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后行为的重新界定Perlocu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11月

第6期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vember 2013No.6

收稿日期:2013-10-17

作者简介:张结根(1979-),男,安徽庐江人,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Perlocution 的重新界定

张结根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摘要:通过对perlocution 定义之争的全面梳理以及言语行为表达和理解过程的深入

分析,将perlocution 定义为说话人通过带有意图的言内行为对听话人语境施加影响的言后

行为,

并可根据言内行为的三重意义将言后行为分为发声言后行为、发音言后行为和表意言后行为。而听话人因语境变化而出现的心理上或行为上的变化或效果是听话人结合语境加

工话语的结果,与说话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直接关系,不属于说话人的言后行为。

关键词:言语行为;言后行为;交际意图;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13)06-0016-05

在Austin 的三种言语行为中,perlocution ①这个概念最具争议,涉及说话人意图、听话人理解、言语

效果等多个方面,

一直很难界定。在国内这一概念的翻译版本也有多种,常见的有言后行为、取效行为和成事行为等,不同的汉语表述也反映了译者对它的不同理解倾向。那么perlocution 到底是什么样的言语行为?与说话行为、交际双方、交际意图等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追根溯源,从Austin 对

它的定义和例解入手,

对定义之争的三大焦点问题逐一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对perlocution 的全新界定。

一、

Austin 对Perlocution 的定义Austin 指出除了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和il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两种言语行为以外,人们

在说话的时候还同时实施了第三种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或perlocution

[1]94-101。Saying something will often ,or even normally ,produce certain consequential effects upon the

feelings ,

thoughts ,or actions of the audience ,or of the speaker ,or of other persons :and it may be done with the design ,intention ,or purpose of producing them ;and we may then say ,thinking of

this ,that the speaker has performed an act in the nomenclature of which reference is made either

(C.a ),only obliquely ,or even (C.b ),not at all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ocutionary or illocu-

tionary act.We shall call the performance of an act of this kind the performance of a perlocutionary

act or perlocution.[1]101

接着他以“He said to me ‘Shoot her !’”为例,分析说这一句的Perlocution 行为(C.a )是“He per-

suaded me to shoot her ”,并且伴有另外一个Perlocution 行为(C.b )“He got me to (or made me )shoot

her ”

[1]101-102。然而,由于Austin 关注的重点在言外行为,因此他对perlocution 的后续分析“详实不足,模糊有余”[2]6-9,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至今对perlocution 的定义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

归纳起来有三个:首先,perlocution 是说话人所为,还是听话人所为?其次,是说话行为或言内行为的

结果,

还是施事行为或言外行为的结果?再者,是说话人意欲达到的效果,还是实际出现的任意可能的结果?

二、

Perlocution 的定义之争(一)说话人所为与听话人所为

首先从前文引文中的“Saying something will...produce...effects ”和“the speaker has performed an act ”可以看出,Austin 认定perlocution 是说话产生的,即是说话人的言语行为。王道英和辜向东附和

了Austin 的定义,

认为“言后行为”主要是从听话人方面来分析,是指说话人说出来的话对听话人的行为、

思想、信念、情感等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或结果[3]90-93。孙淑芳也认为“取效行为”是说话人所为,并将其和发生在听话人一方的“取效效果”区分开来[4]。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perlocution

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所为。顾曰国认为“取效行为不是说者一人所为,而是说者和听者两人合

为”

[5]30-39;刘风光、张绍杰认为“取效行为本质上具有‘交互性’”[2]6-9;王春秀认为“言后行为”不是说话人个人的行为,而是由“说话人、听话人共同参与且最终完成的一个过程”

[6]167-169;杜冰研、苗宁认为

“取效行为”需要听话人参与,具有互动性[7],等等。如果说perlocution 只是说话人所为,那么说话人在实施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时同时实施的这个行为具体是什么?离开听话人的理解和反应又将如何界定呢?如果说perlocution 是交际双方合而为之,那么到底说话人做了什么?听话人又做了什么?进一步分析,既然可以将说话人所为和听话人所

为分开,

那么根据“言语即行为”的本义就可以把说话人所为定义为perlocution 。所以,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明晰交际双方在言语表达和理解中的交互作用。

(二)言内之果与言外之果

Perlocution 是言内行为的结果,还是言外行为的结果,还是兼而有之?Austin 没有就此专门论述,

而其他学者对此发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Searle 认为,perlocution 是illocution 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

信念等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而不是locution 本身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8]。而韩戈玲和王春秀则认为perlocution 是言内行为的结果,前者在介绍言语行为理论时说“人们实施言内行为的同时也实施了

言外行为,有时还产生了言后行为”[9],后者更加直接地说“言后行为”是“由‘言内行为’触发

的”[6]167-169。刘风光、张绍杰却提出了第三种比较折中的观点:“取效行为是说话行为的结果,是施事

行为内在而直接的结果,

是听话人在接受信息时生理、心理、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多重影响”[2]。如果说是perlocution 是言内行为产生的结果,那么假设听话人只理解话语本义而不领会言外之意,还会同时出现perlocution 吗?如果说perlocution 是言外行为的结果,那么说话人意图之外的结果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不是意图之外的效果就不是perlocution 的反映呢?再者,如果说是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合力而为,那么如何区分这两种行为带来的不同的perlocution ?以上疑问都是解决第二个焦点问题必须要回应和解释的。

(三)说话人意图与实际效果

Perlocution 是说话人意欲所为,还是实际出现的效果?关于这个问题同样有三种不同的论断:首先,从Austin 的定义中可以得出,他认为perlocution 可以是说话人有意所为,但不排除说话人意向之外的效果,他在后文关于perlocutionary object 和perlocutionary sequel 两种概念的区分也印证了这一点[1]117。王道英和辜向东同意Austin 的看法,并根据意欲效果是否实现区分了成功的言后行为和失

败的言后行为[3]90-93。其次,顾曰国虽然承认perlocution 的效果可以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但他

认为Austin 犯了将行为等于效果的错误

[5]30-39。可以看出,顾认为perlocution 是一种有意所为,而不包括无意效果。王春秀对顾的观点表示了赞同[6]167-169。再次,张丽杰表达了与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同的

看法,

她把perlocution 理解为跟说话人意图无关的任何话语带来的效果[10]。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如果将言语行为的全部实际效果都划入perlocution 范围,

7

1第6期张结根:Perlocution 的重新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