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被动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古代汉语被动句

学生姓名:洪柳

指导教师:柳东林 教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专业

学 号:200809115922

学习中心:吉林省吉林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0 年10月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摘要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掌握这一种句子形式的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本文首先比较了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被动句的特点,以及古今汉语被动句的异同。

本文将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被动句,另外一种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本文举例阐述了这四种不同句式的构成方式以及特点。

最后,论述古代汉语中有些句子既可看成是主动句,也可看成是被动句。我们只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到“信、达、雅”,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次含义就可以。

关键词: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被动句式

前言

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出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文言文中被动句,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举例如下:

“大叔出奔共。”《郑伯克段于鄢》“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蔓草犹不可除。”《郑伯克段于鄢》

前两个例子是主动句,大叔这个主语是动作出奔的施动者,伯牙是破琴绝弦这两个动作的施动者。后两个例子是被动句,何城不克,是说什么城不能被攻克,城是动词克的受动者,最后一个例子中主语蔓草是谓语除这个动作的受动者。

2、被动句的语法特点

通常情况下,主语施加的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宾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举例如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将孟德这一宾语放在主语位置,而原来的主语周郎作为宾语。

被动句中如果说不出或者不需要说出施动者时,谓语后面可不带宾语,没有引进动作的施动者。举例如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根据句子的意义,可以得知,屈原是被楚国国王放逐,但是没有引入动作的施动者。

3、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是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就是不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或称“意念被动句”)。而且不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有以“被”字为标志的被动句式。

第一个不同点是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更多。现代汉语主要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还有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使用形式要比现代汉语复杂得多,其句子的结构方式也和现代汉语不大一样。

二、意念被动句

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

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虽然没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大致有两类情况。

一种情况是可以补上表被动的词语。举例如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

例子中“拘”、“厄”、“放逐”、“膑”、“脩列”、“迁”、“囚”等字,在理解时都必须在它们前面加上“被”字,因为各有关主语都是这些动词的受事者。

这样例子还有,如: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另外一种情况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被动的词语,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举例如下: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予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于君王,廉颇只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这样例子还有,如:

“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明史·王绂夏昶传》

“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成公二年》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三、被动句式

也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被动句。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并构成多种句子形式。

1、“于”字被动句式

“于”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是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于”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主语+谓语+于+主动者,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于字是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含义,作用是引入主动者。不是介词“于”字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但是,由于用“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比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举例如下: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如果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兵破于陈涉。”《汉书·贾山列传》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另外,在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举例如下: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sì,供养)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