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黄土沟壑区生态整治技术心得
黄土沟壑区生态整治技术心得
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的侵蚀沟发育具有强烈的加速作用。
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程度的沟道侵蚀导致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壁崩塌、滑塌、泻溜,沟岸扩张,塬面逐步萎缩和破碎化。
以甘肃庆阳董志塬为例,分析了黄土塬水土流失现状,从董志塬区固沟保塬、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回顾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和措施配置,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优先、高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土流失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土流失的变化。
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可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减少水土流失。
本研究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一、引言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业区之一,同时也是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
土壤侵蚀导致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土壤贫瘠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因此,保护性耕作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和样本选择本研究选择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农田作为实验样本。
在同一块土地上设立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和传统耕作模式,同时设置相应的对照组。
采集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样本和水土流失样本。
2. 土壤物理性质的分析采集土壤样本后,进行土壤颜色、质地、容重等物理性质的测定。
通过对不同处理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分析,评价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 水土流失的研究通过测量不同处理土壤样本中的含水率和剖面沟的宽度等指标,分析水土流失的差异。
同时,采用水文参数法和物理模型分析,定量评价保护性耕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结果与讨论1. 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保护性耕作显著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
相比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处理下土壤颜色更深、质地更好、容重更小。
这些变化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
2. 水土流失的减少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了水土流失。
实验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处理下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少于传统耕作处理。
该结果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相一致,表明保护性耕作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
四、结论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土流失的变化。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生态与经济适应性评价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生态与经济适应性评价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是中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受到干旱气候和过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面临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态与经济适应性措施。
本文将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耕作生态与经济适应性进行评价。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兼顾生态和经济的耕作方式,旨在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产品产量。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原则是保护农田土壤,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种植秸秆、翻耕和植物覆盖等,来保持土壤的覆盖和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
这种耕作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起到显著的生态效益。
首先,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壤侵蚀。
正常的耕作方式会翻耕土地,使土壤表层暴露在外,易于水和风的侵蚀,导致土壤无法保持养分和水分。
而保护性耕作则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和减少翻耕,减少了水土流失和侵蚀的风险,有利于土壤的保持和改善。
其次,保护性耕作能够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让土壤保持更多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和保水能力。
这对于半干旱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减轻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经济适应性方面也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通过保护农田土壤,保护性耕作可以延长黄土高原的农田利用年限。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加速土壤退化,导致农田丧失可耕种条件。
而保护性耕作可以延缓土壤退化的速度,延长农田的利用寿命,减少农地流失和开垦新的农田的需求。
其次,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的流失,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供应和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春小麦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春小麦应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的开题报告
目前,干旱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中最大的限制因素之一。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技术,可增加土壤水分储存和提高作物产量。
然而,不同保护性耕作下作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还需要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春小麦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确定实验区域及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
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不同保护性耕作(包括常规耕作,塑料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梯田种植)作为处理组。
2. 分析干旱胁迫对春小麦的生理响应。
控制不同保护性耕作下的春小麦灌水量,人工诱导干旱胁迫条件。
测量生长指标(植株高度、叶片面积、茎径、叶绿素含量等)和生理生
化指标(MDA含量、SOD酶活性、POD酶活性等),分析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春小麦生理响应的影响。
3. 探究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春小麦应对干旱胁迫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保护性耕作在春小麦应对干旱胁迫的作用,寻求最佳保护性耕作模式,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通过对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春小麦的生理响应的研究,探
究不同保护性耕作的适应性和经济适用性,为春小麦干旱胁迫下的保护
性耕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可持续农业发展我理解您需要一篇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文章,以下是我为您编写的正文: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可持续农业发展一、引言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水土流失的严重问题。
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资源,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及其与可持续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治理措施1. 植被恢复黄土高原地区采用了大面积的植被恢复措施,特别是引入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这项政策使得大量贫瘠的耕地转为草地或林地,有效地减缓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植被的覆盖可以增强土壤的抗冲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2.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为了控制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设施,如水渠、露天排水沟和防护林带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地形结构,减缓了水流速度,降低了冲刷作用,有效地控制了土壤的流失。
