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级德国潜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型潜艇
乘员:43 人
艇长:72.4 米
水上排水量:862 吨
水下排水量:983 吨
水面最高航速:18.6 节
水下最高航速:8.3 节
水上航程:79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78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3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鱼雷数量:14枚鱼雷/或28枚TMB水雷
武备:一门20 mm机关炮
IIA型潜艇(共建造6艘:U-1至U-6号)
乘员:22-24 人
艇长:40.9 米
水上排水量:254 吨
水下排水量:303 吨
水面最高航速:13 节
水下最高航速:6.9 节
水上航程:1600 海里(8节)
水下航程:35 海里(4节)
设计下潜深度:1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3 具(艇首)
鱼雷数量:5 枚
武备:12枚TMA水雷
ⅡB型潜艇
IIA型的改进型ⅡB型潜艇,主要改进的地方是增厚耐压仓的厚度,使下潜深度提高到120米。
另外加长潜艇的长度,达到42.7米。
ⅡB型共建造18艘,U-7至U-24,加上U-120和U-121。
因此最终共建造20艘。
ⅡB型服役后成为当时德国主力潜艇。
1939年,ⅡB型作为57艘潜艇的部分参与了二战初期战斗,其主要任务是近海作战。
水上排水量(吨)279
水下排水量(吨)328
高射机炮口径(毫米)1x20
舰长/宽/吃水(米) 42.7/4.1/3.8
鱼雷发射管口径(毫米) 3x533 备鱼雷(枚) 5 水雷(枚) 12
动力装置2x发电机2x柴油机
轴数(轴) 2
动力输出(马力) 2x180(电) 2x350(柴) 载水上飞机(架)
航速(水上/水下:节) 13/6.9
最大下潜深度(米) 120
艇载燃油量(吨) 21 艇载雷达
水上续航力(海里/节) 3,100/8舰员(人)25
水下续航力(海里/节) 43/4
IX型潜艇
乘员:48 人
艇长:76.8 米
水上排水量:1120 吨
水下排水量: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18 节
水下最高航速:7 节
水上航程:1345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3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1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22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 到4挺20mm机枪
这种艇型是在1935-1936年作为一种远洋潜艇设计建造的,同时又是从IA级艇改进而来,其作战下潜深度为100米,最大下潜深度为200米,并在吃水线以下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共可携带鱼雷22枚。
该型艇具有与VIIC型艇类似的水上飞机和方向舵,艇内的控制室和指挥塔围壳内则分别安装有1部和2部潜望镜。
IX型艇具有5个外部鱼雷舱(其中2个位于艇首,3个位于艇尾),可额外存储10枚鱼雷。
该艇可携带TMA 型水雷44枚或TMB型水雷66枚,但实际上多数IXC型艇并不适合执行布雷任务。
该艇装备一门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10发。
IXB型潜艇
乘员:48-56 人
艇长:76.5 米
水面最高航速:18.2 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20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4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22枚(或44枚水雷)
武备: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10发;20毫米机炮
排水量:1051吨(水面)/1147吨(水下)
IXB型艇是IX型艇的一种改进型艇,其排水量比后者稍大,航程也相应地增加1500海里。
IXC型艇则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该型艇是大战期间德军最为成功的艇型,平均每艘该型艇都有击沉10万吨船只的战绩。
IXC型潜艇
乘员:48-56人
艇长:76.76 米
水上排水量:1120 吨
水下排水量: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18.3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34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3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艇尾2)
