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合集下载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
方法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是语法形式的一种,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以受动形式表示,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状况或动作的被动性。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受动形式表达,即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动词”;二是以被
动形式表达,即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词+被+宾语”。

以受动形式表达时,采用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
动词”,例如:“他被逮捕了”,其中“逮捕”是动词,“被”是受
动动词,“他”是被动格。

以被动形式表达时,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
词+被+宾语”,例如:“他被人打了”,其中“打”是动词,“被”
是被动动词,“人”是宾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如:“这件事被他提出来了”,其中“提出”是动词,“被”是被动
动词,“他”是宾语。

从以上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有受动形式和被动形式,这种表达方
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被动性,还可以表示状况的被动性,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1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 正因为于字被动句可能与处所句混淆,它的 表被动的意味就不如被字句明确,因而就被 被字句取代了。 • 2.为字表示的被动句 • 道术将为天下裂。 意思是道术将被天下人割裂。 而身为宋国笑。 止,将为三军获。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 为字句有时也会产生误会;
• 嬴问如姬父为人所杀。 • 魏太子为江充所败。 • 但先秦时为 所式是少的,汉代以后才大量 应用,后来逐渐与被字句一起取代了为字句 等其它的被动句式。唐代以后为 所式是口 语中逐渐衰亡下去,但书面语中一直沿用到 今 • 为 所者,正如为字句,有时行为主动者可 以不出现。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 见字被动句同为字句,于字句都不同,它始 终只能作为助动词帮助表示被动,不能直接 由见引进行为主动者,这就是它被别的形式 被动句代替的原因。 • 见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汉以后也有不 表示被动的,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这一 句是吕布刺杀董卓不成功,去见王允,自己 陈述董卓几乎杀了他的情况。
• 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 被动者的句子。它同主动句有形式上的分别, 现代汉语典型的被动句是被字句。敌人被我 们消灭了,就是典型的被动句。 • 西周金文就有被动句:侯乍册麦易金于辟侯。 • 侯指君侯,乍册是官名,麦是人名,易与赐 相通,是赏赐的意思,金指铜。全句大意是: 君侯的使官麦被君侯赏赐了铜。这句子麦是 主语、赐是动词,金是直接宾语,于辟侯是 介宾结构作补语。主语麦是被赏的对象,因 此是一个被动句。
•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 •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于字句用于字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同现代汉语 用被字引见动作主动者,作用是一样的,但 词序上有别的,古汉语用于构成一个介宾结 构,置于动词后面作补语,而现代汉语用被 构成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第十七课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的表示法的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

下面具体介绍。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

因此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

例如: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指的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记。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的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的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的介词“于”引进的都是处所。

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

对于这些易于混淆的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

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常识4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常识4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 郭锡良:“这种被动表示法的特点是没有任 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 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 质只能从意思上理解, 质只能从意思上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 被动的句式。 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表示法一直到现代汉 语中还广泛使用。 语中还广泛使用。” 王力: 以上所述这一类句子都不能认为是 王力:“以上所述这一类句子都不能认为是 被动句式,因为从结构上看, 被动句式,因为从结构上看,这些句子和主 动句式的形式毫无区别。 动句式的形式毫无区别。……我们不能说这 我们不能说这 是主动句,也不能说这是被动句。 是主动句,也不能说这是被动句。”
动词” 这种格式中的“ ③ “为+所+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 为 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 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 的宾语), “所”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所”修饰动词。例 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 修饰动词。 如: 项羽本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岱不从,遂与战, 《史记·项羽本纪》:“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 史记 项羽本纪 杀。” 李将军列传》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史记·李将军列传》:“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 史记 李将军列传 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为所伤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将诣州讼理,为 嵩将诣州讼理,
11
王力:这似乎是被动式,其实不是。 王力:这似乎是被动式,其实不是。这只是借 用处所状语来引进施事者。从结构形式上看。 用处所状语来引进施事者。从结构形式上看。 它和出所状语“ 字结构毫无二致。例如: 它和出所状语“於”字结构毫无二致。例如: 小雅·鹤鸣 鹤鸣於九天, 《诗经·小雅 鹤鸣》:“鹤鸣於九天,声闻 诗经 小雅 鹤鸣》 於野。 於野。” 梁惠王上》 东败於齐, 《孟子·梁惠王上》:“东败於齐,长子死 孟子 梁惠王上 焉。” 由此看来,“屡憎於人”、“郤克伤於 由此看来, 屡憎於人” 一类的句子不能算是被动句式 不能算是被动句式。 矢。”一类的句子不能算是被动句式。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2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 “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 ) “为.... 所... ”句。

a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女口: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 , 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 “为 ... 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 , 如:先即制人, 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 ,如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 “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 唐后消亡。