3. 合理农业耕作方式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推广了合理农业耕作方式,如保护地耕作和秸秆还田等。
这些措施减缓了土壤的腐蚀速度,使农业生产更可持续。
三、可持续农业发展1. 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统一水土流失治理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治理后的土地更加肥沃,植物生长更加茂盛,农作物产量有所提高。
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农业结构调整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中,黄土高原地区也进行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生态经济林、养殖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减少了对传统农业的依赖,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 综合方案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方案的实施。
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注重治理手段的多样性,还加强了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调合作,如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35
20-Jan-24
36
20-Jan-24
深松机
37
20-Jan-24
38
20-Jan-24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20-Jan-24
秸秆还田
40
20-Jan-24
秸秆还田机刀
41
20-Jan-24
旋耕机翻土机
42
20-Jan-24
旋耕机
43
20-Jan-24
旋耕播种机
44
20-Jan-24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旱作农业专家李立科先生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作法与耕作制改革
旱作农业专家李立科先生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作法与耕作
制改革
佚名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
【年(卷),期】2004(24)2
【摘要】我国自汉代有了臂式犁以后,就开始进入传统耕作法。
随着历史的不断
演进,这一主要以犁-耙-耱为体系的北方旱地耕作技术日臻完备。
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以致成为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优点是,把作物残茬和有机肥翻到耕层以内,地面清洁,再通过耙耱建造松碎的种床层。
【总页数】1页(PF002-F002)
【关键词】旱作农业;李立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耕作法;耕作制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4
【相关文献】
1.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的一些思考 [J], 任保义;汪利林
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研究 [J], 李建平
3.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川旱地不同耕作法的土壤水分效应 [J], 张兴昌;卢宗凡
4.陕北丘陵沟壑区坡地不同耕作法综合效益研究 [J], 苏敏;卢宗凡;刘文兆;徐宣斌;
刘延风
5.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耕作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J], 夏积德;吴发启;周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域广阔,占据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地质状况以黄土土壤为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突出,严重威胁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代表性地区,陕西省安塞县地形复杂,土地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恶劣,是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安塞县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导,但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垦、耕作、施肥等经营模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问题。
为了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安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以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安塞县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分析。
(2)安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指标为评价标准,评价安塞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安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和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文献和统计数据,了解安塞县农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2)实地调查法:到安塞县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农民生产经营状况、政策执行情况等,获取实际情况。
(3)指标体系法:构建并整合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指标体系,对安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提出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沟谷植被作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研究,对于指导当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
该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该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严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进行系统研究。
具体包括:1. 野外实地调查:通过踏查和样线法,对沟谷植被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进行详细记录。
2. 室内分析:对采集的植被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植物群落结构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
四、沟谷植被种类及分布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类型丰富,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繁多,是该地区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灌木和乔木主要分布在沟谷两侧的坡地和山麓地带。
五、沟谷植被与土壤关系研究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沟谷植被的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沟谷植被分布较好的地区,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
这表明,植被的生长发育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六、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建议根据本研究结果,为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提出以下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建议:1. 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提高灌木和乔木的种植比例,增加植被覆盖度。
2. 推广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品种,适应该地区半干旱的气候条件。
3. 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
4. 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七、结论本研究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该地区沟谷植被的种类、分布及与土壤的关系。
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特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 0 ,5  ̄) 4 — 4 062 ( J84 8 7 增 :
Ju a f r— n io me t ce c o r l oE vrn n in e n o Ag S
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 技术 的应 用现 状及 特点
( stt o ni n et n ut nbe ee p e tn gi l r, A S B in 0 0 C ia I tue f v o m n dSs ial D vl m n r ut e C A , eig10 8 , hn) ni E r a a o iA c u j 1