鱼雷总数:22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门4联装37毫米防空炮;1门20毫米机枪
这种IXB型潜艇的改进型在设计上可多装载43吨额外的燃油,这使得在10节航速下的航程增加到13400海里。
该艇可携带44枚TMA型水雷或66枚TMB型水雷。
其近亲为IXC/40型潜艇。
IXC/40型潜艇
乘员:48-56人
艇长:76.76 米
水上排水量:1120 吨
水下排水量: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19 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38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3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艇尾2)
鱼雷总数:22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门4联装37毫米防空炮;1门20毫米机枪
IXC/40型艇是在IXC型基础上作轻微改进而来,在最大航程和最大水面航速上均有所提高。
该型艇的满载排水量为1545吨,共有87艘该型艇服役。
IXD型潜艇
乘员:55-63人
艇长:87.6 米
水上排水量:1616 吨
水下排水量:1804 吨
水面最高航速:19.2 节
水下最高航速:6.9 节
水上航程:23700 海里/12节航速
水下航程:57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24枚
武备:1 门105mm炮;48枚TMA水雷
这种艇型是在1939-1940年间设计完成的,起初被命名为IXD/41型,后来又发展了IXD\IXD1\IXD2型潜艇。
IXD1和IXD2型的差别在于其发动机布局和功率上。
前者在设计上存
在较大缺陷,而后者改进了发动机的布局。
IXD型艇比IXD/40型艇的排水量增加了约500吨,艇长也超出后者约10米。
该型潜艇上共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并安装有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50发。
1943年到1944年,鱼雷发射管从IXD1型艇(编号由U-180到U-195)上拆除,这类潜艇也由此改作运输用途。
改装过的该型艇共可携带252吨的各类货物。
VIIA型潜艇
乘员:42-46 人
艇长:64.5 米
水上排水量:626 吨
水下排水量:745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 节
水下最高航速:8 节
水上航程:62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94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2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1枚
武备:一门88 mm炮,备弹220发
VII型潜艇的首艇于1936年6月下水,其改进型艇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得到了广泛使用。
它最初的艇型发展成为VIIB型潜艇,其航程与操纵性能得到了很大改进, 在鱼雷射程内的攻击也显得相当有效。
进一步改进的VIIC型潜艇成为德国海军最具攻击力的潜艇。
最后的VIIC/41型潜艇的下潜深度在战后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潜艇可以匹及。
VII型潜艇的某些改型也用于布雷(VIID) 及成为其他潜艇补给燃料和鱼雷的补给艇(VIIF )。
VIIB型
乘员:44-48 人
艇长:66.5 米
水面最高航速:17.2 节
水下最高航速:8 节
水上航程:6500 海里/12节航速
水下航程:9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100 米(最大250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x 20 mm 机枪;1 x 88mm 火炮
VIIB型U艇在VIIA型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航程增大,可以深入大西洋更远的海域。
航速提高,增加了艇尾鱼雷舱,提高了储弹量。
VIIB型U艇的甲板上有4个水密仓,用于储备鱼雷。
VIIB型U艇弥补了VIIA型的许多缺陷,为尔后大规模建造的VIIC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该型共建造24艘。
最为成功的是U-47号、U-99号、U-100号、U-48号等。
VIIC型潜艇
乘员:44-52 人
艇长:67.1 米
水上排水量:769 吨
