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

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也叫做“有

标志的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它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郄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

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

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于”字后面必须有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为”字句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加“所”。

“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3、“见”字句

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

被动。“见”不能引入主动者,可以和“于”字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被动句中的“被”

是由表示“蒙受”、“遭受”意义的动词“被”虚化而来的。“被”表示被动,刚开始直接加

在谓语的前面,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