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黄河流域 的应用推广 , 但从总体上看 , 该技术在黄河流域仍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关键词 : 黄河流域 ;保护性耕作 :现状与特点
中图分类号 :3 文献标识码 : ¥4 A 文章编号 :6 2 2 4 (0 6增刊一 84 0 17 — 0 320 ) 04— 4
Sa u n a a trsis fC n e v t n T l g si l w v rBa i t t s dCh r ce i c o s r a i i a e Yel Rie sn a t o o l n o
YAN a grn , Ch n - g MEI u rn , e -ig YAN Je o —o g HE W n qn , X G i
严昌荣,梅旭荣,何文清,杨 捷
( 中国农业 科学 院农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 8 ) 0 0 1
摘
要: 黄河流域 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对传统 的耕作技术进行改革 的问题 。 通过几十年的试验 , 以入 的研究和较为广泛 的应用 , 丘陵沟壑 区坡地 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 旱地 的玉米整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和 旱地小麦留高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基本成熟 。以往的研究表 明 , 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 土壤结构 , 提高耕地地力 ,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农作物产量。 虽然局部地区温度低 阻碍农作物种子萌发 、 病虫草害发生严重 、 缺乏适合 区域特点保护性 耕作 机械等问题在一定程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塬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地貌特征之一,因为地势较为险峻,土壤覆盖不足,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必不可少。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合理的农田规划和耕作措施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
在黄土高塬地区,应尽量减少耕
地的开垦面积,合理布局农田,控制坡度,减少地面水流的冲刷力和速度。
采取保护性耕
作措施,如轮作休耕、耕种间作、地膜覆盖等,能够有效保护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减少水
土流失风险。
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也是重要的综合治理措施。
植被能够减轻水流对土壤的冲击,保持
土壤的稳定性。
在黄土高塬地区,应大力推广植被恢复和保护工程,在适宜的地区种植乔木、灌木等树木,适当放牧,合理利用草场资源,防止过度放牧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
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在黄土高塬地区,可以采取建设沟渠、沟壑坝、边坡护坡等工程措施,有效防止土壤的冲刷和侵蚀。
在农田中,采用梯田和排水
沟的建设,能够减少水流冲刷力,保持土壤的稳定。
科学利用水资源是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
黄土高塬地区的水资源较为贫乏,科学利用
水资源至关重要。
通过修建水库、引水渠等工程,储备水源,建设抗旱输水系统,提供农
田的灌溉用水,减少土壤的干旱程度,防止干旱引发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塬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多种综合措施的配合。
只有在坚持科学规划、植被
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和科学利用水资源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落实,才能够更好地保护
这一宝贵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分布较为广泛的地貌类型之一,这一地区不仅地势起伏较大,而且土质疏松,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开展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
为了有效治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措施。
一、水土保持措施1.退耕还林还草黄土高塬沟壑区多年来地力下降,退耕还林还草是解决黄土高塬地区水土流失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有效稳固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2.梯田治理对于黄土高塬沟壑区来说,梯田是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修建梯田,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被冲刷,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
3.建设排水系统对于沟壑地区来说,排水系统的建设十分必要。
通过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减缓水土流失的发生。
二、农业生产措施1.合理施用有机肥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肥力的下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理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推广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措施,通过在农田表面覆盖秸秆或塑料膜等保护层,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3.发展水旱耕种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推广水旱耕种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措施。
在适宜条件下,可以种植水稻、莲藕等作物,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三、生态环境建设措施1.固沙造林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沙造林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通过种植沙障林和白刺等植物,可以有效固定沙地,减少风蚀和水蚀,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2.生态修复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3.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黄土高塬沟壑地区来说,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十分必要。
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范围,可以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安塞区示范推广应用探讨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安塞区示范推广应用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最大限度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土壤和水资源的流失。
安塞区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安塞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安塞区的示范推广应用,并分析其对于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作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覆盖作物、轮作休耕、有机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合理利用等措施。
覆盖作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覆盖植物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
有机肥料的利用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轮作休耕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土壤侵蚀速度,保护土壤。
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控制病虫害,保证作物产量。
二、安塞区面临的土壤水资源保护问题安塞区位于我国陕西省中部,属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平坦,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
由于地势平缓,降雨较少,土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大大加剧了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持续发展。
(一)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改善土壤环境。
覆盖作物可以保护土壤表面,减缓雨水的冲刷,减少土壤侵蚀。
有机肥料利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轮作休耕可以减轻土壤压实,增加土壤通气性,降低土壤侵蚀速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改善安塞区的土壤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技术推广滞后在安塞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保守思想浓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
