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2000~2002)

目录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1-4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5-8

静脉尿路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9-12

CT

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13-16

放射诊断

质量控制标准 17—20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cm.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紧靠暗盒,使双肩胛骨不致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平放,使锁骨成水平位。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第l~4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片标准

(一)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

(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

(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

(3)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2.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3.影像层次分明:

(1)能清晰分辨肺野、纵隔、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

(2)第1~4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4.无技术操作缺陷:

(1)铅字号码整齐排列于胸片右上角,不能与被检组织阴影重叠;

(2)无体外伪影:

(3)暗室操作无污片、划痕、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阴影等。

(二)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三)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四)废片标准

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检查记录单

(__________医院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

评片总数(张)

一级片

二级片

三级片

废片

20

百分率

X线片号

摄片

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体位

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影像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密度: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影像:能清晰分辨肺野、纵膈、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

第1~4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技术

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第一行:(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操作:无体外伪影无污片无划痕

暗室:无粘片

操作: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

评片:(注明一、二、三级片)

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不符合的项目在空格内打×,统计%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1.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皱襞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及位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病员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

3.摄片要求如下:

(1)食管双重相:

(2)食管充盈相或粘膜相;

(3)仰卧左前斜位胃双重相;

(4)仰卧右前斜位胃双重相;

(5)俯卧位胃体、胃窦充盈相;

(6)胃底、贲门左前斜位双重相;

(7)胃底、贲门右前斜位双重相;

(8)十二指肠球部和圈充盈相;

(9)十二指肠球部双重相;

(10)十二指肠球部加压相;

(11)立位或半卧位全胃充盈相。

4.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片标准

(一)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

(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的显示;

(2)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2.采用规范的摄片方法: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病员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

(3)摄片要求检查部位、检查相齐全;

(4)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

3.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4.影像层次分明: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面结构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5.无技术操作缺陷:

(1)无体外伪影;

(2)暗室操作无污片、无划痕、无粘片、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等。

(二)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三)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四)废片标准

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检查记录单

(________医院________年_______月)

评片总数

一级片

二级片

三级片

废片

20

百分率

X线片号

摄片体位

准确的摄影体位及位置,包括上下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影像密度基础灰雾度值D≤0.25

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

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影像层次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凝絮粘膜皱襞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规范摄片范围:食管至屈氏韧带

检查部位、检查相齐全

病灶:二个相以上

技术操作

被检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病员姓名无体外伪影暗室操作无污片无划痕无粘片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

评片(注明一、二、三级片)

注:符合的项目打√,不符合的项目打×,请统计百分率 %

静脉尿路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1.手术病例放射诊断定位正确率>95%,定性正确率>80%。

2.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50%,CT检查阳性率>50%,MRI检查阳性率>50%。三.随访质量要求

1.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

2.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门诊号、X线号/CT 号/MRI号/DSA号、病理号、手术日期、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

理表现与诊断、书写/签核报告医师记录和

随访者签名。四.评估标准三级医院:优良率≥75%。二级医院:优良率≥6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影像诊断报告

病人姓名________性别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科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病室_________病床___________门诊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X线号_________CT号________MRI号_________DSA号_________摄片序号_______ 摄片日期_____________报告日期_________________核片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查名称:

检查方法或技术: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诊断:

写片医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片医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射诊断随访记录

门诊号__________手术日期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性别______年龄____科别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病理号__________

主诉、体征、化验: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有关内容: 1.X线号/检查名称:

X线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2.CT号/检查名称:

CT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3.MRI号/检查名称:

MRl线诊断:

书写/签核医师:

4.其他:

手术记录:

病理表现与诊断:

随访者_________

放射诊断质量检查记录表 (____医院____年___月)

评片总数(份) 优良100-70 中69-60 差59-0

20* 百分率%%%平均分分分分

上月检查项目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 CT检查阳性率 MRI检查阳性率

百分率%%%

项目姓记名分

诊断报告书写质量一般资料病人姓名 2

性别 2 年龄 2 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 2 X线号 CT号 MRI号 DSA号摄片序号 2 摄片日期 2 报告日期 2 核片日期 2 临床诊断 5

