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实践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岁以上农村妇女口述史记录分析

——以关中地区扶风县杏林镇为例一、调研缘起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持的新版农村口述史调查,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组织下,本人参与该项调查,并负责在陕西省关中地区扶风县开展日常生活变迁中的农村妇女和国家与农村妇女两个主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该项调研,进行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二、调研设计

(一)研究特征

1.口述史特征简介

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2.农村妇女口述史调研的意义

从目前国内形成的大量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看,质的研究方法(包括口述史)已被广为接受和推崇,这种研究一方面能够让历来备受压迫的农村妇女自主发声(事实上她们对自己的经历、情感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另一方面,研究者的易于与她们形成共感、共鸣,将女性支离的经历、体验进行归纳分析,形成符合中国农村妇女实情的扎根理论。

3.调研乡镇简介

杏林,相传宋代医家石泰住此为人医病,痊愈者栽杏树为报,久之杏树成林而得名。杏林镇区位于扶风县的东大门,距县城15公里,东与武功县相连,南与杨凌示范区相临,西接太白乡,北连召公镇。镇区长宽均为6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8%。镇人民政府驻杏林北大街145号。

杏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西汉名将马援、马超的故乡就在杏林,现存的马超岭遗址、马援射弓处遗址依然风韵犹在。

西宝北线、天绛公路在镇区交会。全镇有9个村,82个村民小组,26354人,耕地面积31546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优质果、大棚菜、红提葡萄、种子粮、秦川牛养殖、规模养猪六大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镇村组道路建设、移民搬迁工程、示范小学创建、人畜饮水等项目佳绩不断,捷报频传。目前,镇村班子坚强有力,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调研目的

1.了解这一代农村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与惯行资料。

2.农村妇女与家庭、家族、村庄等互动互构关系以及农村妇女自身的

发展变迁历程。

(三)调研过程

1.前期准备

(1)学习、理解提纲

提纲是访谈的核心与目的,在调查准备阶段必须熟悉和把握提纲的目的、结构、内容、要求说明、具体问题设置等,对提纲的理解和熟悉是一切调查开展的前提,必须足够重视。

(2)文献学习

了解口述史研究方法、该方法学术成果、妇女历史相关等相关文献。

(3)带齐设备、事务性准备

纸质打印提纲、纸、笔、录音设备、拍照设备、小礼品等。

(4)村庄的选择

选择家乡村庄作为调查点,记录村庄大致情况,与村里人建立良好关系。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要想顺利接触访谈者,必须要有中间人。特别是作为外来调研者,对村庄的情况不是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村干部为我们引路才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为此,在调研过程中邀请更为熟悉当地情况的本人祖父作为向导员。

(5)选择合适访谈对象

选取80岁以上,能够正常表达、思维较清晰,农村妇女,并适当选取年龄更大的明白老人,以更有价值。

2.访谈开展与技巧

(1)选择合适的访谈时间、地点,创造良好的访谈环境。时间上选择

为白天非休息时间,关系熟可以考虑在晚上,调研地点尽量选取

为老人家里,两人单独安静惬意的访谈环境。

(2)开场白很重要

几乎每个老人都会问采访者想做什么,有什么意义,开始调研之前说明身份和到访的目的。

(3)老人基本情况了解

首访先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建立信任关系,如:姓名、年龄、婚育情况、子女情况等。

3.资料整理、编码与上传

按照调研要求,首先,记录填写受访者基本信息,然后,根据调研录音进行全文整理。保证资料规范之后,将所获取资料上传至

中国农村研究院数据库。

三、结论与分析

(一)农村老年妇女生活现状

醋勤勤,女,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人,今年八十岁,与同岁的丈夫为伴,育有两儿一女,儿女均已成家,并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老人平时会在县城的儿子家居住,逢年过节回老家居住,并且在老家打理了小菜园,不时给儿女送去新鲜的蔬菜。两位老人均已没有经济来源,尽管不主动向儿子伸手,但是儿子孝顺,经常给老人打钱。老人性格外向,在老家喜欢串门,人缘不错。人如其名,老人勤劳一生,为家庭奉献。

(二)妇女口中的历史

醋勤勤有兄弟姐妹共八个:两个哥、两个姐、两个妹子、一个弟,幼时家中只有三、四亩地,家里很穷,十八年年馑的时候父亲从南山逃回家,种着家里的一点薄地。父亲是家长,负责家里的农活,母亲在家里做饭、洗衣、做针线活,辛苦拉扯大子女。她在娘家念过一个月书,那时候女孩普遍不念书,因为家庭贫困加上重男轻女,就此辍学在家里纺纱、织布,几乎不出门,不要说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下和同村的男孩一起玩,更不要说晚上出门。解放之后这些情况都有好转,国家开始办夜校,办识字班。醋十岁定的亲,是父亲一手包办,她直到二十岁快出嫁时,才知道这门亲事。那个年代村子里的女孩都是十几岁定亲,由媒人说媒,也没有什么仪式,媒人问一下相属就行,彩礼只有几十块钱。结婚那天,男女双方是第一次见面,满意也好,不满意也罢,就都没有办法了。那时候在穷人家里,没钱给儿子娶媳妇,就给家里养一个小女孩,等长大了给他们做儿媳妇,这个女孩的娘家没有任何回报,都是穷人,只要男方肯收留自家的姑娘就不错了。

出嫁当天,娘家不摆宴席,娘家人送一送就好,进婆家门需要跨火盆,结婚第二天需要给公公婆婆端茶装烟。结婚第三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带着一个男孩和礼品回娘家,当地叫做“回门礼”。结婚后,婆家丈夫有五个兄弟,一个妹子,她出嫁时婆家已经分了家。解放之前,没有妇女离婚,因为本来就没有正规的婚姻法保护,不想要了就不要了。有些抽大烟、赌博的男人还会因为经济原因卖了妻儿。寡妇改嫁不会被村子里的长老同意,要让她在这个家里带小孩受苦。如果出嫁的女儿和婆家有矛盾,更不能会回,否则娘家人会打骂。

老人一生心血倾注于自己的一群孩子和土地。从土改到集体公社再到土地下放,老人说,这几反几复让她经历了从贫穷到富裕、从富裕到贫穷再到富裕,人只要肯干,就不会饿肚子。在老人眼里,只要有土地有粮食心里就踏实,所以到八十多高龄,依旧不服输不求人,加上身体较为硬朗,还打理自己的小菜园、自己做饭,不向子女伸手要钱,是一位独立自强的受人尊敬的老人。

四、调研感悟

通过此次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组织的农村口述史调研,我收获良多。调研之前,我阅读了记录妇女历史的相关文献,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