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之练习1
古代汉语习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一)一、汉字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其中哪些说法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答:我国古代有种种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其中影响较大、较广的是“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
其中图画说和契刻说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二、汉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答: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汉字。
汉字有一定的读音和意义,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而图画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三、为什么说甲骨文、金文都只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答:甲、金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就单字来说,甲、金文各有四千多个,而且书法纯熟、刻工精细,文字构形的思辨性十分精巧,仅从这种构形手法看,甲、金文已是沿用已久的文字,具有群体认同的社会效果。
所以文字学家一般都认为,尽管甲、金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有历史,但可以断言,它仍然是汉字的流,而不是源。
四、汉字大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答:汉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
其证据有仰韶文化,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五、标点下列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注释]象:现象。
法,意同象。
宜:犹言仪,谓形状。
垂:显示。
宪象:法象。
迒(háng):兽迹。
分理:纹理。
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乾上兑下,卦象有缺口。
取诸夬,谓书契的创造是由夬卦得到启发。
译文:从前,庖牺氏统治天下的时候,向上观察天象的变化,向下观察地理的现象,察看鸟羽兽毛的纹理和地理形貌,近的方面取法人身,远的方面取法事物,于是开始创作了《易》八卦,用《易》中的八卦来表示法象。
到了神农氏,用结绳记事来治理国家,各种事业纷繁复杂,文饰的弄虚作假的事情就产生了。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圣才出品】

通论二十一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21.1 复习笔记一、古代的注音方法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中保留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譬况(1)譬况,即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写一个字的发音情况,如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这种方法也称“比况”;例如:“牛车绝辚。
”高诱注:“辚读近蔺,急舌言之乃得也。
”(2)常用术语:急舌言之、缓气、急气、急言、缓言、长言、短言、舌腹、舌头、推气、送气等;“急言”和“缓言”相对,指被注字读细音,细音指带有[i]介音的三四等字。
(3)注音形式:古人为某字进行譬况注音时,有的是对其声音的长短进行说明,有的是描写其发音部位,有的是描写其发音方法,用多种方法来比方被注字的声音。
2.读若汉代训诂学家首先使用“读若”这一术语,它是用一个和被注音的字读音相似的字来标注声音,也叫做“读如”;如:《説文解字》“釆,辨别也,读若辨。
”3.直音“直音”即直接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常见的格式是“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等等;例如:“费城帅师城郎。
”陆德明音义:“费音秘。
”4.反切(1)含义:“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出的声音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反切的拼合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两字拼合成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公古红切反切上字是‘古’,反切下字是‘红’。
”(2)盛行:三国时期孙炎《尔雅音义》这一著作,全部采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反切法从此盛行。
二、特殊读音1.通假字的读音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假借可分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通假”指“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字和本字声音关系的演变有几种情况:(1)古今声音都相同;例如:“周”和“舟”。
(2)古代同音,现代读音不同;例如:“介”和“匄”。
(3)古代音近,现代读音相同;例如:“柱”和“祝”。
(4)古代音近,现代读音不同;例如:“剥”和“攴”。
2.破读字的读音(1)含义:古人在注释前代典籍时注意到词义引申、词性变化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为了区别本义和引申义、不同的词性以及本用和活用后的意义,采取了破读的方法,用读音的不同来标示意义、词性的变化;与破读相对的是“如字”,如字是指一个词的某一意义读它本来的声音和声调,也称作“读本字”“读如字”“本音”。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古书阅读常识)【圣才出品】

第11章古书阅读常识11.1 复习笔记一、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特殊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对文1.定义对文是指在行文中,两个语词或两个语句相互对应,构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语词,在意义上可以相反,也可以相同或相近。
如:《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这一例中语词两两对应,即“高”与“下”对应,“丘陵”与“川泽”对应;这种对应,表达了“丘陵”地势高、“川泽”地势低的意思,并显示出丘与陵、川与泽有近义关系;语词的对应还告诉我们,先秦时代以“高下”表述高与低的对应。
这些“相对为文”的语词词义,一些至今仍然不难理解,如“贱”与“贵”,“少”与“长”等;但另一些则要追溯到它们使用的时代进行分析,才易于理解。
2.作用“相对为文”是古代书面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形式,其范围较对偶要宽泛;可以利用对文理解和辨析词义、分析句子结构,也可利用对文解决一些古书的校勘问题。
(二)连文1.定义“连文”是指在行文中,具有同义关系的两个语词往往连接起来使用。
古人行文注意语句的整齐、节奏的和谐,为了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避重复,增加必要的词语。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语词同义连用的情况很普遍的。
如:《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同义连文,是单音词“浸”与“润”连用,这两个词都含有“渍”的意义,因而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连文有补足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连文有两单音词的连用,及三个以至四个同义词的连用;较早注意到这种语言现象的是顾炎武,他在《日知录》卷二十四“重言”中提到这一现象,“重言”即连文现象。
