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合集下载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

结合例子说明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
方法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是语法形式的一种,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以受动形式表示,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征,可以用来描述状况或动作的被动性。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受动形式表达,即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动词”;二是以被
动形式表达,即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词+被+宾语”。

以受动形式表达时,采用受动动词加上被动格,如“被+
动词”,例如:“他被逮捕了”,其中“逮捕”是动词,“被”是受
动动词,“他”是被动格。

以被动形式表达时,将谓语动词改写成被动形式,如“动
词+被+宾语”,例如:“他被人打了”,其中“打”是动词,“被”
是被动动词,“人”是宾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如:“这件事被他提出来了”,其中“提出”是动词,“被”是被动
动词,“他”是宾语。

从以上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示方法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的表达方法有受动形式和被动形式,这种表达方
法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不仅可以表示动作的被动性,还可以表示状况的被动性,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地施受关系地不同来加以区分地: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地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被动句以其被动地表示法地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下面具体介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地用法.因此无形式标志地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地被动句.例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地被动句式指地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地标记.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地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地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地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地介词“于”引进地都是处所.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地被动句.对于这些易于混淆地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获乎庄公”即被庄公擒获,“遗乎今”即被今人遗弃..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地被动句式,“为……所……”式.其格式是:“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例如:①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上古之世》)有时在上文已经交代清楚地情况下,“为”后面地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这样“为”就直接位于动词前,成为表示被动地标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左传?成公二年》)在动词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又在动词前加上“所”,构成“为……所……”句式.例如:⑧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⑨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⑩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到了汉代,“为……所……”句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⒀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用助动词“见”位于动词前地被动句式,“见……于……”式.例如:②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用“见”构成地被动句不同于用介词“于(于)”“为”地被动句,“见”本身是助动词,不能引进动作行为地主动者.因此,就出现了把“见”字句和“于(于)”字句结合使用地做法,构成“见……于(于)……”地句式.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时至》)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吕氏春秋?贵信》)值得注意地是,魏晋南北朝时,被动助动词“见”发展出一种新地用法,“见”仍出现在动词前,形式上与被动句式一样,但是“见”不再表示被动,句子地主语是施事者,些时,“见”有指代第一人称地作用,可理解为“我”或“自己”.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背弃(去世丢下)我.②后布诣充,陈卓几见杀状.(《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陈卓几见杀状”即陈述董卓差一点杀掉自己(吕布)地情况.一般称这种用法地“见”为具有指代性地副词.对于“见”地这些用法,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辨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被”字句在先秦汉语里,“被”本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例如: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④高祖被酒,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⑤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从战国末期起,“被”出现助动词用法,位于动词前面表示被动,这种用法在汉代作品中多见.如:⑿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被”作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地被动句地出现,是被动句发展地一个重要阶段,为现代汉语被动句奠定了基础.“被”字句在口语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地位.但是在文言作品里,表示被动仍多用其它几种被动句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文选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加..纵: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戮力:并力,合力..不自意:自己也没有料到.意,意想,料到..有小人之言:指有坏人搬弄是非..