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北京话中典型的被动句是“NP1+被(+NP2)+VP”,“被”是被动标志,与“被”具有相同功能的还有“让”、“叫”、“给”等。

汉语其他方言的被动句有多种形式,被动标志也各有特点。

本文只讨论汉语被动标志及相关句法问题,从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被动标志的语义类型、被动标志的交错使用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汉语方言中的被动标志在北京话中,可以用“被”引出施事,“叫、让、给”也有同样的作用,例如:1杯子被他打破了。

/他被捕了。

2杯子叫他打破了。

3杯子让他打破了。

4杯子给他打破了。

/衣服全给淋湿了。

“被”和“给”后头有时不带宾语,“叫”和“让”不带宾语的时候很少,这往往是因为动作的施事不可知或者是不必说出来。

“被、叫、让”还可以跟“给”字配合起来使用,
例如:1杯子被他给打破了。

2杯子叫他给打破了。

3杯子让他给打破了。

在一些方言里,“被”、“叫”、“让”、“给”等被动标志相当普遍地使用在被动句中,但意义色彩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山东烟台方言中1用“叫”表示被动,用
它构成的被动句式如:1我的茶杯叫人打破了。

2我的茶杯叫人给我打破了。

烟台方言的上述被动句式都只能表示有损害或不愉快、不乐意等负面意义,愉快的、乐意的内容不能用这些句式。

北京话里的“被”字句也跟烟台方言一样,常用来表示不愉快、不乐意的内容,但现在情况有了发展, “被”也常用在带褒扬性质内容的句子里了。

例如:1她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2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随县话的被动标志用“着”或“尽”、“把到”。

例如:1去寻柴,着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着蛇咬到了。

(去找柴,被人家打了一顿,挖草药,又被蛇咬了。

)2麦种尽老鼠子吃了。

(麦种被老鼠吃了。

)3衣裳把到老鼠子咬坏了。

(衣服被老鼠咬坏了。

)江苏淮阴话用“给”来兼表被动,读音有变化:“给予”义读,表被动读,如:1茶杯给你惯得了,这下消气了吧? (茶杯被你摔了,这下消气了吧?)2想不到还就他给选上了。

(想不到他就被选上了。

)宁夏固原话用“遭”来表示被动,“遭”读成或,例如:1两个队遭雨打了。

/两个队遭打了。

2他遭老师批评了一顿。

/他遭批评了一顿。

在青海的汉语方言里,也用“给”表示被动,但它常置于动词的后面。

例如:1他的书看给了。

2他灌给了一碗酒。

这种形式普通话里没有,同时,“给”字在青海的一些汉语方言里,在被动句里可以同时
出现两个,分别置于动词的前后,一个作介词,一个则变为虚化的成分。

上面两个例句也可以说成:1他的书给看给了。

2他给灌给了一碗酒。

这种形式在官话方言里比较特殊。

吴、湘、客家、闽、粤方言里,被动标志也与北京话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方言总体上都缺少相当于“被” 的专用标志,而只是采用“给”类动词来兼表被动。

湖南临武话用“畀”和“阿”,“畀我”、“阿我”都等于“给我”的意思,经常使用的是“阿”,如:1书阿弟弟撕坏的。

(书被弟弟撕坏了。

)2阿你害苦了。

(被你害苦了。

)吴语区上海、苏州地区,以“拨”作为被动标志,如崇明话:1拨雨落湿口特。

(给雨打湿了。

)2拨我打子两记。

(被我打了两下。

)闽语表示被动的标志词也很多。

属于闽南话的厦门话用“互”,如:1 两只羊互囡仔拍着伤。

(那两只羊被小孩子打伤了。

)2几个先生互学堂请出去。

(这几个老师被学生请出去了。

)汉语方言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被动标志词,如梅县话用“分”,扬州话用“把”,福州话用“乞”,云南鹤庆话用“着”,山西新绛话用“招”,福建邵武、山西临汾用“得” 等等。

总之,汉语方言的被动标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二、被动标志的语义类型普通语言学中, 一般把被动
句分成迂回被动式(periphrasticpassives)2和严格形态被动式
(st-rictmorphologicalpassives)。

迂回被动式是指由一个助动词(auxiliary)加上一个及物动词的形态变化;严格形态变化被动式是指动词本身通过加词缀等屈折手段构成的被动式,而不加任何助动词(Keenan.E.L.1985)。

