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合集下载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该地区的沟谷植被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组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该区域具有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特征,沟谷纵横交错,植被类型多样。

2. 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沟谷植被的分布、组成及生长状况等数据。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植物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了解其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区域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等信息。

三、沟谷植被的组成与分布1. 植被组成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组成。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丰富,如蒿类、禾本科植物等;灌木主要有沙棘、酸枣等;乔木则以侧柏、油松等为主。

2. 分布特征沟谷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沟谷底部,由于土壤肥沃,植被覆盖度较高,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在沟坡上,由于土壤贫瘠,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以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在山顶和山脊等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为恶劣,植被稀少。

四、环境因素对沟谷植被的影响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沟谷植被的分布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沟谷底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而在沟坡和山顶等地区,地形陡峭,土壤贫瘠,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沟谷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降雨量较少,这对植被的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该地区的植被具有一定的抗旱性,能够适应这种环境。

3. 土壤性质:土壤性质对沟谷植被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该区域的土壤主要为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态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米脂沟壑区为例

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态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米脂沟壑区为例

内容摘要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具有较高的分形维数,表明 这些地貌形态具有自相似性和尺度相关性。此外,我们还发现地貌形态的类型和 地形起伏也具有分形特征。
内容摘要
在空间尺度转换方面,我们分析了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地貌形态的分形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观 察和分析的尺度有关。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进行地貌形态研究时,应注意尺度 转换的影响。
三、基于分形地貌的城镇空间规划方法
针对米脂沟壑区的地理环境和城镇空间形态,我们提出以下规划方法: 1、尊重自然: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合 理利用资源。在保留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发挥其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 城镇建设。
三、基于分形地貌的城镇空间规划方法
2、整体规划:虽然城镇空间被分割为许多小的区域,但整体上应形成一个有 机协调的整体。通过加强各区域之间的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 整个城镇空间的品质和活力。
内容摘要
总之,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转换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和尺度依赖性,为相关领域的深 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以其复杂的地理环境 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 凸显,如土地利用矛盾、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旨在探 讨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内容摘要
应注重典型案例的总结与推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 设计方法。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为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提供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支持; 二是提高规划设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三是重视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将优秀案例进行总结 和推广,为其他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2020年第12期(总第396期)工程设计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空间优化设计研究韩真(陕西地建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自然村落以窑居形式居多,以该地区窑居院落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因现代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从而导致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及建构材料亟须更新,以一个典型窑居农房院落为例,给出相应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窑居;优化设计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自然形成的普通村庄其分布较为规整成带状或团状分布,沿台塬沟壑、道路、河流、水渠发展,常位于耕作区附近。

在黄土台塬的沟壑区及部分地势起伏地区农村农房多为以独立式窑洞和附属用房为主的窑居形式。

通过调研走访,选取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沟壑地形的澄城县作为研究对象,澄城县地处渭河河谷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段,境内沟塬相间,以塬为主。

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倾斜。

由于河流与山洪的长期冲刷,境内塬面起伏不平。

澄城北部沟坡地较多,很早以前,人们借埝、崖挖洞栖身,后来发展为土窑和砖窑,见表1。

1窑居院落空间格局现状及存在问题1.1窑居院落空间格局现状调研整体上看,前院后窑式窑居院落采用半围合结构,场地面宽偏大,在12m 左右,进深较小,在25m 左右。

场地内部最常见的组成形式是由门房、单侧的附属用房及院落最后的独立式窑洞组成,并围合形成院落空间,厕所设置在院落的一角,其布局如图1所示。

这种前院后窑的形式使得院落较为开阔,形成良好的视野,有利于通风、采光和院落排水。

窑居院落一般用砖石铺砌或黄土夯实地面,现代新建窑居院落则用水泥地面,以宅基地的范围、农房及周边环境来限定院落的大小。

由于该地区干旱缺水,基本每家都会在窑居院落中或大门前修筑水窖用来解决缺水停水的问题。

各类院落构成特征见表2,各类院落空间尺度见表3。

1.2窑居院落存在问题1.2.1农房空间形式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当代农民生活水平需要,如农房厨、卫空间与居住空间分离,过大的平面与立面尺度不利于农房的绿色节能。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也在不断研究,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一、前言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

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

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

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

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

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 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

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

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

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

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

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

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

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模型研究
的开题报告
【摘要】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70%以上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自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侵蚀产沙机理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对
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和
野外取样,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探究黄土丘陵沟壑
区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模型,为黄土高
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研究内容】
1. 实地调查和采集样品,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坡度等因素对侵蚀产
沙的影响;
2.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究黄土丘陵沟
壑区的侵蚀产沙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效应;
3.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和遥感数据,探究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
沙的主要因素,并建立相关的模型;
4. 对比不同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

【预期结果】
1. 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的分布规律和空间
效应;
2. 确定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对应的预
测模型;
3. 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黄明华;王恬;朱亚男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6(032)003
【摘要】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受到特殊自然环境和特定城市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空间扩展存在很大的被动性,一般沿川道伸展成为狭长的带形.文章以子长县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县城带状空间形态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对县城及其周边进行大面积、全覆盖的用地分析与选择,最终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环状布局形态.文章认为这样的形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能够缓解和规避带状形态在资源消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上的局限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总页数】6页(P114-119)
【作者】黄明华;王恬;朱亚男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刘玲玲;任云英
2.2000年来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J], 刘玲玲;任云英
3.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增长分析 [J], 张沛;程芳欣;田涛
4.基于本土营造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以甘肃省灵台县为例 [J], 刘玲玲;任云英
5.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J], 赵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2024年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沟谷植被作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研究,对于指导当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地势起伏较大,沟壑纵横。

该地区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降水较少且分布不均。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该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严重。

三、沟谷植被类型与特点根据调查和观察,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主要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种类型。

自然植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如蒿类、菊科等,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

人工植被则主要包括农田作物、防护林等。

四、沟谷植被现状分析(一)植被覆盖度该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分布不均。

在沟谷底部和坡度较缓的地带,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而在陡坡和沟壑边缘地带,植被覆盖度较低,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二)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

主要植物种类较少,且多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和乔木类植物较少。

此外,部分地区存在退化现象,部分植被生长受阻。

五、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策略针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现状,提出以下恢复与建设策略:(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措施,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二)增加植被多样性引进适应性强、抗旱性好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恢复自然植被。

(四)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六、结论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研究对于指导当地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区域发展受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一直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选择从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角度入手,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进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科学选址、适宜布局等方式,提高农村聚落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研究成果可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启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包括规划设计不合理、选址不当、布局拥挤杂乱等问题。

2. 探讨规划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3. 研究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综合分析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可行性。

4. 利用GIS技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讨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掌握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规划建设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2. 实地调查法:走访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区的农村聚落,对其已有的规划设计进行考察和分析,了解农村聚落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学分析法:对规划设计进行成本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探索建设成本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4. GIS技术:利用GIS技术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评估,探究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本研究将在以下时间内按以下计划进行:时间节点计划工作第一周文献调研和整理第二周实地调查和分析第三周规划设计建议撰写第四周经济分析和GIS可视化分析第五周论文撰写第六周论文修改和完善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具备以下成果:1. 了解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规划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 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包括选址原则、布局方案、绿地设置等。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空间结构探索——以延安为例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空间结构探索——以延安为例的开题报告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空间结构探索——以延安为例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空间结构也受到了限制。

