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

合集下载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x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x

古代被句的型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受者的句式叫被句。

A上表被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离。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有句法志的被句:1)“于”字句。

用介“于”引行的施者,表示被,即“ +于+施事者”的形式a“ + 于+ 施事者”如:楚王内惑于袖,外欺于。

b“于”字句常用于主与被比的复句里。

如: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

c“乎” (介)的法功能与介“于”同。

2)“ ”字句。

a “ + 施事者 + 及物”,如:(吾子)今赤帝子之。

b“ + 及物”,如:父母宗族,皆戮没。

3)“ ”字句。

前用“ ”表示被,构成“ +”的形式或““ ++于+施事者”a “ + ”如:人皆以侮辱。

b“ +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于君。

c 南北朝后,“ + (主句)”表示“ 我怎”,如“慈父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句)4)“ ⋯⋯所⋯⋯”句。

a“ + 施事 + 所+ ”。

如:先即制人,后人所制。

b“ + 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所。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 (施事者) + ”如:臣被尚召。

信而疑,忠而被流被雨打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意“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代后,至今,“被 + ”。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 ”、“ ⋯⋯所⋯⋯”或“⋯⋯ 所⋯⋯”表被。

介“ ”引行作的施事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状。

例如:⑴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屈原列》)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下笑。

(《伶官序》)⑶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六国》)⑷不者,若属皆且所。

(《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

介“于”引出作的主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

例如:⑸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⑹六皆通之,不拘于,学于余。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

(溥《五人墓碑》⑻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3、用“ ”或“ ⋯⋯于⋯⋯”(“ ”引出作的主者)表被。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5-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5-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1. “于”字式被动句,哎呀,就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里的“劳力者”不就是被“治”的嘛,多明显呀!
2. “为”字式被动句,你想想“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贤能”不就是被“用”的呀,这就是“为”字式被动句哟!
3. “为……所”式被动句,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这句话,“卫太子”就是被江充给弄败了呀,这就是典型的“为……所”式被动句呀,很有趣吧!
4. “见”字式被动句,好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不就是说自己被流放嘛,这“见”字式很好理解吧!
5. “见……于”式被动句,就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就是被“大方之家”笑呀,这种就是“见……于”式被动句呢!
6. “被”字式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却被诽谤了,这就是用“被”来表示被动呀,简单吧!
7. 无标志被动句,像“戍卒叫,函谷举”,这里的“函谷”就是被动的呀,虽然没有特别的标志,但就是能感觉到它是被举起来啦!
8. “受”字式被动句,“受制于人”嘛,很直白呀,就是被别人控制,这就是“受”字式被动句的体现呢!
9. “受……于”式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就是被别人控制啦,这就是“受……于”式!
10. 意念被动句,比如说“蔓草犹不可除”,其实就是说蔓草是应该被除掉的呀,虽然没有具体的被动标志,但意思在那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真的很丰富多样,而且通过这些例子能很清楚地理解和感受它们的用法,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2、“……为……”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 语。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 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 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 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 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 子· 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楚辞· 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 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 兼爱下》
(5)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 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 正 名》 (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 语· 阳货》 (7)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8)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 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 子· 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
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2)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 齐策》 (3)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 说难》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 (5)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 楚世家》 (6)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 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 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 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 义为“遭受”,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克伤于矢。

(左传・案之战)
2.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止,将为三军获。

(左
传・襄公十八年)"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候可以不出现。

比如:父
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还有一种"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所”之间。

比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3."见”放在动词前形
成被动句式。

比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4."被”字句。

比如: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动作或状态是由句子的宾语承受的,而不是由主语执行的句子。

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类型。

1. 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是最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承受者成为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成为宾语。

例如:“这本书被我借走了。


2. 使役被动句:使役被动句是指主语通过某种手段使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师罚站了。


3. 客观被动句:客观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是不可控的,即无法由人为控制。

例如:“这个城市被地震摧毁了。


4. 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不是直接的宾语,而是通过介词与宾语相连。

例如:“这个问题被他们讨论了。


5. 被动使役句:被动使役句是指主语被迫承受某种动作。

例如:“他被逼着签了字。


6. 被动补语句:被动补语句是指主语的状态或性质是由宾语所决定的。

例如:“他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


7. 被动副词句:被动副词句是指句子中的副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这个问题被大家都关注。


8. 被动介词句:被动介词句是指介词后面的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板炒了鱿鱼。


9. 被动动名词句:被动动名词句是指动名词作为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打了一顿。