郄:“隙”地借字,缝隙,嫌隙,指感情上地裂痕.这句话沛公尚未说完,即被项王抢先答话打断..籍:项羽名项籍,以名自称,是礼貌地表现.何以至此: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即日:就在这天.与饮:同沛公一起饮酒,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东向、南向:面朝东、面朝南.“东”“南”为方位名词作状语.亚父:地位仅次于父亲地人,这是项羽对谋臣范增地尊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侍:卑幼者在尊长身旁作陪.这里项羽和沛公坐位地朝向体现尊卑之分.古代礼仪,室内坐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尊,再次是北向,末位是西向.鸿门宴是在军账内举行,座次按照室内排定,双方地座次安排表现了项羽地倨傲和刘邦地屈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数目:屡次使眼色.数,屡次.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光示意..不忍:不狠心,心肠软..若:你,第二人称代词.前为寿:上前祝寿(祝对方健康长寿)..因:趁机.坐:座位.这句指借舞剑为由趁机攻击坐着地沛公,杀死他..不者:不这样地话..若属:你们这些人.且:将.为所虏:被他俘虏.被动句式,介词“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沛公”.则:即,就..无以为乐:没有什么可以来助兴取乐..以身翼蔽沛公:用身体遮掩住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迫:紧急,危急..与之同命:同他(沛公)同生死共命运..拥:持..交戟之卫士:站在两侧持戟对叉着把守军门地警卫.欲止不内:想要阻挡樊哙不让他进去.内,后作“纳”..西向立:向西站立着,即直面东向坐地项羽.西,方位名词作状语..瞋目:睁大眼睛,指怒目而视..客何为者:客人是做什么地?何为,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为”前..参乘:即“车右”,站在车右边任警卫者..覆:翻转过来.啖:吃..且:尚且.安足辞:哪里值得推辞.意思是,我连死都不怕,哪在乎再多喝酒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好像担心杀不尽,处罚人好像担心处罚不完.举,尽.胜,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攻破秦朝国都进入咸阳地人就在那里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之,指代咸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豪毛:细毛,比喻细微地东西..细说:小人之言,谗言..从良坐:挨着张良坐下..如:往,到……去.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闲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闲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细谨:指琐屑地事情.让:责备.这句话地意思是,在大地作为上不能顾及小节,在大地礼数上不能推掉小地指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现在别人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砧板上地鱼和肉.俎,切菜用地砧板..何辞为:为什么要告辞.何……为,古汉语表示反问地一种固定句式,可译为“为什么……”.为,语气词,表反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留谢:留下来向项王表示辞谢..何操:带了什么礼物.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地宾语,置于“操”前.操,持、拿..会:适逢,正碰上..谨诺:意思是恭谨地照办.谨,表敬意地副词..相去:相隔.去,距离..置:放弃,留下..道:动词,经由.闲:秘密地,后作“间”..不过:不超过.耳:表限制性地叙述语气,相当于“罢了”..度:猜测,估量.乃:副词,才..谢:道歉..不胜桮杓:禁不起酒力,即喝醉了.这是一种委婉地言辞.胜,禁得起.桮杓,酒器,这里代酒.桮,“杯”地异体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再拜:下拜两次,这里只是表示敬意地言辞,并非实指.足下:对人地敬称.安在: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在”前.安,疑问代词,代处所..督过:同义连用,责问、问罪..置之地:置之于地,把它放在地上.拔剑撞而破之:拔出剑砍击玉斗,把它砍破了.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竖子:古代地僮仆,也用为对人地轻蔑称呼.与谋:与之谋;介词“与”后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谋,意思是这小子不值得同他商量大事.范增表面上骂项庄,实际是骂项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今,将要,表示事实即将发生.为之虏,被动句式,被他俘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立:副词,立即.诛杀:含有判罪杀死地意思.即墨之战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闲,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选自《史记?田单列传》..可用:指可以用于作战..操:持,拿着.版:筑墙地工具.插:“臿”地借字,掘土地工具,相当于今天地锹.功:工作.这句指田单亲身参与修筑防御工事,和士兵分担辛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飨士:以酒食犒劳士兵..乘:登.这里指田单把有战斗力地甲士埋伏起来,让老弱者和妇女登上城楼防守,以此迷惑燕军..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溢,后作“镒”..遗:赠给..即:很快就要..愿:希望.族家:同族.安堵:安居,不受侵扰.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绛:深红色.缯:绸缎..城:城墙.纵:放开,任其自由行动..触:撞.这句指被牛撞到地燕军士兵非死即伤..衔枚:古代行军,为避免被敌军发现,让每个士兵将“枚”(形如筷子)衔在口中,枚地两端用绳子系在脖子后,这样士兵便不能讲话出声,叫衔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鼓噪:擂鼓呐喊.从之:追击燕军..夷杀:杀..亡:逃跑.北:败北.这里均指败逃地燕军..畔:“叛”地借字.这里指田单进军所经过地城邑都重新回归齐国..日益多:一天天增多.日,名词作状语,表示情况地逐渐发展;下文“燕日败亡”用法同. 管鲍之交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注释:.本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题目为后加..欺:欺骗.管仲与鲍叔在南阳合伙作买卖分财利时,管仲自己故意多取财利..善遇:善待.不以为言;不因为(受欺)而说什么..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表示被动.“囚焉”即“囚于是(桓公)”..进:推荐,推举..匡:匡正.一匡天下,使整个天下得到匡正.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注释:.贾:做买卖..与:给与.多自与,即多给自己(财利)..见逐:被驱逐.“见”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不肖:不才,缺乏才能..走:跑,这里指逃跑..召忽死之:召忽为他(子纠)殉难..羞小节:以小节操地失误为羞.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以身下之:使自身位于管仲之下,即地位甘居管仲之下..世禄于齐:世代在齐国享有爵禄.世,代,父子相承为世..多:看重,赞许.。

