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呈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及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关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目前汉语语法学界探讨较多的是其类型,且讨论得较为简略,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我想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就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荀子王制》——齐闵王被五国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却企图称王于天下。
在“闵王毁于五国”这个句子中,就动词“毁”来说,主语“闵王”是被动者,是“毁”的对象,“五国”是主动者,因而“闵王毁”是“闵王被毁”。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五国”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在“桓公劫于鲁庄”这个句子中,就动词“劫”来说,主语“桓公”是被动者,是“劫”的对象,“鲁庄”是主动者,因而“桓公劫”是“桓公被劫”。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
方法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是语法形式的一种,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以受动形式表示,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状况或动作的被动性。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受动形式表达,即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动词”;二是以被
动形式表达,即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词+被+宾语”。
以受动形式表达时,采用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
动词”,例如:“他被逮捕了”,其中“逮捕”是动词,“被”是受
动动词,“他”是被动格。
以被动形式表达时,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
词+被+宾语”,例如:“他被人打了”,其中“打”是动词,“被”
是被动动词,“人”是宾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如:“这件事被他提出来了”,其中“提出”是动词,“被”是被动
动词,“他”是宾语。
从以上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有受动形式和被动形式,这种表达方
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被动性,还可以表示状况的被动性,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一种表达动作行为和事件对主体的影响的句子,常常用被动词、受事词或间接宾语来表示。
以下是对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一些认识:1. 被动词表示被动:在古代汉语中,被动词如“被”、“受”、“于”等可以用来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诛”(《左传·昭公四年》),这句话中的“被”表示被动,意思是“我不幸,受到家族的责备”。
2. 受事词表示被动:受事词是指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常常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夫子过于殷国,被发以奔野”(《庄子·天运》),这句话中的“殷国”是受事词,意思是“夫子经过殷国,披着头发奔向野外”。
3. 间接宾语表示被动:在古代汉语中,间接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句话中的“卫侯”是间接宾语,意思是“晋国人抓住了卫侯,把他送回京师”。
4. 被动句的语气: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常常带有语气词,如“矣”、“也”、“哉”等,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强调被动关系。
例如,“齐君不吾反,吾归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这句话中的“矣”表示语气,意思是“齐国国君不让我回去,我要回去了”。
5. 被动句的修辞手法: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这句话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中国的美好和壮丽。
总之,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动作行为的被动关系。
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对于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非常重要。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精品文档22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⑵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受事主语+介词结构作状语+谓语动词——这种被
动句,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例如 ⑶止,将为三军获。《左传·哀公十八年》 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
秦论》)
⑸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五、见字句 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⑴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⑵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 ⑷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⑸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古代汉语被动句
2、“……为……”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 语。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 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 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 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 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 子· 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楚辞· 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 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 兼爱下》
(5)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 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 正 名》 (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 语· 阳货》 (7)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8)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 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 子· 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
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2)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 齐策》 (3)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 说难》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 (5)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 楚世家》 (6)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 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 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 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 义为“遭受”,
解读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解读文言文句式——被动句含义: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动作或状态是由句子的宾语承受的,而不是由主语执行的句子。
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类型。
1. 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是最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承受者成为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成为宾语。
例如:“这本书被我借走了。
”
2. 使役被动句:使役被动句是指主语通过某种手段使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师罚站了。
”
3. 客观被动句:客观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是不可控的,即无法由人为控制。
例如:“这个城市被地震摧毁了。
”
4. 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不是直接的宾语,而是通过介词与宾语相连。
例如:“这个问题被他们讨论了。
”
5. 被动使役句:被动使役句是指主语被迫承受某种动作。
例如:“他被逼着签了字。
”
6. 被动补语句:被动补语句是指主语的状态或性质是由宾语所决定的。
例如:“他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
”
7. 被动副词句:被动副词句是指句子中的副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这个问题被大家都关注。
”
8. 被动介词句:被动介词句是指介词后面的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板炒了鱿鱼。
”
9. 被动动名词句:被动动名词句是指动名词作为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打了一顿。
”。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有助動詞“ 1.有助動詞“可”或以副詞“足”作狀語的句子, 有助動詞 副詞“ 作狀語的句子,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3)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隱元) 可 4)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可 5)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足 足 (孟·梁上) 2.名詞主語直接位於謂語前構成的意念被動句。
38)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 於 3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 見 於 相如列傳)
3.漢代以後,“見”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而是 漢代以後, 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40)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見 41)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 見 議書)
46)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陳) 47)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張中丞傳後 敘)
(五)被字句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被”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 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者。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先秦時期, 可用作及物動詞, 受到、 先秦時期,“被”可用作及物動詞,表“受到、 蒙受” 蒙受”。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第一節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一、被動的含義 被動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 係而言,指主語是謂語動詞的受支配者。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 2)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修身)
二、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漢語 (一)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句式表示被動意義—— 沒有任何表被動的標誌詞。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
1. “哎呀呀,有一种被动句式叫‘于’字式,就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劳力者不就是被人治理嘛,多有意思啊!”
2. “嘿,还有‘为’字式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人不就是被宋国笑话嘛,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3. “哇塞,‘见’字式也很常见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忠诚的人被诽谤,多让人气愤呀!”
