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提问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于提问的例子

【篇一:善于提问的例子】

世界着名的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曾经使用过提问创造思维法来找出

问题的最终原因,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进行一系列的提问来解决这个问题。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保险丝为什么会断?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答:因为油泵把润滑油吸不上来。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答:因为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的磨损?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

铁屑混入。

在上面的提问中,主要用为什么进行提问,连续用了6个为什么,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些提问中,若当第一个为什么解决后就停止追问,认为问题已

经得到解决,换上保险丝。这样,保险不久丝还会断,因为问题没

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解决问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追根问底,这样才能使问

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尽量消除可能的隐患。

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有成就人往往喜欢思考,经常问为什么,而且

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关注。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

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

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海!为什么叫地中海?因为它

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

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

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

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

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

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是对自己的解释心

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

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

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

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

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

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

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

学家。

生活中到处都有机会,如果你认真倾听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直到得到满意答案为止,就可能取得骄人的成就。

【篇二:善于提问的例子】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少年读书时,有一天,老师讲授《大学章句》。

这是南宋朱熹编的一本书,有许多注解。老师照本宣科地讲完“左经

一章”之后,戴震听着心中产生疑问,就问:“老师,凭什么知道这

一章叫《经》,是孔子说的,由曾子记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

叫《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的?”老师对他说:

“这是朱熹说的,你看,注解上不是写着吗?”戴震却不满足,还是

打破砂锅问到底:“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南宋人。”“那么,孔子

和曾子是什么时代的人?”“都是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距多少年?”“差不多有两千年。”“既然相距这么远,那么朱熹根据什么作

出这样的断定呢?”老师被问得瞠目结舌,无话可答,不禁赞叹曰:“此非常儿也!”

已故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张:“对善于提问的,也给高分,也是

好学生。”他认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929年,茅以升在唐山路矿学堂当教授。一次,一个学生问他,“老师,请您说说,应力

在前,还是应变在前?”提出问题的这个学生叙述说,“是这样的,

有一本书上讲应力在前,可我看到的另一本书却说应变在前。到底哪个在前呢?我搞不清。”茅以升思忖着:这两本书我也看过,但对谁在前却没注意过,这个学生读书认真,善于发现问题。于是,他真诚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不过,我一时回答不上来,待我仔细想想再回答你。”他立即钻到书斋和实验室去了,最后验证出应力和应变是同时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