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6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地施受关系地不同来加以区分地: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被动句以其被动地表示法地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地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地被动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指地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地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地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地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地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地介词“于”引进地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地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地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地被动句式,“为……所……”式.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例如: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地情况下,“为”后面地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这样“为”就直接位于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地标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构成“为……所……”句式.例如:⑧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⑨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⑩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到了汉代,“为……所……”句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⒀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用助动词“见”位于动词前地被动句式,“见……于……”式.例如:②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用“见”构成地被动句不同于用介词“于(于)”“为”地被动句,“见”本身是助动词,不能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因此,就出现了把“见”字句和“于(于)”字句结合使用地做法,构成“见……于(于)……”地句式.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吕氏春秋?贵信》)值得注意地是,魏晋南北朝时,被动助动词“见”发展出一种新地用法,“见”仍出现在动词前,形式上与被动句式一样,但是“见”不再表示被动,句子地主语是施事者,些时,“见”有指代第一人称地作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背弃(去世丢下)我.②后布诣充,陈卓几见杀状.(《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陈卓几见杀状”即陈述董卓差一点杀掉自己(吕布)地情况.一般称这种用法地“见”为具有指代性地副词.对于“见”地这些用法,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辨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被”字句在先秦汉语里,“被”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例如: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④高祖被酒,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⑤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从战国末期起,“被”出现助动词用法,位于动词前面表示被动,这种用法在汉代作品中多见.如:⑿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被”作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地出现,是被动句发展地一个重要阶段,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奠定了基础.“被”字句在口语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地位.但是在文言作品里,表示被动仍多用其它几种被动句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选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加..纵: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戮力:并力,合力..不自意:自己也没有料到.意,意想,料到..有小人之言:指有坏人搬弄是非..郄:“隙”地借字,缝隙,嫌隙,指感情上地裂痕.这句话沛公尚未说完,即被项王抢先答话打断..籍:项羽名项籍,以名自称,是礼貌地表现.何以至此: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即日:就在这天.与饮:同沛公一起饮酒,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东向、南向:面朝东、面朝南.“东”“南”为方位名词作状语.亚父:地位仅次于父亲地人,这是项羽对谋臣范增地尊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侍:卑幼者在尊长身旁作陪.这里项羽和沛公坐位地朝向体现尊卑之分.古代礼仪,室内坐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尊,再次是北向,末位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账内举行,座次按照室内排定,双方地座次安排表现了项羽地倨傲和刘邦地屈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数目:屡次使眼色.数,屡次.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光示意..不忍:不狠心,心肠软..若:你,第二人称代词.前为寿:上前祝寿(祝对方健康长寿)..因:趁机.坐:座位.这句指借舞剑为由趁机攻击坐着地沛公,杀死他..不者:不这样地话..若属:你们这些人.且:将.为所虏:被他俘虏.被动句式,介词“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沛公”.则:即,就..无以为乐:没有什么可以来助兴取乐..以身翼蔽沛公:用身体遮掩住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迫:紧急,危急..与之同命:同他(沛公)同生死共命运..拥:持..交戟之卫士:站在两侧持戟对叉着把守军门地警卫.欲止不内:想要阻挡樊哙不让他进去.内,后作“纳”..西向立:向西站立着,即直面东向坐地项羽.西,方位名词作状语..瞋目:睁大眼睛,指怒目而视..客何为者:客人是做什么地?何为,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为”前..参乘:即“车右”,站在车右边任警卫者..覆:翻转过来.啖:吃..且:尚且.安足辞:哪里值得推辞.意思是,我连死都不怕,哪在乎再多喝酒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好像担心杀不尽,处罚人好像担心处罚不完.举,尽.胜,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攻破秦朝国都进入咸阳地人就在那里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之,指代咸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豪毛:细毛,比喻细微地东西..细说:小人之言,谗言..从良坐:挨着张良坐下..如:往,到……去.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闲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细谨:指琐屑地事情.让:责备.这句话地意思是,在大地作为上不能顾及小节,在大地礼数上不能推掉小地指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现在别人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砧板上地鱼和肉.俎,切菜用地砧板..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何……为,古汉语表示反问地一种固定句式,可译为“为什么……”.为,语气词,表反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留谢:留下来向项王表示辞谢..何操:带了什么礼物.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地宾语,置于“操”前.操,持、拿..会:适逢,正碰上..谨诺:意思是恭谨地照办.谨,表敬意地副词..相去:相隔.去,距离..置:放弃,留下..道:动词,经由.闲:秘密地,后作“间”..不过:不超过.耳:表限制性地叙述语气,相当于“罢了”..度:猜测,估量.乃:副词,才..谢:道歉..不胜桮杓:禁不起酒力,即喝醉了.这是一种委婉地言辞.胜,禁得起.桮杓,酒器,这里代酒.桮,“杯”地异体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再拜:下拜两次,这里只是表示敬意地言辞,并非实指.足下:对人地敬称.安在: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在”前.安,疑问代词,代处所..督过:同义连用,责问、问罪..置之地:置之于地,把它放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拔出剑砍击玉斗,把它砍破了.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竖子:古代地僮仆,也用为对人地轻蔑称呼.与谋:与之谋;介词“与”后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谋,意思是这小子不值得同他商量大事.范增表面上骂项庄,实际是骂项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今,将要,表示事实即将发生.为之虏,被动句式,被他俘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副词,立即.诛杀:含有判罪杀死地意思.即墨之战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闲,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田单列传》..可用:指可以用于作战..操:持,拿着.版:筑墙地工具.插:“臿”地借字,掘土地工具,相当于今天地锹.功:工作.这句指田单亲身参与修筑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飨士:以酒食犒劳士兵..乘:登.这里指田单把有战斗力地甲士埋伏起来,让老弱者和妇女登上城楼防守,以此迷惑燕军..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溢,后作“镒”..遗:赠给..即:很快就要..愿:希望.族家:同族.安堵:安居,不受侵扰.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绛:深红色.缯:绸缎..城:城墙.纵:放开,任其自由行动..触:撞.这句指被牛撞到地燕军士兵非死即伤..衔枚:古代行军,为避免被敌军发现,让每个士兵将“枚”(形如筷子)衔在口中,枚地两端用绳子系在脖子后,这样士兵便不能讲话出声,叫衔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鼓噪:擂鼓呐喊.从之:追击燕军..夷杀:杀..亡:逃跑.北:败北.这里均指败逃地燕军..畔:“叛”地借字.这里指田单进军所经过地城邑都重新回归齐国..日益多:一天天增多.日,名词作状语,表示情况地逐渐发展;下文“燕日败亡”用法同. 管鲍之交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题目为后加..欺:欺骗.管仲与鲍叔在南阳合伙作买卖分财利时,管仲自己故意多取财利..善遇:善待.不以为言;不因为(受欺)而说什么..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表示被动.“囚焉”即“囚于是(桓公)”..进:推荐,推举..匡:匡正.一匡天下,使整个天下得到匡正.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注释:.贾:做买卖..与:给与.多自与,即多给自己(财利)..见逐:被驱逐.“见”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不肖:不才,缺乏才能..走:跑,这里指逃跑..召忽死之:召忽为他(子纠)殉难..羞小节:以小节操地失误为羞.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以身下之:使自身位于管仲之下,即地位甘居管仲之下..世禄于齐:世代在齐国享有爵禄.世,代,父子相承为世..多:看重,赞许.。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学案博苑2011-12-14 0601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一、主动句与被动句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 《鞍之战》:“马逸不能止。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即不用任何特殊词语的被动句,如:《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 鸡杀了。

