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时教学内容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优化课时教学内容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精心组织课时教学内容,但不少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材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呢?

一、教学内容组织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育要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作准备。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考虑学生的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寓教学思想、数学方法于教学内容组织的过程之中。

1、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用好教材。

好的教材在呈现课时教学内容时,已经注意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顺应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使新的知识有序列、有层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教材对整个教学过程也作了大体的设计,其过程隐含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炼出隐含着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熏陶。

例如,义务教育浙江省省编教材第七册“加法交换律”一课,教师可通过准备题和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对材料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猜想,然后通过让学生做一做,对自己的猜想验证后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出加法交换律。最后是应用规律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的内容组织,从感知到猜想、验证、总结、应用,本身蕴含了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2、要分析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可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些内容过于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技能的训练,已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材料和组织程序束缚住手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航向”,主动驾驭教材。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材料的重组,以生动的、丰富的、有层次的学习材料,创设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寓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于数学之中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体现应用性和开放性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育的超前性与教材的滞后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充实学习材料,使教学内存的组织体现应用性和开放性。

(一)学习材料要体现应用性

比如应用题的呈现,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题材应完全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并不是神秘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材料要体现开放性

(1)就地取材,充实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具有开放性。

(2)学生参与选择、提供学习材料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也不例外。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因其思考角度的局限性,造成学习材料典型性代表性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材料,随时加以补充、调整。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的“再创造”

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因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往往过多地着眼于训练的梯度和密度,把一块知识分拆的很细,一点点“喂”给学生,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小步子”前进。学生往往是“模仿”得多,“创造”得少。所以,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再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