(5 )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 意为“复盖、遭受、蒙受” , 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 “被+ 及物动词”。

如:杯子被打破了。

二、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动作或状态是由句子的宾语承受的,而不是由主语执行的句子。

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类型。

1. 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是最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承受者成为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成为宾语。

例如:“这本书被我借走了。


2. 使役被动句:使役被动句是指主语通过某种手段使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师罚站了。


3. 客观被动句:客观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是不可控的,即无法由人为控制。

例如:“这个城市被地震摧毁了。


4. 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不是直接的宾语,而是通过介词与宾语相连。

例如:“这个问题被他们讨论了。


5. 被动使役句:被动使役句是指主语被迫承受某种动作。

例如:“他被逼着签了字。


6. 被动补语句:被动补语句是指主语的状态或性质是由宾语所决定的。

例如:“他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


7. 被动副词句:被动副词句是指句子中的副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这个问题被大家都关注。


8. 被动介词句:被动介词句是指介词后面的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板炒了鱿鱼。


9. 被动动名词句:被动动名词句是指动名词作为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打了一顿。

”。

第三章 被动表示法

第三章  被动表示法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
(二) 被动句式 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 的句子,同主动句有形式上的区别标志。
1、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远古时期的汉语里,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没有 被动和主动的区别,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没 有发现被动句。 在西周金文中已经产生了被动句。 ①矦乍册麥易金于辟矦。《麦尊》 (矦易麥金。 《麦盉》)
• ①郤克伤於矢。 《左传· 成3》
• ②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 《史记· 屈贾列传》
• ③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 《荀子· 王制》 • ④然而兵破於陈涉,地夺于刘氏者, 何也? 《汉书》
• 因为这种“於”字可去掉变成主动,古人常用 这种方式造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孟子· 滕文公上》 ⑥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 《汉书· 项羽传》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
八、其他 近代汉语中被动句除了“被”字式以外,还 有其他一些表示被动的介词,如“吃(乞)、 着(做)、把(拨)、教(叫)、得”等。 各举一列: (1)周氏不敢言语,吃高氏骂了三四日。 (《警世通言》) (2)恰吊在面糊盆内一般,乞那厮局欺了。 (《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
(3)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 会元》卷二十,龙翔士珪禅师) (4)我怎肯做诸烈士每相讥讽?(《元曲选 外编· 豫让吞炭》) (5)这明明是天赐我两个横财,不取了他 的,倒把别人取了去。(《元曲选· 杀狗劝 夫》) (6)倪格车子刚刚过泥城桥,拨一匹断命 溜缰马直撞撞过来,倪格车子几乎撞翻。 (《负曝闲谈》卷十九)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的一种类型。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 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
1、 主动句:
“季氏将伐颛臾”
2、 被动句:
“郤克伤于矢”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被动句根据有无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成两大类:无形 式标志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被动句。
(一)无形式标志被动句: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的对比时,就常用这 种方法。例如:
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②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
木》) 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并不一定要出现,如上举第
二例:物物而不物于物。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本
介词“为(Wéi)”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为”在 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例如:
①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②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③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⑤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为” 和“所”连在了一起。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③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4、“见”字被动句: “见+及物动词” 除“为”字外,古代汉语还常用“见”(表被动助动词)
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确定主语是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这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定义:被动就是就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

所谓被动,就是指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就是被动关系,也就就是说,主语就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就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可以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A.意念上的被动这种句子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从主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瞧,“蔓草”就是被“除”的,“金石”就是被“镂”的。