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扶贫工作的政策不断推进,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城市空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因此,对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深入探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以延安市为例,通过分析其城市发展历程、空间结构模式和特点,探索其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和优化路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概述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探究其城市化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特点分析:通过对延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其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和特点,并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机制。

3.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和优化路径探索:在深入分析延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其城市化发展趋势和规划目标,探索其城市空间优化路径和可行性方案,并提出建议和措施。

方法上,本文将运用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统计数据等材料的分析和对相关地理信息的收集与整合,以及对城市规划政策的解读和分析等手段,来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达到论题的研究目标。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深入掌握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2.探索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特点,对于理解其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掌握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对延安市的实证研究,得出其城市空间优化路径和可行性方案,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黄土高原是中国的特殊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质特征给沟壑区的人居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

在长期以来的发展过程中,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人居环境普遍存在着生态破坏、土壤侵蚀、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健康。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的研究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多为起伏的沟壑,土壤质地特殊,水资源稀缺,气候干旱。

因此,在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土壤保护与改良、水资源调控和节约利用、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等关键问题。

例如,可以促进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梯田和林草分离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在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中,需要考虑灵活性和适应性。

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貌特点不规则,除了基本的居住区和农田外,还需要有合理的交通布局和水资源调配等设施。

因此,在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中,应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和地形地貌特点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并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黄土高原沟壑区的人居环境生态化还需要注重社会参与。

只有让当地居民参与到规划设计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并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同时,科学、透明、公正的评估和监测机制也是保障人居环境生态化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评估和监测的基础上,才能及时调整规划设计方案,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的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当地的地理、地质、气候等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理论和规划方案,可以在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注重社会参与和科学监测也是实现人居环境生态化的重要手段。

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拓展研究

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拓展研究

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拓展研究
唐相龙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由于地形结构的纵向延伸,城镇横向发展空间受限,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城镇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寻找一条拓展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的可持续之路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构想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小城镇的两侧山坡之上,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在如今黄土高原传统窑居迅速退化的背景下,建设新型覆土窑洞并与现代城镇完美共生,既达到了保护窑洞民居、塑造城镇特色的目的,又实现了黄土高原传统建筑"文脉"的延续和沟谷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5页(P26-29,44)
【作者】唐相龙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快速城市化下我国中西部河谷型小城镇用地空间的拓展研究——以陕西省神木县为例 [J], 薛冠宇
2.快速城市化下我国中西部河谷型小城镇用地空间的拓展研究——以陕西省神木县
为例 [J], 薛冠宇
3.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刘玲玲;任云英
4.2000年来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J], 刘玲玲;任云英
5.黄土高原沟谷型滑坡整治研究——以延安市子长县阎家沟滑坡为例 [J], 张茂省;韩乾隆;黄玉华;胡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

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引言:黄土地区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地质特征之一。

黄土地区的地形多为丘陵沟壑,由于其松散、多孔的物理特性,使得高填方建设场地的变形和稳定性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的研究,探索其变形与稳定性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措施。

一、黄土丘陵沟壑区特征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多变,坡度大,沟壑众多,形成了复杂的坡沟地貌。

黄土层一般较深厚,由于其松散,湿润时黏性较大,干燥时容易开裂。

同时,黄土中的含水量、颗粒分布等因素也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影响。

二、高填方建设场地的变形问题由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较陡,工程建设常需要进行高填方处理。

然而,填方过程中容易造成沟壑区域地表的改变,出现坍塌、塌陷和滑坡等不稳定问题。

这也是该地区工程建设常见的难题。

1. 坍塌问题黄土松散,填方后受到较大的荷载作用,易出现坍塌现象。

坍塌的原因主要是填方土体内部的产生变形和破坏。

2. 塌陷问题填方土体中的黄土含水量高,长期受水分作用,易引起土体的凝聚沉降,导致填方体积缩小,产生塌陷现象。

3. 滑坡问题黄土层受压过程中,由于其持水和透水性能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土体滑动。

特别是在雨季,地下水位上升,黄土容易发生滑坡。

三、高填方建设场地的稳定性探索为了解决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

1. 坡度控制在选址时尽量选择坡度较小的地区进行填方工程,特别是在较陡的坡度上要进行坡护或加固处理。

2. 均质填方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填方土体的均质性,尽量避免黄土和砂砾等杂质的混杂。

3. 排水处理由于黄土吸湿易软化和干燥易开裂,建议在填方后进行排水处理,以减少黄土层内的水分敏感性。

4. 加固措施对于较陡的填方坡面,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设护坡板、挡土墙等,以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四、案例分析以某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高填方建设为例,进行变形与稳定性研究。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范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研究》篇一一、引言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沟谷植被作为该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沟谷植被的种类、结构、分布及演替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文以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沟谷植被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实地调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沟谷植被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植被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

3. 样品采集与分析: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集沟谷植被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分析。

三、沟谷植被的种类与结构(一)植被种类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丰富,包括蒿草、狗尾草、蒲公英等;灌木和乔木主要以沙棘、柠条、油松等为主。

(二)植被结构沟谷植被的结构复杂,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多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四、沟谷植被的分布与演替规律(一)分布规律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谷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植被在沟谷底部较为丰富,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二)演替规律沟谷植被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植被通过竞争和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

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开垦等会导致植被破坏和退化,影响植被的演替过程。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植被的深入研究,我们了解了该地区植被的种类、结构、分布及演替规律。

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现状调查与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陕西榆林罗硷村为例

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现状调查与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陕西榆林罗硷村为例

2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22域特色。

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各界学者也愈加聚焦于乡村发展,这极大地推进了传统村落及村落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中国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构建的重要内容[1],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环境一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殊性的村落现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2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文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传统村落现状为调研对象,确定调研思路、方法及内容。

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榆林罗硷村为具体调研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会议访谈法、定性资料整理和分析法等方法。

(1)实地调查法:通过对调研对象的实地走访考察,勘测村落现状,为此研究提供实践资料。

(2)会议访谈法:以口头提问的方式对当地村民代表进行访谈,对村落现状问题信息进行笔录收集,为后续村落的更新与保护提供思路。

(3)定性资料整理和分析法:对实地调查和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以分析归纳、论证演绎等方式进行资料分析。

2罗硷村村落现状2.1自然历史环境2.1.1地理环境通过资料整理归纳,对罗硷村的自然历史环境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并得出其地理环境特征。

罗硷村位于榆林市南部古塔镇,距离榆林市中心城区20 km,距古塔镇镇政府9.4 km 处,罗硷村现有一条三级公路,向北连接G210至榆林中心城区,向南连接G210至鱼河镇。

村摘要 文章运用实地调查法、会议访谈法、定性资料整理和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榆林罗硷村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探究村落自然历史环境、空间形态特征、传统建筑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现状发展条件,从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保护并延续建筑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保护相结合三个维度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统村落;窑洞建筑;更新策略;罗硷村中图分类号 TU982.29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模式研究(2021J027)DOI 10.19892/ki.csjz.2023.22.06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field survey method, interview methodand qualitative data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uojian Village in Yulin, the fifth batch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Then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village. It proposes a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eserving and continuing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combining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material culture.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kiln architecture; renewal strategy; Luojian village1引言1.1选题背景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梁峁起伏,是我国地形、地貌最奇特的区域,其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承载了该区域特有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作者简介:王雨萌(1997—),女。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设计探索——以延安市大砭沟-西沟片区为例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设计探索——以延安市大砭沟-西沟片区为例