水下排水量:871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7 节
水下最高航速:7.6 节
水上航程:8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8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2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挺20mm机枪
VIIC型潜艇是由VIIB型潜艇改进而来,更大的体积和排水量使得VIIC型艇的航速不及VIIB 型。
所有的VIIC型艇都装备有5个鱼雷发射管,除U-72、U78、U-80、U-554和U-555号都只在艇首装有2具鱼雷发射管,U-203、U-331、U-351、U-401、U-431、U-651号则没有艇尾鱼雷发射管。
VIIC型潜艇自1941年以来就是二战中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在整个大战期间它的建造工作就一直没有终止过。
VIIC型潜艇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战斗机器,几乎在所有有德国潜艇活动的海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VIIC型潜艇投入使用时正是“快乐日”即将结束的时候,1943年底到1944年,它不得不面临盟军的反潜总攻势。
1944到1945年间,这些潜艇大多安装了通气管,VIIC/41型潜艇甚至做了更大改进,而大型布雷潜艇VIID则是由VIIC 直接改装而来。
VIIC/41型潜艇
乘员:44-52 人
艇长:67.1 米
水上排水量:769 吨
水下排水量:871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7 节
水下最高航速:7.6 节
水上航程:8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8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门105mm炮,备弹220发
VIIC/41型艇是由极为成功的VIIC型艇作轻微改进而来,武器装备基本一致,主要的变化在于艇内布局与动力系统上。
而二者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具有更坚固的耐压壳体,使得该型艇下潜深度更大。
同时VIIC/41型艇较VIIC型的最大排水量也稍小。
该型艇共完成并服役88艘。
VIID型潜艇
乘员:46-52 人
艇长:76.9 米
水上排水量:965 吨
水下排水量:1080 吨
水面最高航速:16.7 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12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9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0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门88mm炮,备弹220发;15枚SMA水雷或39枚TMB水雷
VIID型艇于1939年至1940年间设计完成,可谓是VIIC型艇的放大版。
主要的改动在于指挥塔后方设计安装了附加的水雷舱,用于执行布雷任务。
这个水雷舱里安装有5个水雷布放管,每个布放管中最多可装载5枚SMA水雷。
艇上装有水下通气管,从VIID型艇上依稀可见现代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雏形。
VIID型艇设计有容积更大的鞍状水柜,还可装载更多的燃油。
VIID型艇可携带14枚鱼雷和39枚TMB水雷,88毫米甲板炮仍然保留,备弹220发。
战争后期还在指挥塔后方的平台上安装了2门20毫米防空炮。
VIIC型艇的另一改型是VIIF艇,该艇主要用于鱼雷运输和补给。
所有建成的6艘该型艇(U-213至U-218号)中只有1艘幸存至战后,其余5艘均被击沉,所有241名艇员全部丧生。
VIIF型潜艇(海上乳牛)
乘员:45人
艇长:77.6米
水上排水量:1,084吨
水下排水量:1,181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6节
水下最高航速:7.9节
水上航程:147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75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150-200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
鱼雷总数:运载39枚
武备:1 门37mm炮;1门双联20毫米机枪
当时的德国潜艇回基地补给来回需要几个星期,影响潜艇在各大洋战区的展开。
潜艇设计部门专门建造了为战区潜艇运输的鱼雷运输潜艇——VIIF型。
运输潜艇支援了在几千里外大洋上的潜艇作战,增加了海上作战潜艇的数量。
因此被潜艇艇长称为“海上乳牛”。
