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国家科技部
科技反哺环境——使科技发展促进环境保护.

科技反哺环境--用科技发展促环境保护科技政策作业姓名:李焕强向曾辉学号:2010030,20100037班级:行政1001班日期:2013年06月30日科技反哺环境——用科技发展促环境保护一.科技与环境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科技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经济上的腾飞和生活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回顾英国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历史,可以看到,英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环境的破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通过投入巨资,耗时100多年才重新改善了生态环境。
面对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快速前进的今天,我国似乎也在走这样一条老路。
如今科技对环境的破坏己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生态环境空气、水和土壤等开始劣化,使人类健康及生存受到威胁。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热带雨林之滥伐、土壤沙漠化及可耕地盐化、海洋污染、水缺乏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有害废弃物扩散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渐突出。
面对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并对现有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部分国家纷纷提出“科技反哺环境”,利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来促进环境保护视野的发展。
环境科技一词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大部分国家和科学家们的认同与接受。
二.科技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谈到科学技术与环境的关系,我们不能忽视科技进步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而要将科技反哺环境,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减小和避免科技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效应。
科技的发达极大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厉害。
联合国经合组织曾在2000年进行的一份统计数据说明:科技先进国家每人每年平均耗能相当于六吨煤落后国家每人每年平均不到半吨煤;先进国家每人每年用纸不止120公斤落后国家每人每年用纸不到8公斤;先进国家每人每天平均产生垃圾不止四公斤落后国家每人每天产生垃圾不到半公斤。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

附件5“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原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北京等相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1—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3年。
2019年拟部署3个指南方向,国拨经费不超过5000万元。
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公布日期】2018.08.13
•【文号】国科发基〔2018〕127号
•【施行日期】2018.08.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计划
正文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
究计划)
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8〕127号各有关项目依托部门: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科技部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立项的2个项目、2013年立项的184个项目的结题验收。
现将项目验收结果通知如下。
1.“水稻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研究”等186个项目自立项实施以来,总体执行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予以通过验收。
其中,“硬岩掘进装备的关键基础问题”等56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等130个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
2.“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等186个项目财务验收结果为通过财务
验收。
对于课题结余资金的处理,科技部将按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科技部
2018年8月13日附件。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12-11发布2004-12-11实施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从而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风险管理,并提高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及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其达到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制定的,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时使用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提出,由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负责起草,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归口。
本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12月11日批准,2004年12月11日实施。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主要系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息化学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
本技术导则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风险评价篇章的编制与审核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所含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即构成本规范的条文,与本导则同效。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GB/T19485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8218 重大危险源辨识GBZ2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 5084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GB 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Z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18年第03期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14年通过科技部建设验收,2015年首次参加评估并获评良好类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环保系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发扬“求真、继承、包容、引领”的学术精神,倡导“自然和谐、厚积薄发”的创新文化理念,紧密围绕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国家战略目标和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原创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为目标,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开放型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为主要任务,从“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和分区理论”“环境基准”“环境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三个方向开展了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为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
