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被动表示

合集下载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

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探析古汉语中意念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的意思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

例如:1、洎牧以谗诛5、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师它?6、然而秦师至而郡陵举,若振槁然。

7、如是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以上几个句子也都属于我们所说的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些句子的特点是全句没有任何可以表示被动的标志,仅从意义上来判断其所包含的被动意义。

这些意念上的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多为主语+动词。

但是也有例外,例①中,则侮就没有一个确定的主语,但是由于它是针对处于上位的圣王来说的,该例可以经过补充之后,可以成为主语+动词的形式。

这种被动句,虽然没有用任何的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但是依据被动句的基本原理,完全可以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去理解。

大致有两类情况。

一是可以被上表被动的词语。

如戍卒叫,函谷举。

举的前可加上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它只能是被攻克。

二是不需要也不好补出,上下文义就是被动的关系。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廉颇,拜作为授给官职的一个词语,此动作行为的施行只能来自于君主,廉颇只能是受动的一方,拜应理解为被拜。

这种用于官职升迁的词语,常常表示被动。

以上对于意念上的被动句的形式和用法的例解,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体会,运用,加深印象,最终才能真正理解。

综上所述,在理解文意、翻译被动句的句意时,如能熟练掌握被动句的类型、用法,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文被动句这座堡垒,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二、采取的措施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外,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

1、从写字教学做起写好字,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汉字书法又是非常美的,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中汉字书法的博大精深,使学生对写好汉字有一个认识。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第十七课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的表示法的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

下面具体介绍。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

因此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

例如: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指的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记。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的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的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的介词“于”引进的都是处所。

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

对于这些易于混淆的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

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03第三节 古汉语被动句

03第三节   古汉语被动句

6.“被×所×”式、“被×之所×”式、“被所 ×”式(受“为”字句类化而产生) 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 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踰葱岭,遂有其国。 (魏书·西域传) 为半钱债而失四钱,兼有道路疲劳乏困, 所债甚少所失极多,果被众人之所怪笑。 (百喻经·债半钱喻) 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 义·第九十四回)
(二)带有标记的被动句。
第一大类:单纯型 1.于字式(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①若于帝。……不若于帝。(丙212) 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 书·贾邹枚路传) 比较:治于人者食人。(被动结构作主语, 非被动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句式经常出现在 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句子里。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 文公上)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附:“被”的词义演变
被:寝衣(被子)→覆盖、扩展→施加、到达 (好事) • →蒙受、遭受→助动词 → →介词 • (多用于不愉快或不幸 的事) • 光被四表。(尚书·尧典) • 泽被生民。(荀子·臣道) •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第二大类:综合型
• 1.“为×于×”式 • 暴王桀纣幽厉……失其国家,身死为 于天 下。(墨子·法仪) • 比较: •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亡,为 天下 。(墨子·所染) • 秦王安能制晋、楚……楚少出兵,则晋、 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战国 策·秦策二) • 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2.为字式
A.为+及物动词 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左传·宣公二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B.为+施事+及物动词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2、掌握“见”字句、“于”字句、“见……于”句、“为”字句、“为……所”句、“被”字句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授、比较教学课时:2课时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是叙述句中的一个问题。

叙述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被动者、受事者。

例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君子”,施事者,主动者,发出了“役”这个动作。

“小人”:被动者,受事者,承受者。

“小人”不是“役”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役”的对象,是受事者,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即:形式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没有区别,有的则有区别。

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了被动的句子,就叫“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句。

例如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焉》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这两个例子,形式上都带了能愿动词“可”,主语一般都是动作的受事,而非施事。

“蔓草”是被“除”的对象,而不是“除”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金石”是被“镂”的对象,而不是“镂”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因此,在意义上,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但是在形式上都与主动句一样。

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⑴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去箧》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

“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形式上完全一致,都是名词主语加上动词谓语,但表示的却是被动的意义。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同一个词在前后句子中既可以作主语,又可以作宾语。

例如⑵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五囊》⑶人固不易知也,知人亦不易也。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文言被动于之的用法

文言被动于之的用法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从主语和动词间的关系看,“蔓草”是被“除”的,“金石”是被“镂”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作者:李露萍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9期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要注意的是,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1)冀君实或见恕也。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如:(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吾属今为之虏矣。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被”字、“为”字、“受”字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着各自的用法。

1. “被”字
“被”字是表示被动的最常用的方法。

它的用法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被”,表示主语受到了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被雨淋湿了。

这句话中,“被”字表示主语“他”是受
动作“淋雨”所影响的。

2. “为”字
“为”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为”,表示
主语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承受了某种动作。

例如:他为了国家而献身。

这句话中,“为”字表示主语“他”
是为了“国家”这个目的而承受了“献身”的动作。

3. “受”字
“受”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受”,表示
主语承受了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受到了老板的批评。

这句话中,“受”字表示主语“他”承受了老板的“批评”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示被动的方法,如“遭”、“遇”、“遇上”、“中”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着各自的用法。

- 1 -。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摘要】: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依据有无形式标记,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可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大类,而形式被动句又分为若干小类。

文章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句概念的界定,类型的探析,可以深化我们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们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关键词】:被动句;概念;形式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我这个题目为”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但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之查找的资料不充分,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只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被动句概念的界定被动句是一种表述主语遭受情况的句子,句中主语全为动作的承受者而非动作的施动者。