要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接受度,鼓励农民尝试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二)政策支持不足安塞区的土地贫瘠,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需要政府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相关补贴,鼓励农民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的一些思考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的一些思考任保义 汪利林(甘谷县农机中心;天水市农机推广站) 一、区域特征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地处渭河上游,东经104°58′~108°31′,北纬34°31′~35°03′之间,全县南北长60 ,东西宽49 ,总面积1572.6 ,渭河东西横贯全县,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
现有耕地89.63万亩,人均1.68亩,其中山地81.2万亩,占90.6%,有可机耕面积23万亩;粮食作物面积79.67万亩,粮食总产量10.66万吨,人均粮食145Kg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元。
有90.6%的耕地、91%的人口分布在山区。
耕地面积少,且坡度大、田块小、不规则、不连片、多种作物交叉种植,农业机械不易开展作业,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其自然、经济特点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长期水土流失造成自然和生产条件复杂,山高坡陡,山岭河谷交错,地面长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多、地块小、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仅260~430 ,且水分蒸发量大;三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四是种田收效低,致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素质下降。
2002年甘谷县被列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经一年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水、保土、环保、减少作业工序,并增产8.1%,亩成本降低29~39.3元,降低作业成本18.13%,且在减少水土流失和大风扬沙、控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推广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方向根据本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农村产业结构和农艺特点及当前农村出现的新形势对农业机械的新要求。
我们认为黄土高原丘陵山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方向是为开发丘陵山区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发展步骤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发展道路是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的发展;发展途径是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中小型并举以小型为主;发展目标是适应当前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变革传统耕作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浅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区的发展
浅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区的发展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灌溉大国,灌溉支撑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剧烈。
在管理设施和手段方面,目前不少灌区仍然靠一些简陋的设施,用水管理依然主要凭经验。
随着新技术与探索方法的出现发展,沟壑区灌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灌区自然概况提出一些做好水土保持的一些方法与技术,仅供参考!关键词: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灌区“灌区”通常是指在一处或几处水源取水,具备完整的输水、配水、灌水和排水工程系统,能按农作物的需求并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提供灌溉排水服务的区域。
灌区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它是依靠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土壤资源,加上人为选择的作物和安排的作物种植比例等人工调控手段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的开放式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一年中少雨水,耕地多为广种薄收,人们习惯了靠天吃饭。
到了19世纪中期才形成了初期的灌区,但规模较小,多为土渠,此后慢慢发展为浆砌石渠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对土地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不可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严重限制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研究沟壑区灌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概况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剧烈,地貌为梁峁起伏,地表支离破碎,沟壑密度高,部分地区达4~6km/km2,水土流失面积在9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1~2万t/km.2a。
气候的总体特点是:冬季漫长约占5个月左右,春、夏、秋较短,大约各2个月左右。
冬有严寒,夏有高温,冷暖变化十分剧烈,气温日较差平均在12℃~17℃之间,最大可达28℃~30℃,无霜期140~186天,多数只能一年一熟,少数地区一熟热量有余,两熟不足。
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除旱灾频繁,冻害、冰雹、大风等灾害频率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
黄陵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及发展对策
Z h i f u j i n g y a n由于多年来在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形成的用铧式犁翻耕土地的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为农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的同时,也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现象频繁发生。
近年来,这一地区的化肥使用量逐年提高,由80年代亩用1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0多公斤,这样一来,土地会越来越板结,土壤肥力严重降低,土壤的自然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阻止和避免土壤风蚀、水蚀,保护耕地,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性耕作在我县的现状黄陵是中华民族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辖5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
旱塬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70%以上,属渭北黄土高塬沟壑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其耕作方式一直延续着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黄陵县从2002年开始,组织农机部门技术人员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相对成熟的蒲城、陇县、铜川、澄县等地考察学习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在2002—2014年先后承担了渭北旱塬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验与示范、国家农业部跨越计划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国家农业部、省级保护性耕作等项目。
精心规划,狠抓落实,在桥山镇道南村、仓村乡沟西村、苏家险建立了试验示范区,使一年一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县示范面积扩大到7.37万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十几年的试验示范,提高了群众认识,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我县实际的一年一熟春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并引进了相应的配套机具,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新路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与实践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告诉我们,土壤不需要年年耕翻,如过多的耕、锄、耙、耱也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积累减少,肥力降低,严重的风蚀、水蚀,导致土壤贫瘠和荒漠化,使宝贵的耕地资源遭到破坏。
陇东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残塬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问题探析
西峰区冬小麦试验表明:在O—180厘米土层内,土壤绝对含水率较对照增加1.5.-3.05个百分点,
相当于每公顷多贮水375---750rn3;二是显著改善作物生长性状,主要表现为苗齐、苗壮,冬小 麦分蘖和根系(次生根)数量比较多等优点;三是促进粮食增产;冬小麦平均每公顷增产195kg~ 390kg,增幅7%一15%;玉米平均每公顷产量增加360~600kg,增幅6%~10%。四是减少了生 产工序和生产成本,冬小麦每公顷降低作业成本150元"-345元,玉米每公顷降低作业成本300 元"-'600元。五是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104_-o.12个百分点,全氮含
偏差.
