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摘要:大量民营企业的外迁导致浙江经济增速变缓、产业空心化、本土产业竞争力下滑、资本和人才等要素流失。

为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层面应通过宏扬浙商文化、促进浙商交流合作、加强政策引导、提供优质项目等方式鼓励浙商回归;企业层面则应围绕总部经济建设、顺应政府产业政策,通过多样化的回归方式,体现企业感恩回报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民营企业;外迁;浙江经济;浙商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近年来,由于资源要素日益紧缺,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迁入地政府的政策优惠等方面的原因,浙江民营企业纷纷外迁。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浙江人在省外的投资总额达3.89万亿元,与2003年相比暴增6倍多;销售规模达1.76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浙江gdp 的八成以上,几乎在省外“再造一个浙江”。

一、民营企业外迁给浙江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量外迁的浙江民营企业无疑推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浙江本土经济来说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经济增速的放缓
近几年,浙江经济发展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比,出现增速相对不断下滑、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现象。

如与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
12451.8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但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亿元,两省差距超过了1万亿。

2011年,浙江人均gdp为58665元,而江苏人均gdp则突破6万元,一直以来让浙江引以为豪的人均gdp排名全国第一,也被江苏夺去。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速放缓,和大量企业外迁导致税收流失,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后劲,有着重要关联。

2.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以温州为例,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

而在这100家中,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本地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省外。

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整个温州鞋革、灯具、塑编、纽扣、服装等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倾向,呈现“满天飞”的景象。

温州传统制造业的大量外迁,显然对温州经济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温州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青黄不接。

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向衰落。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对此颇为担忧。

如果缺乏新兴支柱产业支撑,温州很有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而温州只是浙江的一个典型缩影。

3.本土产业竞争力下滑
外迁企业利用外地低成本优势,加剧了和本地企业的竞争。


江因为受到要素资源的制约,制造成本会相对较高,企业外迁不仅仅带走浙江的民间资本,而且还会用这一部分民间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加剧和本地企业的竞争。

外迁的浙江民营企业往往都是本土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形势比较好,从而采用总部外迁,寻求在更高层次发展;或者采用外迁扩张,应对土地、能源等受制约,生产成本走高的环境变化。

这些企业的外迁,势必会造成本地产业的竞争力下降,对浙江的经济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影响本土经济发展的后劲。

4.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流失
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主要迁移方式就是去外地投资办厂,这种对外扩张性的主动性迁移形成主流,造成浙江民间资本大量流失。

企业外迁,特别是一些已做大做强的行业龙头也纷纷外迁,更是导致企业的中高级人才和一些技术人员也随之外迁。

资本和人才的外流,无疑将给浙江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二、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2%,是各省市区中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地区,“浙江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能否继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做到又好又快增长,如何应对企业外迁所带来的重大挑战,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这既需要政府不断强化浙商回归工作力度,强化本土的区域吸引力,也需要民营企业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加快转型
升级。

(一)政府层面
1.促进浙商文化研究,发挥浙商文化的感召力
孙家正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商务活动、经济活动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吸引浙商回归,也应重视浙商文化可能产生的巨大感召作用。

浙江省作为浙商故土之地,在推行文化强省战略的过程中,应将加强浙商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予以更充分的重视。

通过建设浙商博物馆,并将其定位为散居世界各地的浙商们的精神家园;扶持和推进高校浙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举措,将浙商文化研究纳入到文化强省的战略步骤中来。

亲情、乡情是一种天性使然,在外创业的浙江企业家们,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想到衣锦还乡,并考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浙商研究能够得到广大浙商的认同,引起他们的文化共鸣,必然会推动“浙江人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巨大感召力。

2.加强浙商合作交流,发挥商会组织的载体作用
2003年起开始举办的世界温商大会、已经举办三届的绍兴越商大会、以及2011年杭州举办的首届浙商大会等,在加强浙商合作交流、促进地区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如今年的“世界温商大会”上,政府共推出总投资4791亿元的400余个项目,
其中76个项目当场签约,涉及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定向招投标、总部经济、交通运输、现代商贸等领域。

