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地施受关系地不同来加以区分地: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被动句以其被动地表示法地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地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地被动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指地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地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地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地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地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地介词“于”引进地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地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地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地被动句式,“为……所……”式.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例如: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地情况下,“为”后面地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这样“为”就直接位于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地标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构成“为……所……”句式.例如:⑧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⑨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⑩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到了汉代,“为……所……”句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⒀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用助动词“见”位于动词前地被动句式,“见……于……”式.例如:②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用“见”构成地被动句不同于用介词“于(于)”“为”地被动句,“见”本身是助动词,不能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因此,就出现了把“见”字句和“于(于)”字句结合使用地做法,构成“见……于(于)……”地句式.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吕氏春秋?贵信》)值得注意地是,魏晋南北朝时,被动助动词“见”发展出一种新地用法,“见”仍出现在动词前,形式上与被动句式一样,但是“见”不再表示被动,句子地主语是施事者,些时,“见”有指代第一人称地作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背弃(去世丢下)我.②后布诣充,陈卓几见杀状.(《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陈卓几见杀状”即陈述董卓差一点杀掉自己(吕布)地情况.一般称这种用法地“见”为具有指代性地副词.对于“见”地这些用法,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辨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被”字句在先秦汉语里,“被”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例如: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④高祖被酒,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⑤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从战国末期起,“被”出现助动词用法,位于动词前面表示被动,这种用法在汉代作品中多见.如:⑿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被”作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地出现,是被动句发展地一个重要阶段,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奠定了基础.“被”字句在口语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地位.但是在文言作品里,表示被动仍多用其它几种被动句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选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加..纵: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戮力:并力,合力..不自意:自己也没有料到.意,意想,料到..有小人之言:指有坏人搬弄是非..郄:“隙”地借字,缝隙,嫌隙,指感情上地裂痕.这句话沛公尚未说完,即被项王抢先答话打断..籍:项羽名项籍,以名自称,是礼貌地表现.何以至此: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即日:就在这天.与饮:同沛公一起饮酒,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东向、南向:面朝东、面朝南.“东”“南”为方位名词作状语.亚父:地位仅次于父亲地人,这是项羽对谋臣范增地尊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侍:卑幼者在尊长身旁作陪.这里项羽和沛公坐位地朝向体现尊卑之分.古代礼仪,室内坐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尊,再次是北向,末位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账内举行,座次按照室内排定,双方地座次安排表现了项羽地倨傲和刘邦地屈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数目:屡次使眼色.数,屡次.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光示意..不忍:不狠心,心肠软..若:你,第二人称代词.前为寿:上前祝寿(祝对方健康长寿)..因:趁机.坐:座位.这句指借舞剑为由趁机攻击坐着地沛公,杀死他..不者:不这样地话..若属:你们这些人.且:将.为所虏:被他俘虏.被动句式,介词“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沛公”.则:即,就..无以为乐:没有什么可以来助兴取乐..以身翼蔽沛公:用身体遮掩住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迫:紧急,危急..与之同命:同他(沛公)同生死共命运..拥:持..交戟之卫士:站在两侧持戟对叉着把守军门地警卫.欲止不内:想要阻挡樊哙不让他进去.内,后作“纳”..西向立:向西站立着,即直面东向坐地项羽.西,方位名词作状语..瞋目:睁大眼睛,指怒目而视..客何为者:客人是做什么地?何为,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为”前..参乘:即“车右”,站在车右边任警卫者..覆:翻转过来.啖:吃..且:尚且.安足辞:哪里值得推辞.意思是,我连死都不怕,哪在乎再多喝酒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好像担心杀不尽,处罚人好像担心处罚不完.举,尽.胜,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攻破秦朝国都进入咸阳地人就在那里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之,指代咸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豪毛:细毛,比喻细微地东西..细说:小人之言,谗言..从良坐:挨着张良坐下..如:往,到……去.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闲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细谨:指琐屑地事情.让:责备.这句话地意思是,在大地作为上不能顾及小节,在大地礼数上不能推掉小地指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现在别人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砧板上地鱼和肉.俎,切菜用地砧板..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何……为,古汉语表示反问地一种固定句式,可译为“为什么……”.为,语气词,表反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留谢:留下来向项王表示辞谢..何操:带了什么礼物.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地宾语,置于“操”前.操,持、拿..会:适逢,正碰上..谨诺:意思是恭谨地照办.谨,表敬意地副词..相去:相隔.去,距离..置:放弃,留下..道:动词,经由.闲:秘密地,后作“间”..不过:不超过.耳:表限制性地叙述语气,相当于“罢了”..度:猜测,估量.乃:副词,才..谢:道歉..不胜桮杓:禁不起酒力,即喝醉了.这是一种委婉地言辞.胜,禁得起.桮杓,酒器,这里代酒.桮,“杯”地异体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再拜:下拜两次,这里只是表示敬意地言辞,并非实指.