2.连文的判断应注意几个问题(1)连用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通常存在可解释关系。
(2)“同义”是就某一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曾经同义连文使用的词语未必同义。
(3)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人们习惯以字为单位去理解意义,容易把同义连文强行分开理解而造成讹误。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

通论七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7.1 复习笔记一、单音词与复音词1.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天、地、大”等。
2.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包括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等;如:“君子、巧克力”等。
古代汉语单音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则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双音节词居多,与复音词相比,单音词的义位较多,具有显著的多义性特征。
二、复音词的发展1.在上古汉语中,不少单音词本身的义位过多,再加上新词累增和语音系统简化所造成的严重的同音同形现象,必然会影响语言信息的有效传递。
2.由于表义清晰化和精密化的需求,汉语词汇逐步走上了复音化的道路。
后起的复音词比起与之对应的单音词来说,不但意义明确,而且表达的内容更加精细。
三、单音词转变为复音词的方式古代的单音词变为后代的复音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原单音词与一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组合,构成复合词;例如:时——时间、时候、时辰、时机、时常、时代、时势、当时、及时2.原单音词之外的两个单音词组合,构成复合词;例如:术——道路、途径、方法、手段、技艺、学说3.原单音词之前或之后附加词缀,构成派生词;例如:头——石头、前头、苦头、念头4.原单音词重叠,变为叠音词;例如:常常、渐渐、偏偏、稍稍、舅舅四、单音词复音词的关系1.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复音词,是由古汉语中两个经常连用的单音词构成的词组逐渐凝固而成的,它们的意义与古汉语中的词组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差别;例如:“知道”指通晓自然与人事规律,凝固为复音词后,意义相当于古代的“知”。
2.古汉语中由单音词临时组合而成的词组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正好同形,而二者的意义相去很远甚至毫无关系;例如:“夫人”与现代汉语尊称他人之妻所用的“夫人”音义皆不同,它指“这个人”,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夫”读fú,是指示代词。
7.2 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填空题1.须臾、逍遥等属于复音词中的______。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短语和句子)【圣才出品】第9章短语和句子9.1 复习笔记一、短语(一)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主要包括定中短语和状中短语;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部分称为定语,其后部分称为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
1.类定语(1)内涵类定语,是指在表示定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中,定语表示的是物类的整体,而中心语表示的是部分。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者”字词组:“千里者”是中心语,“马”是定语。
意思是“马当中日行千里的马”。
作为定语的“马”是一个总类,“千里者”是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部分。
(2)与后置定语的区别类定语是指在一个整体范围中寻求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或事物,强调在一定范围中寻求;如果理解为定语后置,就没有范围可循。
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是定语,“可使报秦者”是中心语;意思是在所有赵国人中可以向秦国回复的人。
2.名词作状语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常见的具体作用有:(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用对待作状语的普通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态度,来对待处置谓语动词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有“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或“像待……似的”的意思,同样含有比喻的修辞意味。
例如:①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
例如:①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史记·留侯世家》)②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圣才出品】

通论十一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1.1 复习笔记一、句法成分的位置句法成分一般都有固定的位置,如果改换位置,往往是为了凸现该成分,通过违背常规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古代汉语中句法成分的位置有一些特殊情况:1.宾语前置某些时候宾语要用在动词或介词前是古代汉语语序中最突出的现象,尤其是代词做宾语的时候;具体分为三种情况:(1)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恶、安”等做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的,宾语放在助动词前;这种语序比较严格;例如:“吾谁敢怨”按现代汉语里的语序是“敢怨谁”。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否定词“不、毋(无)、未”等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之后,动词之前,这种语序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那么严格;先秦时代已经有否定代词宾语后置的情况,后代人仿古,仍把代词宾语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例如:“无我怨”意为“无怨我”。
(3)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在为了强调宾语而将宾语提前的句子中,一般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提前的宾语,复指宾语的代词要放在动词前;例如:“先君之好是继”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是“继先君之好”,代词“是”复指宾语“先君之好”。
2.谓语前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在疑问句和感叹句中比较常见;例如:“贤哉,回也!”句将谓语提前到主语前。
3.定语后置有时将定语置于其所修饰的词之后来突出定语;定语后置最常见的是数量词或数量短语后置,一般是中心语直接跟数量词或数量短语;例如:“胡取禾三百廛兮?”中数量短语后置。
二、句法成分的省略1.省略主语古汉语中主语省略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所省略的主语有时与临近句子的主语相同,有时与隔句主语相同。