规划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设计探索----以延安市大眨沟-西沟片区为例■邓逢雪吴欣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如不能有效参考城市设计进行建设,建设后的预期效果相比平原区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本方案作为城市设计导引,将“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控制”结合,以“问题一策略一关键要素控制”模式,在对详规方案细化落实的同时,对影响城市设计建设实施后城市整体风貌效果的关键要素采取控制,避免城市设计与实施之间效果差距较大的问题。

本文在策略和关键要素控制中的对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的设计思考,也为更多此类地形地貌的城市导引规划提供参考。

一、大碇沟-西沟片区城市设计目标大眨沟-西沟片区,北与延安革命纪念馆、清凉山隔延河相望,东依凤凰山,西临大眨沟山体公园,西大路、文化沟路及西环路贯穿规划区,与北大街等城市干道相连,位于《延安市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老城核心区范围,是延安市开展“城市双修”工作的重点区域。

《延安市大眨沟-西沟片区城市设计导引》旨在落实延安市“城市双修"工作要求,改善大眨沟-西沟片区人居环境,完善片区功能,提升片区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细化《延安市大眨沟-西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区基于规划区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联系便利,周边分布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及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延安市大眨沟-西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该片区定位为延安市中心城区山地风貌生态宜居生活区。

基于此,本方案提出"两区五点,双轴串联”的城市景观构架,即两个风貌分区、五大景观节点、两条景观轴线。

这一结构将片区的自然特征、现代景象、历史人文风貌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诠释了“山野原生+都市秩序”的城市设计目标。

二、大眨沟-西沟片区现状存在的问题(一)道路体系混杂,出行停车困难规划区内已初步形成“城市支路-组团级道路”两级道路体系。

城市支路指规划区与城市主干道相连的主要道路,组团级道路与城市支路相连。

道路均存在狭窄、坡度较大、硬化不足、断头路多、地上停车位紧缺,普遍无地下停车场等问题,机动车通行和停车困难;(二)片区活力缺失,公服体系涣散规划区内人群收入来源以房屋租赁、外出务工等为主,且现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汽车修理与维护等为主。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刘玲玲;任云英【摘要】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地貌复杂,小城镇空间分布受到极大影响.通过实地调研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及其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小城镇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400m、坡度0°~5°的区域,即较完整塬面或河川川道区域;城镇空间分布趋水性及交通指向性特征明显;城镇多分布在中南部塬区及沟壑区,西北部及东部丘陵区城镇分布较少,呈南密北疏趋势;结合地形地貌,提出台塬型、川道型、山地型等三种城镇空间形态.针对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提出该地区各小城镇形成"小城镇群",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发展,并提出自然、社会、经济适应小城镇生态基质导向下的城镇空间有机生长的地域适应性发展模式的设想.%Complex terrain and landform infl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towns in the Longdong Gully Region of Loess Plateau. We analyz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towns,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of GIS. The result shows as follows: small tow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n altitude of 1100~1400m, slope of 0 °~5 °, the area is the relatively complete loess tableland or the valley and plain regions. River directivity and traffic directivity are mai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mall towns. Most of the small towns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the northern area is less. Based on the terrain and physiognomy, we put forward three kinds of urban spatial form, which is flatland type, corridor valley type, and valley type. Aimed 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 put forward ideasabout the group of small towns and the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space development pattern.【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形态特征;GIS【作者】刘玲玲;任云英【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1 背景介绍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素有甘肃“粮仓”之称。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

