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五)

合集下载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6古代汉语》试卷附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6古代汉语》试卷附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古代汉语(课程代码 00536)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各组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逐星鳳B.眉女晚C.灾岳牧D.戚题坑2.许慎《说文解字》为“轉注”下的定义是A.畫成其物,隨體詰詘B.建類一首,同意相受C.比類合誼,以見指撝D.祝而可識,察而見意3.下列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智,从羽,从白B.徙,从辵,从止C.脩,从肉,攸聲D.竟,从立,从日,从儿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分化关系的一句是A.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粥)耳。

”B.魏文侯燕.(宴)飲,皆令諸大夫論己。

C.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耗.(眊)。

D.使主内亡邪辟.(僻)之行,外無騫汙之名。

5.汉字隶变指的是A.甲骨文向隶书演变B.金文向隶书演变C.篆文向隶书演变D.隶书向楷书演变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属于联绵词的一句是A.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B.草木榮華..滋硕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

C.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D.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属于双音短语的一句是A.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B.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C.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A.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B.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

”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

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

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

2、朝向,对着。

3、方向,趋向。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通假字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

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女”——“汝”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书的注解)【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书的注解)【圣才出品】

通论十五古书的注解15.1 复习笔记古书的注解分为古人注解和今人注解两类;今注虽通俗易懂,但是较简单,对复杂问题的解释各持己见,古注因作者距离原书时代较近,注解则比较准确、可信。

一、古注的发展概况1.汉代(1)发展背景秦焚书坑儒后,学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使得很多经典在流传中产生讹误,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古书,因此汉代出现大规模注释古书的情况。

(2)代表作当时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等。

2.魏晋南北朝(1)发展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代表作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王弼、韩康伯的《周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的《春秋谷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韦昭的《国语注》、裴骃的《史记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3.唐代(1)发展背景唐代人们对汉代以前的古书和汉代人所做的注解难以看懂。

(2)代表作①孔颖达等人奉旨对古书以及古书注解进行解释,这种“二度注疏”的古注被称作“疏”或“正义”;例如“五经义疏”——《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②“义疏”类的古注讲究“疏不破注”,对原文和注文进行解释,不改变旧注的观点,内容上没有创新;唐代其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集注》、李贤的《后汉书注》、杨倞的《荀子注》、李善的《文选注》等。

4.宋代(1)发展背景宋代理学兴盛,注家常常借注释古书阐述自己的理学思想。

(2)代表作①和汉、唐注家求实的风气相反,宋代注家大胆疑古,不受旧说束缚;著名的注家和注本有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

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七)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七)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七)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六、常用字:1 、治:(1 )本义:治水。

(2 )引申义:治理、管理、处理其他事物。

或从事其他事情。

-治理得好,即有秩序、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2 、乱:(1 )基本义:无秩序、不整齐。

(2 )引申义:政治不安定、社会不太平。

如本课“禹以治,桀以乱”—使之乱,即扰乱、破坏—特指破坏当世统
治秩序,即造反、作乱—古代乐曲的末章叫“乱”。

3 、阳:(1 )本义:日光。

(2 )引申义:山的南坡和水的北面—温暖—明亮、鲜亮—明里、表面上、假装—与“阴”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4 、阴:(1 )本义:云复日,阴天。

(2 )引申义:A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处、阴影—时间、光阴。

B 特指山的北坡,水的南岸。

C 暗中、暗地里、秘密地。

D 与“阳”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5 、制:(1 )本义:裁、裁剪。

(2 )引申义: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名)-。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平分阴阳。

清声母字今读阴平,浊声母字今读阳平。

17.巨,其吕切浊音清化规律。

全浊声母字今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18.苦,康杜切全浊上声变去声。

“杜”为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苦”是清声母,仍读上声。

19.兵,甫明切古无轻唇音。

类隔切,以轻唇声母切重唇声母字20.尖,子廉切精系洪音前今读z、c、s,细音前读j、k、某。

四、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雁荡山》)被动句。

“为?所”。

2.贤士大夫者,卿因误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王人墓碑记》)判断句:“?者,?也3.若变起,足下以—军破故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请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判断句:“?,?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动句:以“见”、“于”作标志。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论语·公治长》)被动句:无标志。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判断句:以“为”为判断词。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之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后一分句为省主语的判断句,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双宾句:“之为”为动宾语。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