大楼建好了。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中除用“被”字外,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

如:敌人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即:主语+谓语+于+主动者兵破。

(《汉书贾山列传》)“于”的词性和作用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

如: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可做两种解释。

如:孙嘉聘于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相刺》)(屈原在出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2、“为(wéi)”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以出现主动者,主动者的后还可以加上“所”字,此时“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但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
方法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是语法形式的一种,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以受动形式表示,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状况或动作的被动性。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受动形式表达,即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动词”;二是以被
动形式表达,即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词+被+宾语”。

以受动形式表达时,采用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
动词”,例如:“他被逮捕了”,其中“逮捕”是动词,“被”是受
动动词,“他”是被动格。

以被动形式表达时,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
词+被+宾语”,例如:“他被人打了”,其中“打”是动词,“被”
是被动动词,“人”是宾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如:“这件事被他提出来了”,其中“提出”是动词,“被”是被动
动词,“他”是宾语。

从以上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有受动形式和被动形式,这种表达方
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被动性,还可以表示状况的被动性,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2、掌握“见”字句、“于”字句、“见……于”句、“为”字句、“为……所”句、“被”字句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授、比较教学课时:2课时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是叙述句中的一个问题。

叙述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被动者、受事者。

例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君子”,施事者,主动者,发出了“役”这个动作。

“小人”:被动者,受事者,承受者。

“小人”不是“役”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役”的对象,是受事者,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即:形式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没有区别,有的则有区别。