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

第31卷第2期2024年4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1,N o .2A pr .,2024收稿日期:2023-04-03 修回日期:2023-04-20资助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我国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动态变化 (C A F Y B B 2020Z B 008) 第一作者:侯会延(1972 ),女,陕西洛川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造林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㊂E -m a i l :962840009@q q.c o m 通信作者:贾宝全(1963 ),男,陕西洛川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景观生态研究㊂E -m a i l :j i a b a o qu a n 2006@163.c o m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4.02.006.侯会延,李彤,贾宝全,等.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24,31(2):321-330.H o uH u i y a n ,L iT o n g ,J i aB a o q u a n ,e t a l .A n a l y s i s o n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i n t h eH i g h l a n d a n dR a v i n eR e g i o n o f t h eL o e s s P l a t e a u [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31(2):321-330.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侯会延1,李彤2,贾宝全2,张秋梦2,房有鑫2(1.洛川县林业局,陕西洛川727400;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北京100091)摘 要:[目的]揭示基础生态用地与生产性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现实条件下生态用地的时空格局变化,为探索果业生产在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提供支撑㊂[方法]利用国土二调和三调数据,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统计学视角,对洛川县生态用地数量变化㊁转移过程㊁空间冷热点进行了分析㊂[结果](1)2009 2019年,洛川县生态用地总量增加了4703.87h m 2,其中林地和果园增加面积最大,分别为23103.4,9025.31h m 2㊂(2)全县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达108583.1h m 2,其中北部的低峁丘陵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林地为主,其面积占比达到了90.04%㊂中部塬区与南部残塬沟壑区稳定性生态用地以生产性生态用地类型为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各区域稳定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4.35%,45.7%㊂(3)生态用地占比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09年和2019年两个年度基础性生态用地的聚集度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生产性生态用地的空间聚集格局变化较大,其高 高聚集区和低 低聚集区分别增加了6079.64,10792.11h m 2,统计不显著区域减少了18309.15h m 2㊂(4)以园地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变化直接促进了整个县域生态用地格局的变化,其中高 高聚集区和低 低聚集区分别减少了18262.62,8373.14h m 2,统计不显著区域增加了27725.61h m2,并显著提高了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对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㊂[结论]洛川县以果园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对该区生态用地稳定性影响较大,未来应加强果业生产对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生态研究㊂关键词: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空间统计学;黄土高原;洛川县中图分类号:P 964;Q 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4)02-0321-10A n a l y s i s o n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o f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i n t h e H i g h l a n da n dR a v i n eR e gi o no f 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 -T a k i n g 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 a sA nE x a m pl e H o uH u i y a n 1,L iT o n g 2,J i aB a o q u a n 2,Z h a n g Q i u m e n g 2,F a n g Yo u x i n 2(1.F o r e s t r y B u r e a uo f 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 ,L u o c h u a n ,S h a a n x i 727400,C h i n a ;2.N a t i o n a lF o r e s t r y an dG r a s s l a n d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r e eB r e e d i n g 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 /N a t i o n a lF o r e s t r y a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o f U r b a nF o r e s t r y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s t r y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B e i j i n g 10009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a i m so f t h i s s t u d y a r e t or e v e a l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p a t t e r nc h a n g e so f e c o l o gi c a l l a n d t h a t a r i s e f r o m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b a s i c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a n d p r o d u c t i v e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a n dt o p r o v i d e t h e s u p p o r t f o r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p r a c t i c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f r u i t p r o d u c t i o n t o t h e a r e aw i t h l i m i t e d f o r e s t r e s o u r c e s .[M e t h o d s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 a n g e s ,t r a n s f e r p r o c e s s e s ,a n ds p a t i a l h o t a n dc o l ds po t s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w e r e a n a l y z e db y u s i n g d a t a f r o mt h e s e c o n da n d t h i r d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s u r v e y.[R e s u l t s ]T h et o t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i n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 i n c r e a s e db y4703.87h m2b e t w e e n2009a n d2019,w i t h f o r e s t l a n d a n do r c h a r d l a n dh a v i n g t h em o s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g a i n s o f23103.4h m2a n d9025.31h m2,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d d i t i o n-a l l y,t h e c o u n t y'ss t a b l e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a r e ar e a c h e du p t o108583.1h m2,w i t h w o o d l a n dc o m p r i s i n g t h e m a i n s t a b l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i n t h en o r t h e r n l o wh i l l y a r e a,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90.04%o f t h e r e g i o n.T h e c e n t r a l a n d s o u t h e r n t a b l e l a n d s c o n t a i n e d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s t a b l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w i t h p r o d u c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44.35%a n d45.7%o f t h e t o t a l s t a b l e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w a s a n a l y z e db y u s i n g l o c a l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v e a l i n g t h a t t h e a g g r e g a t i o n p a t t e r no f b a s i c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r e m a i n e d c o n s i s t e n t b e t w e e n2009a n d2019.H o w e v e r,t h e s p a t i a l a g g r e g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o f p r o d u c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c h a n g e dc o n s i d e r a b l y d u r i n g t h i s p e r i o d.S p e c i f i c a l l y,t h eh i g h-h i g ha g g r e g a t i o n a r e a a n d l o w-l o wa g g r e g a t i o na r e a i n c r e a s e db y6079.64h m2a n d10792.11h m2,r e s p e c t i v e l y,w h i l e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a r e a d e c r e a s e db y18309.15h m2.T h e c h a n g e i n p r o d u c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p r i m a r i l y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g a r d e n l 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i m p a c t e dt h ec o u n t y's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p a t t e r n.T h i sc h a n g e l e dt o t h e d e c r e a s e i n t h e h i g h-h i g h a n d l o w-l o wa g g r e g a t i o na r e a sb y18262.62h m2a n d8373.14h m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t h e i n c r e a s e i n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i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a r e ab y27725.61h m2.N o t a b l y,t h e i m p r o v e d i n c o m e l e v e l o f r u r a l f a r m e r s a n d p l a y e d a c r u c i a l r o l e i n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r e g i o n a l e n v i r o n-m e n t.