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⑤“……,……。”“者”、“也”都不用或“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通常以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需要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楚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句而无语词标志,这要依靠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

今三晋不胜泰,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三、疑问句

1.一般的疑问句多含有表疑问的代词、副词、语气词。例如:

“大王来何.操?”“且焉.置土石?”“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独.不怜公子姊邪.?”“其.可怪也欤.?”

2.习惯型短语疑问句在文言文中,又有许多与疑问、反问有关的习惯说法,下面分别介绍。

(l)“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