这种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而主语就是受事的句子,也有学者称为“受事主语句”。

B.有形式上的被动(被动句式)用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就是汉语常用的另一种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句式,就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瞧出主语的被动性质,例如现代汉语“敌人被消灭了”、“困难被我们克服了”这样的句式,从其中的“被”就可以确定主语就是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这就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就是使用远没有现代普遍。

汉以后的文章被动句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使用也逐渐普遍。

可以分为四种形式标志:(1)“于”字式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就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吧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

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转·齐晋鞌之战》)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就是介词“于”能表示被动,而就是动词已经用于表示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者,全句的被动意念就更加明确了。

我们还要注意,古代汉语这种被动句式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在现代汉语里,被动句式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就是在动词前面;在古代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于”组成的介宾词组则就是在动词后面。

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 代 汉 语
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 者。如: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 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 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 被动句”。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 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 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
构成: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
“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 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 ②能引入主动者。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含义和 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 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 地少人众, 被水旱之灾。(《史记 。( 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 。( 慎法》) 慎法》
特点:
3、“见”字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 构成: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见”的作用: “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 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特点: ②“见”不能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 于”式,引入主动者。 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楚辞渔父》)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一、意义上表被动的句子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叙述句的主语和谓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

例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荀子·修身》前一句主语“君子”是动词“役”的施事,这个句子是主动句;后一句主语“小人”是动词“役”的受事,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有的有区别。

形式上没有区别的就是概念上表不被动的句子,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宠之君弟乎?《左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墨子·兼爱》这三个例句,都是带能愿动词“可”作状语的叙述句,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但是,从意义上看,前两个例子是表示被动的句子,第三个例子是表示主动的句子。

不过,带能愿动词“可”的叙述句往往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主语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兵挫地削”是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削减,“龙逢斩”是龙逢被夏桀斩,比干被纣王剖胸挖心。

主语都是动作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用一个作为动作受事的名词在前后句中可以作宾语,又可以作主语,例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兔”和“人”在句中既作宾语,又作受事主语。

总之,这种表示被动的方式,在形式上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的表示方式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还使用,例如,“酒喝了”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式更多一些。

二、古汉语有形成标志的被动句另外一种被动句,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借助一定的虚词或格式表示被动,这是大家公认的被动句,也是人们研究被动句的主要对象。

第2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2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爲”字有時直接放在動詞前面,所引進的 行爲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仍然能形成 被動句式。這點也是和現代漢語的“被” (如“他被打了”)完全相同的。如: 父母宗族,皆爲( )戮沒。(《戰國策 · 燕策》) 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 爲 ( )戮乎?(《鞌之戰》) 爲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爲( )用者,一 章無補。(《論衡· 自紀》)
這種句式當時一般還只出現在一些比較接近 口語的文章中。唐以後,在比較接近口語 的文章和詩詞中,“被”字逐漸代替了其 他表示被動的句式。如: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但傳統的文言文仍然多沿用其他幾種被動句 式。
4 、用“見 + 動詞+ 於 + 主動者”句式表示被動。 例如: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 秋水》) 臣恐見欺 ( 於王 ) 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 (《史記· 楚世家》)
各例句中的行爲主動者不是由“見”引出的, 而是由“於”引出,位置在“於”的後面。
古人在做正反對比時,常常一句用主動,一 句用被動,表被動的分句就用“於”引出 主動者。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 滕文 公上》)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 項羽傳》)
例一“勞心者”和“勞力者”是主語,但前 者“治人”,是主動者,後者“治於人”, 是被動者。例二“物物”是“支配事物”, “物於物”是“被事物支配”。運用這種 句式,主語不一定要出現,例三就是這樣, “制於人”是“被人所制”。
下面的例子更加典型: 冀復得詞“得”的賓語,是受 事者,在後一分句則是作了動詞“得”的主 語,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公子列传》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⑹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邪?《庄子·山木》 ——把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而不被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
那么,怎么会受拖累呢?
古代汉语被动句
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⑻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
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补充说明