[C o n c l u s i o n s]T h e p r o d u c t i v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 o r c h a r d s h a da g r e a t i m p a c t o n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i n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a n 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o n f r u i t p r o d u c t i o n i na r e a sw i t h l i m i t e d f o r e s t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s h o u l db e s t r e n g t h e n e d i n t h e f u t u r e.K e y w o r d s: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s p a t i a l p a t t e r n;s p a t i a l s t a t i s t i c s;L o e s sP l a t e a u;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生态用地是以发挥生态功能或生态效应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1]㊂生态用地既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最重要的物质基础[2],其数量多寡㊁质量高低与时空稳定性更是衡量区域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3],对于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维护生态平衡㊁保障国土生态安全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4]㊂目前,随着以 三区三线 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全面开展,生态用地的实践指导意义更为突出[5]㊂由于生态用地跨越了生态学㊁地理学㊁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不同学科,并在理论到实践之间建立了重要的联系,因此,其作为科学概念,自2004年一经提出便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6-7],并迅即成为了国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议题与热点[8-9]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用地概念内涵与分类[10]㊁生态用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11]㊁生态用地时空景观格局与优化[12]㊁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及其优化等方面[13],近年来随着国家空间规划的逐步实施,生态用地研究也逐渐转到了 三生 空间领域[5,14]㊂总体来看,随着生态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生态用地总体呈现了外延不断扩大㊁分类实践逐步深入的趋势,并从最开始仅限于西北干旱绿洲区的脆弱环境[6],慢慢渗透深入到不同的重点生态功能区[15],再逐步深入到城市生态用地[16]㊁区域生态用地[9]㊁乡村生态用地[17]㊁ 三生 空间与生态红线等范畴[14],随着其内涵的丰富与外延的扩大,生态用地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实践指导意义也越来越强;其次,就研究数据支撑现状来看,其正从中尺度的l a n d s a tT M数据产品逐步深入到高分影像数据[18],随着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基础的 一张图 的逐步实施,将对未来的生态用地研究提供更为详尽而扎实的数据支撑;第三,从研究的空间尺度来看,过去的相关研究大多以县域及其以上的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研究单元,因而研究结果的趋势性较强,但针对某一更小的空间单元时,在针对性与实践指导性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第四,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除了相关的生态用地变化模拟研究具有较强的空间可视性展示效果外,绝大多数的研究工作对于时空异质性的把握还不够充分,因此相关成果对区域生态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方面则相对不足;第五,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林地㊁草地㊁湿地㊁城市绿地等土地利用类型,而对于生产性生态用地等其他生态用地地类,目前也还仅仅停留在生态用地类型分类上,缺乏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 非农化 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 2020 2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 非粮化 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 2020 44号)的发22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布与实施,对于一些果业生产专业区域而言,这一缺陷构成的学术理论短板与实践脱节问题也愈发突出㊂为此,我们选择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 一县一业 示范县 洛川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ʒ10000国土资源数据支撑,从空间格局的视角,以村级行政单元为基础,对其2009 2019年10a间的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以探索果业生产对于林地资源有限区域的现实生态意义,进而为生态用地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洛川县地处陕西省中部㊁黄土高原南部,位于东经109ʎ18'14ᵡ 109ʎ45'47ᵡ和北纬35ʎ26'29ᵡ 36ʎ04' 12ᵡ,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㊁土层最厚的塬区,县域总面积1793.12k m2㊂境内塬面平均海拔1100m,黄土层厚80~140m,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是黄土低峁丘陵区,中部是黄土台塬区,南部为黄土残塬沟壑区(图1)㊂全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9ħ,昼夜温差12.8ħ,年降雨量592.6 mm,年均日照2525h㊂由于塬面平坦㊁土地宽广㊁雨热同季㊁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长期以来便拥有 陕北粮仓 和 苹果之乡 的美誉㊂洛川属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处黑垆土地带,区域内共分9个土类,11个亚类,22个土属,59个土种;其中黄土性土分布最广,占总土地面积的48.23%;其次为黑垆土,占总土地面积的23.16%;第三是灰褐土,占总土地面积的21.51%;第四是红土,占总土地面积的5.23%㊂洛川县现辖7镇1乡1个街道办(图1),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21.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8ɢ,人口密度约为121人/k m2㊂2019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43.8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49元㊂1.2生态用地分类与研究数据生态用地分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议题,受研究视角㊁研究尺度㊁关注焦点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目前分别提出了区域[3,6-7]㊁城市等[9]不同空间实体的生态用地分类,另外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土地管理角度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案[8],这些研究工作对于生态用地的拓展和深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㊂然而,面对目前最为急迫的国土空间规划实际需求,这些方案因其包容性差的缺陷总难以给人以满意的效果,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包容性生态用地分类,便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工作任务,G u o等[10]提出的服务于生态红线实施的㊁基于管理导向的生态用地分类系统,因其与现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衔接的有效与实践应用的多尺度性,而成为目前包容性最高的分类体系[10]㊂在本项研究中,考虑到洛川县作为全国 苹果生产专业县 ,苹果种植总面积已达到35333h m2,覆盖了82%的耕地和95%以上农户,苹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95%以上,以及果园平均寿命30a具有远高于耕地的生态与环境效益的客观事实,在分析生产性生态用地时,我们只考虑了园地,而未将该区域仅种植1a生农作物的耕地纳入生态用地的考虑视角㊂研究数据为洛川县自然资源局提供的第二次(2009年)和第三次(2019年)国土资源调查1ʒ10000矢量数据㊂原数据共包含湿地㊁耕地㊁园地㊁林地㊁草地㊁商业服务用地㊁工矿用地㊁住宅用地㊁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㊁特殊用地㊁交通运输用地㊁水域与水利设施用地㊁其他用地共13个一级地类与64个二级地类㊂考虑到本文主要是探究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变化,为了简化土地类型数量,我们将土地分类共合并为耕地㊁园地㊁草地㊁林地㊁建设用地和水体6大类,其中生态用地包括林地㊁草地㊁水体和园地4类㊂注:基于标准地图服务系统下载的审图号G S(2022)187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未做修改,下图同㊂图1洛川县卫星影像与地貌区划F i g.1T Mi m a g i n e a n d l a n d f o r md i v i s i o no fL u o c h u a n c o u n t y1.3研究方法1.3.1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景观的稳定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研究议题之一[19],目前的景观稳定性概念大多借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20],尚没有一个可为学界普遍接受的㊁内涵与外延均很明确的概念㊂我们认为,景观的稳定性应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323第2期侯会延等: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不同景观要素在时间尺度上保持其本质属性不变的特性,这些属性不随时间变化的生态用地组合可称之为稳定性生态用地㊂从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稳定性可以用一定区域内各类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随时间保持不变的比例来衡量[21-23]㊂为此,借用转移概率矩阵方法的结果,我们认为生态用地空间稳定性就是指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之间,生态用地在区域空间内保持其地类属性不变的特征㊂我们尝试提出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作为定量刻画生态用地空间稳定性的参考工具,具体的计算方法分别为:P S I=ðn i=1A iAˑ100%(1)式中:P S I为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A i为在研究的时间段内研究区域中生态用地覆盖i类型保持覆盖性质不变的面积,这里i分别代表林地㊁草地㊁水体和果园;A为研究区域内各类土地覆盖的面积总和,研究区域可以使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划单元,也可以是不同尺度的地理网格单元,文中为行政村的总面积;n为土地覆盖类型的总数㊂就同一区域的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区域同一时间段的比较而言,P S I值越大,表明区域生态稳定度性越高;反之,稳定度则越低㊂1.3.2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研究某一区域属性时空格局演进的常用方法,通常采用M o r a n指数来进行测度,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两部分[24]㊂所有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均借助A r c G I S10.8软件平台,利用其空间统计模块的相关工具实现㊂2结果与分析2.1生态用地变化过程2.1.1生态用地总体变化过程就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而言(图2),在基础生态用地中,林地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低峁丘陵区,该区域仅靠黄龙县的黄龙山林区,也是洛川县惟一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区,另外在一些黄土川道也有零星分布;草地主要分布于黄土川道的河流上游以及沟道两侧梁卯的海拔较高部位,由于地形分割严重,均呈小片分布;水域呈线状与分散的块状散布于县域各处,其中以西部边界的洛河河道和东部边界区域的拓家河水库㊁石堡川水库最为出名㊂而生产性生态用地的果园,则全部分布于县境内的黄土塬梁等相对平坦宽厚的地形部位,并成为农村居民点的景观基质㊂图2洛川县2009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现状F i g.2L a n du s em a p o f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 i n2009a n d2019 2009年㊁2019年洛川县土地利用数据变化情况表明(表1),在过去的10a间,基础生态用地总体减少了4321.45h m2,其中草地减少规模为27566.65h m2,而林地和水体则分别增加了23103.4,141.8h m2;生产性生态用地总体上增加了2948.06h m2,其中耕地和果园面积分别减少和增加了6077.25,9025.31h m2;非生态用地的建设用地增加了1373.38h m2㊂表1洛川县2009年、2019年土地利用总体变化T a b l e1O v e r a l l c h a n g e o f l a n du s e i n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 i n1999a n d2019地类2009年面积/h m2占比/%2019年面积/h m2占比/%增(+)减(-)面积/h m2占比/%基础生态用地林地68218.7738.0491322.1850.9323103.4012.88草地47895.9626.7120329.3111.34-27566.65-15.37水体955.310.531097.110.61141.800.08小计117070.0465.28112748.6062.88-4321.45-2.41生产性生态用地耕地19507.3910.8813430.147.49-6077.25-3.39果园36104.0120.1345129.3225.179025.315.03小计55611.4031.0158559.4632.662948.061.64非生态用地建设用地6631.483.708004.864.461373.380.77 42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从其内部变化过程来看(表2),10a 变化间隔期间,生态用地中以林地和园地最为稳定,其空间上保持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达到了89.07%,87.91%,以草地最不稳定,其保持不变的面积比例只有31.97%㊂从变化去向来看,2009年林地中分别只有6.34%,2.29%的面积分别转换成草地和耕地,而同期的园地中分别只有2.75%,4.95%,3.51%的面积转换为了林地㊁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的稳定性也很差,保持不变的面积比例只有34.5%,转移去向主要为园地㊁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概率分别达到53.7%,7.45%,3.49%;建设用地的稳定性极高,保持不变的面积比例达到了82.19%,其主要的转出方向为园地㊁林地和耕地,转移概率分别为8.3%,3.91%,3.45%㊂表2 洛川县2009年、2019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概率矩阵T a b l e 2 P r o b a b i l i t y m a t r i x o f l a n du s e t y pe t r a n s i t i o n i n 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i n2009a n d 2019地类林地草地水体园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89.076.430.181.572.290.45草地57.8731.970.432.696.380.67水体14.2910.2765.970.967.151.36果园2.750.940.0587.914.953.41耕地7.450.320.5553.7034.503.49建设用地3.911.990.158.303.4582.192.1.2 稳定性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 从稳定性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来看(图3),林地稳定性斑块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低峁丘陵区;水体的稳定性斑块较少,集中在中部塬区,另在残塬沟壑区有少量分布;草地的稳定性斑块主要分布在中部塬区和南部的残塬沟壑区;而园地的稳定性斑块则具有与草地相同的分布格局㊂图3 稳定性斑块类型与不稳定性斑块的转出类型空间分布图F i g .3 S pa t i a l d i s t r ib u t i o no f s t a b l e p a tc h t y p e s a n du n s t a b l e p a t c ho u t -t y pe s 从数量来看,全县生态用地稳定性斑块总面积108583.1h m 2(表3),其中以低峁丘陵区稳定性生态用地的面积最大,达到了45587.27h m 2,其内部林地稳定性斑块的面积又占到了整个稳定性生态用地斑块面积的90.04%;其次为中部塬区,该区域稳定性生态用地总面积42522.31h m 2,这其中又以稳定性园地所占比例最大,其占该区域稳定性生态用地的比例达44.35%,草地稳定性斑块面积占该区域的面积比例为22.36%;在残塬沟壑区,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占该区域面积的47.84%,其中园地稳定性面积占该区域稳定性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5.7%,草地稳定性斑块面积占稳定性生态用地的面积比例也达到了24.4%㊂表3 