力的伺候公婆,服侍丈夫,因此得到了徐家上下的一致喜欢和爱戴。

可徐志摩始终没有在心理上真正接纳张幼仪。

她不是他理想中爱人的样子,他只能用常年在外求学来尽量回避妻子。

因此,在他拜师梁启超之后,在留学欧美热潮的影响和梁启超的建议下,与1918年8月留学欧美,踏上了漫漫求学路。

而此时的他与张幼仪结婚三年,可共同生活不过半年,在国外留学更难相见,再加上在1920年结识林徽因后,已然将远在家中的妻子忘于脑后。

他在国外一呆就是好几年,一点都不想家,连写给她的信都少得可怜,很多时候只是在给父母的信中提到那么一两句,好像忘了家里还有这么
一位正值青春的妻子一样。

可直至有一天,他却写了一封奇怪的信。

信中说自己一个人在欧洲很寂寞,又不能经常收到张幼仪的信件,很盼望她能到欧洲去陪伴他。

这让张幼仪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却万万想不到等待她的竟是永生的痛苦。

在张幼仪刚到巴黎之时,见到的是丈夫失望、呆板的神情,丝毫没有久别重逢的热烈与激动,这让张幼仪的热情也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丈夫看他的眼光明显是看一个乡巴佬,弄得她那一箱子专门备置的新衣裳再不敢拿出来了。

在巴黎的那段日子里,他们两人虽面带微笑,近在咫尺,但心早已散落天涯了。

当徐志摩得知张幼仪怀孕之后,他是这样回答的:“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担心的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他却冷冷的回答:“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说完便扭过脸去。

那一刻别说是张幼仪不敢相信,就连一个旁人也会相当吃惊,对面这个绝情的男子就是腹中孩子的亲生父亲。

这:“我不爱你”,并且提出离婚,接着便是离家出走,将张幼仪一个人丢在了那陌生的国度。

直至张幼仪在产下他的第二个儿子之后,他才露面,并正式向她提出了离异请求。

他们最终还是解除了他们的婚姻关系。

对于徐志摩,他说他是要冲破婚姻的束缚,获得自由,可我却觉得他是不道德之极的表现。

如若真想做一个反封建的先驱,那在刚开始父母包办婚姻时就不该答应和张幼仪结婚,就该反抗到底,也不至于对张幼仪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使张幼仪一直活在他的阴影下。

他对她无疑是残忍的,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对于张幼仪,我却是很佩服、尊敬她。

她在遭受徐志摩给的重重打击之后,毅然走上了自强之路。

她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来,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女性。

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她是徐志摩父母眼中唯一一个合格的媳妇。

而在多年之后,当被问及她与徐志摩的感情时,张幼仪说:“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疑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也许正如学者梁锡华所说:“爱的丑恶面就是使人糊涂,使人残忍,志摩不幸竟有这方面的表现!”因为无爱,浪漫,热诚,痴心和执着的徐志摩对自己的原配夫人就无情了。

也许,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的不公平。

在爱情里,总有一方会付出得更多,但结局不一定圆满。

徐志摩是解脱了,但这却成了张幼仪一生的痛。

徐志摩与林徽因
真爱不是罪,他热烈地爱恋和追求的林徽因就是他寻访的灵魂伴侣,与她携手共创人生是他梦想的神圣世界。

曾经沧海难为水,林徽因是徐志摩心中痴缠的结。

从认识林徽因的那一刻起,徐志摩就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见钟情燃烧起的爱火绵延了十多年,纠缠了十多年,他曾经爱得理想,爱得真挚,爱得忘我,爱得发狂,从英国追至上海,苦苦追寻着她的足迹,但最终也没能将她留在自己的身边。

她成了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完美身影和一生的精神伴侣,也成了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定数。

1920年秋,徐志摩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

林徽因不仅有出众的才华、清雅的气质,更有惊人的美貌。

她的父亲曾对友人得意地宣称:“论中西文
学及品貌,当世女子舍其女莫属。

”这样一位风华正茂,落落大方,格调高雅的名门花季少女,自然会让热情、唯美的徐志摩怦然心动,激情爆发。

从而这个挥之不去的女神深深地影响了他那短暂而多彩的一生。

林徽因第一次与徐志摩见面,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徽因,明眸皓齿,一双弯弯的笑眼,秋水盈盈;绛唇起处,两排洁白无瑕的珍珠晶莹闪亮。

林徽因,冰清玉洁,风姿卓越,光彩照人,聪慧超人,谈吐不俗。

林徽因,羞涩的面颊上红云翻飞,如那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真是说不尽的秀美明亮,清雅大方;说不尽的神采飞扬,才高聪颖。

徐志摩心中一下子燃起了爱的火焰。

有多少次,徐志摩匆匆地跑到林间,和那个感情细腻、天分极高的少女倾心长谈。

又有多少次,徐志摩和他心中的女神、爱情的理想、美满的化身林徽因肩并肩走在伦敦古老的街道上和剑桥皇家学院校园的小径上。

他们畅谈理想,纵论人生,在文学艺术的天堂里徜徉交心。

他们的欢乐,他们的知心,散播在了英伦的土地上。

徐志摩沐浴在她的阳光中,久久地挽留着和珍视着这流光易逝的年华。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倾倒之极”,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梦想中的伴侣,因而陷入狂恋之中。