4. “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被’字式呢!‘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诋毁,能不怨恨吗?”
5. “哎呀,‘为……所’式也很特别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被秋风给破坏啦,这场景多生动啊!”
6. “嘿哟,‘为……见’式也有哦!‘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不就是被流放嘛,真无奈啊!”
7. “哇哦,‘受……于’式了解一下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别人制约,多憋屈呀!”
8. “哈哈,‘受……见’式也存在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老是被那些有学问的人笑话,多尴尬呀!”
9. “哎呀呀,‘为……于’式也别错过呀!‘胥之父兄为戮于楚’,这家人被楚国杀戮,多悲惨啊!”
10. “嘿嘿,这些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是不是很神奇呀!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类型丰富多样,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真的很有学习的必要呀!。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 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墨子· 尚贤 中) •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 燕策)创,创伤 。 • 晋献惑于骊姬兮,申生孝而被殃。(楚辞) • 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韩非子) • 行直而被刑,则修身者不劝。(淮南子) • 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 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史记· 货殖列传) • 竟被恶言。(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玖、“为……之所……”式
•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 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管子· 枢言) • 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悲仁人 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贾谊集· 惜誓) • 父母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 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啖食乎?(潜夫论· 边议) • 肃宗所幸潘嫔,以轨为假父,颇为中官之所敬 惮。(魏书· 列传第八十二阉官)
•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 齐策)
•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 者,贞也。(《韩非子· 五蠹》) •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 国策· 齐策)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屈原贾生列 传) • (晁)错卒以被戮。(史记· 酷吏列传)
• 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 收时表) •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言语) •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 方正)
• 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荀子· 尧问)方术,治国方略。 •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庄子· 杂篇· 盗跖》)申徒狄,殷商时人。 •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战国策· 秦策四) •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 项羽本纪) •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 记· 项羽本纪) •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 霍光传)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中存在多种被动句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并给出例子:
1.被字句式(受事被动):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来表示
动作的承受者,即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是被动的。
例如:•他被老师打了一顿。
•书被他撕碎了。
2.句式"为……所……":通过"为"字引导施动对象,"所"字引导
动作或状态的表达,表示强调施动者对被动者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他为家人所敬爱。
•这个问题为大家所关注。
3.句式"受到……":通过"受到"引导后接动作的施加者,表示
强调被动者受到了外部行为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这个地区受到了严重的干旱影响。
4.句式"被动词+得+形容词/副词":这种句式中,被动动词后
面接上"得"字,然后加上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被动程度。
例如:
•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他写得很漂亮。
被动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相对较少,通常在句子中会倾向于
使用主动句式。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来判断是否使用被动句式。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摘要】: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依据有无形式标记,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可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大类,而形式被动句又分为若干小类。
文章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句概念的界定,类型的探析,可以深化我们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们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关键词】:被动句;概念;形式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我这个题目为”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但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之查找的资料不充分,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只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被动句概念的界定被动句是一种表述主语遭受情况的句子,句中主语全为动作的承受者而非动作的施动者。
既表遭受,当然就不是自己乐意接受的,因此这种句子一般只表示受损失或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被动句出现较晚,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曾谓:”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
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①然而唐钰明等作过统计,汉语被动句金文中13见,《左传》19见,《墨子》23见,《荀子》36见,《战国策》48见。
可见,王力先生讲的金文里没有被动和主动区别的见解,是不够精确的。
大量文献语言材料的考察和研究表明:被动句肇始于金文,继之不断发展,形式渐趋多样。
被动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 即由被动式充当全句(或分句) 谓语的句子。
它指既包含一个表被动意义的动词又具有形式标志(如”于、为、为~所、见、被”等) 的类似于词组或短语性质的结构形式, 如”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被尚书召问”等等。
广义的被动句还包括意念被动句, 即只表达被动意义而无形式标志的句子。
被动式就是被动结构; 先有被动式, 后有被动句, 二者不是等同的, 属于不同的层次和平面。
二者在表达”与主动相对的被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只有被动式(被动结构) 作全句(或分句) 的谓语的句子才是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张吉铖2008101093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08汉语言文学张吉铖2008101093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
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一.被动句分类一种是无标记的被动句,一种是有标记的被动句。
无标杞的被动句又称作“意念被动句",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完全依靠意合、依靠语环境来表示,而不借助於任何虚词标记。
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无标记的被动句和主动句的句法结构无,都是“主语+谓语",区别的方法主要是考察谓间的关系还是被动关系。
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达的承受者,即“受事”;语动词表被动义。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兵挫地削”是被动句,“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即受施者,二. 古代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的六种结构形式(1)“於”字式:“动祠+於+施事”。
例如:.然而兵破于陈涉,地躲于刘氏者。
(《汉书》)(2)“为”字式:“为(音’wèi)+施事+动祠”式和“为+动词”式。
例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戟国策·燕策三》)(3)“见”字式:“见+动祠”。
例如: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4)“见,,於,,”式:“兄+动祠+於+施事”。
例如: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5)“为,,所,,”式和“为所,,”式:“为+施事+所+动祠”和“为+所+动词”。
例如: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戟国策·秦策四》)不者,若属皆且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6)“被”字式:“被+动祠”式和“被+施事+动词”式。
汉语中被动句式论文
浅谈汉语中的被动句式摘要:被动句式的研究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一直到现代汉语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被动句式的标志和标记这两个方面。
文章主要对被动句式的研究现状做以分析,并简要介绍了从古汉到现汉被动句式的用法以及发展变化。
关键词:被动句式;“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一、研究现况概述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作为汉语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产生的时代很早。
最初的研究是在十九世纪末,在《马氏文通》中,马建忠在“动”字章中专列“受动字”一类,说:“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
受着居宾次,常也。
如受着居主次,则其以为主也。
”被动句式的成型期是在二十世纪40年代,吕叔湘、黎锦熙王力等都明确提出了被动句式的概念。
吕、王两人对被动句式的共同点都注意到被动句式与主动句式之间的转换关系,认为并不是一切主动句都能转换为被动句。
王力的研究代表了当时研究的最高水平。
二十世纪50、60年代,对被动句进行了初步深化的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被”字的词性和功能、类别及用法意义。