洛川县2009-2019年稳定性生态用地统计T a b l e 3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s t a b l e 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a r e a i n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f r o m1999t o 2019区域园地/h m2草地/h m2林地/h m2水体/h m2合计/h m 2园地占稳定性生态用地比例/%低峁丘陵区3612.10806.1441071.8497.1945587.277.92中部塬区18857.999506.4313877.16280.7342522.3144.35残塬沟壑区9355.494995.665870.20252.1820473.5245.70全县合计31825.5815308.2360819.20630.10108583.1029.312.1.3 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总体变化 根据公式(1)计算的全县与不同生态区的稳定性指数结果显示(图4),以园地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对全县及各生态区域均有较大的影响,其对生态稳定性指数的影响幅度在6%~23.5%(图4)㊂在不包括园地的前提下,全县的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为42.81%,低峁丘陵区㊁中部塬区和残塬沟壑区分别为74.44%,29.53%,25.98%,这与全县天然植被的分布格局非常一致;如果将稳定性园地考虑在内,则全县的生态稳定性指数达到60.56%,低峁丘陵区㊁中部塬区和残塬沟壑区则分别达到了80.85%,53.07%,47.84%,分别增加6.41%,23.53%,25.98%㊂2.2 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分析2.2.1 生态用地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依托A r c G I S523第2期 侯会延等: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平台,以2009年㊁2019年两个时段的村域生态用地占比为基础,在明确最佳空间邻域距离(8607m)条件下的不同类型生态用地M o r a n's I指数表明,全县两个时段的生态用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表4)㊂图4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F i g.4E c o l o g i c a l l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i nd i f e r e n t r e g i o n s表42009年㊁2019年生态用地的全局统计T a b l e4G l o b a l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t a t i s t i c s(M o r a n's I)b e t w e e n2009a n d2019p e r i o d时间生态用地类型莫兰指数Z值得分p值聚集模式2009年基础生态用地0.1511977.259710.000000聚集园地0.2088469.9145940.000000聚集合计0.2598812.5766440.000000聚集2019年基础生态用地0.14536.9855060.000000聚集园地0.26115712.3499540.000000聚集合计0.35948217.88290.000000聚集注:在0.01置信水平下,各时段M o r a n's I指数的Z值得分均大于临界值2.58,符合显著性水平检验要求㊂生态用地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图5),刚性生态用地的空间聚类格局在2009年和2019年间在全县尺度与分区域尺度上均未有显著变化,高 高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低峁丘陵区及其与中部塬区的交界地带,低 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塬区中央以及残塬沟壑区㊂与基础生态用地的聚类格局不同,园地在2009年㊁2019年间发生的变化较大,且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中部塬区与残塬沟壑区,其中中部塬区低 低聚类区有所扩大,而高 高聚类区明显缩小,但在残塬沟壑区,2019年与2009年相比,随着低 低聚类区和高 低聚类区完全消失,新出现了大范围的高 高聚类区与小范围的低 高聚类区域㊂正是由于园地的数量与时空变化,直接促进了全域生态用地尺度下聚集效应的空间变化,一方面中部塬区高 低㊁低 高和低 低聚类区域的范围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在残塬沟壑区低 低聚类区范围急速缩小与统计不显著区域快速扩张㊂从聚集类型统计结果看(表5),在2009 2019年时段内,只考虑基础生态用地格局的情境下,高 低和低 高聚集区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当将园地考虑在内时,则直接导致了高 低和低 高聚集区的增加变化,10a间分别增加了8373.14,2773.3h m2;统计不显著区域则从单纯的减小变化逆转为了空间增长;高 高值聚集区和低 低值聚集区也双双由纯基础生态用地在空间范围上的小幅增加逆转为了大幅减小,减小面积分别达18262.62,20609.42h m2,这一转变使得不同聚集类型在县域空间上更为均衡㊂图5洛川县生态用地局部聚集分析F i g.5L o c a l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o f e c o l o g i c a ll a n d i nL u o c h u a nC o u n t y2.2.2生态用地的空间热点分析研究区域不同生态用地类型的空间热冷点分析结果显示(表6,图6),就基础生态用地而言,2009年与2019年的空间热㊁冷点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冷点面积减少了4066.5 h m2,热点面积与统计不显著区域面积仅分别增加了1748.1,2318.6h m2;从园地视角来看,其冷热点空间格局变化很大,2009年时热点只集中分布在中部塬区,而冷点以5个大小不同的斑块散布在全县的3个区域中(图6B),到了2019年,热点区域迅速连片扩散至南部的残塬沟壑区(图6E),而冷点区域则集中分布在了北部的低峁丘陵区和中部塬区的西北部(图6B㊁图6E),其中北部低峁丘陵区空间分布及其空间构型变化不大,而中部塬区的西北部则围绕县城所在地的凤栖街道呈现明显扩大(图6E)㊂62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表5 不同时期生态用地空间聚集类型统计T a b l e 5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s p a t i a l a g g r e g a t i o n t y pe s i nd if f e r e n t t i m e s h m 2聚集类型2009年基础生态用地园地合计2019年基础生态用地园地合计增(+)减(-)基础生态用地园地合计高 高值聚集区42969.2623152.8761439.4143706.8729232.5143176.79737.606079.64-18262.62高 低值异值区19410.58844.564935.7519410.582295.5513308.880.001450.998373.14低 高值异值区189.1520537.211703.74189.1520523.624477.040.00-13.592773.30低 低值聚集区25441.4930562.0032194.1825810.3541354.1111584.76368.8610792.11-20609.42统计不显著区91302.42104216.2679039.8390195.9585907.11106765.44-1106.46-18309.1527725.61园地的存在及其空间分布也极大影响到全县的生态用地冷㊁热点空间格局(图6C ㊁图6F )㊂首先,将2009年横跨北部低峁丘陵区和中部塬区的热点区域,压缩到了2019年的中部塬区,从而将北区低峁丘陵区热点和统计不显著区域平分秋色的空间格局,改变成了以统计不显著区域占绝对优势的空间格局;其次,在中部塬区形成了以凤栖街道为中心的冷点区域,同时将南部残塬沟壑区以冷点区域占绝对优势的格局逆转成了以统计不显著区域占优势的格局,冷点区域被压缩到了县界南部和西部边缘地带㊂表6 不同时期生态用地热点类型统计T a b l e 6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s p a t i a l h o t t y pe s i nd if f e r e n t t i m e s h m 2热点类型2009年基础生态用地园地合计2019年基础生态用地园地合计增(+)减(-)基础生态用地园地合计冷点合计36701.2032600.3840191.3032634.6844543.8436042.88-4066.511943.5-4148.4热点合计43578.1030958.6355803.4845326.0742322.9625341.821748.111364.3-30461.7统计不显著区99033.60115753.8883318.12101352.1592446.10117928.202318.6-23307.834610.1图6 洛川县生态用地热点分析F i g .6 T h e h o t s p o t a n a l y s i s o f e c o l o gi c a l l a n du s e i nL u c h u a nC o u n t y3 讨论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及历史原因,水资源贫乏,干旱㊁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是我国人口㊁资源㊁环境矛盾最集中㊁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25],而以延安为中心的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又是该区生态环境恶劣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26]㊂因此,增加植被覆盖㊁改善生态环境一直是该区域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27]㊂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洛川县近10a 的生态用地变化以基础生态用地的小幅减少和生产性生态用地的巨量增加为主要特点,其中草地减少面积最大,达到了27566.65h m 2,耕地减少了6077.25h m 2,与之相对应的是林地和果园的大幅度增加,其中林地增加23103.4h m 2,果园增加9025h m 2㊂从其内部转移方向来看,草地和耕地减少的土地面积绝大多数流向了林地和果园,这与邱海军等[28]的研究的结论一致㊂从生态功能与生态服务效果来看,林地㊁草地和耕地的单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30530.8,18075.1,20900元/h m 2[29],而经济林为54994.81元/h m 2,扣除其产品价值外,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依然高达44034.34元/h m 2[30],很显然,研究区域目前的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具有明显生态环境改善效应的变化过程㊂723第2期 侯会延等: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除生态效益之外,耕地向果园转变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㊂从研究区域果园面积与农民纯收入变化来看(图7),2004年是一个分水岭,在1992 2004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由10777.5h m2稳步增加到33130h m2,在2004年之后,全县苹果生产面积基本上稳定在334100h m2左右,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24.9%增加到了2020年的77.92%,目前全县农村人均占有果园0.22h m2㊁户均0.83h m2,位居全国苹果基地县之首㊂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1年的2269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4356元,整整翻了6.3倍,人均苹果收入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比例也从2001年的69.63%增加到了2020年的100%㊂可以说,洛川已经成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 两山论 的生动样板㊂图7洛川县果园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F i g.7C h a n g e s o fO r c h a r da r e a a n d f a r m e r p e r c a p i t an e t i n c o m e i nL u c h u a nC o u n t y从上述分析可见(图5 6),在2009 2019年的10a间,基础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了稳定,其低 低聚类区域与冷点区域在空间上高度重合,其时间动态变化也主要为内部类型之间的转换(表2),这种内部地类向林地的流向变化只增强了相关基础生态用地的功能,但很难对长期形成的基础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产生有效影响,从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决定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的视角来看[20],该情况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以果园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的扩展,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了基础生态用地形成的空间不平衡性,一方面果园面积在持续增加,10a间面积净增9025.31h m2(表1),另一方面,其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耕地(转移概率为53.7%)和建设用地(转移概率为8.3%)等非生态用地类型,相较于生态用地自身转换,源自生态用地系统外组分向生态用地的空间转换与扩展对整个研究区域生态用地格局的影响是巨大的㊂这一情况也启示我们,在生态资源相对稳定的区域开展生态建设,如果仅在基础生态用地范围内开展生态建设活动,其最终结果只对提高生态质量有效,受总体规模的制约,其很难对区域整体的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产生影响,要想改变区域的生态用地空间格局,必须从基础生态用地类型以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入手,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并举的经济林扩增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目标实现途径㊂4结论(1)2009 2019年,洛川县生态用地增加了4703.87h m2,其中林地和果园增加面积最大,分别增加了23103.4,9025.31h m2,虽然草地面积减少了27566.65 h m2,但其中的绝大部分转变为生态价值与效益更高的林地㊂非生态用地中,耕地面积减少了6077.25h m2,而建设用地则增加了1373.38h m2㊂(2)从生态用地10a间的空间稳定性规模与比例来看,全县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达到了108583.1 h m2,但不同区域的类型差异较大,其中北部的低峁丘陵区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最大,达到了45587.27 h m2,其内部林地稳定性斑块面积占到了90.04%;中部塬区与南部残塬沟壑区稳定性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42522.31,20473.52h m2,其以果园为代表的弹性生态用地类型为主,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区域稳定生态用地面积的44.35%,45.7%㊂(3)以果园为代表的生产性生态用地对全县与不同生态区域的生态稳定性指数有较大影响,影响幅度介于6%~23.5%㊂以全县论,在不包括生产性生态用地(果园)的情况下,生态用地的稳定性指数为42.81%,当包括弹性生态用地在内时,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达到了60.56%㊂(4)生态用地占比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 2009年和2019年生态用地聚集度均以高 高值聚集区占优势,占县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4.26%,24.08%,82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生态格局的延安南部新城空间构成研究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生态格局的延安南部新城空间构成研究