检查名称 5 检查方法和技术 5 医学影像学表现 5 医学影像学诊断 5 书写报告医师签名 5 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5 诊断正确率质量定位符合 5

定性符合 5

随访质量一般资料病人姓名 2

性别 2 年龄 2 科别住院号门诊号 2 X线号 CT号 MRI号 DSA号 2

病理号 2 手术日期 2 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 5

手术记录 5 病理表现与诊断 5 书写/签核报告医师记录 5

随访者签名 5 总分 100

20*:其中胸部、腹部、四肢脊柱、颅脑五官各5份。

放射诊疗质量控制制度

放射诊疗质量控制制度 一、放射诊疗设备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不合格或国象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二、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基本原则 、各种材料的选择要严把质量关?包括对?线检查所选用的各种材料 胶片 显 定影液 造影剂的类型及厂家?。 、根据摄影位置的不同选用最优的摄影方法。 、曝光条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 体形等进行选择 但要以高 ? ?低 ? ?短时间及使用最优滤线器为原则。 、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健康普查的,应当经过充分论证,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进行?线摄影检查时,放射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制度 、医用诊断?射线机属于射线装置,使用不当具有一定危险性,操作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使用机器。

、医用诊断?射线机应由专人操作,操作前须参加本市专业机构举办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经过考核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操作,未取得上岗证人员不得随意操作机器。 、为使医用诊断?射线机拍摄准确清晰,操作人员应学习并掌握人体相关部位解剖结构,了解不同部位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投射角度加以避免。 、操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采用临床诊断方法确诊的受检者尽量避免采用放射诊断,以减少射线摄入量。 、保证门灯连锁运行正常。机房曝光前必须关闭机房门并开亮工作指示灯,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候诊人员必须在候诊处依次候诊。 、操作人员进机房前须随身佩戴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送交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部门进行检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医用诊断?射线机拍摄前应向受检者作简要的交待,使其了解基本的辐射防护常识并取得其配合,对不适宜作放射诊断的受检者应作相应调整。 、掌握并熟悉本医用诊断?射线机操作程序和意外情况的处理。使用前应在机器完成相关程序的正常自检后才能让受检者进入机房。 、医用诊断?射线机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撤离受检者并保护现场,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维修人员进行检查。 ?、操作完毕后让机器及各附件复位,关闭电源开关,复查无误后方可离开。

放射科2013年6月份质控总结

放射科2013年6月份质控总结 本月质控小组共进行质控活动5次,主要针对图像质量、报告单书写质量、技师对操作规范的掌握应用、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等进行检查和质控,X线诊断符合率及MR诊断符合率也将纳入统计分析范围。召开质控小组会议2次,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1、抽取272301-272400,272401-272500,272501-272551X线片,检查X线 片图像质量,分析影响因素。 2、随机抽取X线诊断报告单100份(273901—274000),检查报告单一般项 目书写、征象描述和诊断意见等内容 3、现场跟踪检查胸片摄影操作规范; 4、检查急诊X线照片质量,片号9913101-9913200,检查X线片图像质量并 分析影响因素; 5、检查设备维护和保养情况; 6、召开科室质量管理与安全小组会议2次; 一、主要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阳性率:58.3%, 大型X线机照片检查甲片率:47.7%, 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74.2%, MRI检查阳性率:96.7%, MRI检查诊断符合率:93.75%。 二、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重点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 (一)各项工作量完成情况 照相:4111人次 钼靶:92人次 胃肠:461人次 透视:953人次 造影:57人次 MRI:1068人次

(二)图像质量评价1)、整体影响因素统计:

2)、我科门诊、急诊、北院图像甲片率分别为:59.9%、40.0%、12.0%。 总之:甲片率较低的原因 1)、急诊科及北院区甲片率较低,影响了整体甲片率。 2)、技师责任心不强,摆位不正,占门诊非甲片因素37.3%。 3)、病人不配合造成的体位不正,北院所占比例较大,考虑为小儿胸片肩胛骨因素影响。 4)、半透光异物占22.9%,是影响甲片率的第二大原因。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技师责任心,甲片率与绩效挂钩,加大奖惩力度。 2)、小儿胸片评价标准去除肩胛骨影响因素。 3)、照片时尽量去除衣物。 (三)、诊断符合率评价 一)、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大型X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与诊断不符合对照:

湖南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指标与标准

湖南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标准与指标 (2011年6月修订) 为保证临床放射治疗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0年版)》,结合我省近年来质控工作实践,特将原制定的《湖南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估标准》修改如下: 一、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标准 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必须获准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放疗诊疗科目的注册登记。 (一)房屋的基本要求 1、有独立的医、护办公室,诊疗室,普通或特制防护的病房(有低剂量率近距离放射单位)。 2、有放射治疗机房、定位设备机房、型模室、物理室。 注:放射治疗及定位机房的设计、防护、消防均须通过省、地市劳动卫生放射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测及验收合格。 (二)放射治疗及配置设备的基本要求 1、深部病灶外部照射治疗机:医用直线加速器或钴-60治疗机; 2、浅层病灶外照射治疗机:医用电子线(加速器产生)或千伏级X线治疗机; 3、模拟定位设备和治疗计划系统(TPS) 4、型模制作设备 5、头、胸、腹、四肢等固定装置 6、电离室型剂量监测仪、个人剂量监测仪 其中三级医院需增配: 1、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 2、专用模拟定位机 3、近距离后装治疗机 4、有条件的单位配置三维水箱 注:大型放射治疗机及剂量仪必须有质量合格证,并经省、地市劳动卫生放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合格。 (三)放疗医技人员的基本要求 人员配备:放疗医师、临床放射物理师、放疗技师、维修工程师及护师。 医师与物理师及技术员比例的最低要求为5:1:3。 1、放疗医师:具有临床医疗专业本科(2004年以前人员应具大专或中专学

历并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学历,在省三级医院放疗专业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获得相应专业的上岗证书(放疗科或肿瘤科内必须有一名具有放疗专业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 2、临床物理师(必须配有专职物理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省三级医院放疗专业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获得相应的专业上岗证书;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 3、放疗技师:具有医疗专业大专(2004年以前人员需有中专以上学历)以上学历,在省三级医院放疗专业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获相应的专业上岗证书。 4、机器维修工程师: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可兼职)。 二、科室管理制度 放疗科是临床科室,其人员,设备,病区不得多头管理及分割管理,以确保医疗质量及安全。 (一)临床治疗方面 放疗医师 1、治疗病人需临床诊断明确(应有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据)。 2、建立、完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3、严格按照ICRU 50号文件要求执行,包括放疗前明确靶区范围、设野的合理性及相关补偿技术、射线质及能量的选择等等,应用TPS指导照射野的设计。 4、病历及放疗单中应记录所用射线质及能量、患者的体位、固定装置、设野面积、照射野界(以体表较固定的标记为准、定位时X线片或打印图片)、肿瘤深度、源皮距离(SSD)、百分深度剂量、机架角度、机头角度、补偿器、滤过装置、照射方式、单次剂量、总剂量及总次数、周围重要组织和器官的剂量(脊髓、肾、脑干等)。 5、指导技师特殊照射野的摆位及照射。 临床物理师 1、根据临床医师的处方剂量及照射范围要求,优化放射治疗计划。 2、核查临床医师的处方剂量。 3、参与特殊照射野的摆位及照射。 4、定期检测各放射治疗设备的技术指标。 5、不定时地检查放疗技师的照射野摆位及照射情况。 放疗技师 1、每日工作前检查放射治疗机的状况,各种常用摆位辅助用品是否齐,铅托架透光清晰度是否良好。检查机架、机头转角、运动方向、速度是否正常,周围有无障碍物,电子显示角度与刻度是否一至(±0.5°)。治疗床升、降、停止、转角、

