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海情
第一篇广东海洋自然概况
第一章海洋地质地貌概况
第一节海洋海岸与海岛地貌
1.1曲折海岸和海岸类型
海岸是海洋与陆地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最紧密的部分,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广东省海岸处于我国大陆的东南端,东起于饶平县大埕湾湾顶,西止于廉江县英罗港的洗米河口,岸段长达2400多公里,有1400多个海岛,岸线曲折多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可概括为:(1)光能充足、日照时间长,(2)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高,(3)雨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4)风能潜力大,夏秋多台风侵袭。

广东省海岸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的南端,地层发育完整,具有各时代的地层,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频繁,形成高地和低地相间的格局,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地貌类型丰富,根据海岸地貌类型组合特征和形态成因的相似型,广东省海岸总体上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沙坝—泻湖海岸、溺谷港湾海岸、河口三角洲海岸、台地侵蚀海岸(图1-1)。

沙坝—泻湖海岸是广东省最主要的海岸类型,分布于惠东县至汕头市之间的粤东海岸和吴川县至阳东县的粤西海岸。

溺谷港湾海岸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东侧的湛江港和西侧的英罗港,以及台山县至惠东县的粤中海岸。

河口三角洲地貌是冰后期海侵结束后由河流提供泥沙在河流入海处堆积形成的沉积性地貌,因此河口三角洲海岸主要分布粤中的珠江口海岸,其次在韩江、鉴江、漠阳江等河口海岸。

台地侵蚀海岸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周围,其地貌特征是陆域为高起的、广阔的台地,临海形成陡崖,陡崖下有宽度不等的沙滩沿岸分布。

图1-1 广东省海岸地貌类型(曾昭璇和黄伟峰,2001)
人类在认识、利用海岸带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海岸带的面貌。

千百年来,我省沿海人民开发利用海岸带,兴建港口、开辟航道,围海造田,发展养殖,使广东沿海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

根据海岸类型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特征,广东沿海海岸自东向西可分为7个区段:
1.韩江河口三角洲堆积海岸
自闽粤边界至潮阳市海门角,这一段海岸是由韩江、榕江和黄岗河诸河口三角洲联合堆积成的,以中间的韩江三角洲为主体。

海岸滩涂向海淤涨速度,多年平均为10~20 m 不等。

南澳岛以内的口外海滨变浅,榕江河口湾深入陆地,造成了汕头港。

2.粤东岬湾相间和沙坝—泻湖体系堆积海岸
自潮阳市海门角至惠东县平海半岛港口镇,这一段海岸呈现出中生代花岗岩岬角与海湾相同,从东至西为海门角、海门湾、惠来县石碑山岬、神泉港、甲子角、甲子港、陆丰市田尾角、碣石湾、汕尾市遮浪角、海丰县红海湾、惠东县港口陆连岛岬。

这些大湾各套若干个小湾。

3.铁炉嶂山地岬角—海湾基岩海岸
从惠东县港口陆连岛岬到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

这一段海岸的骨架是平行海岸的、NE—SW走向的、由古生界和中生代花岗岩构成的、雄伟的莲花山山脉南段铁炉嶂(743m)—梧桐山(943m),块断升降与冰后期海侵造成半岛与海湾相间,为平海半岛、大亚湾、大鹏半岛、大鹏湾和九龙半岛。

4.珠江河口三角洲堆积海岸
从九龙半岛西侧深圳河口到台山市铜鼓角,由珠江河口泥沙冲积而成的三角洲海岸。

岸外岛屿罗列,岛群以内的口外海滨浪流不强,珠江八大分流水道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已经把部分基岩岛屿陆连,使海岸呈现出平原与山丘相间。

5.粤中港湾—淤泥质平原堆积海岸
自铜鼓角至阳江市海陵山港,这段海岸背靠花岗岩山丘台地,溺谷深入内陆者,为台山市西南的镇海湾和丰头河;海岸线曲折多湾,如台山市广海湾、甫草湾和拳手湾,阳江市东平港、三丫港和海陵山港等;也有河流造就的三角洲,如阳江市漠阳江三角洲。