VIIF型潜艇采用VIIC型艇身,保留了与VIIC型一样的其作战能力,运输的鱼雷是装在指挥室后部专门结构的固壳里。
VIIF型潜艇一共可运送39条鱼雷,能为2~4艘潜艇提供补给。
VIIF型共建造4艘。
XB型潜艇(布雷潜艇)
乘员:52 人
艇长:89.8 米
水上排水量:1980 吨
水下排水量:2177 吨
航速:16.4节(水面)/7节(水下)
吃水:4.7米
水上航程:56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56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3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2具(艇尾)
鱼雷数量:15枚鱼雷/或66枚SMA水雷
武备:105mm火炮/37mm机关炮/20mm机关炮
二战中德国海军建造了大量潜艇,大致可以分为4类:
1.航程有限的小型潜艇,水下排水量不超过300吨,航程不超过3000海里。
其中近岸艇型主要是Ⅱ型和X X Ⅲ型,Ⅱ型艇又有ⅡA、ⅡB、ⅡC、ⅡD共4个改型。
建造数量较多的是ⅡB(20艘)ⅡD(16艘)。
X X Ⅲ型于1943年开始建造,共有61艘艇服役。
2.航程较长的大型潜艇,适合深入大洋,甚至靠近对方海岸作战。
主要是Ⅸ型,共有基本型和ⅨB、ⅨC、ⅨC/40、ⅨD等4种改型。
其中ⅨC型艇建造数量为141艘(含ⅨC/40型)。
3.大西洋潜艇,这是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
主要是Ⅶ型,该型艇共有5种型号:ⅦA、ⅦB、ⅦC、ⅦC/41、ⅦC/42。
其中ⅦC型艇是纳粹德国建造数量最多的潜艇,共659艘(其中568艘为ⅦC型,91艘为ⅦC/41型)。
该型艇最后的改型ⅦC/42未来得及投产,就被先进的X X I型艇取代。
X X I型艇共建造了164艘,是纳粹德国性能最好的潜艇,它对战后常规潜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辅助潜艇(如布雷潜艇、补给潜艇等)。
各型辅助潜艇产量都不大,布雷潜艇ⅦD型和X B 型产量均不超过10艘;补给潜艇ⅪV型共有10艘服役。
末期的XXIII型
补几张图
末期的XXI型彩照
德国潜艇88毫米/105毫米甲板炮和防空炮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这些“海狼”在袭击中,鱼雷似乎成了他们惟一致命的武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鱼雷十分宝贵(以德国的IXC型远洋潜艇为例,一次只能携带22枚鱼雷),因此大多数艇长会把它留在救命时使用。
I型、VII型、IX型和X型潜艇都装备了威力强大甲板炮。
每艘潜艇都在指挥塔围壳前安装有这种武器,技术熟练的操作手可以用15-18发/分钟的速度射击。
甲板炮通常由潜艇第二值更官率领3~5人操作。
使用甲板炮时,潜艇必须处于无空中威胁的正常水面航行状态,需要3名艇员在甲板上排成一排从控制舱下方的主锁柜中将炮弹传送到火炮处。
潜艇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型的水密弹药锁柜,火炮可快速反应、及时射击。
1937年,德国海军计划建造XI型巡洋潜艇。
这种潜艇计划在2个彼此独立的炮塔上装备4门12.7毫米机枪,但后来并未建造。
VII型潜艇装备有88毫米甲板炮,这种火炮与大战期间最著名的陆军88毫米防空/反坦克炮完全不同,甚至使用完全不同的弹药。
潜艇的88毫米甲板炮发射的弹药为12-14千克的炮弹(弹头重9千克),弹药基数250发。
自1943年6月起,离开基地的大西洋艇群均未携带这种火炮,只有部署在地中海和北海的潜艇在几个月里使用了该甲板炮。
1944年7月,前往波罗的海巡逻的德国潜艇部队第8舰队的部分VIIC型艇则安装上了这种甲板炮,由于最大仰角只有30度,88毫米甲板炮不适用于对空射击。
后来具备更宽甲板的I型、IX型及X型潜艇得以安装威力更为巨大的105毫米火炮而非VII型艇上的88毫米炮,因为后者的甲板较窄。
这些排水量较大的潜艇通常备弹110发(IXD 型潜艇即备弹150发,“U-196”号更是备弹240发)。
甲板炮有时也用来炮击岸基目标。
在加勒比海的作战中,甲板炮就常用来炮击一些油库等设施;在北海,潜艇上的火炮甚至击毁了部分雷达站。
由于1942~1943年间日益强大的盟军反潜兵力的压力,几乎所有潜艇的甲板炮都于1943至1944年相继被拆除。
只有部分潜艇被允许保留他们的甲板炮,包括前往印度洋作战的部分潜艇。
自1943年起,甲板炮已经成为过去的回忆了。
德国潜艇在作战中使用两种型号的20毫米防空炮。
早期的型号Flak 30 20毫米防空炮是一种单管炮,可作360度回旋和-2度/+90度俯仰。
该炮使用320克弹药,射程12350米。
最
大发射率为480发/分钟,但一般只能达到一半的发射率。
改进的型号是Flak 38 20毫米防空炮,与前者相比其实改进并不大,但发射率却达到了960发/分钟,该型火炮起先为陆军使用,后来又研制了双联和4联装的型号。
大战进行过半的时候,不少VII型潜艇开始安装Flak M/42 37毫米防空炮,这同样是一种来源于陆军的防空炮。
该炮使用730克弹药,射程15350米,最大发射率为50发/分钟。
潜艇鱼雷发射装置