r e g i o n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p a t t e r n a n d t h e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mo u n t a i n c i t y , t h i 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化进 程中出现 的山地空 间 “ 平原化”建设 现 象, 选取延安 南部新城 为研 究对象, 探 讨了

种基 于生 态格 局 下城 市空 间 构成 模 式 的思
路 。在 对区域 山脉 、 水体、 淤地 坝等 生态因
子 分析 的基 础 上 , 整 合 区域 生 态格 局 保 护与 山 地 城 市 空 间 的适 应性 营建 需 求 , 提 出了城
K e y wo r d s : Mo u n t a i nR e g i o n ; E c o l o g i c a l P a t t e r n ; U r b a n S p a c e ; P r o t e c t i o n ;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市建设 与生态格局保 护的分析 方法、 保护策 略和 利 用措 施 , 以此 尝试构 建适 应黄土丘
陵 沟 壑 地 区 山地 生 态格 局 特 征 的 山地 城 市 空间构成模 式, 以期 为 黄土 丘 陵 沟壑 地 区城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p a t t e r n i n t h e Hi l l y — G u l l i e d L o e s s R e g i o n . I t ’ S e x p e c t e d t h a t i t wi l l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s p a c e e x p a n s i o n o f Hi l l y — G u l l i e dL o e s s R e g i o n .

陕北黄土沟壑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研究——以子长县城为例

陕北黄土沟壑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研究——以子长县城为例

陕北黄土沟壑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研究——以子长县城为例刘康宁,王哲,马文嘉摘要:本文从整体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子长城区适宜性空间形态”,运用“因子+叠加”的方法建立了UGB划定模型,然后根据城市未来发展规模的预测与现状的发展条件,结合UGB,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最终构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适宜性空间形态。

深入的进行了“基于现实条件的城市内部适宜性空间形态研究”,从功能构成、空间结构、空间网络等五个方面深入研究其适宜性空间形态。

最后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交通系统评价的空间形态优化”,运用交通分析软件TransCAD,在合理预测城市未来居民出行分布基础上,对交通路网进行优化。

城市对外交通组织以及内部道路系统优化的同时优化了城市空间形态,使得原有的“带状+组团”的空间形态优化为“环状+组团”的空间形态。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交通组织1 陕北黄土沟壑区城市空间形态的特点陕北地区大部分属于黄土沟壑区,特殊的地貌环境决定了该地区典型的带状河谷型城市形态特征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县城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快。

但是本区域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裕,城市空间的生长受到地形地貌条件限制,城市建设用地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性日益加剧。

受到地形地貌影响,黄土沟壑区城市现状空间形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典型的结构类型:表格 1 黄土沟壑区现状空间形态黄土沟壑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导致城市发展相对被动,也成为其城市形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发展被动的沿着狭长的川道进行,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带状形态,导致城市横向交通压力过大,中心感不强;由于建设用地缺乏,城市的用地布局比较局促,各类用地混杂,城市的功能在一个拥挤的空间中展开,城区内缺少必要的绿地,缺乏开敞空间;各类工程管线、铁路、过境交通挤占城市建设用地,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生态景观呼应不足,城市环境缺乏特色。

陇中黄土沟壑区民居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陇中黄土沟壑区民居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陇中黄土沟壑区民居建筑更新策略研究【摘要】本文从乡土建筑的背景入手,寻找乡土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绿色乡土建筑,结合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营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现状条件,分析了当前民居建筑的更新动力,提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更新的原则及策略,从传统及当前已产生的问题中寻找乡土建筑的新出路。

【关键词】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民居建筑;更新策略一、乡土建筑背景乡土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代人在其使用过程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乡土建筑的改变。