二十世纪80年代被动句的发展进入到了繁荣时期。
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被动句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拓展期。
二、汉语被动句式的发展及用法根据目前比较常见的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一般都认为可以分为意念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类。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没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比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和“被”字句。
1.“于”字句(“于”介词,引进主动者,先秦时期)(1)受事主语+动词+于+主动者。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比,常常用“于”字句,如: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2.“为”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先秦——唐代)(1)受事主语+为+动词,“为”是助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论古代汉语被动句学生姓名:洪柳指导教师:柳东林 教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专业学 号:200809115922学习中心:吉林省吉林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0 年10月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摘要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
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掌握这一种句子形式的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本文首先比较了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被动句的特点,以及古今汉语被动句的异同。
本文将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被动句,另外一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本文举例阐述了这四种不同句式的构成方式以及特点。
最后,论述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既可看成是主动句,也可看成是被动句。
我们只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信、达、雅”,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次含义就可以。
关键词: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被动句式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出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文言文中被动句,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
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
举例如下:“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前两个例子是主动句,大叔这个主语是动作出奔的施动者,伯牙是破琴绝弦这两个动作的施动者。
后两个例子是被动句,何城不克,是说什么城不能被攻克,城是动词克的受动者,最后一个例子中主语蔓草是谓语除这个动作的受动者。
2、被动句的语法特点通常情况下,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举例如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将孟德这一宾语放在主语位置,而原来的主语周郎作为宾语。
被动句中如果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动者时,谓语后面可不带宾语,没有引进动作的施动者。
举例如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根据句子的意义,可以得知,屈原是被楚国国王放逐,但是没有引入动作的施动者。
3、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是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就是不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或称“意念被动句”)。
而且不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有以“被”字为标志的被动句式。
第一个不同点是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更多。
现代汉语主要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还有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二、意念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
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情况。
一种情况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
举例如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例子中“拘”、“厄”、“放逐”、“膑”、“脩列”、“迁”、“囚”等字,在理解时都必须在它们前面加上“被”字,因为各有关主语都是这些动词的受事者。
这样例子还有,如:“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游侠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另外一种情况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被动的词语,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
举例如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予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于君王,廉颇只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
这样例子还有,如:“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明史·王绂夏昶传》“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成公二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左传·宣公二年》三、被动句式也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被动句。
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并构成多种句子形式。
1、“于”字被动句式“于”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是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主语+谓语+于+主动者,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于字是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含义,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不是介词“于”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但是,由于用“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
比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
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
举例如下:“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如果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兵破于陈涉。
”《汉书·贾山列传》“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另外,在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
举例如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sì,供养)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文言中有许多用“于”字而又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却不是被动句。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最为繁多。
和其他介词比如“以”用于动词之前不同,“于”字多数用于动词性谓语之后。
同样的结构关系,如何判断哪是被动句呢?那要了解“于”字的几种常见意义。
“于”字最常见的意义是作“在”讲,一般组成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介宾短语,所表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这样的宾语一般不是施动者,它们更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作为状语后置而已,不表被动关系。
举例如下:“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还表示“给”、“到”、“自”、“从”、“因为”、“对于”、“比”等动态关系,它们都不表示被动。
举例如下:“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所以,判断是不是被动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键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
2、“为”字被动句式“为”字式被动句有四种具体格式:①“为+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
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荀子·王制》②“为+施事者+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报任安书》③“为+所+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所”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所”修饰动词。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史记·项羽本纪》“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为+施事者+所+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所”是助词,加强被动意味。
这种格式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
例如:“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战国策·秦策》“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闭道,封锁道路。
) 《汉书·张骞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搜神记·李寄斩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3、“见”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是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
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
主语+见+谓语+(或)“于”和主动者,被动句式中“见”字是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举例如下:“若皆恤国如是,则大不丧威,而小不见陵矣。
”《国语·晋语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见”字还可用作及物动词,当“见”字带了宾语(名词或代词)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被动。
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动词”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