现在实验室已成为国际上环境基准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验室由25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组成学术委员会。
在实验室的科研队伍中,有院士5名,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
其中,1人为国家原“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5人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实验室目前有独立或共建2个博士、5个硕士学科点和招收点,有独立的博士后工作站。
实验室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20多人,博士后50多人。
在多年的发展中,实验室以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及湖泊污染控制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依托多个多功能实验室、大型模拟装置系统、野外观测综合研究站等平台开展研究工作。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前言“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度公开发布指南的方式落实课题任务。
度,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已经完成193个专题课题的立项工作,详细情况请查询科技部网站()。
根据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十一五”战略目标和立项情况,继续针对“矿产资源高效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和“环境监测及环境风险评价技术”4个专题发布课题申请指南,鼓励前沿技术探索,重点支持29个探索导向类方向和33个目标导向类方向,经费预算度各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
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课题申请负责人出生日期要求为1951年3月27日(含)以后。
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5月16日24时。
科学技术部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二OO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人体健康》(征求意见稿)

H J /T □□□-20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人体健康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n——Human Health(征求意见稿)200□-□□-□□发布 20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目 次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3)5 确定环境危险因素 (7)6 健康影响识别 (7)7 人体健康影响评价 (8)8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结果 (16)9 结论和建议 (16)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体健康影响筛查表格式 (17)附录B(资料性附录)人类致癌物A组和B组清单 (22)附录C(资料性附录)参考资料 (32)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人体健康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人体健康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同时也适合区域评价和规划环境评价中人体健康的评价;在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所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害的评价,特别是事故状态下的急性危害的评价亦可参照本标准。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建设项目。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24.03.31•【文号】国科发资〔2024〕28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资〔2024〕28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有关单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有关要求,为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保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现将修订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科技部财政部2024年3月3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重点专项设立第三章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第四章重点专项管理和总结验收第五章多元化投入与资金管理第六章监督与评估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保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高效、科学、规范和公正管理,按照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立项管理等制度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资助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第三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按照重点专项、项目分层次管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可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控关键技术》课题申请指南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二○○六年十月前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的国家科技计划。
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05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19892个,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9%。
我国快速而大规模的城镇化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将迎来最重要的城乡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则使得城乡区域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从1997到2002年,全国居民地平均变化达到30%以上,公路变化达到20%,水系变化达10%。
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城乡发展动态监测系统,缺乏完整的城乡区域评价预警体系,缺乏有力的城乡区域监控统筹机制,导致城乡空间布局混乱,规划失衡、重复建设、功能紊乱、耕地紧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巨大的流动人口基本没有监控引导,城市盲流、居住就业压力、收入差异等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国家经济转型、城乡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巨大挑战。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将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作为优先主题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目标主导、整合多方资源,突破重点技术、加强集成应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本项目以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为导向,结合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以跨界线地域为对象,紧紧围绕“人”与“地”两个核心要素,从城镇和村镇两个层面,从“时间控制、空间布局、流动管理、要素共享”为切入点,开展生态承载、产业经济、社会和谐、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的动态监测,构建跨界线地域城镇化监测技术集成体系(LISUM),并在2个区域进行集成应用示范,从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理性支撑。
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部