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了被动的句子,就叫“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句。

例如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焉》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这两个例子,形式上都带了能愿动词“可”,主语一般都是动作的受事,而非施事。

“蔓草”是被“除”的对象,而不是“除”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金石”是被“镂”的对象,而不是“镂”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因此,在意义上,这两个句子都是被动句,但是在形式上都与主动句一样。

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⑴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去箧》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

“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形式上完全一致,都是名词主语加上动词谓语,但表示的却是被动的意义。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同一个词在前后句子中既可以作主语,又可以作宾语。

例如⑵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五囊》⑶人固不易知也,知人亦不易也。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思考:根據下面的語句討論被動句的特點是什麼?古漢 被動句與現代漢語被動有何不同?
蔓草猶不可除。(《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 五蠹》) 大樓建好了。 雞殺了。
敵人被我們消滅了。 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郤克傷於矢。(《左傳· 鞍之戰》)
6. “被”字句
“被”在文言中常讀pī,用為動詞,表示以下的意思:
(1)“披”的古字(也 有人認為是通假字)
(將軍)被堅執銳。
(2)動詞
蒙受”、“遭受”的意思。
(灌夫)身被數十創,幸有萬金良藥,乃得不死。”
“被數十創”即遭受幾十處 “光被四表。”意思是光芒覆蓋到四海之外。 “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被其利”即蒙受到他的恩惠。
3.為+施事者+所+動詞
這種形式是介詞“為”引進施事者和助詞“所”配合 表示被動意義的,構成了“……為……所……”的固定格 式。 楚遂削弱,為秦所輕。(《戰國策· 秦策》) 先即制人,後即為人所制。(《史記· 項羽本紀》)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 若屬皆且為所虜。 (《史記· 項羽本紀》)
介詞“乎”的語法功能與介詞“於”相同
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被莊公所擒獲)。 志乎古,必遺乎今。(被今人所遺棄)。
2.為(wéi) +施事者+動詞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史記· 淮陰侯列傳》)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 燕策三》)
一、被動句的特點
被動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是被動關係,即主語是 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被動者和受事者,而 不是主動者和施事者。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篇》)
(4)燕小弱,數困於兵。 (《戰國策·燕策》) (5)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管子·白心》) (6)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荀子·王制》) (7)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 (《漢書·
賈山列傳》)
(8)妻與子皆養於我者也。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例(1)“於”字後面的“夏氏”是“殺”的主動者即施事 者,“陳侯”是被“殺”的,句子的意思是說夏氏殺了陳侯; 如果沒有“於”字,誰殺誰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例(2)“郤 克”是被“矢”“傷”的,換言之,是“矢傷郤克”。例 (3)“無慮而易敵者”即“無謀慮而輕敵者”是一定被 “人”“擒”的。例(4)“困於兵”意爲“被戰爭困擾”。例 (5)“蔽於天”意爲“被天蒙蔽”。例(6)換一種說法就是“五 國毀閔王,魯莊劫桓公”(後一小句實際是指莊公之臣曹沫劫 桓公)。例(7)是說(秦)“軍隊被陳涉攻破,土地被劉氏奪 取”。例(8)“養”意爲“養育”,用了“於”字,表明主語 “妻與子”是“養”的被動者即受事者,而“我”是“養”的 主動者即施事者。
例(1)“見伐”就是“被伐”。例(2)“見事”就是“被事
奉”。例(3)“見放”就是“被放逐”。例(4)“見汙”、“見 信”、“見用”就是 “被污辱”、“被信任”、“被任用”。 例(5)“見疑”就是“被懷疑”。例(6)“見禽”就是“被擒 捉”。例(7)“見留”就是“被扣留”。例(8)“見屈”就是
“被委屈”。特別是例(5),“見疑”與“爲戮”對舉,而
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在句子中也並沒有加上任何專門表示
被動的詞語,我們理解起來並沒有感到絲毫困難,在這一點上
古今是完全一致的。
漢語常用的另一種被動表示法是用被動句式來表示主語
的被動性質。所謂被動句式,是指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1.有助動詞“ 1.有助動詞“可”或以副詞“足”作狀語的句子, 有助動詞 副詞“ 作狀語的句子,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通常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3)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隱元) 可 4)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五蠹) 可 5)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 足 足 (孟·梁上) 2.名詞主語直接位於謂語前構成的意念被動句。
38)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 於 3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 見 於 相如列傳)
3.漢代以後,“見”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而是 漢代以後, 用在動詞前,有時不表被動,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表示對自己怎麼樣。
40)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見 41)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 見 議書)
46)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陳) 47)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張中丞傳後 敘)
(五)被字句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 在動詞謂語前加介詞“被”引進行為動作的主動 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者。這種句式萌芽于戰國末,漢代用例增多。 先秦時期, 可用作及物動詞, 受到、 先秦時期,“被”可用作及物動詞,表“受到、 蒙受” 蒙受”。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第一節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一、被動的含義 被動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義關 係而言,指主語是謂語動詞的受支配者。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 2)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修身)
二、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兩種方法 漢語 (一)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用主動句式表示被動意義——意念被動 句式表示被動意義—— 沒有任何表被動的標誌詞。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戰國末“爲”字被動句式中出現了“所”字。如: 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否,必爲二子所禽矣!(《史記淮陰侯列傳》)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嵩將詣州訟理,爲所殺。(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爲……所”結構的被動句一直保留在現代漢語裏。如: 明清以來,頗爲一部分人所愛重。(魯迅《儒術》) 某些作品,只爲少數人所偏愛,而爲大多數人所不需要。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爲”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爲”的用法較多,引入的是主 動者還是物件,有時不好辨識。如: 若民不爲己用,不爲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 也。(《荀子君道》)
八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一、主動句與被動句 1、被動句與主動句的區別
主動句:主語是謂語所表示的行爲動作的發出者、實施者。 大叔出奔共。(《左傳莊公元年》) 馬逸不能止。(《左傳 成公二年》) 被動句:主語是謂語所表示的行爲動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蔓草猶不可除。 (《左傳莊公元年》) 郤克傷於矢。 (《左傳成公二年》)
3、“見”字被動句式
構成方式: 在動詞前加“見”,“見”後不能出現主動 者。主動者如需出現,必須在動詞後加“於”再加主動者。即: 主語+見+謂語+(或)“於”和主動者 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彌子瑕見愛于衛君。(《韓非子說難》) “見”的詞性和作用: 助動詞,表被動含義,作狀語。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 辭漁父》) 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漢書 燕剌王旦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式
被動句式: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的句式。
1、“於”字被動句式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定义:被动就是就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