”袒而视之背。

(《左传·定公五年》双宾句:“之”为使动宾语。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双宾语句。

五、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疑问代词宾语“焉”前置。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渭矣。

(《左传·襄公二年》)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标志。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六)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六)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六)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第二十四课寡人之于国
 字:颁—斑,涂→途,无—毋。

 二、虚词: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连词,用于名词和介词结构之间,构成一个偏正词组做全句的主语。

“焉”等于说“于是”。

“耳”等于“而已”,表限止语气。

“矣”,表报导语气,合用后表示角乎如此的陈述语气。

2
、填然鼓之:形容词尾。

3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无定代词)4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过(副)。

5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取独用法。

“于”,比(介)6 、谷不可胜食也:尽(副词,读一声)。

7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8 、然而不王者:两个词,“然”,如此,这样(指示代词)。

“而”,表转折连词。

“者”,的人。

9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通“毋”,不要。

“斯”,则(连)。

“焉”,于是。

 三实词:1 、移其粟于河内:泛指粮食。

2 、河内凶:饥荒。

3 、填然鼓之:击鼓(动)。

4 、弃甲曳兵而走:“甲”,盔甲。

“曳”,拖、拉。

“走”,逃奔。

5 、数罟不入洿池:“数”,cu密,“罟”,网。

“洿池”,池沼,池塘。

6 、五亩。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二)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二)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二)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

如“腊- ”“术- ”“适- ”。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后”“药- ”“仆- ” “几”“谷- ”。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

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

另外还有“历- 、”“复- 、”。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全国)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全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2)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3)第三章古书的用字 (4)第四章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4)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5)第六章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6)第七章词义关系 (6)第八章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7)第九章动词、形容词、名词 (8)第十章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8)第十一章副词 (9)第十二章代词 (9)第十三章介词 (9)第十四章连词 (10)第十五章语气词 (12)第十六章判断句 (14)第十七章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14)第十八章语序和省略 (15)第十九章古代文献的阅读 (16)第二十章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16)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季氏将伐颛臾★★★★★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翻译题)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翻译题)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地点,到、在。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翻译题)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即助手。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翻译题)固:城墙坚固。

子适卫★解释划线词的词义子曰:“庶矣哉!”(翻译题)庶:众,指人多。

阳货欲见孔子★★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翻译题)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词,代指阳货。

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

第三章古书的用字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第二节复合词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以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为例,说明如何从意义的角度辨别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还是复合词。

(1)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B.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

(2)A.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B.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爲?(分析题)(1)中,A 句的“春秋”指春天和秋天,是两个单音词连用;B 句的“春秋”指年龄,是一个复合词。

2021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七)

2021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七)

2021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七)六、常用字:1 、治:(1 )本义:治水。

(2 )引申义:治理、办理、处理其他事物。

或从事其他事情。

-治理得好,即有秩序、安靖、太平,与“乱”相对。

2 、乱:(1 )基本义:无秩序、不整齐。

(2 )引申义:政治不安靖、社会不太平。

如本课“禹以治,桀以乱”—使之乱,即扰乱、破坏—特指破坏当世统治秩序,即造反、作乱—古代乐曲的末章叫“乱”。

3 、阳:(1 )本义:日光。

(2 )引申义:山的南坡和水的北面—温暖—明亮、鲜亮—明里、表面上、假装—与“阴”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4 、阴:(1 )本义:云复日,阴天。

(2 )引申义:A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处、暗影—时间、光阴。

B 特指山的北坡,水的南岸。

C 暗中、暗地里、奥秘地。

D 与“阳”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5 、制:(1 )本义:裁、裁剪。

(2 )引申义: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名)-君王的命令。

6 、错:(1 )粗磨石,用于琢玉之类。

(2 )交错。

(3 )通“措”,安设—放弃。

如“故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错误”这一意义,上古文献中极其罕见。

第二十七课大同一字:与—举,脩—修,矜—鳏,知→智,埶→势,刑→型二虚词:1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大概(语气副词)。