”。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有助動詞“ 1.有助動詞“可”或以副詞“足”作狀語的句子, 有助動詞 副詞“ 作狀語的句子,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3)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隱元) 可 4)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可 5)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足 足 (孟·梁上) 2.名詞主語直接位於謂語前構成的意念被動句。
38)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 於 3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 見 於 相如列傳)
3.漢代以後,“見”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而是 漢代以後, 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40)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見 41)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 見 議書)
46)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陳) 47)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張中丞傳後 敘)
(五)被字句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被”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 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者。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先秦時期, 可用作及物動詞, 受到、 先秦時期,“被”可用作及物動詞,表“受到、 蒙受” 蒙受”。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第一節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一、被動的含義 被動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 係而言,指主語是謂語動詞的受支配者。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 2)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修身)
二、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漢語 (一)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句式表示被動意義—— 沒有任何表被動的標誌詞。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中存在多种被动句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并给出例子:
1.被字句式(受事被动):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来表示
动作的承受者,即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是被动的。

例如:•他被老师打了一顿。

•书被他撕碎了。

2.句式"为……所……":通过"为"字引导施动对象,"所"字引导
动作或状态的表达,表示强调施动者对被动者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他为家人所敬爱。

•这个问题为大家所关注。

3.句式"受到……":通过"受到"引导后接动作的施加者,表示
强调被动者受到了外部行为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这个地区受到了严重的干旱影响。

4.句式"被动词+得+形容词/副词":这种句式中,被动动词后
面接上"得"字,然后加上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被动程度。

例如:
•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他写得很漂亮。

被动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相对较少,通常在句子中会倾向于
使用主动句式。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来判断是否使用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张吉铖2008101093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08汉语言文学张吉铖200810109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

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一.被动句分类一种是无标记的被动句,一种是有标记的被动句。

无标杞的被动句又称作“意念被动句",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完全依靠意合、依靠语环境来表示,而不借助於任何虚词标记。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无标记的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句法结构无,都是“主语+谓语",区别的方法主要是考察谓间的关系还是被动关系。

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达的承受者,即“受事”;语动词表被动义。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兵挫地削”是被动句,“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即受施者,二. 古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六种结构形式(1)“於”字式:“动祠+於+施事”。

例如:.然而兵破于陈涉,地躲于刘氏者。

(《汉书》)(2)“为”字式:“为(音’wèi)+施事+动祠”式和“为+动词”式。

例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戟国策·燕策三》)(3)“见”字式:“见+动祠”。

例如: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4)“见,,於,,”式:“兄+动祠+於+施事”。

例如: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5)“为,,所,,”式和“为所,,”式:“为+施事+所+动祠”和“为+所+动词”。

例如: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戟国策·秦策四》)不者,若属皆且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6)“被”字式:“被+动祠”式和“被+施事+动词”式。

23被动句

23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什么是被动句?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 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 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的被动者和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被动句的类型: (一)意念被动句—
指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 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 上去理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蔓草犹不可除。 ③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④谏行言听。 ⑤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⑥宋师败绩,华元虏。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志乎古,必遗乎今。” 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
• 思考:下面带“于”字的句子都是被动句式吗? • 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 “吾不能受制于人。” • ③ “百里奚举于市。” • 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 “三年,乃流王于彘。”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 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可以 不出现)+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 ①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 今为赤帝子斩之。” ③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 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⑤“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 • • • •
(二)被动句式
这种句子在谓语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 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 标志。
1、“于”字句
①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④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 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 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精品文档22页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精品文档22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⑵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受事主语+介词结构作状语+谓语动词——这种被
动句,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例如 ⑶止,将为三军获。《左传·哀公十八年》 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
秦论》)
⑸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五、见字句 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⑴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⑵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 ⑷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⑸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被动句-王力古代汉语

被动句-王力古代汉语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陈胜项籍传》
2021/4/9
4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左传·庄 公十二年》
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2021/4/9
5
注意辨析“于”字結構
吾围于陈蔡之间。 《庄子·山木》 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告子下》
例中的“于”只是介紹動作行爲的處所, 而不是引出行爲的主動者。
13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庄子·秋水》
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吕氏春 秋·贵信》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遭时也。 《史记·管晏列传》
2021/4/9
14
“見”字的辨析
表被動的助動詞“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演變為 指代副詞,用在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行 為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為“我”或“自 己”。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 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 书·霍光传》
2021/4/9
10
A有時能省略,如: 衡山王闻淮南王作为畔逆反具,亦心结宾客以
应之,恐为所并。 《史记·淮南衡山王传》
范增起,出谓项庄曰:“君王为人不忍,汝入 以剑舞,因击沛公,杀之。不者,汝属且为所 虏。” 《汉书·高帝纪》
列传》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汉书·贾 谊传》
2021/4/9
17
“被”正是從蒙受、遭受義引申虛化, 最後才變成一個專門表示被動的介詞。 所以王力在常用詞“被”字條裏說: “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 動。”
2021/4/9
18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谢谢!
2021/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 +于+施事者”的形式
a“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

a“为 + 施事者 +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为 +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 +谓语”的形式或““见 +谓语 +于+施事者”
a“见 +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 + 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 +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 + 施事 +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 +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被 + (施事者) +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
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 +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 为所”表
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 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
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 (“见”引出动作的
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
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如:
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
怀古》)
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
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例如:
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资治通鉴》)
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⒆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⒇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