也许可以这么说,文学艺术和林徽因真正的打开了徐志摩内心潜伏已久的狂热激情,激活了他让人回味不尽的诗歌情思。

然而,对于林徽因来说,这种火一般的爱恋让他感到羞涩、幸福而又惊惶。

她因为有了这么一位才华横溢、宽容、善良、体贴的“大朋友”而庆幸。

父亲不在身边的时候也有人做伴了,满腹的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也有人倾诉了。

但是,她只能把他当做一位“大朋友”。

其实,一开始相识得时候,比她大近十岁的徐志摩更倾心的是与他父亲的友谊。

甚至可以说,一开始,徐志摩是作为林徽因的“徐叔叔”而出现的。

而当这位比自己年长而且已婚的男子向自己坦白火辣辣的爱慕之情的时候,林徽因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不由自主的往后退缩,像是怕被这热情所灼伤。

所以,当徐志摩对她说:“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她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林徽因对“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害怕得无路可逃,胆怯得不敢承受,明智地极力避开。

她说:
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地落了去;
忘掉,这些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凤更少痕迹;
你也要忘了我,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

徐志摩对林徽因苦苦追求,就算得知林徽因和梁思成确定了恋爱关系后,也不曾死心。

他曾常常跑到林徽因和梁思成约会的北海公园里去纠缠他们,成为很不受欢迎的人。

梁实秋曾回忆说:“梁思成不耐受到骚扰,遂于门上张贴一张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只得怏怏而去,从此退出竞逐。

”林徽因终没有选择和徐志摩在一起,他们每人有自己的方向,他们只能互相祝福。

大概,这就是所说的缘分。

徐志摩的一首诗对此作了优美而感伤的诠释: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与陆小曼
徐志摩将爱自己的人狠心抛弃,又于自己爱的人失之交臂,这是徐志摩的选择,也是徐志摩的宿命。

徐志摩,一位至情至性的诗人,一生执着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仿佛心中除了爱就再也装不下其他的东西;陆小曼,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经历过名噪一时的风光和热闹,也饱受过凄凉和寂寞。

这对才子佳人的曲折婚恋,凝结成了一首哀婉动人的爱情绝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
林徽因是美、爱和自由的理想化身,遥不可及,而陆小曼则是它们的现实化身,近在咫尺,迷乱了诗人的眼睛。

当徐志摩遇到陆小曼,似乎是一个命定的劫数,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

他们的相遇是在一次舞会。

那时的陆小曼对丈夫王庚极度不满。

王庚是一个刻板的军人,不能给予陆小曼所渴望的那种浪漫爱情。

所以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相遇,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江南才子;一个是婚姻不畅,一个是佳人远去,两个因为感情的缺失而内心极端孤独痛苦的人就这样在上天的安排之下走在了一起。

他们同病相怜,互相需要对方来取暖,走到一起之后才发现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人。

就这样徐志摩遇到了陆小曼,陆小曼遇到了徐志摩。

正如张爱玲所言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就是缘分。

但此时的他们都是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各自都有羁绊。

一个是有名望的有夫之妇,一个是大众情人级的诗人,这两者之间的婚外恋,足以成为一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一时间舆论哗然,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把这两个相爱的人推到了风口浪尖,指责和谩骂几乎全都指向了他们,尤其是指向了陆小曼,甚至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也不能原谅他们,说他们不应该将一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他们双方的家庭也不能谅解他们的恋爱。

但即使社会的舆论,家庭的阻扰,满城的流言蜚语在他们之间架起了高高的樊篱,也不能使他们退缩,他们执着地追去着他们理想中的爱情。

徐志摩不断的给予陆小曼精神鼓励。

“我大胆的承受你的爱,珍重你的爱,永葆你的爱,我如此凭爱的恩惠还能从我性灵反射出一丝一缕的光亮,这光亮全是你的,你尽量用吧!假如你能在我的人格思想里发现些许的滋养与温暖,这也全是你的,你尽量使吧!……一切有我在,一切有爱在。

同时你努力的方向得自己认清,再不容丝毫的含糊。

让步牺牲是有的,但什么事都有个限度,有个止境。

你这样一朵稀有的奇葩,绝不是为一对不明白的父母,一个不了解的丈夫牺牲来的。

你对上帝负有责任,你对自己负有责任,尤其你对你新发现的爱负有责任,你以往的牺牲已经足够,你再不能轻易糟蹋一份半分的黄金光阴。

”为了他们的恋爱,徐志摩什么都不怕,他在《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里写道:
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
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
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
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
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
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人间已经掉落在我们的后背,
——看呀,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白茫茫的大海,
无边的自由,我与你与恋爱!
顺着我的指头看,那天边一小星的蓝
——那是一座岛,
岛上有青草,鲜花,
美丽的走兽与飞鸟;
快上这轻快的小艇,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
恋爱,欢欣,自由——
辞别了人间,永远!
而陆小曼虽然忍受着各界的压力,一遍遍的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希望。