2 、与三代之英:跟、连同(介)。

3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示代词,指代“善终的条件”,“用他们的地方”,“使他们成长的条件”,“供养他们的办法”。

三实词:1 、出游于不雅之上:宗庙门外的高建筑物,也叫“阙”。

2 与三代之英:杰出人物,指禹汤文武。

3 、丘未之逮也:赶上。

4 、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

“归”,出嫁。

5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造反。

“贼”,残害人。

“兴”“作”,同义词都是兴起、产生的意思。

6 、货力为己:财物和出力。

7 、大人世及以为礼:“世”父子相传:“及”兄弟相传。

8 、礼义以为纪:准则。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整理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四)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四)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四)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第十六课冯谖客孟尝君
 一字:属→嘱,责→债,徧= 遍,说→悦,介—芥,反→返。

 二虚词:1 、客无好也。

客无能也。

表肯定的句尾语气词。

2 、食以草具:用(介)3 、左右以告:
 把(介),后省宾语。

4 、无使乏:不要。

5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就是(副)。

“夫”,那个(代)。

6 、因烧其券:“因”,于是,就。

“其”,那些(代)。

7 、窃以为君市义:私自(副词,表示自谦)。

8 、乃所以为君市义也:用来的方式。

9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才。

10、仅得免其死耳:才(副)。

11、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12、视吾家所寡有者:代词,……
 的东西。

13、齐人有冯谖者:代词,复指前面的名词。

译为冯谖这样一个人。

1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代词,表示……。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九)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九)
20 以为交游光宠:光耀和荣幸。
21 无所短长之效:“短长”,偏义复词,重在“长”,指长处特长。“效”,奉 效、献出。22、不以此时引纲维:比喻国家的法度。
23、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负”,缺少。“乡曲”,乡里。
24、使得奏薄技:进、奉献。25、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知”,交 往,社交往来。“室家”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九)
2010 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三、实词:1 “望”,怨。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不相师:“勤勤恳恳”,诚挚恳切。
2 、仆虽罢驽:“罢”疲弱。“驽”,劣马。此处比喻自己才能庸劣低下。
3 、身残处秽:污秽低贱。
4 、独郁悒而谁与语:双声联绵词,忧愁苦闷。
54、略考其行事:事迹。
5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察、考究。“纪”,纲纪,这指事物的规律。
56、下流多谤议:“下流”,入在卑贱者的行列中。“谤议”,讥评议论。
57、重为乡党所笑:“重”,深深地。“乡党”乡里、乡邻。58、曼辞以自饰: 美好。
四、活用:1 、动而见尤:名→动,过错→怪罪、责备。
49、审矣:清楚、明明白白。50、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 “绳墨”,比喻法律。“凌迟”,衰颓。
5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世也:“粪土”,指代监牢。
“恨”遗憾。“没世”,了却一生。“文采”,文辞、才华。
52、唯倜傥之人称焉:“倜傥”卓越特出。“称”,称颂,这里用作被动,指被 称颂。53、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抒发愤懑。
37、卒从吏议:判决。
38、货赂不足以自赎:财物、钱财。
39、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囹圄”:监牢。“告诉”,申诉、诉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十五)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第二十一课班超传
 一字:研→砚,直→值,覩==睹,裁—才,然→燃,鈆==铅,禽→擒,→势,卹==恤,-邀,张→帐,萌—氓,县→悬,蠲-捐,覩,匈→胸。

 二虚词:1 、而当封侯万里之外:你。

2 、后忽更疏懈:改变。

3 、具服其状:全部。

4 、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原本、原先(副)。

5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交错、交替,这里有纷纷的意思(副)。

6 、超因此叵平诸国:完全(副)7 、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希望。

(副)8 、宜因其力:依靠、凭借。

9 、盛毁超拥其爱妻:大力、深(程度副词)。

10、莫不宾从:没有(副)。

11、其封超为定远侯:语气副词,表祈使或命令。

 三实词:1 、祭酒,布衣诸生耳:“祭酒”,古礼,后因以为官名,这里等于说先生。

“布衣”,平民的代称。

2 、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封官。

3 、后坐事免官:因犯罪。

4 、具服其状:承认。

5 、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前“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