6.粤西岬湾相间和湾头沙坝—泻湖体系堆积海岸
自海陵山港以西至吴川市鉴江河口,这段海岸背靠花岗岩和变质岩丘陵台地,海岸线岬湾相间,湾头沙坝—泻湖体系发育,计有阳西县河北港、南海港和沙扒港,电白市鸡打港、博贺港和水东港,鉴江河口发育成一个小三角洲。

7.雷州半岛台地溺谷、小三角洲与小型沙坝—泻湖堆积海岸
雷州半岛为第四纪熔岩—浅海相和陆相砂土堆积台地,台地临海,尤其半岛南端受琼州海峡波浪和强潮流冲蚀,玄武岩海岸略显陡峻,直插入海,或崖麓有狭窄的砂砾滩。

半岛东北边遂溪河下游发育规模巨大的湛江溺谷,港湾深邃,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东北部雷州市南渡河和西北部廉江市九洲河各发育一小型三角洲。

1.2海岛地貌和特征
海岛是四面环水、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面积不小于500m2的小块陆地,海岛由大陆桥、连堤或人工桥与大陆相连。

广东海岛基本上是分布于离岸30多海里以内的近岸岛。

根据海岛的成因分为基岩岛、基岩平原岛、沙洲岛、火山岛、珊瑚岛等五类。

基岩岛由花岗岩组成为主,火山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组成次之,岛上岗丘起伏,岛的四周多基岩海岸或垒石岸,礁岩砾石发育。

基岩平原岛由基岩山丘和堆积平原组合而
成,地势反差较大。

沙洲岛由河流和潮流输沙于河口或海湾淤积,并经长期沉积而成的堆积岛,地势平坦,以沙或沙泥质为主。

火山岛是由火山喷出物质堆积而成,多成盾状,岛周具有一定的坡度。

珊瑚岛是由珊瑚为主的生物碎屑,在长期风浪作用下堆积和固着于海峰、海山或海底平顶山的顶部而成。

广东省海岛数量共有1430余个,其中面积大于500m2的759个,面积小于500m2的672个,此外有干出礁956个。

东海岛、南三岛、上川岛、南澳岛、海陵岛的面积超过100km2的海岛,下川岛、达濠岛、三灶岛和横琴岛的面积都在50km2以上。

在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外的海域,自东向西分布着主要的岛群有南彭列岛、勒门列岛、港口列岛、中央列岛、辣甲列岛、沱泞列岛、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三门列岛、隘洲列岛、蛛洲列岛、万山列岛、高栏列岛、九洲列岛、南鹏列岛、川山群岛等。

海岛周围海域的深度与海岸线向外水深逐渐增深的分布趋势一致,近岸海岛周围海域水浅,给海岛连陆提供了条件,向海一方的海岛往往水深增大,同时位于河口、港湾的海岛周围海域水浅,外海的海岛周围海域水深较大。

广东海岛除东沙岛是发育在大陆坡台阶上的珊瑚岛屿外,其它均是分布在大陆架内侧的基岩岛和堆积岛或多成因组合的海岛。

根据海岸带和海岛调查的有关规范和规程,组合广东海岛的成因类型特征,广东省海岛地貌类型可分为(1)低山丘陵,(2)台地(阶地)平原,(3)风成沙地,(4)潮间带滩地以及(5)水下浅滩。

南澳岛和下川岛为低山丘陵岛,在湛江港附近发育了第四级早期地层构成的台地(阶地)海岛,磠洲为火山岛-熔岩台地海岛。

在雷州半岛东侧及部分港湾泻湖内发育了堆积平原海岛,发育在大陆台阶上的东沙岛则是广东唯一的珊瑚礁海岛,大型的海岛往往由多种地貌类型组合而成,如南澳岛、上川岛、下川岛、东海岛和三灶岛等。