放射治疗规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

肿瘤放射治疗规章制度 一、放射防护三级责任制度 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为落实放射防护的安全责任,制定放射防护三级责任制度:放射防护实行医院(医务科)、科室、使用及维护人员,并定期对放射诊疗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人员进行教育和指导,并对直线加速器室的放射防护工作、放射机房现场等定期或经常进行督查,检查防护装置,配合有关部门检测防护效果。 二、放射物理室工作制度 1.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积极参加院内及科内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工作中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3.计划设计,由医生填好《治疗计划单》并经上级主管医生确认靶区签字后方可执行。计划设计按《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实施规范》来执行。治疗计划实行三签字制度:《治疗计划单》上有计划设计人(剂量师)、计划组负责的物理师和主管医师的签字。 4.特殊照射,应由医师与放射物理师和技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5.物理室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并保证完成。如应按时完成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技术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以及放射防护监督等工作。 6.保持工作环境及机房整齐、清洁,在机房内禁止吸烟。 7.各机房保持安静,不得在机房内会客,未经院领导批准不得私自带人参观。 8.操作各放疗设备,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做到严肃、认真、负责,爱护设备。 9.每周做一次机器维护,保养。各机器负责人必须认真填写工作记录。 10.科室财产和设备,专人保管。 11.注意防火防盗,下班时应关闭用电设备,关好门窗。 三、CT模拟定位室工作制度

定位室工作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根据医生对病人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正确的定位。 1.负责定位室设备器材的保管及常规维护; 2.掌握机器的性能和熟练应用; 3.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病人的定位技术; 4.加强对各室的联系,每一项工作的衔接,减少差错的发生率; 5.加强周围环境管理,减少意外照射事故的发生; 6.加强定位室的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 7.搞好定位室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工作。 四、体模室工作制度 1.按医院规定作息时间正常上下班。 2.工作中衣帽整洁、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3.熟练掌握模室各种技术和应用,各种体模的制作,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4.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5.保持工作环境及机房整齐、清洁。 6.负责体模室设备器材和医疗废物的管理。 7.搞好日常开机、训机工作。 8.搞好工作环境卫生,减少有毒物质对人体的损害和环境污染。 9.每天下班后关好水电、门窗,注意防火、防盗。 五、医用直线加速器室工作制度 加速器治疗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健康,为确保机器正常运行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特规定以下条例: 1.每日严格按有关规定开机检查机器各项指标,物理人员检查输出剂量,各项指标有关数据填写清楚,签字确认后交技术员投照。

放射科质控内容

(一)建立健全质控计划 1、制度:20个左右。 2、预案及流程: ①放射意外事件处置预案与流程 ②紧急意外事件抢救预案与流程 ③参加医院组织的其它预案培训。 3、规范及流程 ①科室服务规范与流程 ②透视规范与流程 ③拍片规范与流程 ④报告书写规范与流程 4、质控指标:各种文字资料健全。各具体控制指标有关部分细讲! (二)建立健全质量控制 区质控中心→质控委员会→医院质控组织→质控领导小组→科室质控组织→个体质量控制 (三)依法执业质量控制 1、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办理《放射诊疗许可证》。 2、放射人员岗前培训合格,具备执业资格。 3、放射场所符合法律规定。做好警示、宣传标志。 4、严格按法律规定做好放射防护工作。 (四)放射防护质量控制

1、放射工作人员防护 ①按规定定期培训,思想上重视。 ②定期个人剂量检测和体检,建立档案。 ③定期环境检测,确保工作场所无射线。 2、受检者及陪检者防护 ①做好受检者防护,关键提高防护的依从性。 ②陪检者防护: 病情允许,不许陪检人员进入X光检查室。 病情严重,须陪检者进入X光检查室时,应做好防护。 ①特别注重早孕妇女、婴幼儿的防护。 ②禁止任何人在放射区域候诊或逗留。 (五)放射诊断设备质量控制 1、保证机器设备各项参数符合诊断要求。 2、定期检测,检测报告及时存档。 3、设备维修保养,详细记录。 (六)图像质量控制优质片率(数字)≧60% 优质片率≧30% 1、图像对比度:图像对比度适中 2、图像层次:图像层次要分明 3、投照野投:投照野适中 4、伪影: ①不影响诊断的伪影