印欧系语言中很多采用迂回被动式,其他语系像汉藏语系、闪含语系、达罗比荼语系和南美印地安语言中很多都采用这种被动式。

这种被动式最常见的助动词是联系动词(类似英语中的tobe), 比如英语、西班牙语、波兰语、芬兰语、立陶宛语、俾路之语(Baluchi)、盖丘亚语(Q uechua)、乌尔都语(Urdu);还有用准系动词(类似英语中的tobecome)的 ,如德语、瑞典语、拉脱维亚语、科兰语(kolami)、印地语;还有一些语言用实义动词( 类似英语中的go),如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等;东南亚很多语言如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等还有使用“遭受/经历”义的动词作助动词的(见Siewierska,1984)。

就北京话和其他方言而言,有标志被动句是迂回被动式,它们所采用的助动词3(见上一节所举的例子)很多都虚
化为功能词(functionalword),尽管有些词还残留一些实在的意义,但所有这些标志词都来自动词,而且它们的意义还有些共同点:大多数都含有“给予/得到” 或“经历/遭受”的意义。

其实这两方面的意义也是有联系的:“给予”的动作是双向的,对于被给的一方而言就是“得到”;而“经历”、“遭受”从某种意义说也就是“得到”的过程或结果, 也就是某种抽象意义的“得到”。

其实二者并无确切的界限,在语义上是连续的,在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说明,把他们分成两类。

(1)“给予/得到”义的标志在北京话中,口语中常用的被动标志“给”就是最
典型的例子。

《现代汉语八百词》“给”字条下列出了下面的用法:门给风吹开了。

衣服给淋湿了。

在汉语方言中也有很多具有“给予”义的词兼表被动,用作被动标志,这方面有大量的例证:厦门话:1伊互我一册新书。

(他给我一本新书。

)2伊互人拍一下。

(他被人打了一下。

)上海话:1伲拨伊一本书。

(我给他一本书。

)2伲拨伊吓勒一跳。

(我被他吓了一跳。

) 扬州话:1他把了我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

)2他把狗咬了一口。

(他被狗咬了一口。

)江西大余话:1拿崖一本书。

(给我一本书。

)2拿渠猜到了。

(给他猜着了。

)湖南临武话:1阿我。

(给我。

)2阿你害苦了。

(被你害苦了。

)湖南娄底话:1本书拿赐我算哩他。

(我给他这本书算了。

)2拿赐条蛇叉介一口。

(被这条蛇咬了一口。

)“给予”的对立面就是“得到”。

汉语有些方言也使用“得到”义的词语作被动标志,如山西临汾话用“得”作标志:茶杯得你打破了。

(茶杯被你打破了。

)广东澄海用“乞”作标志:你乞伊睇见了。

(你被他看见了。

)在近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现象,江蓝生(1989)曾论述过“吃”的被动标志用法:似此往来,通有数十遭 ,后来便
吃杀了。

(水浒)有情人好歹寻一个,只休教他吃凌逼便了。

(金瓶梅词话)(2)经历、遭受义的被动标志。

这类标志经常带有经历或经受的意义,且包含“遭遇、碰触、困境”等不愉快的感情色彩。

在北京话中明显的例子是被动标志“被”,可以说“被”是被动结构的专用标志, 但“被”从历时演变的角度看也有“经历、遭受”的意义。

《说文》:“被,寝衣也”。

引申为动词,就是“覆盖”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又引申出“施及”的意义。

如《尧典》中的“光被四表”, 《荀子?臣道》中的“泽被生民”,一般说来,这个“被”是用于肯定性意义的。

“被”作为动词 ,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就是“蒙受”、“遭受”的意义。

这种意义和“覆盖”的意义自然是同一来源的,但是在词义的应用上却大有区别。

第一种意义是主动的覆盖或施及某一事物,第二种意义是被动的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王力1980:428)。

例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 燕策)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
谮。

(韩非子)行直而被刑,则修身者不劝善。

(淮南子·主述训) 然巨盗起,天下被其毒。

(新唐书·刑法制)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助动词“被”的确是从表“遭受”义的动词演变而来。

因为像“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减去“之”就成为“被众口谮”,这样宾语也就转移为被动词,“被”也就由动词语法化(grammaticalize)为起标志作用的虚词了。

其实,在现代汉语某些合成词中,仍可以看出“被”的“遭受”的意义,如“被捕”、“被告”等等。

在汉语方言中,也存在大量这种表示“经历、遭受”义的被动标志。

例如:江西宿迁话用“挨”:饭都挨他吃光了。

杯子挨他砸海了。

东北方言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他挨人打了一顿。

他挨骂了。

云南鹤庆话用“着”,例如:话说得不好,着你们笑了。

这话着他听见还了得。

还有上文提到的宁夏固原话中的“遭”。

三、被动标志的交错使用上面谈的是被动标志的语义类型,主要是从标志来源的角度来谈的。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被动句标志的多功能性,即它们在句法上的多用性,它们经常可以用作其他结构的标志。