古代汉语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

三、于字句:
1、动词谓语+“于”(介词)+行为主动者 (1)卻(què)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曰:“余病 矣”。 《左传》 (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 (3)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4)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说明: 例1卻(què)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曰:“余病 矣”。 卻克 :受事者,伤:谓语,于 行为主动 者“矢”,被动的意义就明确了。 病:谓语,余:施事?受事? 没有同“余病矣”相应的被动句或主动句。
翻译: 飞黄腾达的人常支配别人,走投无路的人常 被人支配(控制)。 所以善于利用礼义之道,那么百里见方的国 家完全可以独自存在下去了;不善于利用礼 义之道,那么就是像楚国那样有了六千里见 方的国土,也还是被仇敌所役使。 比,穷者常制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 ⑵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 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 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 比干见 箕子累。 ⑶比干见刳箕子累。 ——同是《荀子》一书,被动句就有“于”字 同是《 同是 荀子》一书,被动句就有“ 字句, 字句几种形式。 句,“为”字句,“见”字句几种形式。
说明: 例2、例3形式上都 带了能愿动词 “可”,主语都是 动作的受事,而非 施事。
B、例如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者龙逢斩, 者龙逢斩 比干剖。 庄子·胠 《庄子 胠箧》
说明: 说明: 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 的前面 亡其六郡。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 去了六个郡。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者龙逢斩 比干剖 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思考:根據下面的語句討論被動句的特點是什麼?古漢 被動句與現代漢語被動有何不同?
蔓草猶不可除。(《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韓非子· 五蠹》) 大樓建好了。 雞殺了。
敵人被我們消滅了。 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郤克傷於矢。(《左傳· 鞍之戰》)
6. “被”字句
“被”在文言中常讀pī,用為動詞,表示以下的意思:
(1)“披”的古字(也 有人認為是通假字)
(將軍)被堅執銳。
(2)動詞
蒙受”、“遭受”的意思。
(灌夫)身被數十創,幸有萬金良藥,乃得不死。”
“被數十創”即遭受幾十處 “光被四表。”意思是光芒覆蓋到四海之外。 “下施萬民,萬民被其利。”“被其利”即蒙受到他的恩惠。
3.為+施事者+所+動詞
這種形式是介詞“為”引進施事者和助詞“所”配合 表示被動意義的,構成了“……為……所……”的固定格 式。 楚遂削弱,為秦所輕。(《戰國策· 秦策》) 先即制人,後即為人所制。(《史記· 項羽本紀》)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 若屬皆且為所虜。 (《史記· 項羽本紀》)
介詞“乎”的語法功能與介詞“於”相同
萬嘗與莊公戰,獲乎莊公(被莊公所擒獲)。 志乎古,必遺乎今。(被今人所遺棄)。
2.為(wéi) +施事者+動詞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五蠹》)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史記· 淮陰侯列傳》)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 燕策三》)
一、被動句的特點
被動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是被動關係,即主語是 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被動者和受事者,而 不是主動者和施事者。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篇》)
(4)燕小弱,數困於兵。 (《戰國策·燕策》) (5)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管子·白心》) (6)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荀子·王制》) (7)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 (《漢書·
賈山列傳》)