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部第一篇: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国家科技部附件3 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其中,重金属、石油、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导致的土壤污染尤为突出。
研发经济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科技的研究热点。
本重点项目针对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形成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成套技术,为我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本重点项目的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考虑到工作的整体性很强,本项目只设1个课题。
二、指南内容1.项目名称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与示范2.项目总体目标该项目将针对我国突出的农田土壤环境多环芳烃污染问题,筛选高效微生物降解菌,研制高效微生物修复剂、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材料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开发相关的研制工艺和技术设备;研发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固定化降解技术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技术,发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建立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并开展工程示范,制定修复技术规范。
通过项目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作用的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1)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筛选及高效微生物菌剂研制:针对农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筛选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研制高效微生物修复剂,研发修复菌剂的制备工艺和技术。
(2)多环芳烃污染农田土壤的高效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研制环境友化的微生物固定载体材料、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关键工艺设备;开发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和增溶强化生物修复技术。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对行政区域环境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从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和工具、管理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是指对一个地区在特定时间内受到各种环境风险威胁和影响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环境风险评估对行政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保障人民生存权和健康权。
环境风险评估可以预警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保护人民免受环境风险的侵害,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健康权。
2.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可以有效避免环境风险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风险评估可以评估环境风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环境风险评估主要包括评估对象的确定、环境负荷的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和决策分析等内容。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评估,例如环境负荷评估可以采用负荷分析法、物质平衡法和风险分析法等;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采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方法;环境风险评估可以采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工具进行分析。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技术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如GIS技术、遥感技术等可以用来获取环境风险的空间信息,然后进行评估和分析。
三、环境风险管理措施为了减少环境风险带来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环境风险的管理和控制:1. 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架构、管理程序、风险预警、风险管理规定等,确保环境风险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课题申请指南民政部二〇〇八年四月第一章申请须知一、项目总体目标针对亚洲区域巨大自然灾害频发及其所造成的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在系统整理亚洲区域1900年以来历史巨灾案例事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适用于亚洲区域各国的巨灾标准体系;以地震、台风-暴雨巨灾为例,开展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着重从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致灾因子风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损失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对抵御巨大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行亚洲未来10年尺度的地震及台风-暴雨巨灾高风险区识别研究,分别编制亚洲未来10年尺度的地震及台风-暴雨巨灾单灾类高风险区图和综合高风险区图,并编写制图说明书;对亚洲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技术进行研究、在分析亚洲区域主要致灾因子风险和主要承灾体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收集到的历史巨灾案例数据,建设亚洲区域巨灾综合风险数据库;集成亚洲地震、台风-暴雨风险评估技术、亚洲区域综合减灾能力评价技术,开发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示范系统。
二、项目课题设置本项目设以下四个课题:(1)亚洲巨灾调查分析技术及巨灾划分标准研究(2)亚洲地震巨灾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3)亚洲台风-暴雨巨灾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4)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示范系统开发三、项目实施期限及经费来源本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2008年—2010年)。
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全部来源于国家拨款,主要用于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
四、申请资格(一) 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积极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
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5个法人单位。