但当她接到徐志摩鼓励和饱含深情的信时,便感到内心里充满了勇气,于是决定和他一起为了幸福的生活而奋斗,努力。

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最知我者当然是摩!他知道我,他简直能真正了解我,我也明白他,我也认识他是一个纯洁天真的人,他给我的那一片纯洁的真,使我不能不还给他,一个整个的、圆满的、永没有给过别人的爱。


所以,即使在位这份爱苦苦挣扎时曾一度将自己推入病危的边缘,但陆小曼还是过来了。

两人的执着终有了回报,于1926年10月3日,相爱的人终于携手,两颗饱受折磨的心终于有了归宿。

这一年,徐志摩29岁,陆小曼才23岁。

接下来的一段岁月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两人回到了徐志摩的老家,在远离大都市的静谧里,享受着不受外人打扰的蜜月。

假如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朝夕相处,红袖添香夜读书,两个人该是何等的幸福?然而,如此苦苦挣扎得来的幸福却在现实生活中又一次被搁浅。

“蜜月已经过去,以后是做人家的日子了。

回家去没有别的希冀,除了清闲,译书来还债是第一件事。

”这是徐志摩日记中表达的思想。

由一个追求者的角色转变为了丈夫,所以在爱与责任的天平上,徐志摩希望自己能找到平衡。

但不幸的是,陆小曼沉迷了。

她习惯了名媛淑女的交际生活,在舞池中,宴会中,恭维里,烟榻上耗费了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无奈之下,为了应付越来越大的家庭开支,徐志摩开始拼命写稿,四处讲学,为了赚钱疲于奔命。

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中,徐志
摩咀嚼着无可言状的惶惑与悲哀,思量着选择的愁苦和失望。

千般滋味、万种念头的徐志摩对正在沉沦下去的陆小曼更是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徐志摩总是一厢情愿的以为用他的爱可以使陆小曼改掉所有的旧习和缺点,会远离灯红酒绿的交际场合和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在一次又一次写给陆小曼的书信和日记中,苦口婆心的劝陆小曼认真干一点事,画一点画,但所有的规劝都如过眼云烟。

徐志摩心中对于陆小曼的那个美丽幻影已渐行渐远了。

因此,两人的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曾经的浪漫不再有,诗情也无。

也许,美丽的开始总伴随着凄凉的结局,这场双方都投入很深感情的婚恋终以惨败结束。

1913年11月17日,在又一场争吵之后,徐志摩愤而离家。

谁也不知道,一场灾难就此袭来。

19日,徐志摩搭乘去北京的飞机因为大雾影响,在济南附近触山爆炸。

随着飞机“嘭”的一声响,一代诗人徐志摩就这样在飞机炸响腾起的烟雾中飞走了,来不及挥一挥衣袖,说一声再见……再也没有了内心的痛苦煎熬,再也没有了肩上的沉重拖累,而他的一身诗意和爱恨,就在耀眼的火光中,永远定格在天空下,飞扬在记忆里。

这似乎暗合了他写的那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时的他34岁,她28岁。

明明相恋,历尽千辛万苦终成眷属,却未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徐志摩在失意最浓的时候,悄悄离开了人生的舞台,留下的是“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的陆小曼。

她成了徐志摩殒命的罪魁祸首,众矢之的,众多朋友因此离开了她。

徐家对她至死都不肯原谅,连徐志摩的葬礼都拒绝她参加。

但也许人就是这样,当拥有时不加倍珍惜,而失去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对他的爱是那么真、那么深。

陆小曼的一度沉沦,无视徐志摩对她的劝告,甚至和他大吵大闹,可当徐志摩真正随风而去时,他才感觉到了自己对他是那么的依赖。

诗人的离世也终于惊醒了梦中人,换来了她最终的转变。

陆小曼从此素衣加身,完全脱离了歌舞酒醉的场所,结束了奢靡的生活。

在《哭志摩》中,她向志摩的亡灵痛下决心:“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为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

”于是,她正式拜贺天健为师学习中国画,从此闭门不出,一心画画,谢绝交际,用画笔振作精神支撑着病体默默地度过余生。

她朝着徐志摩希望她变成的样子前进,用尽余生精力将徐志摩的作品收订成辑。

她的所有改变,也许徐志摩只能在云端看到了。

他们俩都把爱情想得太美好。

徐志摩一度的迁就陆小曼,害了陆小曼,也害了他自己。

他的爱情曾经轰轰烈烈,可两人却都带有遗憾离开。

本来可以是一对让人艳羡的美眷,可却落得了死也不能同葬的悲惨结局。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
是谁回眸时认出了你。

绯红的笑靥敌不过沉重的叹息,
红眼睛藏不住秘密,
咫尺天涯,天堂地狱,
是谁在令你一生怀疑,
如花的美眷留不住似水的流年,
只能在年轻的梦里找你……
但愿将来某一天,徐志摩和陆小曼这一对隔山隔水相望的孤苦夫妻终有团聚的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