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情况下不能省略,但在对举的句子中,如果两句话谓语一样,则其中一句的谓语可以省略;例如:“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和民]”中,省略第二句谓语。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中国古代汉语完整笔记

学科教学语⽂考研准备之中国古代汉语完整笔记1-10⼀、古代汉语常⽤⼯只书I 字典辞书的编排:I )按部⾸和笔画拝列。
2)按汚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式:I )直⾳:即川同⾳字注⾳?2)反切:⽤四个汉字拼注⼀个汉字读⾳的注⾳⽅法。
共⽅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何相同,⼘?字与被切字的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呼”的出母h 和“报”的韵母ao 声调(、湘拼,是“号”或3爱好,的,好七3)注⾳字母和拼⾳字母注⾳。
3释义⽅式:I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个词去解释另⼀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等给予解释。
如:⽸.⽡器,所以盛酒浆.杂⼈⿎之以⽢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升也。
4)讐况:即⽤⼈们熟知的事物去⽐⽅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所熏之⾊也。
4常⽤⼯具书:I )《说⽂解字》简称《说⽂》,东汉许慎吾.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H 分汉字为54。
部.开创了以部⾸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簪法,收字以⼩篆为主.⼆、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尊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価領芦.即许慎所谓“侦成其物. 施体诘训。
如⽇,IJ.⽌,⽬,⼈.车.⾏、⽜、⽠、眉.虎.⾼, ⼣、⽝、⼥等.3)指爭:许慎的定义是?,视⽽可识,察⽽见意.”⼀眼看去就可以认识⼤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跋)、本. 末、未、⼨、刃、⽢等。
4)会意:许慎:“⽐类合谊,以见指挥.,,字⽽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符号相互.构成-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成、朝、取牧A f 1 A f % A f —M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滞分表⽰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彬符(成意符):另⼀部分⼤致址表咅,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筒省.必须补全W 能起表意或表声作⽤,如;釜,从⾦省,⽗声.由,从南,⽥省12)最早成系统的⽂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字,包括商代⾦⽂、甲⾻⽂。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平分阴阳。
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17.巨,其吕切浊音清化规律。
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8.苦,康杜切全浊上声变去声。
“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苦”是清声母,仍读上声。
19.兵,甫明切古无轻唇音。
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切重唇声母字20.尖,子廉切精系洪音前今读z、c、s,细音前读j、k、某。
四、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雁荡山》)被动句。
“为?所”。
2.贤士大夫者,卿因误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王人墓碑记》)判断句:“?者,?也3.若变起,足下以—军破故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请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判断句:“?,?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动句:以“见”、“于”作标志。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论语·公治长》)被动句:无标志。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之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双宾句:“之为”为动宾语。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
”袒而视之背。
(《左传·定公五年》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双宾语句。
五、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渭矣。
(《左传·襄公二年》)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 十套试题答案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
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考研资料古代汉语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考研资料古代汉语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厉王虐,国人谤王。
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8、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9、其始播百谷。
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15、江水又东,经巫峡。
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18、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2、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
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三、阅读《九方皋相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第二章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其属于本义还是引申义。
1、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發。
2、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3、舜发于畎亩之中。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7、使妇人载以过朝。
8、首身离兮心不惩。