这其实是与其意义有密切联系的。

(1) 用作处置式的标志赵元任(Chao1948:193)曾指出“给”这个动词,经常可以既当作被动句式标志使用,相当于“被”,还可以当作处置句式的标志使用,相当于“把”。

例如:张三给李四打了。

这里的“张三”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再如:信给寄丢了。

(信被寄丢了。

)信写完了,请你给抄了寄去吧。

(赵注:此“给”相当与“把”。

)这种既表被动又表处置的标志在方言里大量存在。

这些标志词一般都源于“给予/得到”意义的动词。

湖北鄂东话中“把”既可以用作被动标志,也可以用作处置标志:谷把牛吃了。

(谷被牛吃了。

)湖南汝城话的“拿”, 也是既可以用做被动标志,又可以用做处置标志,如下面的句子就可以有两种解释: 我拿之吓甲一跳。

甲:我被他吓了一跳。

乙:我把他吓了一跳。

湖南临武话的“阿”同样可以作两种句式的标志,下面的句子也有两种解释: 红队阿蓝队打败的。

甲:红队被蓝队打败了
一、被动句——当主语不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时,句子就含有被动意味了。

二、除了“被”还有
1、“为”例如:我为他所倾倒。

2、“叫(教)”例如:我若拿他解官请赏时,反教(叫)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

3、“给”例如:衣服全给淋湿了。

4、“让”例如:被子让她打破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概念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
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南I=科技2006年第3期高校论坛现代汉英被动旬比较王志平史心李其云(南阳师范学院外国
语学院)摘要拳文是从比较语法的角度分析了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动句的异同,并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标记形式、应用场合两方面对二者的异同作了分析与总结,通过比较使英语学习者认清英汉被动句各自的语法特点及形式,有助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把握,关键词比较标记汉语被动句英语被动句1英汉被动形式比较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都可以被分为两种:带标i己的被动句和不带标i己的被动句。

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里,荚汉语里就已经有了带标
记的被动形式。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无标记的被动句就出现了。

1.1没带标记的汉英被动句1.1.1 现代汉语里没有标记的被动句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已不能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

带标记的被动句出现了。

然而,现代汉i五里面仍有大量的无标记的被动,uJ。

即使如此,在表达被动意义的时候,很多情况下人们不太想用带标记的被动句,尤其在口语里。

如下l皿的例子:①红旗插上了井闪山。

②门锁上了。

,③大楼盖起来了。


明显,“红旗”不能自己插上井I刘山。

“¨”不能自己把自己锁起来,,“大楼”也不可能自动盖
起来。

,尽管上述句子没有被动标l 己,但意思是很明显的。

①、②、③匈的意思可以这么认为:①红旗被插上了井冈山,②¨被锁上了。

③大楼被盖起来了。

许多相关汉语语法的书
里称这种无标记的被动{U为“自然被动,uJ”或“意义被动旬”这主要是用来限定没有“被、洼、IlllI“’等的被动句子。

1.112英语里没有标记的被动句在英语发展的早期,英语被动句
和汉语被动句一样都经历了相同的过程。

像古汉语一样,古英语里也没有专rJ朋来表达被
动句的动词。

在古英语时期,动词不仅有主动意义也有被动意义。

至今,大多数那样的单词还保留着被动意义,像smell,taste,prove,等等。

这些动词大多数与被动意义联系在一起。

(1)Theflowerssmellsweet.花l被)闻起来很香。

(2)Appletastessweet.苹果(被)尝起来很甜。

这种被动句在结构上与系表结构f张今,陈云清)相同,应注意对其JJu以区分。

有些可以和某些副词搭配的及物动词也有被动意义,例如:read,wash,cook,clean等等。

(1)’rheclotheswasheseasily.这布料好【被) 洗。

(2)Thepoemreadssmoothly.这首诗(被)渎起来很流畅。

有些用在主系表结构中的及物动词也同样有被动意思。

例如:wear,blow等。

(1)’rhedoorblewopen.门(被)吹开了。

(2)ThematerialhaswoFnthin.这种布料已(被)穿薄了。

当有些及物动词的时是进行时时,该及物动词有被动含义。

如:(1)Cornissellingwell.谷物很畅销。

(2)Drumisbeating.鼓在敲。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现代汉语中无标记的被动句的意义是
很清楚的。

在英语中连系动词可以用来表达被动意义,应该多注意从语境上区分句意。

如果不深入的理解英语语法,很容易误以为英语中只有带标记的被动句。

1.2带标记的被动句因为无标记的被动句经常会引起人们的误解,随着语言的发展,使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已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被动句需要用被动标记来表达被动意义。

1.2.1
现代汉语里带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里带标记的被动句指带有被动意义的介词的被动句(张今,陈云清)。