②可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③伪影较大,掩盖诊断区 ④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⑤污片、划片、裂片 5、图像标识:标识要完整,重要标识要明显,切忌无标识 6、摄影体位:常用体位标准化,特殊体位要准确, 切忌体位错误(与申请单不一致) 7、图像放大:图像放大比例要一致,胶片尺寸要合理。 8、布局美观。 9、图像无失真、变形。 10、影像保存:数字影像电脑保存。人工胶片保存(借阅手续)。 要求:每张所拍片子对照以上10条标准进行质控统计,月底汇总,做好记录。 (七)诊断质量控制 ①核对检查项目与申请单相符报告合格率≧95% ②一般项目齐全诊断准确率≧95% ③报告格式规范,重点突出报告存档率≧ 100% ④描述部分:条理清楚,术语准确,病灶征象描述详尽, 正确描述鉴别征象。描述内容与诊断意见一致。 ⑤诊断意见:要确切,尽量做出明确诊断。 ⑥建议性意见:要合理,尽量写明进一步检查方法和要求。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修订稿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放射科质量控制目标 一、诊断报告书写质量控制 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增强情况应描写。 3、“检查结果”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关系、有无特征性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性诊断性意见:如考虑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议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查的建议。 5、报告必须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审核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6、诊断报告发出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一般要求:半小时内出报告,急诊报告注明检查时间(时、分)和报告时间。②门诊2小时内出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应向患者说明原因,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报告。 CT、MRI诊断报告:①门、急诊病人检查完一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②一般病人24小时内出诊断报告;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二、CT检查质量控制 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 2.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 3.扫描操作管理 (1)按照CT机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操作。 (2)按照病例检查要求进行摆位和扫描定位。 (3)严禁重力敲打键盘,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应做到“轻、准、稳”。 (4)按照优质图影像要求正确选调窗位、窗宽。

放射诊疗质量控制制度

一、放射诊疗设备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2)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3)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4)不合格或国象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二、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基本原则 1、各种材料的选择要严把质量关(包括对X线检查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胶片,显,定影液,造影剂的类型及厂家)。 2、根据摄影位置的不同选用最优的摄影方法。 3、曝光条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形等进行选择,但要以高KV ,低MA ,短时间及使用最优滤线器为原则。 4、使用放射影像技术进行健康普查的,应当经过充分论证,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5、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放射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制度 1、医用诊断X射线机属于射线装置,使用不当具有一定危险性,操作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使用机器。 2、医用诊断X射线机应由专人操作,操作前须参加本市专业机构举办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经过考核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操作,未取得上岗证人员不得随意操作机器。 3、为使医用诊断X射线机拍摄准确清晰,操作人员应学习并掌握人体相关部位解剖结构,了解不同部位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投射角度加以避免。 4、操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采用临床诊断方法确诊的受检者尽量避免采用放射诊断,

放射科质量控制(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2011-09-12 16:50:38) 转载 标签:放射科管理杂谈分类:影像设备管理*维修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成员: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发文 调整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2014.6)

(原件存档) 院长签发: 分管领导审核: 签字: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成七院医字〔2014〕号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关于调整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管理,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医院人事变动,经研究决定现对我院原病案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修订相关职责与工作制度。 附件1: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名单 附件2: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附件3: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2014年6月13日 附件1 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敬红平(院长) 副主任:陈思(业务副院长)

成员:孙钦(医务科科长)晏殊(医务科副科长) 李悦琳(质管科科长)李在林(设备科科长) 张霞(护理部主任)代薇(院感科副科长) 牛维益(门诊部主任)冉隆富(放射科主任) 段彬(放射科副主任)宋高平(放疗科主任) 俞琴(放射科副主任)石卫晨(大内科主任) 黄群敏(妇产科主任)周继明(大外科主任) 王小剑(急诊科主任)范敏(耳鼻喉科主任) 黄雪花(口腔科主任) 秘书:俞琴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放射科,办公室主任为冉隆富,日常事务处理由办公室负责。 附件2 放射诊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在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根据医院总体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负责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卫生行业标准,确保临床放射诊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督促放射、放疗、介入的设备、设施、人员、制度的落实,推进临床放射诊疗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三、制定医院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相关管理制度、操作技术规范及相关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案。 四、制定放射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五、对放射诊疗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定期对放射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六、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检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是否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七、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 八、记录我院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