二战潜艇鱼雷发射装置可分为自航式发射装置、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
一、自航式发射装置
自航式鱼雷发射装置,在国外也称游出式(Swim-out)鱼雷发射装置。
它是潜艇鱼雷发射装置的鼻祖。
其工作原理就是把鱼雷装填到一个框架式的圆筒形栅状管中,使其浸没在水中,只要打开鱼雷的板机使鱼雷发动机工作,螺旋桨产生的推力就使鱼雷自动游出栅状管。
据史料记载,俄国在1865年装备使用了木制的圆筒形栅状发射管。
一战前后的各国海军的潜艇上装备的大都是这种金属制的圆筒形刚性结构的栅状管。
通常配置在潜艇耐压壳体外面的上层建筑中,有固定式和可转动式两种。
这种结构极为简单的圆筒形栅状管可保证发射过程无气泡,也无倾差。
而且由于它没有向鱼雷提供能量的动力系统,所以很轻巧,使用简便。
它的缺点主要是对鱼雷的要求较高,鱼雷得长时间浸泡在海水中,难以进行及时和必要的保养和维修。
在以后的应用中,自然受到了局限。
自航式鱼雷发射装置固有的弱点,一是不能发射无动力的武器,如水雷。
二是不能发射热动力鱼雷。
因为热动力鱼雷的主机通常是在发射离管后按要求延迟启动,决不允许在发射管里启动工作。
同时也不允许鱼雷主机工作时产生的有害气体进入潜艇舱里。
三是由于潜艇的结构尺寸限制,发射管不能太长,这就使得鱼雷增速不够就出管。
因而鱼雷的出管速度偏低。
德国MAK型发射装置的出管速度为6~6.5米/秒。
二、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
气动不衡式鱼雷发射装置,简称为气动式发射装置。
它是在栅状管式结构的自航式鱼雷发射装置之后出现的,为二战期间世界各国海军潜艇广泛采用的一型发射装置。
该型鱼雷发射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即把鱼雷(水雷)装填在带有前盖和后盖的密封圆筒形发射管中,在发射前打开前盖,然后根据艇长的命令,打开发射开关,使贮存在发射系统的高压空气瓶(又称发射气瓶)中的压缩空气进入发射管里鱼雷的尾部,进入鱼雷尾部的压缩空气膨胀作功,把鱼雷和雷体附近及周围的海水一块挤出发射管。
为了保证潜艇的隐蔽性,不允许高压空气泡溢出发射管外而暴露潜艇在水下的位置。
同时要求发射鱼雷(单射一枚或齐射数枚)后的潜艇的姿态基本不变(即不出现纵倾、横倾等)。
根据这些要求,气动式发射装置通常由鱼雷发射管、空气发射系统、注疏水系统组成。
气动不平衡式鱼雷发射装置可发射各种类型鱼雷,也能布放无动力的水雷以及相应结构尺寸的水声干扰器材等。
每根发射管和一套与其协同工作的发射系统等便构成了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发射装置。
通常的中型潜艇在艇首配置4~8管,在艇尾配置2~4管。
艇尾部配置的发射装置多用于自卫,因而其发射管的口径也可比首部的小些。
当然随口径减小,其发射管长度自然也短的多,这也有利于在空间比较窄小的艇尾部配置。
通常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的最大发射深度为80~100米左右。
要再增大,技术难度大大增加。
德国海军U艇鱼雷的型号介绍
1、主要鱼雷类型
德国海军鱼雷的命名是令人相当困扰的,德国鱼雷以其直径、长度和推进器命名,其各种改进型很多,通常都以“T”字表示。
直径: "F" = 45 cm, "G" = 50 或53.3 cm, "H" = 60 cm , "J" = 70 cm。
长度: 以最接近的米数计。
推进方式: "a" = 蒸汽, "e" = 电动, "u" = 过氧化氢。
例如,
G7e TII型鱼雷即指鱼雷直径为53.3 cm (21"),约7 米长,以电动机推进且为原型的第二种改型。
(1)型号动力攻击半径/速度
G7a T1压缩空气;蒸气6000m/44kts8000m/40kts14000m/30kts
战前问题鱼雷, 虽然威力大,攻击距离长。
但因不稳定,引信不灵敏导致它有攻击目标失误的一连串不良记录,在海军U艇部队官兵中可谓臭名昭著.
(2)型号动力攻击半径/速度
G7e T2蓄电池5000m/30kts
二战德国海军U艇部队标准鱼雷。
它基本上解决了T1型的根本问题,提高了引信的灵敏度并改进了动力部分改为电力驱动,但它依然存在下潜深度不够,速度太慢攻击半径小等问题,但U艇水兵很喜欢它,在偷袭挪威的战役后此型鱼雷名声大噪。
在1942 的改进计划中要求增大此型鱼雷的电池容量。
增幅范围50% 。
改进的G7e 被命名为T3a. 攻击半径增加到7500m 速度30 kts(未被预热的状态- 4500m /28kts) 。
* 我们提供的数据是未被预热的状态。
没被预热的攻击半径是28kts攻击半径3000m,在这种情况下U艇以30度18分仰角攻击效果最好。
(3)型号动力攻击半径/速度
T3蓄电池5000m/30kts
同T2水平相当,不过此型号引信更加灵敏.
(4)型号动力攻击半径/速度
T4蓄电池7500m/20kts
这是第一种跟踪鱼雷,有着优秀的消音设备。
在1943 年3月设计成功, U-603 ( Oblt. Bertelsmann), U-758 ( Kptlt. Manseck) 以及U-221 ( Kptlt. Trojer) 艇曾使用攻击护卫舰HX-229 和SC-122 。
少数被改装为后来速度更快的T5型, 它有良好的灵敏引信依靠电磁力进行跟踪攻击.