所谓被动,就是指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就是被动关系,也就就是说,主语就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就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可以按有没有特定的形式标志分为两大类:A.意念上的被动这种句子的特点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例: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从主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瞧,“蔓草”就是被“除”的,“金石”就是被“镂”的。

这种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而主语就是受事的句子,也有学者称为“受事主语句”。

B.有形式上的被动(被动句式)用被动句式表示主语的被动性质就是汉语常用的另一种被动表示法。

所谓被动句式,就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瞧出主语的被动性质,例如现代汉语“敌人被消灭了”、“困难被我们克服了”这样的句式,从其中的“被”就可以确定主语就是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这就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汉语的被动句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但就是使用远没有现代普遍。

汉以后的文章被动句式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使用也逐渐普遍。

可以分为四种形式标志:(1)“于”字式先秦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就是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吧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面的主语很明显就具有了被动性质。

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转·齐晋鞌之战》)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荣辱》)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就是介词“于”能表示被动,而就是动词已经用于表示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者,全句的被动意念就更加明确了。

我们还要注意,古代汉语这种被动句式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在现代汉语里,被动句式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就是在动词前面;在古代汉语里,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于”组成的介宾词组则就是在动词后面。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被”字、“为”字、“受”字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着各自的用法。

1. “被”字
“被”字是表示被动的最常用的方法。

它的用法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被”,表示主语受到了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被雨淋湿了。

这句话中,“被”字表示主语“他”是受
动作“淋雨”所影响的。

2. “为”字
“为”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为”,表示
主语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承受了某种动作。

例如:他为了国家而献身。

这句话中,“为”字表示主语“他”
是为了“国家”这个目的而承受了“献身”的动作。

3. “受”字
“受”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受”,表示
主语承受了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受到了老板的批评。

这句话中,“受”字表示主语“他”承受了老板的“批评”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示被动的方法,如“遭”、“遇”、“遇上”、“中”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着各自的用法。

- 1 -。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一、意义上表被动的句子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叙述句的主语和谓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

例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荀子·修身》前一句主语“君子”是动词“役”的施事,这个句子是主动句;后一句主语“小人”是动词“役”的受事,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有的有区别。