另外,浙商在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浙江商会,一些实力浙商在当地还兴建了浙商大厦,世界各地也成立了各种浙商商会组织。

这些商会组织在当地浙商中有着较强影响力,政府应加强与这些商会组织的联系,在商会中设立促进浙商回归与引进工作的联络机构,以“乡情、亲情、友情”作为纽带,展开温情公关,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面实施浙商的“回归工程”。

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各类配套措施
制订促进浙商回归的各项政策,必须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

应有利于腾笼换鸟,借助外力,加快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现代管理经验。

省政府在世界浙商大会期间制订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包括扶持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另外,在人才建设,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浙江省特有的政策。

为保障《意见》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发改委、财政厅、地税、等各个部门还应当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

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还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的力度。

4.着力提供优质项目,体现产业集聚优势
作为商人,首先考虑的还是投资回报率。

虽然在浙江土地等资
源要素相对比较缺乏,但政府仍可以为浙商回归提供对土地要求不高的一些优质项目,譬如高端服务业。

另外,通过政策创新,对金融、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领域的项目进一步开放,也必将引来大批的浙商回归。

在首届世界温商大会上,总部基地招商项目,涉及小额贷款创建的项目,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项目,部分首次向民资开放的领域,如鹿城区公共卫生大楼、城市供气、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项目,就受到了普遍关注。

另外,浙江虽然是资源小省,却是市场大省,浙江市场机制相对比较成熟,产业配套比较完善,对浙商回归创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如浙江纺织产业的集聚优势明显,产业配套能力强,一些纺织企业进入浙江就如鱼入水。

(二)企业层面
1.围绕总部经济,把握发展机遇
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总部经济既能满足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需求,又能满足中心城市在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出现“空心化”条件下,城市产业接续、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

浙江省在民营企业大量外迁的情况下,已经出台了大量政策以留住其总部。

杭州、温州、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打造总部经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布局。

民营企业一方面可以考虑将总部迁移到中心城市,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提
升企业决策、研发、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利用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介入金融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各类会展、宾馆等服务产业,把握总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机会。

2.顺应产业政策,坚持错位发展
浙江省政府非常希望回归浙商能够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轻纺、建材、机电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船舶修造、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项目,大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制造等装备制造业项目,可优先提供土地等一些要素资源,并制订了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民营企业应当顺应政府产业政策,从自身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在回归过程中坚持与省内已有产业的错位发展,达到互补。

并考虑浙江省面临的要素制约,从制造业高地向高科技产业基地转型,实现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高效益、高投入、少耗能、少占地,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低端产业出去,高端产业进来”的良性循环。

3.结合企业实际,实现多样回归
民营企业在回归浙江的过程中,除了资金、项目回归外,由此所带动的人才、资源、文化、技术、理念等回归,对促进浙江产业结构的提升,推动浙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的民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回归方式。

如资金回归,可以促进形成有效的民间资本渠道,鼓励和吸
引民间资本投入到浙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项目回归,引入资金投入浙江省的交通设施、重化工业、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信息回归,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观念优势,很多慈溪小家电就通过宁波籍商人在美国开设的公司,很快在美国各大商场超市上架。

4.树立感恩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浙江省政府已经把“浙商回归工程”纳入行政体系,充分运用国内和省内的合作交流平台,针对服务浙商引进工作,促进条块联动、省市联动、部门联动,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对内开放政策、法律保障工作、提供维权服务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致力于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在政府大力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提升认识理念,树立感恩意识,通过回归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山东浙商会首席顾问颜景海教授指出:“浙商只有从家庭、家族责任感上升到社会责任感,才能完成从草根浙商到责任浙商的转换。

”今年清明小长假,山东浙江商会组织在鲁浙商,与杭州、温州、台州三个市政府经合办通过对接洽谈,确定了近100亿投资额的回归项目,正是这种理念的有力体现。

综上所述,大量民营企业的外迁已经对浙江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浙商回归,与此同时,浙商自身也需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回归本土,促进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