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王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5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Vol .22,No .5,pp51-53 2001年10月 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Resourcesand Regional Planning October ,200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 青摘 要 阐述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5个重大问题:一是大力提高基本农田
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三是坡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四是发
展小城镇建设;五是发展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经济。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丘陵沟壑区 农业结构调整 思考
收稿日期:2001-08-11 作者为研究员、副院长 单位地址:陕西杨凌 邮政编码:712100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第二专题(96-004-05-02)的部分内容。
一、大力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农业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点
历史上,黄土高原丘陵区是一个农牧林交错地带,由于人类繁衍、经济活动加深、自然环境条件的演变,今后已不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的农业区或完全的牧、林区,应该是一个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区域。对于农业来说,主要是粮经作物的生产,粮食生产保持相当程度的自给程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1)专业化、区域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分化农民队伍,打破自给自足经济的重要途径。但是,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地类型多样,资源的多样性和优势的多元化决定了农林牧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以一种模式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是不能实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的。(2)农户经济和区域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农户完全可以跳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框架,实现专业化生产,如从事种植业、林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的某一项经营活动。农户经济的集合就构成了区域经济的类型特色。就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来说,0°~15°的
耕地47.1万hm 2,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13hm 2。尽管这些耕地不可能完全用于粮食生产,但这已构成了
该区域粮食自给的基础,只是这些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为了自给农民把锄头伸向了大于15°的土地,甚至是大于25°的陡坡地。(3)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朱基同志提出“退耕还林(草)、绿化荒山、以粮代赈、个体承包”,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以粮代赈”是实现退耕还林(草)的措施,“退耕还林(草)”是实现山川秀美的措施。从长远来思考,“以粮代赈”不是削弱当地粮食生产的能力,只是说现阶段黄土高原还没有改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现状,农民为解决粮食问题开垦了大量的陡坡地,那么,在基本农田生产能力不高的情况下,采取“以粮代赈”陡坡地退耕,种树种草是必要的,是补给和缓冲阶段。“以粮代赈”政策不可能无限制地长久执行下去,要保持退耕还林(草)的成果,完全实现陡坡不种粮,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发展地方经济。一是发展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在市场上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项目,增强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力度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具体的对策有:加大川、台、梯、坝地等基本农田的改造,使低产田上升为中产田,中产田上升为高产田;加大集水、节水工程设施建设,增强基本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4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1年 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是黄土高原丘陵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
则和方向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一个生态经济区,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区,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圈不断扩大,使黄土高原生态区不断发生变化。时至今天,黄土高原变成了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弱生态强人类活动经济生态复合区域。这个复合区域的最大特点是治理—破坏—治理,贫困、落后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就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来看,大于25°的陡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7%,其中中北部峁状丘陵沟壑区大于25°的陡坡地占到52%以上,有些达到60%,且人口密度过大,平均为71人/km2,其中中北部丘陵区为150~200人/km2。这就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即在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重建过程中,如果占土地总面积1/2以上的陡坡地不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这里的生态重建工作就很难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或在强制性退耕之后,又会出现复垦的情况。因为人要生存、要发展,同时又无法通过转移等措施使这个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那么实际上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因此,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思路。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主要有:一是草灌乔结合,草灌先行,以草为主,草畜结合,大力发展草畜生态农业。丘陵区牧草资源丰富,如豆科牧草主要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毛叶苕子、草木栖、沙打旺、紫云英、红豆草、达鸟里胡枝等;丛生禾本科牧草主要有:鸡脚草、披碱草、老芒麦、鹅冠草、野古草、大油芒等;优良饲用灌木主要有:柠条、酸刺、狼牙刺、黄刺玫、扁核木、虎榛子、紫穗槐等。这些优良的牧草既可用来发展草食牲畜牧业,又具有良好的保水蓄水,使降雨就地入渗,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良好作用;其生长情况与当地降水情况匹配较好,在7、8、9三个月集中降雨(或暴雨出现)时,牧草长势郁郁葱葱,防止了雨滴直接拍打地面,再经过牧草阻挡、拦截,使其降雨渗入黄土蓄水库中。在冬季,尽管牧草地上部分干枯,但是,这时也是该区降水稀少的时期,同时牧草的留茬也可拦截降水和防止风蚀。黄土丘陵沟壑区陡坡种植乔木用材林,由于干旱少雨、土壤水分不足,蒸发蒸腾量远远超过降水量,不成林和不成材同时存在,或成林不成材。如刺槐、白榆等林木,只在前几年生长良好,7~8年以后就停滞生长,形成“小老头树”,10年后由于土壤水分亏缺,就会出现枯死现象。这就为山川秀美工程提出了一个乔木资源引进鉴选,以及栽植方法有待突破的科学技术问题。二是经济林和生态林相结合。依据地貌类型多样,即“阴阳坡差得多”的小气候特点,多元化配置经济林果,形成优势产业。如黄河沿岸红枣,中部的梨、大扁桃、杏、苹果,西部白于山区的仁用杏等,使其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三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和坡度,林草采用条带式种植,以提高综合治理和土地开发利用水平。
三、陡坡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是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区位
如前所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于25°的陡坡地面积占该区域总土地面积的1/2左右。据试验观测,水流侵蚀的强度随坡度增大而增强。坡度小于15°时,侵蚀量大致与坡度的1.42成正比;大于15°时,侵蚀量约与坡度的32成正比[1]。黄土的天然休止角在33°~35°之间,坡度超过35°时,重力侵蚀开始活跃,松散的土粒将向下泻溜。这样,一方面由于特定的地质、地形、土壤、降水、大风和早已被破坏的原生天然植被;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承载人口过多,毁林开荒、陡坡开垦、开山取土、广种薄收的掠夺性经营方式,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该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1~3万t/km2·a,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7.36亿t[2],其中绝大多数是大于25°的陡坡地产生的泥沙,使大量的表土和养分付之东流。这样,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因水土流失流走的N、P、K养分约1690万t,比陕西省全省化肥施用量还多。这不仅使土壤贫瘠,而且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水患增加。因此,陡坡地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应该是黄土高原丘陵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