(8)妻與子皆養於我者也。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例(1)“於”字後面的“夏氏”是“殺”的主動者即施事 者,“陳侯”是被“殺”的,句子的意思是說夏氏殺了陳侯; 如果沒有“於”字,誰殺誰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例(2)“郤 克”是被“矢”“傷”的,換言之,是“矢傷郤克”。例 (3)“無慮而易敵者”即“無謀慮而輕敵者”是一定被 “人”“擒”的。例(4)“困於兵”意爲“被戰爭困擾”。例 (5)“蔽於天”意爲“被天蒙蔽”。例(6)換一種說法就是“五 國毀閔王,魯莊劫桓公”(後一小句實際是指莊公之臣曹沫劫 桓公)。例(7)是說(秦)“軍隊被陳涉攻破,土地被劉氏奪 取”。例(8)“養”意爲“養育”,用了“於”字,表明主語 “妻與子”是“養”的被動者即受事者,而“我”是“養”的 主動者即施事者。
例(1)“見伐”就是“被伐”。例(2)“見事”就是“被事
奉”。例(3)“見放”就是“被放逐”。例(4)“見汙”、“見 信”、“見用”就是 “被污辱”、“被信任”、“被任用”。 例(5)“見疑”就是“被懷疑”。例(6)“見禽”就是“被擒 捉”。例(7)“見留”就是“被扣留”。例(8)“見屈”就是
“被委屈”。特別是例(5),“見疑”與“爲戮”對舉,而
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在句子中也並沒有加上任何專門表示
被動的詞語,我們理解起來並沒有感到絲毫困難,在這一點上
古今是完全一致的。
漢語常用的另一種被動表示法是用被動句式來表示主語
的被動性質。所謂被動句式,是指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戰國末“爲”字被動句式中出現了“所”字。如: 夫直議者,不爲人所容。(《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否,必爲二子所禽矣!(《史記淮陰侯列傳》)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嵩將詣州訟理,爲所殺。(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爲……所”結構的被動句一直保留在現代漢語裏。如: 明清以來,頗爲一部分人所愛重。(魯迅《儒術》) 某些作品,只爲少數人所偏愛,而爲大多數人所不需要。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爲”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爲”的用法較多,引入的是主 動者還是物件,有時不好辨識。如: 若民不爲己用,不爲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 也。(《荀子君道》)
八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一、主動句與被動句 1、被動句與主動句的區別
主動句:主語是謂語所表示的行爲動作的發出者、實施者。 大叔出奔共。(《左傳莊公元年》) 馬逸不能止。(《左傳 成公二年》) 被動句:主語是謂語所表示的行爲動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蔓草猶不可除。 (《左傳莊公元年》) 郤克傷於矢。 (《左傳成公二年》)
3、“見”字被動句式
構成方式: 在動詞前加“見”,“見”後不能出現主動 者。主動者如需出現,必須在動詞後加“於”再加主動者。即: 主語+見+謂語+(或)“於”和主動者 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彌子瑕見愛于衛君。(《韓非子說難》) “見”的詞性和作用: 助動詞,表被動含義,作狀語。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 辭漁父》) 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漢書 燕剌王旦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古漢語中的被動句式
被動句式: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的句式。
1、“於”字被動句式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被”字、“为”字、“受”字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着各自的用法。

1. “被”字
“被”字是表示被动的最常用的方法。

它的用法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被”,表示主语受到了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被雨淋湿了。

这句话中,“被”字表示主语“他”是受
动作“淋雨”所影响的。

2. “为”字
“为”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为”,表示
主语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承受了某种动作。

例如:他为了国家而献身。

这句话中,“为”字表示主语“他”
是为了“国家”这个目的而承受了“献身”的动作。

3. “受”字
“受”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受”,表示
主语承受了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受到了老板的批评。