采用阶段
根据试用结果,决 定采用规模,正式 实施
评价完善技术模式,咨
询服务
发放作业质量验收标准,把好主要环节 的作业质量,防止出现大的偏差
其次,要重视机手的培育工作。机手是技术的直接传播者,是离农民最近的人。保护性耕
作技术能否得到有效推广,做好农机手的工作至关重要。同时,机手能否自主开展技术作业直接
[4】许继光.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发展的战略转折.山西农机,2003(2):s__6
作者简介:安世才,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 层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l项。 电话:0931---8322492,传真:0931---8321680,Emait--anshicai@vip.sina.com
自力与自助;必须通过传播信息与组织、教育、咨询活动,引导农民在面临各项问题时,能有效 地选择行动方案,从而缓和或解决问题。另外,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要活动、决策活动及效果评 价中,应有意识地吸收农民参与。
黄陵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
2010年黄陵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已有基础与本年度主要内容黄陵县地处延安地区西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山区旱作农业县。
针对我县一年一熟春玉米的生产实际,按照实施农作物秸秆地表覆盖,免耕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原则,采取机械化与人工、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通过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和化肥深施,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以促进我县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2010年保护性耕作项目在黄陵县1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一年一熟春玉米主产区实施。
在巩固2006-2009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和项目实施效果的基础上,今年新增实施面积1万亩,在项目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65台,其中玉米免耕播种机25台,秸秆还田机10台,深松机5台,喷雾器25台。
三、项目对比试验田建设在黄陵县桥山镇道南村选肥力中等均匀、地势平坦冬闲期春玉米田块200亩,建立保护性耕作试验田。
试验设4个技术模式。
即:整秆压倒蓄水+来年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浅旋覆盖+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深松+浅旋覆盖+免耕播种;机械深耕常规播种。
试验期间要定期进行土壤水分、养分、作物生育期、田间性状测定。
对比各种技术模式土壤含水量,苗情及产量。
以此分析研究四种模式的生产成本、产出和效益及增产机理,探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模式,为本区域发展保护性技术提供典型技术模式和生产应用的理论依据。
并以指导、辐射相同旱作区的农业生产。
四、项目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及作业质量(一)作业环节及质量要求。
1、玉米收获秸秆处理:2009年10月中旬适时收获,一是留作物高秆,整秆压倒,第二年4月初秸秆还田;二是收获后11月份秸秆粉碎还田+深松+浅旋覆盖。
每亩秸秆覆盖量不少于200公斤。
2、合理深松:11月中旬对规划地块进行机械深松,深度25cm以上。
深松作业可根据作业地块具体情况设计,一般在新增地块进行深松作业。
3、表土浅旋作业:秸秆粉碎还田后进行浅旋覆盖作业时,旋深不超过8cm。
黄土高原耕作制度
黄土高原耕作制度黄土高原是一片特殊的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其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黄土高原耕作制度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许多关于耕作制度的案例,可以指导我们传承和维护黄土高原的文化传统。
黄土高原的耕作制度是非常复杂的,有一定的因素影响其发展,主要包括土地质量、水资源、人类活动、物种多样性和土著文化等。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人们在黄土高原采取了一些独特的耕作制度。