东江鱼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收稿日期:2022-12-07;修订日期:2023-04-18作者简介:许㊀旺(1982 ),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监测技术㊂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1101);东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调查项目(20210904)㊂∗通信作者:余欣繁(1991 ),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㊂E -mail:376055758@㊂第41卷㊀第4期2023年8月江㊀㊀西㊀㊀科㊀㊀学JIANGXI㊀SCIENCEVol.41No.4Aug.2023㊀㊀doi :10.13990/j.issn1001-3679.2023.04.011东江鱼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许㊀旺1,张茜容2,王伟民1,黎栩霞1,吴申浩3,李会亚1,孙㊀萍1,陈伊梦1,王㊀飞2,余欣繁1∗(1.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518049,广东,深圳;2.暨南大学环境学院,510000,广州;3.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518001,广东,深圳)摘要:为调查研究东江流域鱼体内重金属的污染状况,2021年12月和2022年7月对东江流域34个采样点通过地笼㊁刺网和本地渔民购买等方式进行了鱼类样品采集,共获取鱼类样品100种,隶属于12目32科78属㊂通过分析,确定了东江流域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选取分布较广的6种鱼类(粲魚㊁鲮鱼㊁马口鱼㊁莫桑比克罗非鱼㊁齐氏罗非鱼㊁细鳞鲴鱼)测定鱼体内Zn ㊁Cu ㊁As ㊁Cd ㊁Mn ㊁Cr 和Ni 7种重金属的浓度,采用单因素污染指数法㊁总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比法评估了鱼类的重金属含量及其食用风险性,并进行了皮尔逊(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确定鱼类中各种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㊂结果表明,东江流域鱼体内Zn ㊁Cu ㊁As ㊁Cd ㊁Mn ㊁Cr 和Ni 的含量范围分别为nd ~49.99㊁nd ~1.82㊁nd ~0.09㊁nd ~0.32㊁nd ~43.92㊁0.47~1.72和nd ~1.14mg /kg ,平均值分别为22.74㊁1.01㊁0.03㊁0.05㊁20.6㊁0.97和0.22mg /kg ,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限量标准㊂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细鳞鲴的重金属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水平,其余5种鱼类均为无污染状态㊂东江鱼类的单一重金属危害系数和多重重金属复合危害系数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中Cr 的危害系数最高,说明应加强对鱼类中Cr 重金属污染的管控㊂关键词:东江;鱼类;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中图分类号:X50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3679(2023)04-678-07Heavy Metal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Fish in Dongjiang RiverXU Wang 1,ZHANG Qianrong 2,WANG Weimin 1,LI Xuxia 1,WU Shenhao 3,LI Huiya 1,SUN Ping 1,CHEN Yimeng 1,WANG Fei 2,YU Xinfan 1∗(1.Shenzhe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518049,Shenzhen,Guangdong,PRC;2.School of Environment,Jinan University,510000,Guangzhou,PRC;3.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 Safety Control,Shenzhe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518001,Shenzhen,Guangdong,PRC)Abstract :In December 2021and July 2022,fi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34sampling sites in the Dongjiang river basin,which collected by cage,gill net and local fishermen.A total of 100fish samples were collected,belonging to 12orders,32families and 78genera.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Dongjiang River basin was determined through NMDs analysis.And six widely distributed fishes (Hemiculter leucisculus ,Cirrhinus molitorella ,Opsariichthysbidens,Oreochromis mossambicus,Tilapia zillii and Xenocypris microlepis)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ven heavy metals in fish.The levels of Zn,Cu,As,Cd,Mn,Cr and Ni in fish from the Dongjiang River Basin were measur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fish from the basin.Then the single-factor contamination index method,the inte-grated contamination index method,and the target hazard factor approach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fish and their danger of consumption,an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scerta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rious heavy metals found in fis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Zn,Cu,As,Cd,Mn,Cr and Ni in fish from the Dongjiang basin ranged from nd~49.99,nd~1.82,nd~0.09,nd~0.32,nd~43.92,0.47~1.72and nd~1.14, with mean values of22.74,1.01,0.03,0.05,20.6,0.97and0.22mg/kg,respectively.And none of these heavy metals exceeded the limits in the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for Contami-nants in Food.The fine-scale catfish had a low degree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and the remai-ning five fish species were uncontaminat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ingle-factor contamina-tion index and the combined contamination index.Cr had the highest hazard factor among the eight heavy metal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ingle and multiple heavy metal hazard factors for Dongjiang fish,indicating that measures to control Cr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fish need to be strengthened.Key words:Dongjiang river;fish;heavy metal pollution;health risk assessment0㊀引言东江是珠江水系三大干流之一,发源于江西寻乌县,流经广东惠州㊁东莞等市最后进入珠江三角洲在虎门汇入海洋,作为广东省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担负着超3000万人供水的责任[1-2]㊂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的频繁活动加上污染物的排放,导致东江流域的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3]㊂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㊁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是人类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4]㊂但随着水环境被污染,鱼类可通过水环境吸收富集重金属[5-6],进而对食用鱼类的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7-8]㊂重金属具有很强的累积效应和毒性,通过食物链摄取富含重金属的鱼类可能会危及人类健康,例如汞对肾脏会产生毒性危害作用,铅则会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而镉会毒害肾脏和骨骼等[9-10]㊂目前,对于东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主要集中在对水环境及表层沉积物进行研究,仅有的对东江中鱼类重金属