形式上没有区别的就是概念上表不被动的句子,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宠之君弟乎?《左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墨子·兼爱》这三个例句,都是带能愿动词“可”作状语的叙述句,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但是,从意义上看,前两个例子是表示被动的句子,第三个例子是表示主动的句子。

不过,带能愿动词“可”的叙述句往往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主语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兵挫地削”是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削减,“龙逢斩”是龙逢被夏桀斩,比干被纣王剖胸挖心。

主语都是动作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用一个作为动作受事的名词在前后句中可以作宾语,又可以作主语,例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兔”和“人”在句中既作宾语,又作受事主语。

总之,这种表示被动的方式,在形式上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的表示方式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还使用,例如,“酒喝了”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式更多一些。

二、古汉语有形成标志的被动句另外一种被动句,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借助一定的虚词或格式表示被动,这是大家公认的被动句,也是人们研究被动句的主要对象。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共36页文档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共36页文档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用于表达主语受到动作或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古代汉语被动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使用情况、特点、优缺点等方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式的使用相对较为广泛。

通常情况下,被动式由“为”字和动词组合而成,表示主语被动作所影响。

例如,“吾为所欺”这句话中,“为”字表示“被”,而“欺”字则表示欺辱的动作。

同时,古代汉语还存在其他一些标记被动式的方法,如“于”字句、“为”字句等。

这些方法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都强调了主语受到动作或行为的影响。

强调受事:被动式强调主语受到动作或行为的影响,突出了受事的重要性。

弱化施事:在被动式中,施事往往不被强调,因此可以省略。

这使得被动式在表达上更为简洁。

语义表达丰富:被动式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包括遭受、经历、为某事所迫等。

当然,被动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被动式的使用会使得句子结构变得较为复杂,不利于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由于被动式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并非所有动词都可以构成被动式。

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式的研究,认为被动式在表达受事的重要性、弱化施事以及丰富语义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古代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应注意适当简化句子结构,避免过度使用导致理解困难。

对于非及物动词和某些动词的特殊用法,应着重考虑上下文语境,避免出现理解偏差。

古代汉语被动式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语法现象。

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特点、优缺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被动式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需求来灵活运用被动式,以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话语标记在汉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在语句中起到连接、修饰和标记的作用,使得话语更加流畅、自然和准确。

本文将对话语标记的类型及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话语标记可以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对话标记:用于标识对话中的问答结构,如“吗”、“呢”、“吧”等。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补充说明




以上各例中的“被”其所以不宜看作介词,是因为它们都 是直接加在动词之前的,“被”字后引进行为动作施事者 的用例在先秦两汉很难找到,也就是说,在先秦两汉, “被”并没有引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构成介词结构的功 能。从魏晋开始,“被”才具有了带介词宾语的功能,故 只能认为自魏晋以后“被”才真正转化成了介词。例如: ①瑒、祯各被太祖辟。 《三国志· 魏书· 王桀传》 ② 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世说新语· 政事》 ③ 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虨。 《世说新语· 方正》 ④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 言语》 ⑤ 后与王珣俱被桓温辟为掾,并礼重之。《晋书· 谢安传· 谢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 被动句式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被动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 者。如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 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 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 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古今汉语是相同的,现代 汉语中也有。如: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2、“……为(名词、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介词 “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 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 慎大》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 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 策燕三》 ②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 襄公十年》 ③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论 衡· 自纪》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用法的“见”是副词(或称为助动词),作状语。
南北朝以后,“见”字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这种句子 不是被动句。动词前用了“见”,动词后不能再出现宾语, 所以有的语法书上把这种用法的“见”叫做代词或指代助词。 如: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古今相同。如: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大楼建好了。 信寄走了。 黑板擦干净了。 鸡杀了。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上一般用“被”引出主动者,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二、古汉语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式
用介词“于”引出主动者。“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放 在动词后面作句子的补语。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传》) “于”是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引出对象。可以是主 动者,也可以是涉及的对象,还可以是比较的对象。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 “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商君书·慎法》) 表示被动,并不出现主动者。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古汉常识(8)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汉常识(8)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汉常识(8)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常识(八)介绍了什么是被动句,重点介绍了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被动句式;并介绍了被动句式的构成及各种类型。

学习重点应放在被动句的辨认以及各种被动句式的区别上。

要求结合10篇精读文选的被动句的实例,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被动句式的构成“于”、“为”、“见”、“被”在被动句式中的作用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1、“于”字句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

特点:①“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

②不能没有主动者。

如:郤克伤于矢。

(《左传·鞍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2、“为”字句“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

“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点:①“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可以没有主动者。

