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上)内容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冼夫人(上)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冼夫人是出生于古高凉(今电白县山兜丁村)的一位杰
出女,性。
她是南北朝至隋朝时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
想家,为岭南乃至国家的安定统一和民族团结立下了不朽的
功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本书以小
说的形式为大家讲述冼夫人的故事!
本书是章回体小说,既有《三国演义》排兵布阵的磅礴
气势,又有《水浒传》中聚义厅排座次,武林格斗的紧张场面,还有些似《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缕缕柔情,全书根据“正史”、“野史”、“稗史”、“地方志”及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涉及了冼夫人时期的岭南俚僚生活背景,办学兴教的故事,冼夫人智袭李迁仕的故事等等,全书在不断地探讨与丰富当中,本
册为上册,包括了从“长关暮色将军影古岭残阳药圣魂”到“观
草园勋臣骂座落金岛海盗兴兵”的十二章。
作者简介】
崔伟栋,广东电白人,1961 年5 月出生,系电白作家
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
著作有《水浒人物札记》等。
目录
第一章长关暮色将军影古岭残阳药圣魂第二章隔岸生风催战火濒危惜玉露痴情第三章虎帐谈兵惊绝代龙潭脱险跃神驹第四章如敌如朋施妙语似真似幻布奇兵第五章惨雾愁云笼大堡腥风血雨起交州第六章渡水穿山飞将出惊天动地睡花苏第七章搜神公子遭厄难赴会女儿得奇珍第八章丽日高翔比翼鸟恶风险折连理枝第九章满腔赤诚兴教学一夜白发谱华章第十章好大喜功亡国柄同床异梦纵凶顽
章拔刺凤鸣高凉郡腾骥龙举大庾山章观草园勋臣骂座落金岛海盗兴兵
上册后记刖言
欧初新年伊始,接到当年粤桂边纵战友、原电白县县长、广
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蔡智文同志电话,说电白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新人崔伟栋,用三年时间,夙兴夜寐,写出了
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的第一部。
我听了这个消息,甚为高兴。
及至看了小说打印稿及作者绘制的插图,果然很有特色。
冼夫人,是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女中豪杰。
电白是她的出生地和归葬地,我曾经在电白战斗过、工作过,
对这块土地特别有感情。
我知道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冼府、冼墓、冼庙“三冼”并存的历史遗址,有当年抗击孙卢联军围剿俚人的古战场,广泛流传着许许多多冼夫人当年平叛锄奸、爱国爱民的故事传说。
在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和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哺育下,电白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是全国“五好县”和“百强县”。
几年前,电白出版了一部为专家学者高度评价的《冼太
夫人史料文物辑要》,我曾为该书写了序。
这是冼夫人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化,也是同类题材小说的创新,具有突破性意义。
冼夫人,生于梁,死于隋,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是伟
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精神”的精髓是“爱国爱民”,我们要永
远学习、弘扬这种精神。
在祖国还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弘
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
意义。
小说,是一种形象化的精神产品。
通过可见可闻可触可
感的典型人物,塑造冼夫人的英雄形象,弘扬“冼夫人文化”,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特殊
的历史作用。
冼夫人》作者崔伟栋,是电白一位基层干部,年当不
惑,从小耳濡目染故里乡亲对冼夫人的崇敬。
几年前,他以冼夫人精神为动力,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版了一部颇有分量的图文并茂的十六万字文学评论集《水浒人物札记》。
这是崔伟栋文学作品的处女作。
接着,他又克服了许多困难,撰写了这部长篇小说。
听说,为了写好这部三卷本长篇,他搜读了一百多部南
北朝时期及前前后后的各种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跑遍了广东、广西、海南、