首先,在黄土高原,很多农户依靠山牧结合耕作制度来实现高效率的农耕生产,特别是在某些季节,他们会采取冬季种植和夏季放牧相结合的方式。
此外,他们还会利用不同季节中出现的草原资源,放牧不同的牲畜。
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帮助农户减少环境损害,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质量,促进高效率的农耕生产。
其次,在黄土高原,农民采取的排灌制度,可以减少农作物的水耗,促进高产的农作物生产。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利用河流下游的水源,通过排水系统,将源头水源输送到耕地,从而实现耕地的灌溉。
此外,黄土高原也有一些植物结构、地形制度和人工护理技术,它们对保护土地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和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发展非常有益。
此外,在黄土高原,人们还通过种植围栏植物,错位播种等措施,来保护土地质量。
他们还采用护坡技术,以防止土地流失,以及采取适当的人工修剪来促进土地质量的恢复和保护。
此外,除了这些技术措施,人们还采取“劳分天时”、“定期共享”、“建立区域保护”等乡土传统制度来加强土地利用,维护土地质量。
最后,在黄土高原,人们还采取了一些保护土著文化的措施,例如建立节日和纪念日、保存民间传统艺术和技术等,以维护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
通过保护民族传统知识,人们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持久的支撑。
总之,黄土高原耕作制度是一种复杂的体系,由多种不同的因素作用于耕作生态环境,促使高效率、高效率、低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并保护传统文化。
在耕作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人群意识的共同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地区的耕作制度仅能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条件下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¾ 缺点:过度土壤耕作破坏了土壤结构,形成坚 硬的犁底层影响作物生长;耕作的次数越多、深 度越深,大气越干燥,损失的土壤水分就越多; 土壤耕作强度愈大,疏松裸露的蒸发面增大,加 剧了土壤风蚀水蚀;翻耕、耙耱、起垄、镇压等 土壤耕作增加作业成本和能耗,经济效益降低, 不宜连年采用。
两法种植
覆盖技术
集流带状种植
草田轮作
丰产坑
丰产沟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1.传统农业中朴素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干旱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 为了抗御干旱,要适时进行耕作。优良的土壤耕作 技术是利用合理的土壤耕作,保水保土,扩大土壤 蓄水“库容”,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 良好条件,提高作物产量。
1.2 代田法
代田法是由畎亩法发展而来的,形成于西 周至战国时期。特点是开沟起垄、沟垄相间, 沟垄逐年互换,耕耨结合。代田法总是在沟中 播种,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土地轮番利用与 休闲,代田法单位面积产量常常要超过平作田 数倍,起到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效果。
1.3 区田法
有以横着田块作“町”、横着町开沟、在沟中 播种为特点的带状“区田”和以田块中挖方形坑、坑 中播种为特点的方形“区田”两种形式,特点是只进 行区内深耕,区内作物等距点播,施肥、灌溉及中 耕除草都在区内进行,发挥区内土地的增产潜力, 是一种抗旱高产的栽培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西汉时期《汜胜之书》土壤耕作的原则:“凡耕 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对麦田的耕作蓄墒经验:“五月耕,六月再耕,七 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 中,发明了如畎亩法、代田法等耕作方法。
1.1 畎亩法
是黄土高原最早的一种抗旱、排涝耕作方法。 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有“上田弃亩、 下田弃畎”的垄作法,原则是“亩欲广以平,畎欲小 以深”,结构即今天的垄(亩)和沟(畎)组成,高 田在垄沟中播种,低洼地在垄上播种,起到保墒、 防涝、抗倒伏、抗旱的作用。
谢谢! 请指正!
