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和会与北洋政府的外交成就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
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
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改日本。这一消息传到中国,立刻激发了郁积在人们心中的愤慨,
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所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
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北京
学生的爱国行为,不断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自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从
此,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高中历史》必修166页-167页。
“五四运动”的对立面:“卖国”的北洋政府
一说起五四运动,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年代,并且很快联想到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即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如此丧权辱国的消息传回国后,立刻被国人视之为国耻,当即便引发了学生们的抗议游行。五四运动的性质无疑是爱国运动,期间提出的著名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了人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
既然五四运动被人们视为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的爱国反帝运动,那么它自然就有斗争的“对立面”;在我们的教课书中,这个“对立面”非常清楚,即“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所涉及的“争国权和惩国贼”。我们所学的历史课程告诉我们:“争国权”无疑意指“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惩国贼”往小了说是指因秉承北洋政府意志与日本交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使“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的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参与对日借款事宜而被学生们烧了自家私宅的“卖国贼”曹汝霖等人;往大了说,则是指躲在这些小“卖国贼”们的背后操纵全局,想要把山东的权益出卖给日本的大“卖国贼”——北洋政府。
我们的教科书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广大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使得软弱无能的“卖国”北洋政府倍感压力,最后迫于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随着近年来一些涉及巴黎和会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播出,又浮光掠影地给人们展示了有别于教科书或者说我们传统印象的巴黎和会以及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比如巴黎和会之前中国从民间到政府对和会上中国外交必然取得重大突破的巨大期望与信心,以及巴黎和会上以顾维钧为代表人物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面对列强,与日本据理力争的史实,还有章宗祥、曹汝霖等“卖国贼”面对日本人和爱国学生,两头受气、委屈求全的细节描写……
当看完了这些区别于教科书的历史场景再现的人们立刻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中国来,说巴黎和会的最终结局是什么?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之后,中国得到了什么,又为此失去了什么,如传统说法一样,如此行事的结果真的一场外交胜利?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突出表现仅仅是爱国的外交官员们在全国民众的支持之后进行的个人的外交努力?那个被后世之人视为对外软弱,对内强硬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又做了什么,它真的是“卖国”政府?巴黎和会上中国除拒绝签约之外,是否还取得了什么实质上的外交成就?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简单的常识:任何外交活动都是依据当事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展开的,而外交政策的制定又是政府的工作。这就是说北洋政府所制定的外交政策指导着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种种表现始终秉承着北洋政府的意志。
那么,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政策又是什么,它是如何指导代表团的外交官的外交活动的?
收回德租界:北洋政府开启收回丧失主权起点
事实上,北洋政府为参与巴黎和会并取得外交成果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
由于《辛丑条约》签订,德国以此为据,在中国的天津、汉口、青岛等地开辟了德租界、租借地,德租界和租借地成为德国扩大在华利益的据点和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至此以后,包括清政府在内的历届中国政府都视德租界如芒刺在背,欲寻机去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当时的北洋政府通过对德断交与宣战的机会(1917年),完成对除青岛之外的德租界的事实上收回(青岛及山东的德国在华权益被抢先出兵的日本窃取)。北洋政府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有利外交形势,收回了天津、汉口德租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主动收回外国租界。②
当然,北洋政府的收回德国租界的行为虽是一时壮举,但也不乏缺憾:首先是青岛的德租界被日本强占,山东地区的主权并未彻底收复,使山东问题成为悬而不决的国际争端,给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可乘之机;其次天津、汉口德租界的收回并不彻底,德方依然保留了部分原属与中国主权的特权;再次,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的行为并不符合当时的国际惯例,是北洋政府单方面的行动,缺乏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列强承认的法理基础。
为了使完成在法理对所有德租界的收回,北洋政府开始了各种外交努力,而其中又以收回青岛德租界和山东主权为重。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北洋政府为了对抗日本对于山东的觊觎,就已经开设了一个长期的会议机构,专门负责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之后的青岛(山东)善后问题,并且提出了战后收回青岛主权的纲领。就在北洋政府内部爆发“府院之争”,为对德宣战龌龊不断时,北洋政府的国务院为因对可能出现的外交情况,成立了“临时国际事务评议会”之类的外交政策筹划会议,制定战后外交政策。
巴黎和会期间北洋政府的外交策略
北洋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在巴黎和会前制定了看似矛盾,但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外交策略:联美制日,与日亲善。
北洋的外交政策看似矛盾,实为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业。
需要指出的是收回山东主权是北洋政府的一贯主张。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国家无暇东顾,以武力夺取青岛,并利用袁世凯妄图称帝,需要挟洋自重的契机,威逼利诱当时为袁世凯个人所左右的北洋政府签下包括《二十一条》(《民四条约》1915年,即民国四年签订)、《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等一系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二十一条》,日后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提出的侵占中国山东主权的法理依据。至此以后北洋政府便一直寻机废约,即便是签署条约的袁世凯控制下的北洋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秘密条约,而此后的历届中国(北洋)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④
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苏俄政府宣布愿意放弃旧俄时代的对华不平等条约;英、法倡议建立一国际性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学者出身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则提出著名的“十四点原则”,呼吁废除秘密外交,各国在外交事务中“均须开诚布公”和“以国际之公意”为准则,他宣称要“公道地”处置殖民地问题,还提出要组织国际联合会,“为各国交互保障其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国无大小,一律享同等之权利”。
威尔逊发表的废除与列强签定的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十四点和平计划”,特别是“废除秘密外交”(包括秘密签订的《二十一条》),有利于中国收回包含山东等地主权。这使得北洋政府看到了收复主权的希望,于是表达了对威尔逊倡议建立国际联盟等的积极响应,外交上制定了“于美国一致行动”,在原有的联美抑日的外交策略下,延续性的制定了在巴黎和会上“联美制日”的大政方针。
当北洋政府积极向美国寻求援助的同时,又抓住日本外相表态,同意废除《辛丑条约》,撤出驻中国军队的许诺,制定了“与日亲善”,暂时对青岛(山东)问题进行模糊化,搁置收回青岛诸事,以期在巴黎和会解决这一符合中国利益和相对稳妥的外交战术。
当然,“联美制日,与日亲善”外交策略的出炉也说明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北洋政府还有其幼稚可笑的一面,如在子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将收回主权的希望寄托的列强的施舍恩赐之上,但北洋政府并非对美日两国全然报以幻想。当巴黎和会上日本突然发难,以《二十一条》等为据,要求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之时,中国代表团成员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一面陈述中国态度,与日本争论,一面按部就班,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寻求各国的外交援助。
在外交政策确立之后,北洋又制定了针对巴黎和会的五大纲领,即:一、破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收回租界地和铁路附属地,统一管路铁路,撤销外国邮电机关;二、取消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三、关税自主;四、撤出外国驻华军队;五、停付庚子赔款。可以看出这五大纲领,实际上就是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人士提出的各项爱国主张的另一种更为正式、官方的表达方式。稍后,北洋政府根据五大纲领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巴黎和会外交政策和指导方针,并交由将赶赴法国巴黎,参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具体执行。(《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