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许多地方,遍访当年冼夫人征战沙场的故地,体验融合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塑造了小说中的冼夫人形象和数百个小说人物,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原型和虚构、古代和现代等方面的和谐统一,作了可贵的、有益的、很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崔伟栋同志这种执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写
作作风,非常可贵。
希望崔伟栋同志再接再厉,精益求精,早日写好长篇小说《冼夫人》第二部、第三部,为弘扬冼夫人文化,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7 年4 月9 日于广州
本文作者系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
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后记
《冼夫人》上册后记
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是一边写一边连载的,所以写
得很辛苦,肯定也很粗糙。
《冼夫人》在《电白新闻》及网上发表后,反响较为热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一些读者还向我提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让我回答。
当时我只能这样解释:“能有那么多读者看我的作品,我很高兴!不管对我的作品赞赏或者批评,甚至是指责,我都高兴。
因为读者已经读了我的作品,付出了劳动,就这一点来说,就足令我感动了。
但是,目前一些读者向我提出的一些问题,我暂时未能作答,就请大家谅解吧。
到什么时候,时间允许了,我一定逐一向热心的读者答复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现在《冼夫人》
上册已经脱稿付印,趁这机会,我就向敬爱的读者谈谈我写作《冼夫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权当作我的写作汇报吧。
二OO五年三月,我已写出三章《冼夫人》文稿。
当时,
《茂名晚报》因《水浒人物札记》一书采访我时,记者发现了我写的部分《冼夫人》书稿。
说老实话,我自己当时对能否写好《冼夫人》心里都没底,只想偷偷写完了再作打算,竟是“暗箱操作”呐。
我便郑重其事地请记者千万别将这事捅出去。
后来到底让县有关领导知道了我写《冼夫人》一事,市文
联张慧谋同志还让我把《冼夫人》第一章文稿送去阅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崔伟栋印象》一文。
县领导与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阅了部分《冼夫人》文稿,决定在《电白新闻》连载。
我当时真的是诚惶诚恐,五味俱全,自知不是金庸之才,边写边连载,实实要了我的命,如今上了马背,不跑也得跑了。
我写《冼夫人》的消息公开后,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县
政协的肯定和支持。
领导们在各个场合多次表示关切我写作的情况,还有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均给予支持,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我县“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蔡智文同志赠送我大量有关冼夫人研究的资料,我捧着这沉甸甸的宝贵资料,自是激动不已,心里想,写不写《冼夫人》,能否写好《冼夫人》,不光是我一个人的事了。
到今日止已三年时间过去,我只写出上册
万字,即是完成整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电白新闻》报也差不多要载完,能否成功塑造出冼夫人的光辉形象来,现在书未写完,还不敢说,就算写完了,也不敢说,要说也得由读者说去。
在这里,我只能谈谈关于《冼夫人》上册创作中一些“历史”问题的处理。
应如何写冼夫人时期的岭南俚僚生活背景些同志看了《隋书.列女.
谯国夫人》里面写到高凉冼
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便以为当时南越俚僚人平时是住山洞的。
这其实是误会了。
这个“跨据山洞”是指冼氏据险称雄罢了,并不是住在山洞的意思。
同是《谯国夫人》传
里另一句“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这个“洞”也不是山洞的意思,这个“洞”是指部落村庄,如同我国各地对村庄的称谓各有不同,有的称村,有的称庄,有的称屯,有的称寨,有的称洞。
岭南一带不同于我国大西北,大西北天气干燥,住在山洞可以。
南方不同,溽暑多雨,在山洞里作暂时性的躲风避雨还可以,长期居住则不行。
所谓“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左传.昭公三年》)。
还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当时俚人不会耕
种,每到谷熟时节,即群出劫掠作物果实。
所有这些说法,实是牵强附会。
当时俚僚人的生活水平、生产技术诸方面或