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某支流段,暂无对整个东江流域的鱼类重金属状况进行研究㊂基于这些研究空白,在本项目研究中,对整个东河流域的主要鱼类粲魚㊁鲮鱼㊁马口鱼㊁莫桑比克罗非鱼㊁齐氏罗非鱼㊁细鳞鲴的Zn㊁Cu㊁Cd㊁Cr㊁Ni和As进行了测量,以确定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并采用目标危害系数法来了解鱼类中重金属膳食摄入的健康风险,同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目的在于维护好东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并保护好鱼类资源及保障其食用的安全性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设备与试剂试剂:浓硝酸(分析纯,广东广式试剂科技有限公司),30%过氧化氢溶液(优级纯,广东广式试剂科技有限公司),Zn㊁Cu㊁Cd㊁Cr㊁As标准溶液(1000μg/mL,坛墨质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Ni㊁Mn标准溶液(100μg/mL,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㊂设备:冷冻干燥机仪(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Scientz-18N),微波消解仪(培安㊃CEM微波化学(中国)技术中心,型号Mars6),高效液相-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LC-ICP-MS(美国Perkinelmer公司,型号Nex-ION350)㊂1.2㊀方法1.2.1㊀样品采集㊀2021年12月和2022年7月自东江发源地至入海口之间的东江主干道及各支流共布置34个采样点,通过地笼㊁刺网和本地渔民购买等方式进行鱼样采集,共获取鱼类样品100种,隶属于12目32科78属㊂选取6种广布㊃976㊃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许㊀旺等:东江鱼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种鱼类样品检测体内重金属浓度,被检测鱼类样品信息见表1㊂所有鱼类样品现场采集后放入加有生物冰袋的保温箱,用于检测的鱼类样品单独装入保鲜袋,运回实验室后储存于-20ħ冰箱中备用㊂表1㊀检测鱼类样品信息样品种类数量/条体长/cm湿重/g范围平均值中位数范围平均值中位数粲魚309.10~16.2312.7012.50 3.65~24.1312.9611.82鲮612.8~298.864.3718.7523.13~224.42104.3792.72马口68.50~14.3010.629.50 5.03~28.3011.15 6.23莫桑比克罗非299.82~23.5016.4016.5019.02~246.8091.0066.49齐氏罗非47.50~23.5014.5313.557.82~279.02107.78132.60细鳞鲴68.32~14.5610.199.093.19~17.956.873.971.2.2㊀样品处理㊀将鱼样自然解冻,然后用纯水洗净,用不锈钢刀解剖鱼样并去除内脏部分,保留的鱼肉再用搅拌机搅碎,将搅拌后的样品进行冷冻干燥处理㊂将干燥后的样品研磨均匀,装入封口袋密封储存待用㊂称量0.1g 的样品于消解罐中,再于消解罐中加入4mL 浓硝酸和3mL 的30%过氧化氢溶液,然后进行消解㊂消解完全后进行赶酸,将酸赶尽至近干后冷却,再将消解罐中的溶液转移至PP 塑料管中并用超纯水定容至25mL,混匀后过滤待测㊂1.3㊀评价方法1.3.1㊀重金属污染评价㊀为对东江鱼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估,本研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11]㊂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P i =C iS i(1)式中,P i 为鱼类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C i 为重金属i 实际测量浓度(mg /kg),S i 为重金属i 含量的标准值(mg /kg)㊂在GB 2762 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As㊁Pb㊁Cr 和Cd 的标准限量值分别为0.1㊁0.5㊁2和0.1mg /kg [12],Zn㊁Cu㊁Mn 和Ni 在该标准中未查阅到㊂当P i <0.2时,说明无污染;当0.2ɤP i <0.6时,说明轻度污染;当0.6ɤP i <1.0时,说明中度污染;当P i ȡ1.0时,说明重度污染㊂综合指数污染法计算公式:P 综=P 2ave +P 2max2(2)式中,P 综为鱼类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P avc 为鱼类各单项重金属污染指数的平均值,P max 为鱼类各单项重金属污染指数中最大值㊂当P 综ɤ1.0时,说明无污染;当1.0<P 综ɤ2.0时,说明轻度污染;当2.0<P 综ɤ3.0时,说明中度污染;当P 综>3.0时,说明为重度污染㊂1.3.2㊀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㊀采用目标危害系数法[13]对人类通过进食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㊂单一重金属危害系数THQ =E F +E D +F IR ˑCR FD ˑW AB ˑT A ˑ10-3(3)多重重金属复合危害系数TTHQ =ðTHQ(4)式中,E F 为人群暴露的频率(365d /a),E D 为总暴露时间(70a),F IR 为人均每日食物摄入量(g /(人㊃d )),c 表示食物中重金属的浓度(mg /kg),R FD 为口服参考剂量(mg /(kg㊃d)),W AB 表示人体的平均体重(kg),T A (E F ˑE D )为非致癌性暴露平均时间㊂Zn㊁Cu㊁Cd㊁Cr 和As 的R FD 分别为0.3㊁0.04㊁0.001㊁0.003和0.0003mg /kg∙d [14-15]㊂根据广东居民的调查情况,广东平均年龄为76.79a [16],成年人平均体重56kg [17],成年人每天平均摄入水产品为55g [18]㊂当THQ 值<1时,表明暴露人群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隐患;当THQ 值>1时,则表明暴露人群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隐患㊂1.4㊀数据处理采用Excel 和SPSS 26软件对鱼类重金属数㊃086㊃江㊀西㊀科㊀学2023年第41卷据进行分析㊂2㊀结果与讨论2.1㊀鱼类多样性共获取鱼类样品100种,隶属12目32科78属,其中土著种89种,外来种11种㊂土著种中鲤形目48种,占东江土著鱼类总种数53.93%;鲈形目22种,占24.72%;鲇形目7种,占7.87%;鲱形目3种,占3.37%;鲽形目㊁合鳃鱼目㊁鲻形目各2种;胡瓜鱼目㊁鳗鲡目㊁鲀形目各1种㊂表2㊀东江鱼类多样性统计表目科属种生活史入侵情况淡水海水本地种外来种鳗鲡目Anguilliformes鳗鲡科Anguillidae1111鲱形目Clupeiformes 鲱科Anguillidae1111鳀科Anguillidae1222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Anguillidae354646433鳅科Anguillidae4444爬鳅科Anguillidae1111脂鲤目Characiformes脂鲤科Anguillidae1111鲇形目Siluriformes鲇科Anguillidae23321鲿科Anguillidae2444甲鲇科Anguillidae1111胡鲶科Anguillidae1111胡瓜鱼目Osmeriformes胡瓜鱼科Anguillidae1111鲻形目Mugiliformes鲻科Anguillidae2222鳉形目Cyprinodontiformes胎鳉科Anguillidae1111合鳃鱼目Synbgranchiformes 合鳃鱼科Anguillidae1111刺鳅科Anguillidae1111鲈形目Perciformes狼鲈科Anguillidae1111鮨科Anguillidae1222丽鱼科Anguillidae1333鲾科Anguillidae1111鲷科Anguillidae1111鳢科Anguillidae1333攀鲈科Anguillidae1111石首鱼科Anguillidae1111丝足鲈科Anguillidae1111塘鳢科Anguillidae232121虾虎鱼科Anguillidae57527鲬科Anguillidae1111Anguillidae1111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 舌鳎科Anguillidae1111鳎科Anguillidae1111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鲀科Anguillidae1111总计7810082188911㊀㊀所有鱼类样品中有淡水鱼类82种,隶属8目21科62属㊂以鲤形目为主,有51种,占淡水鱼类总数的62.20%;其次是鲈形目,有16种,占比19.51%;鲇形目9种,占比10.98%,其余5目仅占比7.32%㊂河口鱼类18种,隶属5目12科15属,以鲈形目为主,有10种,占河口鱼类总数55.56%;其次是鲱形目,有3种,占比16.67%;鲽形目㊁鲻形目占比相同,均为11.11%,鲀形目最低,仅1种,占比5.56%㊂2次调查共获取鱼类100种,各调查江段(含水库)均分布的种类有12种,包括草鱼㊁赤眼鳟㊁粲魚㊁鲫㊁鲤㊁鲢㊁泥鳅㊁胡子鲇㊁尼罗罗非鱼㊁子陵吻㊃186㊃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许㊀旺等:东江鱼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虾虎鱼㊁斑鳢㊁黄鳝,这些种类大多为杂食性鱼类,具有较广的生态位㊂19个种类仅分布于东江干流下游江段,主要为一些过河口鱼类,在河口区域索饵育肥㊂5条一级支流中西枝江鱼类多样性较高,其中上游河段为山区河流,污染较少,有水质要求较高的光倒刺鲃㊁侧条光唇鱼㊁南方白甲鱼等分布,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㊂其次为秋香江㊁新丰江㊁增江,石马河位于于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域,人工影响较大,鱼类种类多样性较低㊂各点位鱼类群落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如图1,仅东江干流上游㊁秋香江㊁西枝江群落组成情况略有相似,剩余点位群落组成均显著不同㊂-0.10-0.050.000.050.10N