版放射质控检查标准

2013年版放射质控检查标准总 200 分(二级医院除缺项外,计应得总分),扣分分,得分分,得分率 %评审项目应得分评审内容评审方法扣分得分扣分理由放射科诊断(包括常规X线、CT、MR)查任命书,排班表,各自独立扣5分,有轮转计划但未实施一、学科5 实行统一管理扣1~3分。建设和设 4 服务项目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与查服务项目,医院诊疗科目许可登记。置、布局、医院诊疗科目和功能任务一致设备设施 3 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现场查看,急诊检查半小时内出具报告,普通检查2小时内符合《放出具报告。射诊疗管 3 提供24*7天X线摄片、床边摄片和查PACS资料。理规定》,CT服务服务项目 2 提供24小时介入诊疗服务查登记(二级医院可缺项)。满足临床 2 普通报告时间精确到时,急诊报告精查诊断报告。诊疗需要确到分(30分)三级医院科主任具备主任医师职称得4分,具备副主任医师 8 根据医院规模和任务配备医疗技术得2分,二级医院科主任具备副主任医师职称人员得4分,人员,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具备主治医师职称人员得2分。从事介入治疗医师至少有1名副主任医师得2分。(二级医院可缺项)。三级医院甲等医院具有 3 名以上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得1分。(二级医院可缺项)。按照系统设立专业组,三甲医院应由副高以上负责得 1分,(二级医院可缺项)。三甲医院放射科为国家级质控

中心或重点专科3分,省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 2分,市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1 分。3 重点学科建设三乙医院放射科为省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3分,市级质控中心或重点专科2 分。(二级医院可缺项)。 1 评审项目应得分评审内容评审方法扣分得分扣分理由 3 介入技术、介入诊疗项目符合准入要查卫生部门认定的资格。 二、技术、求人员和设 3 介入诊疗人员取得准入资格介入诊疗人员准入取得卫生部门认定的资格2分,医院对介备符合放(二级医院可缺项)入诊疗操作人员实行授权1分。射诊疗管 3 从事放射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查相应证书,1人不符合扣1分。理规定 4 从事CT、MRI医技人员及DSA技师应三甲医院CT、MRI上岗证医技各8本,DSA技师上岗证2本,(15)经上岗培训三乙医院CT、MRI上岗证医技各6本,DSA 技师上岗证2本。缺1人扣1 分。查配置许可证,缺1份扣分。 2 大型乙类设备具有配置许可证查制度建立情况及工作人员知晓情况,缺1项扣1分。 3 建立放射科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三、影像按《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查制度建立情况及工作人员 3 建立放射科管理制度质量控制知晓情况,不完善扣1~3分。与持续改抽查X线、CT、MRI报告各20份,按照2011年省放射科影15 诊断报告质量进像技术和诊断质量评价指南要求,1份不符合扣1分。(50分)图像质量抽查X线、CT、MRI报图像各20份,按照2011年省放射科15

放射科质控总结.docx

放射科 2017年1月份质控总结 本月质控小组主要针对图像质量、报告单书写质量、放射科申请单、危急值等进行检查和质控,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1、抽取普通门诊 P86840-P87072X 线片,检查 X 线片图像质量,分析影响 因素。 2、检查急诊 X 线照片质量,片号 P87122-P87369检查 X 线片图像质量并分 析影响因素; 3、随机抽取 X 线、 CT 诊断报告单及放射科申请单200 份( P87035— P87330 ),检查申请单、诊断报告单的一般项目书写、征象描述和诊断意见等内容 4、检查设备维护和保养情况; 5、检查危急值完成情况 6、召开科室质控小组会议 1 次; 一、主要质控指标完成情况 大型 X 线机照片检查甲片率: % , 大型 X 线机照片检查阳性率: % , 大型 X 线机检查诊断符合率: % , CT 检查阳性率: % , CT 检查诊断符合率: 100% 。 二、质控指标完成情况分析(重点图像质量、诊断符合率) (一)图像质量评价 1)、整体影响因素统计: 影响因素门诊急诊 技师摆位不正%%