者较汉人落后,但他们也不至于落后到类如原始社会时期的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
会天下诛秦,南海尉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早在秦时,岭南已是汉俚杂居,且汉族之文化已开始影响当地俚僚人了。
二我如何根据“正史”、“野史”、“稗史”、方志”及民间传说来创作《冼夫人》
茹毛饮血”《。
汉书.高帝纪》年诏文:“越人之俗,好相一)首先我重点依据“正史”《隋书.谯国夫人》以及《资
治通鉴》关于中心人物冼夫人事迹的记载。
我不能忘记我是在写历史小说,所以凡是“正史”记有的我都尽量采用。
其他主要人物的事迹描写,我也尽可能依据“正史”。
有些人物因没有出现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但在另一些人物的独立传记
中又可以查找到他们与冼夫人的活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也得重笔描写。
如蔡路养、刘蔼,这两人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并没有出现,可在陈霸先的传记却有记载。
于是,我在叙述“白口之战”时,重笔描写冼夫人直接或间接协助陈霸先全歼李迁仕、蔡路养、刘蔼联军。
再如李贲这个人物,在史料记载中与冼夫人没有干系,但与陈霸先却甚有干系,陈霸先就是因为镇压李贲有功,从而奠定他在岭南的地位。
我描写李贲,至少解决一个难题。
在《隋
书.谯国夫人》
传里,陈霸先、李迁仕这两个人物于冼夫人来说起着重大的影响。
冼夫人是如何看出陈霸先的“忠”与李迁仕的“奸”呢?依据是什么呢?通过李贲“叛乱”的整个过程,读者便能找到答案。
这个难题一解决,从而也为日后冼夫人与陈霸先结成深厚战斗情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野史、稗史与方志关于冼夫人的记载大都以正史
为基础。
但也记有正史所无的“史料”。
如《广东通志》载:“谨
案粤中见闻,别有冼氏身长七尺;乳长二尺余,秦末五岭扰乱,冼集兵保境,蛮不敢侵。
及赵佗称王,冼赍军资物用人见佗,与论时事及兵法,智辩纵横,莫能折。
乃委以治高凉。
” 这个记述与唐刘恂《岭表录异》所载大同小异。
这个“冼氏”,两本书都说是秦末汉初时人,显然不是冼夫人了。
但宋《太平寰宇记》又载有“冼氏墓,高凉人,乳长七尺”。
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冼氏”就是谯国夫人,但似乎较为接近冼夫人。
在
《冼夫人》创作中,这些材料我是不能直接用在冼夫人身上的,如果按这样描写起来,冼夫人岂不是怪人一个?与我塑造的美女冼夫人是不能相称的。
于是我在小说中将这野史记述改造成冯宝与冼夫人的闺中戏语。
再如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的所谓《冼夫人庙祭奠歌》,又称“神咒”。
这首“祭奠歌”基本上是介绍冼夫人的生平,如“高凉郡主冼太娘,丁村出世雷洞乡。
父亲之名冼辉耀,母亲之名唐月华。
父母所生三兄妹,冼太聪敏四海扬。
幼时姑嫂去采葛,采取葛麻造衣裳。
三从四德皆通晓,文韬武略亦高强……”从遣字造句的风格来看,便知是明清以后的文章,属于民间山歌一类,里面记述虽然似是细致,但所描写的冼夫人比“正史”来说,就肤浅得很了,因此不能用。
(三)民间传说中虽然也有很多关于冼夫人的故事,但
大多是说冼夫人死后如何显灵保民,惩奸除恶。
有些虽然是说冼夫人生前的,但多是说冼夫人如何巧妙处理一些乡间邻里的小纠纷冋题。
我要写的冼夫人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因而这个冼夫人必须是大智大勇之人,而不是弄巧卖乖的小聪明,因而多不能用。
《冼夫人》里描写到的一些传说类,是我刻意去民间搜
集来的。
如“猴药张”的传说,是我在石苟乡访到的。
石苟乡
离冼夫人的出生地山兜乡很近,关于冼夫人的传说也不少,
但我只用这篇。
再如“冯宝搜神记,,中那个“姊妹岭”的故事,
我也是在距冼夫人出生地不远的树仔镇乡间搜来的,这个故事对塑造冯宝形象很有益处,因而我也采用了。
三关于冼夫人办学的问题要全面反映冼夫人对岭南的贡献,我想必须写她办学兴
教的故事。
历史上的冼夫人有没有办学呢?正史上没有记载。
根据我的研究,冼夫人办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广东通志.
列传》卷二载,冯融“能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之士相与为诗,蛮中化之”。
又如《广东通志.列传一.冯融传》载:“蕉
荔之圩,弦诵日闻。
”又如《天下郡国利病书》关于广东的记载:“隋唐之际,冯冼内属,荒梗之俗为之一变。
”又如《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高州风俗》载:“渐袭华风,休明之化,
沦洽于兹。
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
”这都是在冼夫人有生时起才出现的汉文化在南越俚人部落大渗透的记述,不能说与冼夫人无关。
如今在海南黎族百姓咏史民谣中尚有“冯公指令读书诗”之句,也能说明当年冼夫人办学的可能性。
四冼夫人结婚时到底是多大的年龄这个问题困惑我很长时间。
文艺作品不同于史学,史学
说冼夫人在十三岁时与冯宝结婚可以,但文学上甚或在影视作品里就不好表现,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姑娘结婚,你叫哪个演员去扮演这个角色呀?
