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ΞΞΞ
□徐承红 刘 攀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0074][摘 要]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
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
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中图分类号] F06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7)05-0014-04
一、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由成都市、重庆直辖市、内江市和自贡市2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38个县(按1997年行政区划)组成的经济地域,国土面积11.25万平方公里,1997年总人口5247.6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732.71亿元,分别占四川盆地国土面积、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5912%、68105%和8617%,是四川盆地中部最发达的地区,这一经济区域在长江上游乃至西南部具有重要
的地位[1]
。
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川渝地区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西部地区购买力最强的地区,而成渝经济区是川渝地区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最强,也是西部地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最有条件和优势率先开发的区域。作为西部仅有的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两个———成都、重庆都位于这个经济区中。成都、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城市之首,都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成渝经济区有着极大的影响。由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所形成的双核模式的城市群经济区,由于他们的各自发展和相互作用,已成为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重庆经济区,包括重庆城区、下属四个县级市及
三峡库区。该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国西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工商重镇,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内河外贸港口城市,具有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为上游地区的商品出口及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和经济中心。但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国有独资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68%,这一比例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活力不强、效益不高、创新能力差,这也造成私营资本相对弱小,活跃程度不够。此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增长贡献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绵阳、乐山、雅安等地市。该经济区的大部分地区位于成都平原,是连接川南和川北、攀西、阿坝各区的中心地带,是全省经济联系的纽带。该区古有“天府之国”的美名,农业基础好、工业商贸发达、交通便捷、科技实力雄厚、城镇繁荣,是四川省最发达的区域。该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科教优势未完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优势;过度地追求休闲安逸生活也惰化了人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在市场的转型和升级上,成都也还需
ΞΞ
Ξ[作者简介]
徐承红(1966—)女,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刘攀(1982—)男,四川成都人,西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07-04-23J 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 s Edition )Oct.2007,Vol.9,No.5
做出进一步的努力[2,3]。
作为包含重庆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的成渝经济区,经济区划中的省际壁垒是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各省市之间的竞争有效增强了区域内经济活力,但另一方面资源低效配置等负面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重庆与成都由于历史和地缘关系,联系往来十分密切,但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却一直没有停止过[4];第二,成渝经济区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少、公共产品建设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十分明显。它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卫生、科教文化体育、城乡一体化体系的建立方面与三大经济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三大经济区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大的“增长极”作用,而成渝经济区要在西部地区发挥经济“增长极”的作用还需较长时期的努力;第三,成渝经济区内外交通落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格局虽有所改变,但由于其间山路较多,火车很难提速,使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外资的吸引力。长江航运在三峡库区形成后将会有很大改善,但上游航道疏浚整治缓慢,低运费的优势难以发挥。区内城市之间运输直达性较低,限制了城市间分工协作的发展。第四,产业集群处于初步起步阶段,如重庆摩托车产业、绵阳的电子工业产业、德阳的重型机械产业等,产业集群的经济辐射力和知识外溢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培育;第五,国有、中央、军工企业比重高,改革难度大,企业投资效率低、企业盈利能力差。这些问题都阻碍着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政策上找到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十一五”期间,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两地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促进产业优势互补、城乡共同繁荣,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同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具体目标和发展方向表现为:
第一,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协调进程将进一步促使该区域经济更好发展。加快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真正西南地区甚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对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差异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成渝经济区可以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发展格局,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
第三,成渝两地的经济合作,尤其是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不仅将带动成渝两市的经济繁荣,而且也促使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成都经济区应重点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聚集,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和绿色休闲产业,形成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区、科技商务区、文化旅游休闲中心、会展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服务基地。而重庆经济区应建立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增强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形成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极,并建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汽车、家具、食品等产业集群区。成渝的中间地区将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区,将因地制宜增大区域中心镇的规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第四,以城市群、城市带为依托,把重庆、成都两大增长极连接和整合为一个巨大的增长轴,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城市群带动城市带形成西部大的增长极的这种空间布局,既可以突出双核城市群的特色,也可以以此为基础相互扩散、吸引和对周边城镇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如对绵阳、德阳、内江、资阳、宜宾、乐山甚至包括川东北经济区、三峡生态经济区等地,都会带来经济辐射效应。
第五,努力实现领跑中西部的目标。成渝经济区应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依托成渝经济区,积极开展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翼等区域的交流和合作,重点提升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水平,形成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用、政策互动、共同繁荣的新局面[6]。
三、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渝经济区如何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的动态变化,科学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城市的定位,在不断的合作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成渝地区、西南地区甚至西部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根
J 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Oct.2007,Vol.9,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