病人不配合导致体位不正 % % 体外有阳性异物 % % 体外有半透光异物 % % 照片对比度差 % % 照片有运动伪影 % % 照片标志与被照肢体重叠 % % 影响 X 线图像质量因素统计图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正 . 物 物 差 影 . 不 异 异 度 伪 . . 位 . . 性 光 比 动 体 致 阳 透 对 运 照 摆 导 有 半 片 有 被 师 合 外 有 照 片 与 技 配 体 外 照 志 不 体 标 人 片 病 照 门诊 急诊 2) 、我科门诊、急诊图像甲片率分别为: %、%。 放射科 1 月份甲片率统计 % % % % % 系列 1 % % % % % 门诊 急诊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最完美版)

放射科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改进措施方案 一、天水新天坛医院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张建平 成员:李康宁王文洁张玉红张伟军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真执行。管理小组要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并经常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五.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放射科分为普放及CT两个组。CT室由从事多年CT工作的医

医疗机构放射诊疗管理制度守则DR

XXXX医院文件 XX [XXXX]XX号 关于成立放射诊断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医院各科室、各位员工: 为加强我院放射诊断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经医院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放射诊断安全与防护管理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医院办公室。现将有关决定通知如下: 一、放射诊断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放射诊断安全与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医院的放射诊断管理工作及相关工作。 二、医院办公室为放射诊断管理机构,周奕博同志为兼职的放射诊断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医院的放射防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参与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断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断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 (三)组织本机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五)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 三、医院《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制度》等八项制度一并发布,请遵照执行。 附件:《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制度》 《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制度》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受检者放射危害告知与防护制度》

《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方案》 《放射医生职责》 《DR操作规程》 XXXX XX年XX月XX日 放射诊疗许可证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障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公众的健康,做到依法、规范执业,制定本制度。 1、医院开展、变更、注销使用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和健康检查等放射诊断工作,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和本制度进行。具体工作由医院办公室负责。 2、开展放射诊断的项目,必须符合法规规定的条件,向XX区卫计局申请放射诊疗许可,取得许可证后必须到XX区卫计局进行诊断科目登记手续,两证项目齐全后方可以开展。 3、《放射诊疗许可证》应当悬挂在门诊大厅(或其他明显位置),接受社会监督。 4、《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并定期校验,并由XX区卫计局负责具体校验事宜,校验时须提交正、副本,放射诊断设备、人员清单,本周期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教育培训合格证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检测报告的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按照审管部门的要求及时进行整改。 5、医院开展放射诊断管理的情况,必须每年向XX区卫计局报告年度工作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放射诊断设备、人员的变动情况,本周期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教育培训情况,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管理与检测情况,放射事件或投诉发生与处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整改方向等内容。 6、放射诊断场所、诊断设备以及诊断项目发生变更时,必须按照要求向XX区卫计局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7、如不慎遗失《放射诊疗许可证》时,应及时刊登遗失公告,并在30日后的一个月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办。 8、《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放射诊疗许可证》不得出借。 XXXX XX年XX月XX日 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

放射诊疗单位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制度 一、本单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放射诊疗影像质量控制: 1、人的因素:要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定期培训,提高影像诊断操作技能。 2、定期检查检测设备的运转程度、性能的情况。 3、各种材料的选择要严把质量关(包括对X线检查所选用的各种材料、胶片、显、定影液、造影剂的类型及厂家)。 4、根据摄影位置的不同选用最优的摄影方法。 5、暴光条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等进行选择,但要以高TV、低MV、短时间及使用最优滤线器为原则。 6、工作环境的质量控制、气候、地理位置、水的质量。 二、本单位的安全防护制度如下: 1、医用诊断X线机属于射线装置,使用不当具有一定危险性,操作人员首先要在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使用机器。 2、医用诊断X线机应由专人操作,操作前须参加本市专业机构举办的放射防护基础知识和相关法规的专门培训并经过考核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操作,未取得上岗证人员不得随意操作机器。