关于冼夫人生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隋书》的《谯国
夫人传》,因为是“正史”,因而最具权威性。
可惜的是,这部 书没有交代冼夫人确切的生卒年月。
后来的历代方志关于冼 夫人的记述大致都以这“正史”为本,也不能提及冼夫人的确 切生卒年月。
冼夫人的生卒年一直是个悬案。
严肃地说,所
谓冼夫人享年或日八十七,或日九十,或日九十三,或日九
为断”亦不可信。
考史绝不能抱乡愿臆断的观点。
现人冯仁鸿
岁说,梁成材的八十岁说等都不能令人信服,因为
都无所本。
我还是较为同意吴晗的观点, 他认为“冼夫人的生 卒年都不清楚, 只知道她于梁大同初年 ( 535 年左右)结婚, 陈永定二年 (558 年)她的丈夫冯宝去世, 儿子冯仆才九岁。
隋仁寿初年( 601 年左右)冼夫人死,存年当在八 左右( 5186017 )”。
吴晗为何说冼夫人的生卒年龄都不清楚 呢?显然他是以《隋书》为本的。
正史既然说冼夫人在仁寿 初卒,那就是当在 601 至 602 年之间,不能绝对说在 601
年。
如果按正史编年惯例,应为仁寿元年。
不过,吴晗认为 冼夫人享年当在八十三四岁左右,他也是为了说明冼夫人结
婚年龄当在十八岁左右。
说法。
这样一来,似乎又出现另一个问题,涉及到冼夫人结 婚年龄在十三至十四岁之间。
很多学者曾对这个问题表示质 疑,用冯仁鸿的话说,“有可能吗?”六,都难免牵强附会之嫌,
清谭应祥考冼夫人“当以寿九旬
四岁 我在写长篇小说《冼夫人》时采取“冼夫人享年八 ”的
姑且不论历史上的冼夫人是否真在十三四岁结婚,但事
实上在四岁结婚的女子在旧时确实存在。
不过就文学创
作而言,要描写冼夫人在此年龄段结婚确实难于处理。
弄不好会写成“老小人”或“小老人”《隋书》中写道:“梁大同初,
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咼凉太守宝聘以为妻。
”
注意,这里是说“聘妻”,并非“娶妻”聘妻与娶妻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娶妻是指结婚,而聘妻则是已行聘礼而未结婚之妻,亦即订婚,即所谓文定。
所以史书上说的很有可能是冼夫人与冯宝在大同初年订为姻亲,并未结婚。
我在小说中写冼夫人与冯宝的订婚时间是在“大同初年”,亦即十三周岁时,而结婚年龄则安排在十八周岁时。
我在《冼夫人》第二章中写到:“百合儿(冼夫人)十三岁时就许字罗州刺史冯融的公子冯宝。
罗州刺史冯融与冼来山(冼夫人父亲)是通家,世代交好。
冯融与冼来山过从甚密,情忠志笃。
一次两人对饮,都有醉意,冯融笑对冼来山道:‘我有犬儿,你有虎女,不知肯俯就否?’冼来山亦笑答:’你若不怕驱犬入虎口,我也无话可说。
’两人对视一阵,抚掌大笑。
五冼夫人智袭李迁仕的故事是发生在统领海南之前还
是之后
谈这个题目之前,我想先谈谈冼夫人统领海南的问题。
虽然“正史”并无载有冼夫人统领海南的经过,但是从正史上仅有的记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
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来看,又从《中国历史地图》来看,我们更形象地了解到这个“悬孤海外”的朱崖洲在南梁版图上称为崖州,就标志着
这个长达580 年“久乱不统,不
日相聚以存”的海南岛终于又隶属中央政权的统辖,终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之中。
冼夫人统领海南的可信度相当高。
根据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关于冼夫人统领海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陈雄先生在其著作《冼夫人在海南》中正史记载,从当时的政治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从民间对冼夫人的纪念,从民间传说,从冯氏后代族谱记载,从专家学者的考证”来论证冼夫人来过海南的事实。
二oo六年三月间,我应邀参加海南海口市举办的“冼夫
人文化节”,在去新坡镇参加开幕式的途中,发现海口市南郊有“丁村”地名牌,竟与冼夫人出生地山兜丁村同名。
当时我心里一动,便在次日与张乘云先生专程赶来寻访。
首先我问村民这丁村是古名还是新近才有的,村民告诉我这丁村由来已久,说不上是哪个年代就有了。
入到村里找几个年老的村民来问,他们说这丁村姓冼的村民占近七成,而且都是冼夫人的后代,是从广东过来的,再具体就说不出来了。
我告诉他们,冼夫人的故里就在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
回
电白后,我把这个无意中的发现向县有关领导作了汇报,领
导很是兴奋,当即组织专家组再次探访海南那个“丁村”。
是
否冼夫人当年的族人搬迁海南后,把村名也搬过去呢?这应
该不是巧合的事吧。
回过头来谈正题,冼夫人智袭李迁仕是在统领海南之前
还是之后?学者们的考证,普遍认为是在统领海南之后。
我 以为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隋书》载冼夫人只带区区千余人 袭击李迁仕成功,之所以成功,就是出其不意。