这句话中,“受”字表示主语“他”承受了老板的“批评”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示被动的方法,如“遭”、“遇”、“遇上”、“中”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着各自的用法。

- 1 -。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一、意义上表被动的句子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叙述句的主语和谓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

例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荀子·修身》前一句主语“君子”是动词“役”的施事,这个句子是主动句;后一句主语“小人”是动词“役”的受事,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有的有区别。

形式上没有区别的就是概念上表不被动的句子,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宠之君弟乎?《左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墨子·兼爱》这三个例句,都是带能愿动词“可”作状语的叙述句,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但是,从意义上看,前两个例子是表示被动的句子,第三个例子是表示主动的句子。

不过,带能愿动词“可”的叙述句往往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主语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兵挫地削”是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削减,“龙逢斩”是龙逢被夏桀斩,比干被纣王剖胸挖心。

主语都是动作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用一个作为动作受事的名词在前后句中可以作宾语,又可以作主语,例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兔”和“人”在句中既作宾语,又作受事主语。

总之,这种表示被动的方式,在形式上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的表示方式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还使用,例如,“酒喝了”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式更多一些。

二、古汉语有形成标志的被动句另外一种被动句,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借助一定的虚词或格式表示被动,这是大家公认的被动句,也是人们研究被动句的主要对象。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韩史非 记子·项·说羽③难本纪》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多史多 记益·刺善客,介列何传为词》为我“禽?为《”史记引·淮阴进侯列的传》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
《孟子·滕文字公上在》 ,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论衡·感虚篇》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策燕三》 ⑤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 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4、“……见(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见”本 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 成介词结构。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④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荀子·正论》 ⑤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动词)于……” 2、“……为(名词、动词)……” 3、“为(名词)所……” 4、“……见(动词)……” 5、“见……于……” 6、“……被(名词、动词)……”源自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 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 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②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③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④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⑤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⑥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 ⑦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和判断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和判断表示法

第13讲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两类:语义上的被动句/被动句式•语义上表示被动句子的考察、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一、古汉语判断句(一)定义: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

(二)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齐桓公伐楚》)2.主语+者+谓语+也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下》)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5.主语+副+谓语(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6.主语+为+宾语桀溺曰:“子为谁?”(《论语〃微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颍考叔为(作)颖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1、乃、即、则:如:①此乃张飞也。

(三国演义)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为: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非: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4、“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三)③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史记〃封禅书)•“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副词修饰(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滕,小国也。

