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摘要:大量民营企业的外迁导致浙江经济增速变缓、产业空心化、本土产业竞争力下滑、资本和人才等要素流失。为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层面应通过宏扬浙商文化、促进浙商交流合作、加强政策引导、提供优质项目等方式鼓励浙商回归;企业层面则应围绕总部经济建设、顺应政府产业政策,通过多样化的回归方式,体现企业感恩回报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民营企业;外迁;浙江经济;浙商回归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近年来,由于资源要素日益紧缺,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迁入地政府的政策优惠等方面的原因,浙江民营企业纷纷外迁。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浙江人在省外的投资总额达3.89万亿元,与2003年相比暴增6倍多;销售规模达1.76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浙江gdp 的八成以上,几乎在省外“再造一个浙江”。

一、民营企业外迁给浙江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量外迁的浙江民营企业无疑推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浙江本土经济来说却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经济增速的放缓

近几年,浙江经济发展与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相比,出现增速相对不断下滑、经济总量差距逐渐拉大现象。如与同在长三角的江苏相比,2003年浙江省生产总值9050亿元,江苏则实现了

12451.8亿元,两省的差距为3000多亿;但2009年,江苏实现了34061亿元生产总值,浙江则为22832亿元,两省差距超过了1万亿。2011年,浙江人均gdp为58665元,而江苏人均gdp则突破6万元,一直以来让浙江引以为豪的人均gdp排名全国第一,也被江苏夺去。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速放缓,和大量企业外迁导致税收流失,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后劲,有着重要关联。

2.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以温州为例,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本地专心经营,一些企业已经把重心转移到省外。

不仅仅是打火机行业,整个温州鞋革、灯具、塑编、纽扣、服装等行业近年来都呈现出行业的群体性迁移倾向,呈现“满天飞”的景象。

温州传统制造业的大量外迁,显然对温州经济整体发展极为不利。“温州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青黄不接。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向衰落。”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对此颇为担忧。如果缺乏新兴支柱产业支撑,温州很有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而温州只是浙江的一个典型缩影。

3.本土产业竞争力下滑

外迁企业利用外地低成本优势,加剧了和本地企业的竞争。浙

江因为受到要素资源的制约,制造成本会相对较高,企业外迁不仅仅带走浙江的民间资本,而且还会用这一部分民间资本所创造的产品加剧和本地企业的竞争。

外迁的浙江民营企业往往都是本土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形势比较好,从而采用总部外迁,寻求在更高层次发展;或者采用外迁扩张,应对土地、能源等受制约,生产成本走高的环境变化。这些企业的外迁,势必会造成本地产业的竞争力下降,对浙江的经济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影响本土经济发展的后劲。

4.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流失

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主要迁移方式就是去外地投资办厂,这种对外扩张性的主动性迁移形成主流,造成浙江民间资本大量流失。企业外迁,特别是一些已做大做强的行业龙头也纷纷外迁,更是导致企业的中高级人才和一些技术人员也随之外迁。资本和人才的外流,无疑将给浙江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二、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2%,是各省市区中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地区,“浙江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能否继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做到又好又快增长,如何应对企业外迁所带来的重大挑战,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这既需要政府不断强化浙商回归工作力度,强化本土的区域吸引力,也需要民营企业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加快转型

升级。

(一)政府层面

1.促进浙商文化研究,发挥浙商文化的感召力

孙家正认为,“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反过来又对人的生存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商务活动、经济活动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吸引浙商回归,也应重视浙商文化可能产生的巨大感召作用。

浙江省作为浙商故土之地,在推行文化强省战略的过程中,应将加强浙商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予以更充分的重视。通过建设浙商博物馆,并将其定位为散居世界各地的浙商们的精神家园;扶持和推进高校浙商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等举措,将浙商文化研究纳入到文化强省的战略步骤中来。

亲情、乡情是一种天性使然,在外创业的浙江企业家们,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想到衣锦还乡,并考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浙商研究能够得到广大浙商的认同,引起他们的文化共鸣,必然会推动“浙江人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巨大感召力。

2.加强浙商合作交流,发挥商会组织的载体作用

2003年起开始举办的世界温商大会、已经举办三届的绍兴越商大会、以及2011年杭州举办的首届浙商大会等,在加强浙商合作交流、促进地区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今年的“世界温商大会”上,政府共推出总投资4791亿元的400余个项目,

其中76个项目当场签约,涉及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定向招投标、总部经济、交通运输、现代商贸等领域。

另外,浙商在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浙江商会,一些实力浙商在当地还兴建了浙商大厦,世界各地也成立了各种浙商商会组织。这些商会组织在当地浙商中有着较强影响力,政府应加强与这些商会组织的联系,在商会中设立促进浙商回归与引进工作的联络机构,以“乡情、亲情、友情”作为纽带,展开温情公关,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面实施浙商的“回归工程”。

3.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各类配套措施

制订促进浙商回归的各项政策,必须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应有利于腾笼换鸟,借助外力,加快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现代管理经验。

省政府在世界浙商大会期间制订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包括扶持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另外,在人才建设,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浙江省特有的政策。为保障《意见》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发改委、财政厅、地税、等各个部门还应当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还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的力度。

4.着力提供优质项目,体现产业集聚优势

作为商人,首先考虑的还是投资回报率。虽然在浙江土地等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