足下:对人地敬称.安在: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在”前.安,疑问代词,代处所..督过:同义连用,责问、问罪..置之地:置之于地,把它放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拔出剑砍击玉斗,把它砍破了.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竖子:古代地僮仆,也用为对人地轻蔑称呼.与谋:与之谋;介词“与”后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谋,意思是这小子不值得同他商量大事.范增表面上骂项庄,实际是骂项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今,将要,表示事实即将发生.为之虏,被动句式,被他俘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副词,立即.诛杀:含有判罪杀死地意思.即墨之战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闲,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田单列传》..可用:指可以用于作战..操:持,拿着.版:筑墙地工具.插:“臿”地借字,掘土地工具,相当于今天地锹.功:工作.这句指田单亲身参与修筑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飨士:以酒食犒劳士兵..乘:登.这里指田单把有战斗力地甲士埋伏起来,让老弱者和妇女登上城楼防守,以此迷惑燕军..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溢,后作“镒”..遗:赠给..即:很快就要..愿:希望.族家:同族.安堵:安居,不受侵扰.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绛:深红色.缯:绸缎..城:城墙.纵:放开,任其自由行动..触:撞.这句指被牛撞到地燕军士兵非死即伤..衔枚:古代行军,为避免被敌军发现,让每个士兵将“枚”(形如筷子)衔在口中,枚地两端用绳子系在脖子后,这样士兵便不能讲话出声,叫衔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鼓噪:擂鼓呐喊.从之:追击燕军..夷杀:杀..亡:逃跑.北:败北.这里均指败逃地燕军..畔:“叛”地借字.这里指田单进军所经过地城邑都重新回归齐国..日益多:一天天增多.日,名词作状语,表示情况地逐渐发展;下文“燕日败亡”用法同. 管鲍之交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题目为后加..欺:欺骗.管仲与鲍叔在南阳合伙作买卖分财利时,管仲自己故意多取财利..善遇:善待.不以为言;不因为(受欺)而说什么..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表示被动.“囚焉”即“囚于是(桓公)”..进:推荐,推举..匡:匡正.一匡天下,使整个天下得到匡正.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注释:.贾:做买卖..与:给与.多自与,即多给自己(财利)..见逐:被驱逐.“见”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不肖:不才,缺乏才能..走:跑,这里指逃跑..召忽死之:召忽为他(子纠)殉难..羞小节:以小节操地失误为羞.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以身下之:使自身位于管仲之下,即地位甘居管仲之下..世禄于齐:世代在齐国享有爵禄.世,代,父子相承为世..多:看重,赞许.。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 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
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被动句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被动句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
例如: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传·成公二年》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
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
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
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1、“……(动词)于……”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⑿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2、“……为(名词、动词)……”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
方法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是语法形式的一种,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以受动形式表示,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状况或动作的被动性。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受动形式表达,即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动词”;二是以被
动形式表达,即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词+被+宾语”。
以受动形式表达时,采用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
动词”,例如:“他被逮捕了”,其中“逮捕”是动词,“被”是受
动动词,“他”是被动格。
以被动形式表达时,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
词+被+宾语”,例如:“他被人打了”,其中“打”是动词,“被”
是被动动词,“人”是宾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如:“这件事被他提出来了”,其中“提出”是动词,“被”是被动
动词,“他”是宾语。
从以上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有受动形式和被动形式,这种表达方
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被动性,还可以表示状况的被动性,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精品文档22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⑵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受事主语+介词结构作状语+谓语动词——这种被
动句,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例如 ⑶止,将为三军获。《左传·哀公十八年》 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
秦论》)
⑸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五、见字句 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⑴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⑵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 ⑷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⑸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
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
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也叫做“有标志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它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如: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郄克伤于矢。
(《左传?鞍之战》)1、“于”字句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
“于”字后面必须有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2、“为”字句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加“所”。
“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3、“见”字句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见”不能引入主动者,可以和“于”字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被”字句“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被动句中的“被”是由表示“蒙受”、“遭受”意义的动词“被”虚化而来的。
“被”表示被动,刚开始直接加在谓语的前面,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5-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1. “于”字式被动句,哎呀,就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里的“劳力者”不就是被“治”的嘛,多明显呀!