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词,是因为它们都 是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被”字后引进行为动作施事者 的用例在先秦两汉很难找到,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 “被”并没有引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构成介词结构的功 能。从魏晋开始,“被”才具有了带介词宾语的功能,故 只能认为自魏晋以后“被”才真正转化成了介词。例如: ①瑒、祯各被太祖辟。 《三国志· 魏书· 王桀传》 ②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世说新语· 政事》 ③ 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 《世说新语· 方正》 ④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 言语》 ⑤ 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晋书· 谢安传· 谢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 被动句式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被动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 者。如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 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 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 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古今汉语是相同的,现代 汉语中也有。如: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 “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 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 慎大》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 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 策燕三》 ②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 襄公十年》 ③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 衡· 自纪》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 行军篇》)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 王制》)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 正反含义的对比。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项羽传》)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 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可做两种解释。 如: 孙嘉聘于齐。(《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 相刺》) (屈原在出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八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鞍之战》:“马逸不能止。”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助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 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 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 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 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 得也。(《荀子· 君道》)
南北朝以后,“见”字被动句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这 种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并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 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地施受关系地不同来加以区分地: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被动句以其被动地表示法地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地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地被动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指地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地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地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地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地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地介词“于”引进地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地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地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地被动句式,“为……所……”式.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例如: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地情况下,“为”后面地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这样“为”就直接位于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地标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构成“为……所……”句式.例如:⑧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⑨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⑩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到了汉代,“为……所……”句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⒀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用助动词“见”位于动词前地被动句式,“见……于……”式.例如:②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用“见”构成地被动句不同于用介词“于(于)”“为”地被动句,“见”本身是助动词,不能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因此,就出现了把“见”字句和“于(于)”字句结合使用地做法,构成“见……于(于)……”地句式.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吕氏春秋?贵信》)值得注意地是,魏晋南北朝时,被动助动词“见”发展出一种新地用法,“见”仍出现在动词前,形式上与被动句式一样,但是“见”不再表示被动,句子地主语是施事者,些时,“见”有指代第一人称地作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背弃(去世丢下)我.②后布诣充,陈卓几见杀状.(《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陈卓几见杀状”即陈述董卓差一点杀掉自己(吕布)地情况.一般称这种用法地“见”为具有指代性地副词.对于“见”地这些用法,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辨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被”字句在先秦汉语里,“被”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例如: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④高祖被酒,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⑤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从战国末期起,“被”出现助动词用法,位于动词前面表示被动,这种用法在汉代作品中多见.