2.建立与当地气候、地形、轮作种植制度和作 物种植特点相适应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实施 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土壤生物、物理、化学性质及 病虫草害变化;研究旱地农田全程覆盖保墒耕作 技术,推广夏闲期覆盖秋播冬小麦和冬闲期覆盖 春播玉米技术。
3.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试验范围,逐 步地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模式化和标准化,加 大成熟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力度。制定有利于保护 性耕作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提高农业生 产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程度、规模化程度,促 进保护性耕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西周以前实行轮荒制,主要通过轮荒恢复 地力,西周时已开始实行轮荒向休闲耕作制过 渡。汉代随着牛耕和铁犁的发明,开始进入传统 农业耕作法。自此,开始利用犁铧翻耕,利用 耙、耢进行深耕松土,利用耱耱平地面和耱碎土 块等方法,建立了“犁、耙、耱”三位一体的农业 耕作技术体系。
2.传统耕作法的优缺点
¾ 优点: 特点是精细耕作,通过犁、耙、耱等农
438
增产率 %
43.9 22.2 16.8 10.5
2.3双垄沟微集水种植技术
在垄上开两个播种沟,先播种后覆膜, 并保持两条播种沟原状,膜面仍保持凹状播 种沟和遍布播种沟的种植穴,形成膜面集 水、播种沟蓄水的微集水地形,集流增墒效 果明显,提高了降水有效性和利用效率。
表2:地膜玉米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结果
2.1双覆盖技术
小麦地膜覆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7.2%,增产幅 度15%以上,“地膜+秸秆”双覆盖技术比地膜覆盖增 产15%以上。秸秆覆盖培肥地力,玉米秸秆覆盖 二年后土壤有机质由10.5g/kg增至11.6g/kg,全 氮由0.825g/kg增至0.866g/kg,速效磷由 8.3mg/kg增至8.9mg/kg;速效钾由117.3mg/kg 增至125.8mg/kg。
三.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应用
黄土高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年降水量500-600mm,60%的降水分布在冬小麦收获后的夏 休闲期(7、8、9月),降水变率大,年季分布 不均。传统耕作技术的核心是“伏天深耕晒垡”, 休闲期降水60%左右蒸发损失,土壤水分蓄保率 仅30%~40%,致使产量波动幅度较大。
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现在进入了覆盖、集雨、 节灌及保护性耕作等多种先进栽培技术综合应用 阶段。实施区域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贯穿农 作物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了农机和农艺技术一整 套技术体系。应继续研究以下问题:
1. 研究机械化沟垄覆盖技术和化学保墒材料。 研究提高夏闲期降雨入渗和蓄保的土壤水库增容 技术,创造水资源相对富集的土壤水库。在夏闲 期、冬闲期采用不同覆盖材料进行覆盖,如采用 秸秆、地膜、乳化沥青、保水剂等覆盖保水材 料,提高农田土壤蓄水效率。
1.少耕免耕
免耕和少耕是对土壤耕作的次数和程度的管 理,以几年一次轮耕代替年年翻耕,以耙地、浅 松等表土耕作代替深层耕作,目的是秸秆残茬很 好地覆盖在地表,减少土壤水分损失。免耕的年 限一般3~5年耕作一次。打破犁底层,提高蓄水 保墒能力。
2.覆盖种植技术
覆盖种植技术包括地膜覆盖和作物秸秆 覆盖,现阶段推广地膜覆盖、留高茬、秸 秆覆盖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进行了地膜 覆盖和秸秆覆盖综合技术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郝明德 中 科 院 水 利 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 杨凌
一.研究背景
提纲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四.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一.研究背景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 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土壤耕作经验,形 成了丰富的耕作制度,也有朴素的保护性耕作技 术,是黄土高原古代耕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 在推广的“垄沟种植法”和“水平沟种植法”以及“丰 产沟”、“丰产坑”等覆盖耕作技术,是保护性耕作 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3.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
由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转变为保护性耕作的 生产方式,推动了传统农耕制度的变革,从根本 上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的习惯和观念,引发了作 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的变化,在深层次上引发 农业的生产制度的新变化。
4.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满足区域环境 保护和发展生产的双重需求
在继承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经验的基础 上,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建立一整套因地制 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化中发挥保护性耕作的作用.
种植方式
双垄沟种植 140㎝宽膜种植
膜侧种植 地膜种植
四年平均 水分利用效率 (㎏/hm2) (kg/hm2·mm)
10370 9991 9033 8791
26.9 25.2 24.3 23.1
2.3果园覆盖技术
采用秸秆、生草和地膜覆盖,0cm-60cm水分 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3.1%、5.0%和32.1%,起 到显著保墒作用。秸秆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 含量,地膜覆盖对果园水分影响明显,三叶草覆 盖果园土壤水分变化较小。
2.2全程覆盖技术
解决了黄土高原旱作全年水分的蓄保问题,增产效果明显
表1:不同覆盖方式小麦产量变化
处理
对照 地膜全程全覆盖 地膜休闲期全覆盖 秸秆全程全覆盖
三年平均 kg/hm2 4155 5980.5 5074.5 4854
增产量 kg/hm2
1825.5 919.5 699
秸秆休闲期覆盖
4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