M D S 2stress=0.047NMDS1-0.6-0.30.00.30.6东江干流上游东江干流下游东江干流中游增江新丰江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白盆珠水库石马河秋香江西枝江图1㊀东江鱼类群落结构分布2.2㊀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2.2.1㊀鱼体内重金属含量状况㊀东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统计结果(表3)显示,Zn㊁Cu㊁As㊁Cd㊁Mn㊁Cr 和Ni 的含量范围分别为nd ~49.99㊁nd ~1.82㊁nd ~0.09㊁nd ~0.32㊁nd ~43.92㊁0.47~1.72和nd ~1.14mg /kg,7种重金属的平均值排序为:Zn>Mn>Cu >Cr >Ni >Cd >As,其中7种重金属中Zn 的含量最高,其次则是Mn㊂这可能是由于Zn 和Mn 是鱼类赖以生存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广泛参与机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所以在鱼体内的含量偏高[19]㊂总体而言,鱼体中所检测的7种重金属含量均满足GB 2762 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均在限定值范围内㊂表3㊀东江鱼类重金属含量统计分析/mg ㊃kg -1综合性统计不同河段重金属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上游中游下游Zn nd 49.9922.749.6724.0917.2819.87Cu nd 1.82 1.010.400.500.410.73Asnd 0.090.030.010.020.020.03Cd nd 0.320.050.050.180.040.04Mnnd43.9220.669.64 5.1410.34 6.41Cr 0.47 1.720.970.300.870.80 1.07Nind 1.140.220.330.020.040.05注:nd 表示未检出,计算过程中用0代替㊂将罗非鱼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他文献中不同地区的罗非鱼体内重金属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本研究中罗非鱼体内Cu 和As 的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新疆等其他5个地区;Cr 的含量略高于玉溪市农贸市场,与广西地区野生罗非鱼的含量相似;Cd 的含量则高于其他5个地区㊂表4㊀不同地区罗非鱼鱼体内重金属含量比较/mg ㊃kg -1区域Zn Cu As Cd Mn Cr 新疆[19]0.33.70 1.16--0.11南宁市[20]---0.011--玉溪市[21]- 1.0480.1210.005-0.356福建[22]--0.030.004-0.33广西[23]--0.2140.004-0.571本研究区域16.54 1.010.02350.040520.660.531㊀㊀对比东江不同河段鱼体中不同重金属含量发现,东江整体河段基本呈现上游重金属均值含量最高,其次是下游和中游的规律,而重金属Mn 的含量则是中游大于上游和下游㊂这可能是由于东江上游段的河源市和龙川县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0],矿产资源的开采提高了水体环境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鱼类通过富集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导致上游鱼体内重金属含量高于中下游,而东江中游地段的印染漂染和电子电镀行业的废水排放导致水体中Mn 含量较高[21],从而导致鱼体内重金属Mn 的含量相应增加㊂2.2.2㊀鱼体内各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㊀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法对东江鱼体肌肉中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5),研究表明,鱼体中As 和Zn 及Cu 和Mn㊁Ni 在P <0.05时为显著正相关,Ni 和Cr 在P <0.05的情况下为显著正相关,Cu 和Cr 在P <0.01的情况下正相关性显著,而其他重金属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㊂这说明东江鱼体内Cu 与Cr 之间的含量及来源具有极大的相关性㊂表5㊀东江鱼体中各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Zn Cu As Cd Mn Cr NiZn 1Cu -0.0771As 0.303∗-0.1331Cd 0.050-0.112-0.0431Mn 0.1480.323∗-0.196-0.0911Cr 0.308∗0.711∗∗0.118-0.1510.2211Ni-0.1700.348∗0.031-0.0550.0070.324∗1注:∗表示在0.05级别相关性显著;∗∗表示在0.01级别相关性显著㊂㊃286㊃江㊀西㊀科㊀学2023年第41卷2.3㊀重金属污染评价东江6种鱼类肌肉组织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在齐氏罗非和细鳞鲴这两类鱼中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顺序为:Cd>Cr>As>Cu,而在其他4类鱼中的污染程度排序则为Cr> Cd>As>Cu㊂6种鱼类中仅Cu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0.2,为无污染水平;而其余3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在0.2~0.6之间,处于轻污染水平,其中细鳞鲴的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1,表明细鳞鲴肌肉组织的Cd处于重污染水平㊂总体而言,Cd和Cr较其他重金属而言污染程度较高㊂从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结果来看,除细鳞鲴外其余5种鱼类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处于无污染状态,而细鳞鲴则为轻污染水平㊂表6㊀东江不同鱼类肌肉组织的重金属污染指数P Cu P As P Cd P Cr P综综合评价粲魚0.00790.27920.40500.45280.1435无污染鲮0.01470.23500.40500.49330.1629无污染马口0.01040.23500.40500.47580.1529无污染莫桑比克罗非0.01810.23500.40500.50970.1725无污染齐氏罗非0.00880.23500.40500.35670.1136无污染细鳞鲴0.00640.23501.81110.42661.8321轻污染2.4㊀鱼类重金属安全性评价根据对6种鱼类体内的重金属实际测量浓度以及成人平均每日鱼肉摄入量,对这6种鱼类的目标危害系数进行评估计算㊂结果表明(见表7),在马口鱼与其他5种鱼类的单一重金属的目标危害系数THQ的排序不同为Cr>Zn>As>Cd> Cu,而其他5类鱼的单一重金属的THQ值的排序为Cr>As>Zn>Cd>Cu,其中5种重金属中Cr的THQ值最高但也远小于1,这表明鱼体内5种重金属对暴露人群不存在潜在健康风险㊂同时,6表7㊀东江6种鱼类肌肉组织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鱼类THQ TTHQ Cd As Zn Cu Cr粲魚0.03980.09140.08760.00970.29650.5250鲮0.03980.07690.04380.01800.32300.5015马口0.03980.07690.11570.01280.31160.5568莫桑比克罗非0.03980.07690.04070.02230.33370.5134齐氏罗非0.03980.07690.03970.01080.23360.4008细鳞鲴0.17790.07690.06830.00790.27930.6103种鱼类的TTHQ值均小于1,表明东江流域这6种鱼类具有安全食用性㊂将本研究东江流域内罗非鱼的THQ值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主要对比Cd㊁Cr及As的THQ值㊂本研究As的THQ值与广西地区野生罗非(0.286)[23]和玉溪市农贸市场罗非(0.461)[21]相比较均要低;而Cd和Cr的THQ值均比广西地区野生罗非(Cd,0.002;Cr,0.0152)[23]和玉溪市农贸市场罗非(Cd,0.002;Cr,0.01)[21]高㊂鉴于Cr对TTHQ的贡献率较高,说明Cr为主要风险元素㊂Cr的过量摄入容易对肝脏和肾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出现恶心㊁胃肠道不适㊁胃溃疡㊁痉挛等症状[22],所以要加强对Cr的风险管控㊂3㊀结论1)东江流域34个点位中所有采集的鱼样测量的8种重金属含量基本都满足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其中Zn和Mn的含量稍高㊂且在东江不同河段中上游重金属的含量最高,其次是下游和中游河段㊂2)东江流域鱼类中不同重金属中Cu与Cr 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Cu与Cr有强相关性,可能来自同源污染㊂3)东江流域6种鱼类的不同重金属的污染指数结果表明,除Cu外,其余3种重金属在6种鱼体中基本处于轻污染水平,而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细鳞鲴为轻污染水平,其余5种鱼类均无污染㊂单一和多种重金属复合危害系数结果表明,6种鱼类的TTHQ值均小于1,表明东江流域这6种鱼类对暴露人群不存在潜在健康风险㊂参考文献:[1]㊀黄志伟,曾凡棠,石雷,等.