2. “为”字式被动句,你想想“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贤能”不就是被“用”的呀,这就是“为”字式被动句哟!
3. “为……所”式被动句,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这句话,“卫太子”就是被江充给弄败了呀,这就是典型的“为……所”式被动句呀,很有趣吧!
4. “见”字式被动句,好比“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不就是说自己被流放嘛,这“见”字式很好理解吧!
5. “见……于”式被动句,就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吾”就是被“大方之家”笑呀,这种就是“见……于”式被动句呢!
6. “被”字式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却被诽谤了,这就是用“被”来表示被动呀,简单吧!
7. 无标志被动句,像“戍卒叫,函谷举”,这里的“函谷”就是被动的呀,虽然没有特别的标志,但就是能感觉到它是被举起来啦!
8. “受”字式被动句,“受制于人”嘛,很直白呀,就是被别人控制,这就是“受”字式被动句的体现呢!
9. “受……于”式被动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这里的“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就是被别人控制啦,这就是“受……于”式!
10. 意念被动句,比如说“蔓草犹不可除”,其实就是说蔓草是应该被除掉的呀,虽然没有具体的被动标志,但意思在那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真的很丰富多样,而且通过这些例子能很清楚地理解和感受它们的用法,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有助動詞“ 1.有助動詞“可”或以副詞“足”作狀語的句子, 有助動詞 副詞“ 作狀語的句子,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3)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隱元) 可 4)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可 5)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足 足 (孟·梁上) 2.名詞主語直接位於謂語前構成的意念被動句。
38)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 於 3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 見 於 相如列傳)
3.漢代以後,“見”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而是 漢代以後, 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40)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見 41)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 見 議書)
46)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陳) 47)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張中丞傳後 敘)
(五)被字句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被”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 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者。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先秦時期, 可用作及物動詞, 受到、 先秦時期,“被”可用作及物動詞,表“受到、 蒙受” 蒙受”。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第一節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一、被動的含義 被動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 係而言,指主語是謂語動詞的受支配者。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 2)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修身)
二、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漢語 (一)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句式表示被動意義—— 沒有任何表被動的標誌詞。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被动表示法)【圣才出品】
通论十三被动表示法13.1 复习笔记一、被动句1.定义根据主语和谓语的施受关系,如果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事),就是被动句。
2.类型(1)无标记的被动句无标记的被动句指的是语义上表示被动关系,但形式和主动句一样,没有任何标记的句子,又被称为“意念型的被动句”。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2)有标记的被动句有标记的被动句指的是有专门的句法表现手段,有专门的被动标记的句子,又被称为“结构型的被动句”,“被动句式”。
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
(《国语·晋语》)二、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1.“于”的基本用法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进而发展为引进施事者,或叫行为的主动者。
“于”字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后。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被动句式。
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
(《国语·晋语》)2.“于”本身并不是真正的被被动标记,但在主动句与被动句对举使用时,可以形成一种句法上的区别特征,使语义明碓,不生混淆。
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
(《淮南子·主术训》)3.介词“乎”有和“于”相似的功能,也可以用来引进主动者,但不常见。
例如: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
(《吕氏春秋·审应览》)三、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1.“为”的基本用法介词“为”的语法功能类似现代汉语的“被”,用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是很常见的被动标记。
“为”字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前。
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左传·襄公十年》)2.“为”后面有时候没有宾语,即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仍然构成一个被动句式。
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左传·文公十三年》)四、“为……所”被动句式1.“为……所”被动句式是在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的句式上发展来的,这个句式在“为”字介宾短语之后和动词之前加入一个“所”字,用来帮助表示被动义。
“所”本来是一个辅助性代词,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被动句式中词义进一步虚化,并无所指,只起标记作用。
古代汉语考研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语法被动句式
一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于字句2为字句3见字句6被字句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更为常见
