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大学教育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模式
【内容摘要】
教育是立国之本。

大学,如果不能有效河中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则是对社会和个人的双重伤害。

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教学文化。

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受就业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大学文化教育模式逐渐转向职业教育模式。

尽管职业教育模式克服了文化教育模式知识中心主义缺陷,但却存在着大学理念缺失、课程结构失衡、大学文化不足以及学生素养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重塑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参与、增强切身体验以及完善规章制度等途径,推动职业教育模式走向生活教育模式。

【关键词】
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小学老师的显著之处是:中、小学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教会学生“是什么?”,以此完成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牢固的基础知识。

而大学教师则有两项职责,即科研与教学。

而教学与科研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应该是科研、教学都突出、优秀,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项就似一个人缺了一条腿一样,他也只能是一位“残疾人”;如果教学、科研都十分糟糕就像没有腿的人一样,现在的学生戏称这种老师为“垃圾”。

尽管近几年我国大学里实施了不少教育改革,但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大学教育仍深深地陷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旧模式的窠臼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

在你教我学的“三中心”教学组织形式中,学生如同笼子里的鸡,被管理员精
心喂养饲料。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如同管理员,维持绝对的权威。

理论上美其名曰教师是主导,实际上是主宰。

教师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思维方式选择内容和授课,学生则被动接受,是客体;以课本为中心:教材是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课程体系,如同饲料,有一定的营养,能促进生长,但缺乏鲜活的气息,更谈不上博大精深。

一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标准的教科书去读,觉得很难进去,但从爱因斯坦本人富有文采和情趣的原始论文去读,很快读懂打成一片了;”以课堂为中心:信息渠道单一乏味,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这种刻板的教育方式压抑个性,磨灭灵性,和信息时代所呼唤的高素质人才格格不入。

大家都知道:大学之“大”,不是谓之有大楼,而是谓之有大师。

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个大的环境,这个大环境,不是指校园之大,而是指学习途径之广。

对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要放开培养。

怎样“放养”呢?在大自然圈一块地,把鸡从笼子里放出来,让他们自己觅食。

蚁虫草籽,原汁原味,偶尔也撒点谷子或饲料。

放养的鸡总是比笼子里的鸡好吃的,大学生的培养也是同一个道理。

学校在大体上圈定获得某个专业学士学位所必须拥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课程,每门学科列出该领域十几本名著及相应的优秀教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其中2至4本做为学习书目。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以自学和阅读名书名教材为主,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讲解疑点、难点并就重点内容做深入分析和探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辩论,交流学习心得,做研究,写论文。

个别学科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实施,由优秀教师制作的课件、多媒体教学片、课程网页在网络上对全体学生开放,学生上网学习,做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及时得到反馈。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尊重个性,开放民主的教育模式。

简单地总结就是:变彼中心为此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名书名教材为中心,以自学为中心的我学
你教式教育模式,能更好促进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有效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一、以学生为中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

同样,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也就不会站在“教”的对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将以“授业”为主的“课堂”变成以“求知”为主的“学堂”,从而将他们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尽情彰显,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有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情感交互和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以生命弘扬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构精神的教育目标,让师生共同享受有尊严、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二、以名书名教材为中心
名书包括各学科领域的名著和世界级的经典教材,这些书是人类智慧的精华。

有些书具有穿透时空的恒久魅力,蕴含着最深刻的科学思想,人文情怀。

它们最能激发人的灵感,引发人的思考。

三、以自学为中心
这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延伸,在面向21世纪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代之以主动自觉地学习。

大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内
容是既传授基础知识,又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的专业性很强,还要介绍本专业、本行业最新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状况。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要养成自学的习惯。

正如钱伟长所说: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习惯,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番,大学毕业了,不会自学或没能养成自学的本领,不会更新知识是不行的。

因此,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

科学泰斗牛顿,在剑桥大学一至三年级期间就阅读了十几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名家著作。

桑德生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工具篇》和《伦理学》;笛卡儿的《哲学原理》;伽利略的《恒星使者》和《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开普勒的《光学》等等。

著名的数学家阿贝尔,在16岁上中学时代就开始了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数学研究工作,他抛开刻板琐碎课程教学,直接阅读著名数学家的著作。

有人问阿贝尔学习数学的决窍,他答道:“向大师,而不是向大师的门徒学习。


如果这两颗天才的种子落在我们当今大学的土壤里,会怎样呢?也许早就被繁琐僵硬的条条框框无声无息地扼杀掉了。

我愿意乐观一点,相信他们毕竟是天才,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冲破种种范限,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但大部分普通学子的灵性和创造力如同小草,得不到雨露的滋润,很容易枯萎,这么多小草死掉了,去那里找生机勃勃的绿茵呢?
与新式教育模式相配合的教学管理如何改革,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个人
认为实行学分制是比较合适的。

弹性化的学分制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放慢学习进度,延缓毕业。

学生可以申请休学,搞科研,创造发明,开公司。

欲开阔视野,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的学生也可中途离校,或探险,或旅行,或工作一段时间。

经济境况欠佳的学生可以离校打工,挣足学费再继续学习等等。

这几年大学里提倡文理兼容,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

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育模式,这些改革似乎只能是添枝加叶的工程,效果不大。

学生的人文情怀,创造能力并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滋生出来的。

真正进入灵魂的教育应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性质。

当然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对一切人都是最佳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波恩说过:我有这样一个印象,没有一种教育方法能产生具备所需要的一切特性的人们。

这也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因为你还得想到人本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想到人性中不屈从于教化和诱导的那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