东江流域不同地类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35(5):940-946.[2]黄志伟,李文静,李伟杰,等.东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2,41(3):504-515.[3]LIANG E Y,FAITH K S C,JÜGEN S.Climatechange,water management and stakeholder analysis inthe Dongjiang River basin in South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2016,34(2):166-191.㊃386㊃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许㊀旺等:东江鱼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4]OKEN E,CHOI A L,KARAGAS M R,et al.Whichfish should I eat?Perspectives influencing fish con-sumption choices[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12,120(6):790-798.[5]FEVZI Y.Heavy metal levels in two fish species Leu-ciscus cephalus and Lepomis gibbosus[J].FoodChemistry,2007,100(2):830-835.[6]ZHAO S,FENG C D,QUAN W M,et al.Role of liv-ing environments in th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heavy metals in fishes and crabs in the Yangtze RiverEstuary,China[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2,64(6):1163-1171.[7]ZRNCIC S,ORAIC D,CALETA M,et al.Biomonitor-ing of heavy metals in fish from the Danube River[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3,185(2):1189-1198.[8]NACÉRA D Y,WACILA B,FAIZA Y.Levels ofheavy metals(Zn,Pb,Cu,Cd,Ni)in tissues of Sar-pa salpa from Honaine ba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Algerian Coast[J].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2014,52(13-15):2850-2855. [9]蔡继晗,李凯,郑向勇,等.水产养殖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0,29(12):1003-1111.[10]刘静,李树先,朱江,等.浅谈几种重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3):182-184.[11]杨晓云,温勇,陈晓燕,等.重金属在北江鱼类和底栖动物体内的富集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194-198.[12]GB2762 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3):329-340.[13]EPA U.Risk-Based Concentration Table[R].Wash-ington DC,USA: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0.[14]USEPA.Risk-based concentration table[R],Phila-delphia PA: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gency,2009[15]李玉,冯志华,李谷祺,等.海产品中重金属Hg㊁Cd㊁Pb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评价[J].食品科学,2010,31(21):390-393.[16]蔡友凤,房殿生,肖水平.我国各省(区㊁市)国民体质水平与人均预期寿命的相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4):101-105. [17]环境保护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90-780.[18]刘金苓,李华丽,唐以杰,等.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经济鱼类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对人体健康风险分析[J].生态科学,2017,36(5):186-195.[19]董娇娇.日粮中添Mn㊁Mg对团头鲂生长㊁体形及鱼体铁㊁铜㊁锰㊁锌含量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4.[20]刘梅珠.东江上游运输发展的探讨[J].珠江水运,2006(12):20-22.[21]应国光,彭平安,赵建亮,等.流域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 以东江流域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2]刘晓娟,程滨,赵瑞芬,等.铬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及毒害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6):1061-1064.[23]王俊能,马鹏程,张丽娟,等.广西刁江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7,38(36):2600-2606.㊃486㊃江㊀西㊀科㊀学2023年第41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附件一: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 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当前我国重大环境问题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选择饮用水安全保障,再生水安全回用,城市大气微细粒子污染的健康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与癌症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代表性问题进行研究,项目的实施将引导开展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开展环境风险因子控制和消减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提升我国环境与健康技术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 本重点项目财政专项经费控制额为2000万元,下设四个课题,以课题为基本单位受理申请,每个课题可以由一家单位承担,也可以由多家共同承担。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申请单位自行组合形成课题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课题组 2
长和依托单位。由课题依托单位具体负责课题的申请。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 各课题申报单位须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中各课题的控制性考核指标提出详细的课题考核指标。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 2.项目总体目标 以健康风险控制为目标,选择饮用水消毒过程健康风险控制,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控制,空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环境遗传毒性物质暴露和效应评估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典型问题,发展关键风险因子甄别、健康效应的快速检测和早期诊断、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风险控制关键技术,通过应用示范,引导资源环境领域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的方向,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项目的课题分解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分解成如下四个课题。各课题的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3