被动句式
被动句: 定义:被动句是和主动句相对而言的,两 者都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说的。主 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 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 的受事者,是受事。
6.2由动词到介词的变化
1.王力: 被子(寝衣) 受、遭受 被 动虚词 2.蒋绍愚: “被”后面出现动补结构,如“被围于赵”, “被”字后面的一定是动词,“被”的性质 发生变化。被+动词,由动+动的关系 助动词(表示被动)+动词的关系。
6.3被字句中古以后的发展
六朝在“为……所……”式的影响下,产生 “被……所……”式被动式,“被”后引进 主动者。隋唐以后增多: (1)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 猪所伤。(高僧传•卷七•昙谛) (2)我被烦恼箭所射。(《佛本行集经》 卷二十四) (3)某弟今被贼所杀,夜来梦属之言,必 应时也。(《敦煌变文集》卷八)
5 “见……于”式
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乃沈子妹克蔑,见厌于公。(沈子簋) 但是《尚书》、《诗经》、《左传》里都 没有,是个孤证,不能算作该语法格式产 生的时代。 战国后期才开始多起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 记· 楚世家)
6“被”字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类型
(一)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2“为”字句 3“见”字句 4“为……所”句 5“见……于”句 6“被”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
⑦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荀子·正论》
⑧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
⑦范雎为须贾所谗。 《论衡·变动》
⑧生为天下所咀嚼,死为海内所欢快。 《后汉书·吕强传》
这种句式中,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可以承前省去,句意不变。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②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 )所杀。 《汉书·王莽传中》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 《史记·刺客列传》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策燕三》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①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②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礼记·檀弓》
③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⑤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⑥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史记·项羽本纪》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传·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
⑦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汉书·贾谊传》
⑧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论衡·感虚篇》
⑨实孝而赐死,诚忠而被诛。 《论衡·感虚篇》
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词,是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被”字后引进行为动作施事者的用例在先秦两汉很难找到,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被”并没有引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构成介词结构的功能。从魏晋开始,“被”才具有了带介词宾语的功能,故只能认为自魏晋以后“被”才真正转化成了介词。例如:
⑦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 《晋书·谢安传·谢玄》
⑧全体(全身)如被刀刺。 《颜氏家训·归心篇》
�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②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商君书·更法》
③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齐策》
④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说难》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楚世家》
⑦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 《史记·李斯列传》
⑧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七国之难,发怒於错,错卒以被戮。 《史记·酷吏列传》
⑥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汉书·食货志上》
①今月十三,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②瑒、祯各被太祖辟。 《三国志·魏书·王桀传》
③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世说新语·政事》
④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 《世说新语·方正》
⑤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言语》
⑥常被元帝所使。 《颜氏家训·杂艺》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义为“遭受”,例如:
①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 《韩非子·五蠹》
4、“……见(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见”本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⑦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
⑨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山木》
⑩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
⑾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战国策·燕策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⑿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
②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国语·晋语八·叔向贺贫》
④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襄公十年》
⑥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衡·自纪》
3、“为(名词)所……”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词“所”(—说“所”为代词)强调动作与施事者的关系,构成“为……”式。这种格式产生于战国末,自汉代开始盛行。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