既表遭受,当然就不是自己乐意接受的,因此这种句子一般只表示受损失或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被动句出现较晚,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曾谓:”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

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①然而唐钰明等作过统计,汉语被动句金文中13见,《左传》19见,《墨子》23见,《荀子》36见,《战国策》48见。

可见,王力先生讲的金文里没有被动和主动区别的见解,是不够精确的。

大量文献语言材料的考察和研究表明:被动句肇始于金文,继之不断发展,形式渐趋多样。

被动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 即由被动式充当全句(或分句) 谓语的句子。

它指既包含一个表被动意义的动词又具有形式标志(如”于、为、为~所、见、被”等) 的类似于词组或短语性质的结构形式, 如”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被尚书召问”等等。

广义的被动句还包括意念被动句, 即只表达被动意义而无形式标志的句子。

被动式就是被动结构; 先有被动式, 后有被动句, 二者不是等同的, 属于不同的层次和平面。

二者在表达”与主动相对的被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只有被动式(被动结构) 作全句(或分句) 的谓语的句子才是被动句。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一、意义上表被动的句子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叙述句的主语和谓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

例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荀子·修身》前一句主语“君子”是动词“役”的施事,这个句子是主动句;后一句主语“小人”是动词“役”的受事,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有的有区别。

形式上没有区别的就是概念上表不被动的句子,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宠之君弟乎?《左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墨子·兼爱》这三个例句,都是带能愿动词“可”作状语的叙述句,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但是,从意义上看,前两个例子是表示被动的句子,第三个例子是表示主动的句子。

不过,带能愿动词“可”的叙述句往往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主语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兵挫地削”是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削减,“龙逢斩”是龙逢被夏桀斩,比干被纣王剖胸挖心。

主语都是动作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用一个作为动作受事的名词在前后句中可以作宾语,又可以作主语,例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兔”和“人”在句中既作宾语,又作受事主语。

总之,这种表示被动的方式,在形式上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的表示方式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还使用,例如,“酒喝了”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式更多一些。

二、古汉语有形成标志的被动句另外一种被动句,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借助一定的虚词或格式表示被动,这是大家公认的被动句,也是人们研究被动句的主要对象。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和判断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和判断表示法

第13讲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两类:语义上的被动句/被动句式•语义上表示被动句子的考察、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一、古汉语判断句(一)定义: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

(二)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齐桓公伐楚》)2.主语+者+谓语+也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下》)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5.主语+副+谓语(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6.主语+为+宾语桀溺曰:“子为谁?”(《论语〃微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颍考叔为(作)颖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1、乃、即、则:如:①此乃张飞也。

(三国演义)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为: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非: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4、“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三)③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史记〃封禅书)•“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副词修饰(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滕,小国也。

(孟子〃梁惠王下)2、表示等同关系。

文言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

文言被动句【概念点】被动句【定义】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类型】(1)文言被动句(2)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实例】(1)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2)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3)他让.小梁叫走了。

(4)车子被.骑走了。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译文:皇帝自己死在了人家手上,被天下人嘲笑。

]【概念点】文言被动句【定义】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般不用“被”字表示,而用下列方式表达,译时一律改为“被”字句。

【类型】(1)有标志文言被动句(2)无标志文言被动句【概念点】有标志文言被动句(四字两式:“于”、“见”、“为”、“被”;“见……于”、“为……所”)【标志】1.“于”: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关键特征】关键在于看介词“于”引进的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如果是主动者便可将句子定为被动句,反之则不是被动句。

【实例】(1)郤克伤于.矢。

(《左传·成公二年》[译文:郤克被箭射伤。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译文:所以有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无准备就被人控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分,职分。

)[译文:楚怀王因为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译文:劳心者治理别人,劳力者被别人治理。

]【辨析】“于”字是一个功能很广泛的介词,除了表被动,还可以表时间、处所、对象、比较。

表被动时,动词后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1)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等到寡人在位,在东方被齐国打败,大儿子也战死了……在南方又被楚国侮辱。

(2)赵氏求救于齐.。

表被动的文言字词

表被动的文言字词

表被动的文言字词: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6、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 必须出现。即:主语+谓语+于+主动者
兵破<于陈涉>。(《汉书·贾山列传》)
“于”的词性和作用 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 是引入主动者。
词4、语“。被”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 动者,也可以出现主动者。即:主语+被+(或)主动者+ 谓语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被”是助动 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主动者出现时,“被”是介词, 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见”的词性和作用 助东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 辞·渔父》)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 书·燕剌王旦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 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 “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商君书·慎法》) 先虚化为助动词,表示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 正反含义的对比。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 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可做两种解释。 如: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屈原在出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主动者的后还可以加上“所”字,此时“为”和主动者构成的 介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但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 以不出现。即: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 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 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 得也。(《荀子·君道》)
3、“见”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 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即:主 语+见+谓语+(或)“于”和主动者
八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鞍之战》:“马逸不能止。”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南北朝以后,“见”字被动句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这 种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并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 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见”字被动句消失的原因,是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现 代汉语中仅残留“见笑”、“见怪”、“见教”、“见谅”等
2、古今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示法的比较
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即不用任何特殊词语的被动句,如:
《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鸡杀了。
大楼建好了。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中除用 “被”字外,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 句式。敌如人: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为”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 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其作 用是引入主动者。
“所”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