课题一:饮用水消毒过程健康风险控制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对人类的健康风险,构建一套适合病毒类微生物和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的风险甄别与评估技术,研究开发能够同时实现病毒类微生物的高效灭活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控制的综合控制技术和设备,进而形成饮用水消毒工艺风险综合控制的技术模式。 研究内容: 1.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遗传毒性健康风险甄别与评估技术 针对饮用水中不同类型的消毒工艺,建立DBPs遗传毒性效应的体外测试方法;开发强遗传毒性类DBPs前驱体识别技术及其强化去除与控制技术;建立一套DBPs遗传毒性风险因子甄别技术体系;基于遗传毒性评价指标,研发在高效灭活前提下的强遗传毒性类DBPs生成阻断与控制的组合工艺。 2. 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 针对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类微生物,开发能够在水厂推广使用的典型病原微生物分析方法;建立涵盖管网输配过程与用户末端等关键环节的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开发病典型病毒的高效灭活与控制技术和输配过程病毒类微生物再生长控 4
制技术。 3. 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综合风险控制技术示范 结合我国典型区域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分布特点,DBPs形态分布特征,并权衡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构建基于不同源水、不同消毒工艺及其组合DBPs的环境行为和遗传毒性的风险评估方法;选择2类典型水厂或消毒工艺,开展风险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针对典型城市水质特点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 建立2-3套分别针对饮用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及其毒性的检测方法;病原微生物应该涵盖示范水厂水中主要感染性细菌和病毒,检测方法能够在水厂实际应用,检测出的主要消毒副产物种类代表70%以上的遗传毒性,以及2种以上互补性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 2. 开发2-3项针对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的高效灭活技术或组合工艺,病原微生物的相关指标达到美国饮用水水质基准的要求。 3. 开发2-3项能够有效去除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的饮用水处理新技术或组合工艺,遗传毒性物质的总体风险水平低于10-5。 4. 构建1套同时实现病原微生物灭活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风险削减与控制的饮用水综合风险控制工艺,并在1-2个供水厂 5
或消毒工艺进行应用示范,取得用户使用意见。 5. 申请4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实施年限: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200万元。
课题二: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城市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的潜在健康风险,研究开发城市再生水的健康风险因子甄别测试技术方法,建立多使用用途的再生水健康风险暴露评价方法,开发再生水健康风险因素控制的高效组合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通过工程示范研究推荐城市再生水安全处理模式。 研究内容: 1. 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的甄别评估技术 根据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典型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和生物毒性测试的基础上识别再生水中的 6
主要健康风险因子;开发再生水中主要健康风险因子的诊断、快速分析测试技术、相关设备和检测试剂盒。 2. 再生水健康风险的暴露评价技术 基于城市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的各种可能使用途径,开发暴露评价技术;定量分析健康风险因子在环境和人之间的转移过程和风险强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生水回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3. 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的高效控制技术 针对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存在的主要健康风险因子,研究开发安全消毒技术、高效组合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基于不同健康风险因子的风险水平和风险控制目标,筛选并建议经济高效的处理工艺和处理设施的安全运行规范。 4. 再生水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工程示范研究 选取2个以上典型的城市再生水厂,对其受体进行系统的健康风险因子甄别、暴露水平与健康风险分析研究,确定各风险因子的控制目标,应用筛选或开发的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高效控制技术进行实际的再生水处理示范研究,进一步改进、完善再生水处理工艺设计和运行方案。通过工程示范,为今后城市再生水水质标准制定积累基础数据,为再生水厂设计运行提供样板。 7
考核指标: 1. 开发2-3种城市再生水主要健康风险因子分析检测和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包括1-2种利用水生生物进行的活体毒性测试和1-2种利用离体细胞进行的体外测试,均形成方法规范(建议稿)。 2. 开发2-3项控制城市再生水中不同种类健康风险因子的深度处理技术或组合工艺,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对关键因子的风险水平控制到10-4以下。 3. 开发1-2套经济、高效的城市再生水健康风险综合控制工艺,并在1-2个再生水厂进行示范应用(其中至少1个再生水厂的源水中有工业废水排入), 4. 形成建立2种再生水回用受体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文件(建议稿)。 5. 申请4项以上发明专利。 课题实施年限: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 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200万元。 8
课题三:空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针对大气细粒子污染的健康影响,建立一套综合集成采样、在线检测、暴露模拟的技术和设备,开发气溶胶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开发重大人群疾病的典型大气污染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主要不同来源的细和超细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表征特点,相关人群的暴露效应特点,建立不同来源颗粒物的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预警的识别技术,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技术。 研究内容: 1. 气溶胶过敏原采集和人群暴露远程在线监测系统 综合集成气溶胶中过敏原物种的采样,污染在线检测技术和设备,以及纳米技术在内的多领域高新技术,形成气溶胶过敏原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和远程可视平台,为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应对空气敏感人群的预防、干预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2. 大气颗粒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检测和诊断技术 研发大气颗粒物暴露和效应检测技术和设备,通过对典型地区易感人群和代表性普通人群的大气颗粒物暴露和效应标记物进行系统监测,结合大气细颗粒物健康影响机制研究,建立人群典型大气颗粒 9
物暴露生物效应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开发重大人群疾病的典型大气污染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 3. 建立基于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技术 选择典型城市或区域,深入系统研究主要不同来源的细颗粒物及其所携带有毒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特点,相关人群的暴露和效应特点,建立典型来源颗粒物的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预警的识别技术;结合我国人群暴露研究的成果,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 1. 形成2-3项空气细粒子暴露和效应标记的检测技术:能够预警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细粒子或其所携带的典型污染物暴露量及其所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 2. 研制1套气溶胶过敏原采集设备样机和1套细颗粒模拟暴露设备样机:气溶胶过敏原采集装置能够采集空气中5-6种有害过敏原,并进行浓度分析。设备的灵敏度达到1豪微克每立方米; 细颗粒模拟暴露设备包括PM2.5和微生物气化及暴露模拟、附有监测设备装置,并对气化颗粒的粒径进行同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