3、为使医用诊断X射线机拍摄准确清晰,操作人员应学习并掌握人体相关部位解剖结构,了解不同部位与相邻组织的关系及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投射角度加以避免。 4、操作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采用临床诊断方法确诊的受检者尽量避免采用放射诊断,以减少射线摄入量。 5、保证门灯连锁运行正常,机房曝光前必须关闭机房门并开亮工作指示灯,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候诊人员必须在候诊处依次候诊。 6、操作人员进机房前须随身佩带个人剂量仪,每三个月送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部门进行检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7、医用诊断X射线机拍摄前应向受检者做简要的交代,使其了解基本的辐射防护常识并取得其配合,对不适宜做放射诊断的受检者应做相应调整。 8、掌握并熟悉本医用诊断X射线机操作程序和意外情况的处理,使用前应在机器完成相关程序的正常自检后才能让受检者进入机房。 9、医用诊断X射线机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撤离受检者并保护现场,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维修人员进行检查。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本贴收到1朵鲜花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2000~2002) 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 目录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1-4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5-8 静脉尿路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9-12 CT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13-16 放射诊断质量控制标准 17—20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cm.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紧靠暗盒,使双肩胛骨不致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平放,使 锁骨成水平位。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第l~4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片标准 (一) 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 (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3)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4)投照影像无失 真变形。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湖南省卫生厅下发的《放射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特制定本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 分工 1、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 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 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 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2、放射科常规X射线统一管理,放射科 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 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 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 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 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 师负责X射线检查和扫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 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3、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1、从事X射线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 培训,取得执业医师证和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上岗。 2、从事放射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 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3、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 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1、科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 射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2、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 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 查诊断报告质量。 4、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一、概述 放射诊疗工作按照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 1.放射治疗 2.核医学 3.介入放射学 4.X射线影像诊断 二、执业条件 (一)开展放射诊疗的基本条件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 2.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 3.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 4.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 5.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医疗机构要按照要求配备并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辐射检测仪器和个人防护用品。 (三)设备和场所警示标志的设置 装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的设备、容器,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设有电离辐射标志;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按照要求分为控制区、监督区,在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三、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 (一)放射诊疗设备和检测仪表的要求 1.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2.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二)放射诊疗场所防护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同库储存;储存场所有防泄漏等措施,安装有报警装置。 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和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

放射科质量管理制度 一、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2.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3.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组人员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4.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5.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6.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的落实情况检查。 7.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8.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黄雄杰、罗官迎成员:侯金锡、陈新校、陈锦兄 三、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放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在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其负责。 2.落实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的操作规程,医疗质量标准及措施。 3.建立健全本科室医疗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定期开展活动,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全科及上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5.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落实整改。 6.负责落实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再教育,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7.负责制定本科室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措施。 四、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则 根据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有关精神,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科室成立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制定《放射科质量保证方案、质量管理目标及实施细节》。 一.建立质量管理目标:提高影像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获得最佳影像质量,减少放射剂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达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1.提高各级影像专业技术水平; 2.改善影像科各专业人员间的关系,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3.建立各种设备、各项指标的标准和评价方式,为影像诊断质量的提高作出更客观、正确的决策; 4.通过代价—危害—利益分析,以经营的观点管理放射科。 二.放射科“X射线防护与诊断质量保证管理小组”(下称管理小组)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和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三.管理小组以下列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和准则,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和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包括《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儿童X射线放射诊断卫生防护标准》、《育龄妇女和孕妇的X线检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以及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为贯彻执行以上法规而做出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认真执行医院的有关规定。 四.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影像诊断质量保证和减少差错的重要环节。卫生部医政司编撰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