如:⑿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被”作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地出现,是被动句发展地一个重要阶段,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奠定了基础.“被”字句在口语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地位.但是在文言作品里,表示被动仍多用其它几种被动句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选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加..纵: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戮力:并力,合力..不自意:自己也没有料到.意,意想,料到..有小人之言:指有坏人搬弄是非..郄:“隙”地借字,缝隙,嫌隙,指感情上地裂痕.这句话沛公尚未说完,即被项王抢先答话打断..籍:项羽名项籍,以名自称,是礼貌地表现.何以至此: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即日:就在这天.与饮:同沛公一起饮酒,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东向、南向:面朝东、面朝南.“东”“南”为方位名词作状语.亚父:地位仅次于父亲地人,这是项羽对谋臣范增地尊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侍:卑幼者在尊长身旁作陪.这里项羽和沛公坐位地朝向体现尊卑之分.古代礼仪,室内坐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尊,再次是北向,末位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账内举行,座次按照室内排定,双方地座次安排表现了项羽地倨傲和刘邦地屈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数目:屡次使眼色.数,屡次.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光示意..不忍:不狠心,心肠软..若:你,第二人称代词.前为寿:上前祝寿(祝对方健康长寿)..因:趁机.坐:座位.这句指借舞剑为由趁机攻击坐着地沛公,杀死他..不者:不这样地话..若属:你们这些人.且:将.为所虏:被他俘虏.被动句式,介词“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沛公”.则:即,就..无以为乐:没有什么可以来助兴取乐..以身翼蔽沛公:用身体遮掩住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迫:紧急,危急..与之同命:同他(沛公)同生死共命运..拥:持..交戟之卫士:站在两侧持戟对叉着把守军门地警卫.欲止不内:想要阻挡樊哙不让他进去.内,后作“纳”..西向立:向西站立着,即直面东向坐地项羽.西,方位名词作状语..瞋目:睁大眼睛,指怒目而视..客何为者:客人是做什么地?何为,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为”前..参乘:即“车右”,站在车右边任警卫者..覆:翻转过来.啖:吃..且:尚且.安足辞:哪里值得推辞.意思是,我连死都不怕,哪在乎再多喝酒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好像担心杀不尽,处罚人好像担心处罚不完.举,尽.胜,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攻破秦朝国都进入咸阳地人就在那里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之,指代咸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豪毛:细毛,比喻细微地东西..细说:小人之言,谗言..从良坐:挨着张良坐下..如:往,到……去.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闲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细谨:指琐屑地事情.让:责备.这句话地意思是,在大地作为上不能顾及小节,在大地礼数上不能推掉小地指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现在别人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砧板上地鱼和肉.俎,切菜用地砧板..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何……为,古汉语表示反问地一种固定句式,可译为“为什么……”.为,语气词,表反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留谢:留下来向项王表示辞谢..何操:带了什么礼物.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地宾语,置于“操”前.操,持、拿..会:适逢,正碰上..谨诺:意思是恭谨地照办.谨,表敬意地副词..相去:相隔.去,距离..置:放弃,留下..道:动词,经由.闲:秘密地,后作“间”..不过:不超过.耳:表限制性地叙述语气,相当于“罢了”..度:猜测,估量.乃:副词,才..谢:道歉..不胜桮杓:禁不起酒力,即喝醉了.这是一种委婉地言辞.胜,禁得起.桮杓,酒器,这里代酒.桮,“杯”地异体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再拜:下拜两次,这里只是表示敬意地言辞,并非实指.足下:对人地敬称.安在: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在”前.安,疑问代词,代处所..督过:同义连用,责问、问罪..置之地:置之于地,把它放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拔出剑砍击玉斗,把它砍破了.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竖子:古代地僮仆,也用为对人地轻蔑称呼.与谋:与之谋;介词“与”后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谋,意思是这小子不值得同他商量大事.范增表面上骂项庄,实际是骂项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今,将要,表示事实即将发生.为之虏,被动句式,被他俘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副词,立即.诛杀:含有判罪杀死地意思.即墨之战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闲,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田单列传》..可用:指可以用于作战..操:持,拿着.版:筑墙地工具.插:“臿”地借字,掘土地工具,相当于今天地锹.功:工作.这句指田单亲身参与修筑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飨士:以酒食犒劳士兵..乘:登.这里指田单把有战斗力地甲士埋伏起来,让老弱者和妇女登上城楼防守,以此迷惑燕军..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溢,后作“镒”..遗:赠给..即:很快就要..愿:希望.族家:同族.安堵:安居,不受侵扰.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绛:深红色.缯:绸缎..城:城墙.纵:放开,任其自由行动..触:撞.这句指被牛撞到地燕军士兵非死即伤..衔枚:古代行军,为避免被敌军发现,让每个士兵将“枚”(形如筷子)衔在口中,枚地两端用绳子系在脖子后,这样士兵便不能讲话出声,叫衔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鼓噪:擂鼓呐喊.从之:追击燕军..夷杀:杀..亡:逃跑.北:败北.这里均指败逃地燕军..畔:“叛”地借字.这里指田单进军所经过地城邑都重新回归齐国..日益多:一天天增多.日,名词作状语,表示情况地逐渐发展;下文“燕日败亡”用法同. 管鲍之交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题目为后加..欺:欺骗.管仲与鲍叔在南阳合伙作买卖分财利时,管仲自己故意多取财利..善遇:善待.不以为言;不因为(受欺)而说什么..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表示被动.“囚焉”即“囚于是(桓公)”..进:推荐,推举..匡:匡正.一匡天下,使整个天下得到匡正.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注释:.贾:做买卖..与:给与.多自与,即多给自己(财利)..见逐:被驱逐.“见”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不肖:不才,缺乏才能..走:跑,这里指逃跑..召忽死之:召忽为他(子纠)殉难..羞小节:以小节操地失误为羞.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以身下之:使自身位于管仲之下,即地位甘居管仲之下..世禄于齐:世代在齐国享有爵禄.世,代,父子相承为世..多:看重,赞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