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夷离堇:官名。

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

辽太祖以迭刺部夷离堇建立政权称皇帝后,于天赞元年分迭刺部为北院与南院两部,各置夷离堇,分掌部族军民政事。

后改夷离堇为大王。

2、阿保机:全名耶律阿保机 (872-926),汉名为亿,辽开国君主,也就是辽太祖。

勇善射骑,明达世务。

十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

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来改称辽,都城在上京。

称帝后,接受汉族封建化,任用汉人制定封建典章制度,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农业和商业,使契丹族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被视为契丹族的民族英雄。

3、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契丹)订立和约的事件。

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劝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取胜,但北宋统治者无心抵抗,屈辱妥协,同意与辽议和。

1005年1月,宋辽订和约: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辽军撤走。

澶州又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也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但是它结束了战争状态,促进了宋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4、斡鲁朵制:斡鲁朵原义为宫帐,皇帝的戍卫亲兵,是皇帝的私有财产。

共12个,还有一个同等级的王府。

斡鲁朵有自己的领地和属民,下设38个州,18个县,41个提辖司,23个石烈。

辽太祖起,辽朝皇帝及太后都设有自己的斡鲁朵,并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

加强了皇帝的权利,后被蒙古人沿用。

5、投下军州:辽的地方行政单位,多设在辽西地区。

军州是地方行政单位,实质上是契丹贵族建立的寨堡,贵族的领地,用来安置战俘,战俘主要是汉人,是契丹贵族的奴隶,从事农业生产。

投下军州具有双重身份,既受贵族管辖,又受辽政府管辖。

投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外,都由贵族委派。

辽末,州逐渐消失。

6、阿骨打:全名完颜阿骨打,即金太祖。

十一世纪,女真族的完颜部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

十二世纪,完颜阿骨打成为女真首领。

1115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部取得反辽战争胜利后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在位期间,定制度、立刑法、造文字,加强皇权,后来,与北宋订约共同攻辽,攻占了辽的大部分土地。

他对女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7、猛安谋克制: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

氏族、部落首领在进行生产或行军时,按率人数多少,称为“猛安”或“谋克”。

1114年,阿骨打重新规定“猛安谋克制”,以
100人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平时出猎、战时作战,这样不仅节约财政支出,还保证有较高的战斗力。

猛安谋克是女真人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社会组织。

8、八旗制: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过程中在氏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政治制度。

努尔哈赤将所辖的军民编成八旗(初设有四旗,分别以黄、红、蓝、白四个颜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后来又增设四旗,以镶黄、镶红,镶蓝、镶白的旗帜为标志,合称八旗)。

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

八旗成员脱离部落酋长管辖,“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强有力的军事、行政和生产组织。

八旗制度的建立,是与当时女真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巩固女真各部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9、钦察汗国: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

是由1243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第二子拔都西征后在钦察地区建立,故称“钦察汗国”。

领地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

境内居民主要是俄罗斯人和钦察人,生产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信仰伊斯兰教。

15世纪开始衰弱,1480年被莫斯科公国所灭。

10、也先: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

出身于准噶尔部﹐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子。

其军事才能卓越,在位期间,极力对外扩张。

1449年,在反击明军的战争中,俘虏明英宗。

征服女真、朝鲜,致力于加强大汗的统治力,控制各诸侯,自称大元天盛大可汗,后被部下所杀。

11、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1449年,也先和脱脱不花汗分别率军侵扰明朝,明英宗受宦官怂恿,轻率亲征,行至土木堡,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

史称土木之变。

(明朝主战派立英宗弟为帝,坚守北京,粉碎了也先试图挟持英宗,迫使明朝让步的企图。

也先被迫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恢复互市贸易关系)
12、西洱河之战:唐征讨南诏叛离的作战。

唐天宝九年十二月.南诏王阁罗凤不堪云南太守张虔陀的欺压而起兵反唐。

次年四月,唐以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

唐军8万之众分两路至曲、靖州。

南诏王派使者谢罪,并归还云南城,请唐罢兵。

鲜于仲通不许,扣留使者,军至西洱河,被南诏军打败,死6万人。

这次战争称为西洱河之战。

13、点苍会盟:南诏国依附吐蕃,但对吐蕃繁重的税贡、军役颇为不满,双方关系出现裂痕。

恰逢唐王朝对南诏政策有变,决定联合南诏挟制吐蕃,于是南诏与唐朝重修旧好。

794年,双方代表在点苍山会盟,正式恢复友好关系,史称点苍会盟。

之后南诏大破吐蕃军队,将吐蕃军队势力赶出了云南。

14、改土归流: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最初是利用土官犯罪、绝嗣等时机取
消土司统治权力,到明永乐十一年平定贵州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之乱后,废除土司制度,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清朝更加紧在云南、贵州等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促进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专业文档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