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221P)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皮、枳实:破气消积 注射液升高血压、治疗休克
3、中药的功效多为在百度文库方的用中得出:
中药的运用是采用复方配伍的形式, 中药的功效多是在方剂中作用的体现。 药理研究多用单味药进行。
4、单一成分,组分与全方配伍的差异:
传统:复方,综合效应
现代:提取分离不同成分,再进行实验
中药有的成分或组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全方或 全药的某一方面的作用(麻黄碱平喘、青蒿素 抗疟),但某些成分与全方配伍不同(乌头碱与 四逆汤对心脏的毒性)。
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 泻下、止血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五节 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1、中医基础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又有效
地指导临床治疗
2、中药与化学药物的区别 3、目前研究中药的两种思路与方法
(三)中药药理学研究 是中医药发 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环节
1、实验研究 对医学发展和人类的贡献 2、中药药理学 研究的意义及取得的成果
二、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认识和理解中 药理论内涵,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2、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展。 3.中药新药开发。
4.制剂与煎煮方法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促进肠蠕动,行气
针剂升高血压,抗休克
大承气汤: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最多)
混煎法—同时煎煮(大黄酸少14% 总蒽醌少11%) 后下法—药渣中后下大黄(居中)
5.配伍和禁忌
相须
石膏:退热快,弱而短暂 知母:退热慢,强而持久 快且作用 强而持久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十八反、十九畏的看法 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盾之处, 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
青蒿
青蒿素:花前期含量最高高达6% 。 开花后含量下降
四、贮存条件
发霉、虫蛀、发芽等都会影响有效成分
三颗针(小檗碱) 不避光:降低54.1% 避光: 降低39.83%
五、炮制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乌头: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次乌头碱(LD50=5.8mg/kg) 2、增强疗效 元胡用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泻下(结合型蒽醌),炮制后抗菌作用(游 离型).
混杂品种:
泻下作用的ED50为503579-5000mg/kg
二、产地
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
差异 ,特别是土壤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内 在成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理作用。
“道地药材”
三、采收季节
人参
多糖:5月份采20% 11月采购75% 皂甙:1月采7% 8月采22.6%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2001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
理法》第7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向社会实施网上公布 2 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和涉及药品品数量 明显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 5 参加国际间草药安全性技术交流与合作。
药物的毒性反应
药物的偏性
毒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一、与中药“毒”有关的些因 素
1、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2、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低 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毒 范围广泛
*药理作用是传统功效中无记载的: 黄连抗心律失常,天花粉抗早孕与引产 *传统功效尚未能得到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的支持: 朱砂解毒、生地清热
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尚存差异性的原因
1、使用术语的不同:
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降压、镇静作用 葶苈子:泻肺平喘 强心作用
2、药物的制作工艺 ,剂型,给药途差异:
4.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以及有毒和无毒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四性的物 质基础
对内分泌系 统的影响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其他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机体因素
环境因素
第一节 药物因素
一、中药基原
原因
品种繁多,容易混淆。 正品大黄: 泻下作用的ED50 为326-1072mg/kg
云南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中药药理学
研究指导:中医理论指导 研究方法:现代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动学
(一)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二)为什么 中药药理学研究必须以中药药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 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 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 泻、止血。
第二节 机体因素
第三节 环境因素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临床经验
药理作用
中药 的功效
功效是临床用药验的高度总结 药理作用是对功效的再认识
一、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
麻黄:宣肺平喘------平喘作用 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镇痛作用 二、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