(孟子〃梁惠王下)2、表示等同关系。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公子列传》 ⑶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⑹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邪?《庄子·山木》 ——把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而不被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
那么,怎么会受拖累呢?
古代汉语被动句
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⑻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
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正因为于字被动句可能与处所句混淆,它的 表被动的意味就不如被字句明确,因而就被 被字句取代了。 • 2.为字表示的被动句 • 道术将为天下裂。 意思是道术将被天下人割裂。 而身为宋国笑。 止,将为三军获。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 为字句有时也会产生误会;
• 嬴问如姬父为人所杀。 • 魏太子为江充所败。 • 但先秦时为 所式是少的,汉代以后才大量 应用,后来逐渐与被字句一起取代了为字句 等其它的被动句式。唐代以后为 所式是口 语中逐渐衰亡下去,但书面语中一直沿用到 今 • 为 所者,正如为字句,有时行为主动者可 以不出现。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 见字被动句同为字句,于字句都不同,它始 终只能作为助动词帮助表示被动,不能直接 由见引进行为主动者,这就是它被别的形式 被动句代替的原因。 • 见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汉以后也有不 表示被动的,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这一 句是吕布刺杀董卓不成功,去见王允,自己 陈述董卓几乎杀了他的情况。
• 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 被动者的句子。它同主动句有形式上的分别, 现代汉语典型的被动句是被字句。敌人被我 们消灭了,就是典型的被动句。 • 西周金文就有被动句:侯乍册麦易金于辟侯。 • 侯指君侯,乍册是官名,麦是人名,易与赐 相通,是赏赐的意思,金指铜。全句大意是: 君侯的使官麦被君侯赏赐了铜。这句子麦是 主语、赐是动词,金是直接宾语,于辟侯是 介宾结构作补语。主语麦是被赏的对象,因 此是一个被动句。
•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 •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于字句用于字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同现代汉语 用被字引见动作主动者,作用是一样的,但 词序上有别的,古汉语用于构成一个介宾结 构,置于动词后面作补语,而现代汉语用被 构成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 不是动词后面带上于字介宾结构都会是被动 句。如: • 孙嘉聘于齐。(诸侯之间相互问候曰聘)
• 被字句 • 现代汉语被动的基本形式的被字句。战国末 期的已出现。 • 今兄弟被侵,必功者,廉也;知友被辱,随 仇者,贞也。 •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被字表被动,战国时期萌芽,两汉时期广泛 应用,但都还不能引进行为主动者,只能当 作动词表示被动。直到东汉末才开始引进行 为主动者。较早的一例
• 意思是“或者是因为五颜六色的东西还不够 眼睛看的吗?音乐歌唱还不够耳朵听的吗? 善于奉承的小臣还不够跟前使唤的吗?这里 采色是被看的,声音是被听到是,便嬖是被 使用的。在句子都作主语,即受事主语。 • 还有没有任何标志的概念被动句: •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 人君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 总之,这种表示 被动的句式,形式上没有被 动的标志,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这就是概 念上的被动句。并没有真正形成被动的句式。
• 臣被尚书召问。 • 被在这里是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尚书。
• 魏晋之后,这种用被字引进主动者的句子越 来越多,口语里完全取代了其它被动句。就 是在仿古的文言文里,被字句也常常使用。
• 见 於 式的被动句是把见字句和於字句结合 起来运用。用见字表动被,用于引进行为主 动者。 •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于赵。 •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 见于式被动句,先秦两汉常用,六朝以后在 口语中逐渐衰亡了。但在仿古的文言文中经 常采用。
• 1.于字被动句 • 在谓语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主动者引进来, 这样就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 夫唯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 总之,用於引进的被动句,大多可以去掉于 变成主动句,古人就采用这种方式,构成主 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 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的被动者,受事者。表 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同表主动的句子在句法 结构上有区别,有的则没有区别。形式上跟 主动句没有区别,但表示被动的意思,这就 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与可相类似的还有个副词“足”。用足的句子 多数也表被动。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 故君子不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 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 意思是: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辱,不以 被玷污为耻辱,以不诚实为耻,不以不被信任 为耻,以没有能耐为耻,不以不被应用为耻。 耻字是不及物动词的意动,在句中作谓语。见 用、见信、见玷是被动。 •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 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若民不为所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 之固,不可得也。
• 是老百姓不被我应用呢?还是老百姓不为我 出力呢?单从这个句子看,是两可的。但后 面不为己死,是被动,由此知,不为所用也 为被动。 • 因此,表示被动句的为字句,后来就被为 所式和被字句取代了。
• 3.用见字的进一个地点,而不 是动作的发出者。 • 这种处所补语的句法结构,甲骨文中就经常出 现,而于字被动句是西周以后才有的。可以推 测,用于字的被动句是由处所补语类推发展出 来的。正因为如此,于字介宾结构在句子中表 示处所还是被动,虽然绝大多数区别明显,但 有时也会产生疑问: •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 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 这要考察历史,东败于齐是指齐魏马陵之战, 齐军在魏国马陵大败魏军,可见,东败于齐是 被动。这三个例句都是被动而不是处所。
• 现在汉语中,这种见笑、见爱、见怪、见救 都不表示被动。是被动句的进一步发展。 • 4.为 所 式和见 于式 • 于字句和为字句可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 有时被动的意味不够明显,见字句不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三种句式在表被动方面都存 在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又发展出了为 所 式和见 于式。 •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介词为引进戮这个行为的主动者,所加在谓 语动词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