同时乡土建筑的改变又从另一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

乡土建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广泛存在并服务于人类聚居生活。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能源的危机及环境的恶化,建筑作为能耗消耗相当大的一种人类活动承担着重要的一环。

英国建筑师戴维•皮尔森在《自然住宅手册》一书中强调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及资源,通过对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来满足建筑运行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及不可循环使用的资源的依赖,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的优势,配合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将生态系统的概念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尽管传统民居主张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营造过程中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对自然的上海最小。

然而当前的新民居建造过程中不安全、不经济、缺乏地域性的问题普遍存在。

因此,有必要提出绿色乡土建筑的理念,引导民居实现可持续营造。

乡土建筑应该在秉承自身特征的同时,融合绿色建筑理念,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陇中黄土沟壑区民居建筑营造的影响因素及现状条件(1)自然资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处黄土高原西部,位于六盘山以西,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

全区地表都被黄土覆盖,黄土厚度达50~200m。

破碎的地形使得聚落无法实现较大面积的集约化,自然资源的现状为当地传统建筑以生土结构为主的民居建造体系奠定了材料及建造方式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也在不断研究,
但是在研究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就从对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
一、前言
随着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对于沟壑区建筑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完善,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更能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二、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结构由沟间地与河沟谷地两类黄土地貌形态组成。

沟间地包括黄土源、黄土梁,是指由河沟谷地所围合的、由黄土所覆盖的高平地。

黄土源大小不一,源面平坦开阔,坡度一般小于5“,土壤侵蚀轻微。

源边地形破碎,土壤侵蚀强烈。

河沟谷地泛指除沟间地以外的负地形,根据发育和开析状况可概括为浅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和河流。

浅沟指深约0.5一1.om的“V”字形的,无明显沟边的细沟;切沟是冲沟的初级形态,指坡面浅沟切人黄土Zm 以上,有明显沟形时发展为切沟。

沟长100一500om,沟深10m以上;冲沟是大型切沟
在水流集中作用下,下切加强,沟壁扩展,长度延伸而形成的,宽度从几米到loom,深度10一20om;干沟多为河沟的支沟。

上游横断面呈“V”形,下游呈
“U’’形,沟坡崩塌,滑坡较多。

一般宽100一Zoom,长2侧洲〕一5尔义)m;河沟是一种大型侵蚀沟,常年有流水。

横断面呈梯形,谷坡陡切,多崩塌、滑坡,但溯源侵蚀不活跃。

河流指洛河、径河、马莲河、葫芦河等规模更大的现代河流。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具有相同地貌发育史、相同地表特征和相同现代地貌内外营力过程的地貌综合体。

地貌结构呈明显的自相似性,宏观尺度上表现为“沟壑廊道+黄土源斑块+沟壑廊道”的重复。

微观尺度上表现为每个黄土源都具有相似的“源面+沟坡+沟谷”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1、黄土高原沟壑区坡向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
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复杂,地形各因子的单一比较不足以反映其地形地貌特征,故分析研究区各坡度不同坡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来研究随坡度的增加,坡向的分布特征。

阳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高原沟壑区阳坡土地主
要集中在0°~5°,在其它坡度上均匀分布。

阴坡面积比例在坡度上的分布特征与阳坡相似,高原沟壑区阴坡面积比例峰值出现在0°~5°,但其在35°极陡坡出现了第2个峰值,表明高原沟壑区阴坡在黄土高原溯源侵蚀发生的关键区域——梁峁坡向沟坡过渡的沟沿线附近分布较多。

相对阳坡而言,阴坡的坡度值小,对比残垣沟壑区和丘二区,丘五区的阴坡的面积比例高( 54.3%)并且多分布在平缓坡,说明丘五区具备相对有利于造林的地形条件。

2、土地利用对小流域SOC空间分布的影响
地貌单元、土地利用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都是影响小流域SOC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但来源于地貌单元的变异最大(表1)。

本研究发现,不同地貌单元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SOC含量和剖面分布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

表1王东沟小流域地貌单元与土地利用对SOC含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四、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增长分析
1、工程概况
黄龙县城发展现状黄龙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县城南距西安市223km,北距延安市246km,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

2009年末县域总人口为5.1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处于缓慢的城镇化初期阶段;县城人口1.89万人,建成区面积3.2km2。

2、分析方法与计算结果
(1)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形态分析
以黄龙县城的发展核心(东、西、南、北大街的交叉口)为圆心,以其至2009年用地扩展的最远边界为半径,运用等扇分析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6个扇形。

在ArcviewGIS3.3上叠加各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现状图,得到不同时期不同方位的建设用地现状及面积。

同时运用年均扩展量与扩展动态率指标,描述城市各方位的空间扩展差异。

经现有资料计算,1990—2009年黄龙县城年均扩展量为3.11hm2。

总体上,黄龙县城用地规模小,空间扩展速度非常缓慢。

(2)黄龙县城空间增长的结构分析
本文运用紧凑度指标与城市建设用地构成结构来考察黄龙县城空间扩展的合理性。

1990年和2009年紧凑度分别为0.29和0.20,紧凑度下降,空间扩展的合理性降低,空间趋于离散。

城镇沿过境公路长廊式蔓延,城镇空间,尤其是城
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无序、零乱,功能混杂。

多重原因使城市的整体紧凑度下降。

3、黄龙县城空间增长建议
构建完善的城乡网络化生态格局,维护生态安全。

黄龙县城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因此城镇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是追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扩张,而是功能的完善及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引导与控制相结合,提升城市空间增长绩效。

鉴于黄龙目前的生态禀赋特征,应控制城镇建设规模,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城市内部景观斑块与廊道功能的多样化,打造特色城市风貌。

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和场所,并使城镇周围的人文景观作用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游憩需求。

五、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增长的问题与不足
1、小城镇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威胁城镇生态安全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存在着地形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受到特殊地形地貌限制,该地区小城镇空间扩展遭遇严重的用地限制瓶颈,多采用“上山入川”的措施,空间增长需求表面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却使原本脆弱的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遭受到更大的威胁。

坡、沟、梁等生态敏感度极高的地区受到城市建成区硬质人工下垫面的包裹,土壤涵养水分能力下降,更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断威胁城镇安全。

2、城镇空间增长绩效低下
由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虽然小城镇的土地供给非常有限,但城镇发展土地浪费现象却相当严重。

从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以及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看,很多小城镇空间布局并不紧凑,土地利用模式单一,开发建设方式粗放,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很大,但人居环境品质并不高。

3、城镇特色消失
很多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山水地貌、黄土风情、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城镇风貌。

但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自然生态空间正在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也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使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城市风貌受到强烈冲击,城市特色逐渐消褪,千城一面现象日益明显。

4、偏重于机制研究,研究方法上以定性为主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国内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的研究,正在建立起以生态为主导的小城镇空间增长研究框架。

但研究方法大多为定性分析,描述增长的状态,剖析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对增长的定量分析不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黄土高原沟壑区建筑空间研究这方面而言,为黄土高原开发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但是在建筑空间研究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随着科学技术人员不断的努力,会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水土保持局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开发技术与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连纲郭旭东傅伯杰虎陈霞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生态学报2008年
[3]王军傅伯杰邱扬陈利顶余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插值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
[4]巩杰陈利顶傅伯杰李延梅黄志霖黄奕龙彭鸿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