李迁仕根本 不相信冼夫人有这个能耐,结果吃了败仗。
这里且允许我弓 用《三国演义》里的两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魏将夏侯悖 引十万兵攻打新野,不怕刘备伏军,结果在博望中了孔明的
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 焚香操琴”。
而拥有大军十五万的司 马懿怕中了孔明的“空城计”,最后引兵退去。
孔明又成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事呢?答日,新野一战,孔明还未 有名气,夏侯悖当时还不知有孔明这个人物,更不知道孔明 的能耐。
西城一役,孔明已名震天下,老对手司马懿知道孔 明的本事,以为孔明平生谨慎,没把握的事是绝不会做的。
如果冼夫人在智袭李迁仕之前已统领海南,
试想能令海南“千 级州的长官李迁仕,还敢与冼夫人为敌吗?对付一个小小的 中级州刺史,冯宝夫妻还用得着藏头藏尾,躲躲闪闪吗?为 何学者们认为冼夫人智袭李迁仕是在统领
海南之后呢?根 源就在海南地方志关于梁大同中置崖州的记录。
诸如明清时
火攻之计,一把火烧个精 圭、/ (光
孔明成功了。
又,街亭失败后, 蜀军只有二千五百军守在西城,
孔明命大开城门,而自己“坐
余洞来附”,该是怎样的人物,该是怎样的势力。
小小 个中
期《琼台志》、《琼州府志》乃至现存碑文关于冼夫人的事迹 大都是摘录《隋书》或《北史》而来,没有多少变化,方志 的编纂显然找不到更多关于冼夫人的资料。
现代学者把冼夫 人“请命置州”的时间界定在大同中,分明是猜测臆断。
学者 们在读《隋书》 、《北史》冼夫人传时,误会了原作的叙事次 序。
原本从“谯国夫人”起至“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止,应为
段,即所谓“大纲”,下面才是冼夫人生平的细节描述, 如“梁
陈永定二年”、“仁寿初”及“后”之字样。
而首段“大 纲”是没有这样的字样的。
学者们正是在这地方犯了错误, 见
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后,跟着出现“梁大同初”,才有在时 间的次序上将冼夫人袭击李迁仕安排在统领海南之后的错 误。
这个错误,其实与前一问题中的“聘妻”之误都属同样的 错误,都是粗心大意的表现。
陈雄著的《冼夫人在海南》中
题为《珍贵难得的志文和碑文》一节中论及《宁济庙冼太夫
了一通议论: “从称呼的感情色彩, 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者和被 称呼者的关系。
如《宁济庙冼太夫人碑记》中的两段称呼: '谯国夫人者,吾高州冼氏女也。
……及归高凉太守冯公宝, 约束本宗, 政令有序, 人莫敢违。
'‘吾高州冼氏女也'就《比隋 书.谯国夫人传》中的‘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多了 个‘吾'字‘,高凉'也明确地写成了‘高州'虽。
然这里面仅有一字 之差,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
吾者,咱们也。
大同初”、“
人碑记》 时曾对“谯国夫人者, 吾高州冼氏女也” 中的“吾”字发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谯国夫人是咱们高州姓冼人家的女儿。
这句话提示了两个问题:一是揭示现在儋耳县中和镇
带的部分居民是从现在的高州迁移过来的;二是揭示了冼夫人就是现在的高州人,与’咱们’的祖先是同乡。
”
陈雄同志显然不知冼夫人时代的“高州”不同于现在的
“高州”,不知此碑文作者林召棠是何许人。
在《中国历史地
图集》中,我们知道冼夫人时期的“高州”却原来在现在的阳
江市。
在《清史稿》、《高州府志》等资料中,我们知道林召
棠原来是吴川人。
清代时吴川与电白同属高州所辖,故电白
山兜丁村出生的冼夫人,理所当然被林召棠称为乡里了,就
有“吾咼州冼氏女也”的说法。
六冼夫人兄长冼挺为南梁州刺史的问题
《隋书》、《北史》都有冼挺为南梁州刺史的记录。
南梁
州在哪里呢?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查看梁版图,分
别发现有“北梁州”、“东梁州”、“南梁州”在梁以前是没有北、
东、南梁州之分的,只称梁州,属古九州之一。
三国时梁州
治所在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时移治南郑(今汉中),辖
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
油、中江、遂宁、壁山、棊江等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
和贵州桐梓、正安等县地。
东晋十六国时属成蜀境,一直到
南北朝宋魏时地名辖境基本都不变,梁州则在宋领地内。
至
齐魏时,原宋梁州境沦为齐魏边界线,齐将梁州移至秦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