9、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虚 词)【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⑥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陈胜项籍传》) 其中“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多作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有“其”“厥”“之”等; ①“其”,主要充当定语;用法: a.充当定语;例如: 民未知义,未安其居。(《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b.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 记·项羽本纪》) ②“厥”,充当定语;例如: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③“之”和“其”; a.在上古汉语里,“其”不用于宾语,充当宾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之”;例如: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史记·管晏列传》) b.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和充当兼语式中的兼语,也是“之”的语法功能,这种功能 和“之”充当宾语的功能是相通的;例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c.“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 备,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 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两种情况:
(四)连词 1.定义 连词:在词、词组、分句、句、句群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 关系的一类虚词。
2.连词和介词区别
3 / 68
圣才电子书
不同之处在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介词能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2)连词不能带宾语,而只是在词、词组、句子之间起到连接作用。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校订重排本讲义与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校订重排本讲义与考研复习笔记第1章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版讲义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讲义第1讲前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翻译、齐桓公伐楚前言一、书的体例1文选一、二册先秦《左传》、《战国策》三、四册汉魏南北朝唐宋元散文、骈文、诗歌2常用词一、二册中出现十次以上以类相从、每单元60~80词以上单音词,本义、引申义古今差别较大的字辨析3.古汉语通论语法、修辞、结构二、常见真题题型解释加点字——常用词加标点————文选选择翻译三、课程安排以文选和常用词为主,穿插重要的通论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
关於《左传》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历来有过许多争论,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左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
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但也有人认为是传(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
到了晋代,杜预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后边。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讫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
它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
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质,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写战争),也善於用极少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
《左传》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
《左传》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自东汉以来,为《左传》作注的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
生庄公及共叔段[3]。
庄公寤生[4],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5]。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元,头,本义。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集,鸟停息在一起,本义。
7.塞向墐户。
(《诗·幽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本义。
8.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庄子·让王》.绥:车中把也,即车中的绳子,作扶手用的,本义。
十三、解释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间]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参与,引申。
2.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缝隙,本义。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小路,引申。
4.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千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隔些时,引申。
5.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左传·庄公十年》)毛病,引申。
6.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偷偷地,引申[发]1.发使使燕。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派遣,引申。
2.塗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下》)开仓济民,引申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把箭射出,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间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赵策》)打开,引申。
5.夫鹓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出发,引申。
6.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起,引申。
十四、解释加点词或词组,说明它们古今意义变化的类型。
1、饮于河渭。
(《山海经》)河,黄河,今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条。
(《论浯·微子》)丈人,老人,今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响,回声,今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恨,遗憾,词义加重。
.5、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岳阳楼记》)去今,离开。