③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如: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三》)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汉书·张骞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现代用例: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将诣州讼理,为
④ “为+施事者+所+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 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所‛是助词,加强被动意 味。这种格式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 例如: 《战国策· 秦策》:‚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汉书· 张骞传》:‚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 道。‛(闭道,封锁道路。)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亮与徐庶并从,为曹 公所追破。‛ 《搜神记· 李寄斩蛇》:‚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 可哀愍。‛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11 泥中,死者甚众。‛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
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也。‛
4
现代汉语中也有意念上的被动句, 如‚书读完了‛、‚饭吃光了‛、
赵。‛
韩愈《进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
13 于友,跋前疐(zhì )后,动辄得咎。‛ (跋:践踏。疐:跌倒。
4 “被‛字式
‚被‛的本义是‚寝衣也‛,即被子。被子的功能 是盖在人的身上保暖,由此引申出‚覆盖‛之义,为 动词。又引申为‚遭受‛、‚蒙受‛、‚遭到‛,这 是动词‚被‛的常用义,例如: 《战国策· 齐策》:‚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众庶不载,竟被恶言, 呜乎哀哉!” “被‛字式被动句中的‚被‛,其用法与现代汉
‚房间打扫干净了‛等;这些句子在 形式上与主动句(如‚弟弟读完了‛、
‚爷爷吃过了‛、‚同学们打扫干净
了‛等)没有区别。就这一点来看,古
5
二、结构上的被动句
结构上的被动句,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它与主动句的‛;‚被‛既
可单用,也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 敌人被打败了。敌人被解放军打败了。 结构上的被动句又叫‚被动句式‛。古汉语 的被动句式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
者。‛
《战国策· 燕策》:‚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韩非子· 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荀子· 王制》:‚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
8
② “为+施事者+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 ‚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 《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笑曰:‘多多益 善,何为为我禽(擒)?’(韩)信曰:‘陛下不能将 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贾谊《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 《论语· 子罕》:‚不为酒困。‛ 司马迁《报任安书》:‚而仆又佴之蚕室, 9 重为天下观笑。‛
③ “为+所+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 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 ‚所‛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所‛修饰动词。例 如: 《史记· 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国志· 魏书一·武帝纪》:‚岱不从,遂与战, 果为所杀。‛ 《史记· 李将军列传》:‚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 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
以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叙述句。
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 为的发出者(施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 主动句;反之,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 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受事主语),那么,这
种叙述句叫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意念上的被动句和结构上的
被动句。
2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
跟主动句的形式完全相同;它的‚被动‛意义, 只能靠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 例如: 《左传· 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
君之宠弟乎?”
3
《左传· 成公二年》:‚(逢)丑父寝于轏(zhàn)中,蛇 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 宣公二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7
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sì ,供养)人,
2 “为‛字式
‚为‛(wéi)是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它只用在动 词前面,译作‚被‛。‚为‛字式被动句有四种具体 格式: ① ‚为+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
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例如:
《史记· 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
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12
② “见+动词+于+施事者‛式。这种格式中的‚于‛ 是介词,其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 《庄子·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昔日,弥子瑕见爱于卫 君。‛(被卫君宠爱)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3 “见‛字式
‚见‛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助动词,它只用在动词前面,
译作‚被‛。‚见‛字式被动句有两种格式:
① ‚见+动词‛式。例如: 《荀子· 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
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左传· 僖公二十年》:‚随(国名)之见伐,不量力
也。‛
《战国策· 燕策》:‚隗(人名)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墨子· 兼爱下》:‚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
6
1 “于‛字式
‚于‛是介词。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 为的发出者,就形成‚于‛字式被动句。‚于‛译成 ‚被‛。 例如: 《左传· 成公二年》:‚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汉书· 项羽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史记· 商君列传》:‚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孟子· 滕文公上》:‚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
15
《后汉书· 班超传》:‚兄(班)固被召诣校书郎。‛
② “被+施事者+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 ‚被‛是介词,其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 蔡邕《被收时表》:‚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 召问。‛ 《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吾被皇太后 征,不知所为。‛ 《世说新语· 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总的来说,古汉语中‚被‛字式的被动句用得 很少。一般文言文,主要是用‚于‛、‚为‛、 16 ‚见‛字式被动句。
14
语的‚被‛完全相同,只放在动词前面。主要有两种
① “被+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被‛是助动 词。这种格式重在强调主语的某种被动状态,不需 要、甚至不可能补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
《战国策· 齐策》:‚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
不可得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则仆偿前辱之责(债),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