(5)型号动力攻击半径/速度
G7s T5蓄电池5700m/24kts
1943年秋季开始服役。
设计意图是想让其成为护卫舰杀手,早期在狼群作战中曾取得过小胜。
此型号鱼雷命中率极佳,二战结束时仍然保持着很好的战绩。
但是由于在发射400m 后噪音过大,隐蔽性不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U艇一般在发射鱼雷400m后立刻潜水至60m 深度。
第一发命中后上浮继续射击,同时按照狼群作战的习惯,等待自己反方向第二艘支援U艇的到来。
由于鱼雷噪声过大U艇无法分辨哪一发鱼雷是自己潜艇发射的,而且双方同时下潜60m。
如果两艇距离太近鱼雷来不及上浮,这就容易造成误伤。
(6)型号动力攻击半径/速度
T11蓄电池5700m/24kts
由T5型改造而来,由于改造较晚二战结束仍然没有得到使用而且此型号鱼雷的相关技术资料被苏军弄走(不过苏军好像也没有使用此型号鱼雷的技术资料)。
所有的德国海军U艇部队标准鱼雷都是直径53.3cm (21 英寸) 、弹头重280kg (T5 是74kg) 。
并且适用于其他各种型号的鱼雷发射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U艇攻击身后180度的目标,由于前后的鱼雷发射管口径一致这样U艇前后可以装填不同型号的鱼雷获得不一样的攻击效果,可以发挥鱼雷最大的攻击效能。
例如将G7a装在舰首鱼雷发射管,G7e T3s装在舰尾鱼雷发射管,这样U艇就可以分别以前后180度的半径攻击驱逐舰和护卫舰。
从1942后期每年鱼雷的产量是100枚/月。
鱼雷引信
鱼雷的引信在大战初期给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带来了很大麻烦。
早期的引信采用触发方式
或磁感应方式,导向装置也采用过3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在鱼雷故障彻底解决后的鱼雷攻击中取得了出色战绩。
“FaT”是一种应用在G7a鱼雷上的设计,在当时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对抗护航船队的措施,它使得鱼雷一改过去直航的方式,而是采用“S”型航迹航行,直到命中目标为止。
这种导向方式要求鱼雷在护航船队的横向侧面发射以求最佳攻击效果。
经过改进后的设计命名为FaTII,用于G7e鱼雷上。
“LuT”与FaT的概念类似,但并不要求潜艇必须获得理想的攻击阵位后才能实施攻击,而是在任意角度都可以发射鱼雷。
“TVb”基于G7e鱼雷设计,采用对敌船螺旋桨产生的声响进行探测实现导向。
这种看起来十分先进的技术在当时毕竟还不成熟,在水文环境复杂的水域效果不太明显。
但这种鱼雷仍然取得了一定战绩。
这种鱼雷在24.5节航速下的射程为5.75千米。
“TXI”则是在TVb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其声响探测装置设计更为先进,探测器被预先设定为类似船只螺旋桨的频率下,以避免其他噪声产生干扰。
这种鱼雷在针对护航船只的作战中十分有效,它允许潜艇由尾部鱼雷发射管发射声响鱼雷以攻击尾随在后的护航船只。
纳粹德国在战争爆发时拥有57艘潜艇,战争中建成1131艘,总共有1188艘潜艇投入战争。
其中水面排水量250吨的小型潜艇有三个级别六个型号,共117艘;水面排水量600吨的中型潜艇有两个级别四个型号,共711艘;水面排水量850吨的大型潜艇有两个级别五个型号,共169艘;水面排水量1500吨的远洋潜艇有两个级别三个型号,共163艘;还有两个级别的布雷潜艇14艘和两个级别的补给潜艇14艘。
并得到德国空军800余架飞机的支援和配合。
此外,德国还建造了八个级别约1260艘排水量仅为5吨或10吨的袖珍潜艇,主要用以突袭敌方港口,一般不用于海上破交作战。
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和中立国的运输船2828艘,总吨位达1468.7万吨,平均每月击沉41.4艘,21.5万吨。
其中1943年3月击沉108艘,计62.7万吨,为最高月战绩。
潜艇所取得的战绩占德国海军击沉运输船5150艘的54.9%,总吨位2158.1万吨的68.1%。
德军潜艇还击沉同盟国海军舰艇175艘,其中主要有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42艘、护卫舰46艘、潜艇5艘。
此外,德军潜艇还进行了120余次布雷行动,共布雷2041枚,炸沉各型船只40余艘。
同时,德军潜艇部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共损失潜艇778艘,其中719艘潜艇是被同盟国海空军击沉,其余损失的59艘则由于碰撞或事故等其他原因。
其中被英军击沉的约500艘。
所有被击沉的潜艇中,由飞机击沉的有289艘,由飞机和军舰协同击沉的47艘,合计336艘,占损失潜艇的46.7%。
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官兵总共约4.1万人,阵亡和失踪的达2.8万人,被俘0.5万人,伤亡总共约3.3万人,伤亡率高达80%。
同盟国方面,在被潜艇击沉的运输船中,61%是单独航行的船只,9%是护航运输船队中掉队的船只,只有30%是在护航船队编队中被击沉的。
人员伤亡难以统计,仅牺牲的运输船海员就有约5万人,英国海军牺牲的7万余人中大多数也是在同德军潜艇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
同盟国的人员伤亡在1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