今转移。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音韵学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6章音韵学的应用6.1 复习笔记一、上古音与字词关系的探求(一)探求字词同源1.同源词的形成所有的词都是以具体的语义作为它的内容,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这就产生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问题;现代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一个词的语义和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纯粹是偶然的,这一理论无疑也适用于汉语;在语言的基本词汇初步形成以后,陆续创造的新词就往往与旧词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声音和意义两方面都与旧词相通,语言学称这种关系的词为同源词;旧词为根词,新词为派生词;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2.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确定同源词的首要条件之一是找到两个(或几个)词之间的声音联系,这里的声音不是指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读音,而是指产生新词时代的读音。
考求《说文》所收录的字词的同源关系,通常都以上古音系作为语音基础;例如:逑-仇(1)《诗经·周南·关雎》:“君子好逑。
”毛传:“逑,匹也。
”(2)《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毛传:“仇,匹也。
”(3)《说文·人部》:“仇,譬也。
”《说文·走部》:“逑,又曰怨匹曰逑。
”(4)逑、仇都训“匹”,意义相同,逑、仇二字古音都是幽部群母,据此可知逑、仇为同源词。
(二)确定用字通假1.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
2.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字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例如:衣-殷(1)《礼记·中庸》:“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人言殷声如衣。
”(2)《尚书·康诰》:“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壹戎衣”即“殪戎殷”,用兵伐殷的意思。
(3)衣、殷同属上古影母,衣在微部,殷在文部,有对转关系;据此可知“衣”是“殷”的通假字。
古代汉语考研代汉语笔记(通论-复习重点-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的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
2、本文中有几处宾语前置的句式,请在原文中画出。
3、指出本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专门)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3、本文中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如下:
A、代词,他们。如:①五侯九伯,女 Nhomakorabea征之。
B、助词,用在定中式的名词性词组中,意思相当于“的”。如: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C、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把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①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作宾语)②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作主语)③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作主语)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吕氏春秋·疑似》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战国策·魏策四》
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如:到……去。 陈:陈列,摆好阵势。 谷:良,善。 徼:求取,祈求。 辱:表敬副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意思相当于“使您受辱”。 御:抵御,抵挡。 绥:安抚。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及:与,跟,和。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左传·僖公四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指出本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点。
3、翻译画线的句子。
八、标点并翻译下段古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
练习
七、阅读下段古文并回答问题。
(鲁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一、 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专门)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日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吕氏春秋·疑似》
翻译:
梁国的城北有一个叫黎丘的土丘,这里有一个奇鬼,喜欢仿效别人子侄的样子。城邑中有一个老人去市场喝醉了回来,黎丘的鬼九仿效他的儿子的样子,扶着老人并在路上捉弄他。老人回家,酒醒后骂自己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半道上捉弄我,为什么?”他儿子哭着磕头说:“罪过呀,没有这种事。以前我到东邑去收债,你可以去问别人。”他的父亲相信了他,说:“唉!这一定是那个其鬼,我本来就听说过他。明日我一定专门再到市场喝酒,想遇到他并刺杀了他。”第二天到市场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恐怕自己的父亲不能回来,于是过去迎接父亲。老人远处看到自己的儿子,拔出宝剑刺杀了他。老人的才智受到象自己儿子的人的迷惑,从而杀掉了自己的真儿子。那些被象士的人蒙蔽从而失去了真正的士的人,这就是黎丘丈人的才智呀。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
以:率领; 遂:接着,于是; 处:居住(在); 虞:意料; 涉:进入; 履:征讨的范围; 共:同“供”,供给; 复:回来; 诸:指示代词“之”和介词“乎(于)”的合音兼义词; 次:临时驻扎。
2、本文宾语前置的句式:①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战国策·魏策四》
翻译: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了这件事,半道返回。衣服皱缩了也不顾伸展,头上的尘土来不及洗去,去见魏王说:“今天臣来的时候,在大行见到一个人,正在面向北驾他的马车。告诉臣说:‘我要到楚国去。’臣说:‘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要面向北呢?’回答说:‘我的马好。’臣说:‘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费用多。’臣说:‘费用虽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驾车人很好。’这几样越好,而离楚国越远罢了。如今王的举动想成就霸业王业,举止想立信于天下,依仗王国的强大、兵力的精锐,而想攻打邯郸,以便扩大土地成就威名。王您的举动越多,而离王业越远罢了,就象到楚国去而朝北走一样呀。”
①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②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强调介词“以”的宾语。
3、翻译画线的句子。①齐侯陈列好诸侯的军队,和屈完乘坐战车来检阅他们。②国君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
八、本题分值中标点占1/3,翻译占2/3。评分时,每错三处标点扣1分,扣完标点分为止;翻译每句1分,译文准确无误得满分,基本准确但有表达错误得0.5分,译文错误不得分。标点如下: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