如:“被,叫,让,给,教”等等。

“被,叫,让,给,教”必须带有宾语,该种被动句有行为的发出者,用“给”来表达被动意义在中国南部的方言中尤为常见。

“为”、“所”也是汉语中的被动句的一种。

(1J有“被”的被动句。

这种类型的被动,uJ里,主语是行为或动作的受授者,介浏的宾语是行为或动作的执行者。

ur以把它们分为叫种结构:a.受授者+被+执行者+行为/动作。

这个结构里“被”的功能是介绍行为或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他被爸爸打了一顿。

b爱授者+被+行为/动作。

这个结构里,“被”的功能是表达被动意义。

例如:门被撞,l:了。

货物很快被装上了}车。

c.受授者+为+执行者+所+行为/动作。

例如:解放前,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

我深深地为他的话所感动。

d.受授者+被+执行者+给。

这里“给”是结构上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给”通常用在汉语u语里。

例如:孩子被你给宠坏了。

我的自行车被他给骑走了。

这个结构里的被动句里如果没有“给”也可以表达被动意义。

(2)带有“叫、让、给、教”等的被动句。

“叫、.止、给、教”通常用在汉语u语里,在带有“叫、让”的被动,uJ里,动作,行为对受授者总是有害的,或是行为或动作使受授者不高兴。

带有“叫、让”的被动句结构与带有“被、uq、让”的被动句结构一样,都必须带有宾语。

例如:甭风邪气全tL他挡住了。

那本书叫小张借走了。

在汉i五口语里,“给”通常用在南方方言里。

“给”并不一定需带宾语。

例如:我们部给他说笑了。

我的杯子昨天给打破了。

1.2.2英语里带标记的被动句一般情况下,只有及物动词才能用于被动结构中。

英语的正常结构是“patient+be+pastparticiple+by+agent'’。

(任学良)在英语中,“by'’词组可以用“0f.'词组替换。

例如:(1)Hewasbelovedofeverybody.他受到大家的爱戴。

(2)HeWasdevoured0fadragon.他被一条龙吞了。

带有“by'’词组的被动句并不总是引出动作或行为的执行者,也可以表达方式或原因。

例如:
(3)Apolicemanisknownbytheclotheshewears.警察可以从他穿的衣服认出来。

英语中“with'’词组可以引出施为者,但“with'’不能与表示人的名词搭配.例如:(1)HeWaskilledwithabullet.他被子弹击毙了。

(2)1wasstruckwitharIidea.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我被一个想法攫住了。

带标记的英语被动旬可以分为四种形式:A.be+pastparticiple(1)1wasinvitedt0theconcert.我应邀参1J117’音乐会。

(2)Oul。

housewasbuiltin1999.我家的房子建于1999年。

B.get+pastparticiple(1)Hundreds0fpeoplegetmurderedeveryyear.每年都有数百人死于谋杀。

(2)Theboygothurt0nhiswaytosch001.那个男孩在上学的路上受伤
了.C.Modalverb+be+pastparticiple(1)1laismustbedoneassoonaspossible.这事必须尽快做。

(2)Whatisdonecannotbeundone.覆水难收。

D.bc+pastparticiple0fphrasalvcrb该结构中的词组动词相当于及物动词,例如:. (1)ManyinterestingexperimentsarecarriedOUtinourlaboratory.许多有趣的实验在我们的实验室里进行的。

(2)Boxingwasgoneinforhereinearly1950s.(转101页) 文言文被动句的用法例解(2009-05-04 20:49:01)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掌握其用法特点对理解文言文帮助很大。

基本原理: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

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

比如,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的。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的接受者。

被动句的语法特点:
通常情况下,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但是,为了不改变句意,必须在动词前加“被”,并让动作的施动者做“被”的宾语。

比如,
“我们打败了敌人。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如果不加“被”句意就反了——“敌人打败了我们。


被动句中的“被”可以用“让”、“给”、“叫”来代替;被动句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动者时,“被”字后面可不带宾语。

如上例可以说成“敌人被打败了。

”——没有引进动作的施动者“我们”。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用被动句表达,只不过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
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

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

比如,
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

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

作为一国的使者,肩负王命出使他国,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不可能出使是去侮辱人家的;再说了相如升官是因为出使的时候没有侮辱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

显然第二种理解恰当。

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

判断理解这种形式的被动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比较下面两个例子:例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五人墓碑记》
例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例3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激昂”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

例4句意和例3一样,只是因为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

2.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

比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

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

比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于时”在谓语“拘”的后面。

3.要注意和其他用“于”字而又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的区别。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最为繁多。

和其他介词比如“以”用于动词之前不同,“于”字多数用于动词性谓语之后。

同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