在粤东和珠江口以西的海岛,较多发育了沙堤和风积沙地;在潮间带往往发育了岩滩、砾滩、砂滩、潮滩、红树林滩。

在东沙岛所在的东沙大环礁则广布珊瑚礁滩—礁坪。

经统计,在面积大于500km2的海岛中,有山地岛2个、丘陵岛529个、台地岛4个、堆积岛107个、残丘与排石110个、多形态组合岛6个、珊瑚礁岛1个。

广东海岛众多,成因类型和地貌类型丰富,具有的基本特征为(1)海岛靠近大陆,地貌与大陆有成因上的联系;(2)海岛分布相对集中,形成众多的海湾;(3)海洋性气候突出,常风大,波浪强,光热资源丰富;(4)地貌类型多样,地带性土壤和生物组成
种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5)资源单一,灾害较多。

广东海岛分布的海域宽阔,是沿海开发城市和开发区的前沿基地,也是广东对外贸易、交通、施建海洋工程、进行海洋科学试验的前沿基地和后方基地。

广东海岛背靠广阔的腹地,依托大陆城镇,特别是有着经济繁荣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对于加快海岛的海洋生物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等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因此,广东海岛的优越区位具有很多对海岛开发有利的条件,而且在政治上、军事上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海底沉积与构造
2.1海底沉积类型及来源
海洋沉积物是指各种海洋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总称,以海水为介质沉积在海底的物质。

广东沿海的沉积物以现代沉积为主,尤其在河口区多为陆源沉积物所覆盖。

沉积物的分布的特征为,近河口区颗粒较粗,远离开河口逐渐变细,这是沉积物正常重力分异作用的结果,但在珠江口外、南澳岛以东、流沙湾等离岸较远的浅海区,沉积物颗粒较粗,可能是经过改造的残留沉积。

在珠江口外、南澳岛周围等海区的样品中普遍含有大量的贝壳碎屑,甚至有薄层贝壳碎屑堆积。

根据对3000余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分析,广东省海沿沉积物共分为13种类型:砂砾(SG)、粗砂(CS)、中粗砂(MCS)、中砂(MS)、中细砂(MFS)、细砂(FS)、砂(S)、粉砂质砂(TS)、粘土质砂(YS)、粉砂(T)、粘土质粉砂(YT)、粉砂质粘土(TY)、砂-粉砂-粘土(STY)等。

沉积物类型分布见表1
表2-1 广东沿海沉积物类型及主要分布区
广东沿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分为四种来源:主要来源是河流如韩江、珠江、漠阳江等河流供沙,入海河流平均悬移质输沙量约为1亿吨,推移质输沙量约1000万吨,溶解质输移量约3500万吨,它们为海岸带地形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

沉积物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陆架供沙,如南澳岛东海域主要是陆架供沙。

第三个来源是海岸侵蚀供沙,尤其是雷州半岛的湛江组地层比较松散,易受侵蚀,能为沿海提供较多的泥沙来源。

第四个来源是珊瑚礁遭受破坏或其它生物碎屑提供的沙源,如珠江口外以及南澳岛西北海域,样品中的生物碎屑可占20-40%,甚至富集成层。

河流输沙是广东沿海的沉积物的主要来源,这些河流输沙对海岸、海岛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对海岸、海岛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河流输沙对海岸、海岛产生影响主要为:
(1)韩江及粤东入海的河流泥沙扩散和沉积的主要范围为水深30米以浅的河口湾、海湾或近岸带,其中石牌山以东外部浅海因全年均以北东向海流占优势,致使韩江泥沙向东运移,沉积物进入内陆架。

(2)珠江及粤西入海河流泥沙扩散和沉积的范围,主要在珠江口至雷州半岛东部水深50米以浅的海岸带和浅海。

夏半年珠江口外受南向的强大径流和北东向海流的相互作用下,促使珠江出海泥沙向南东方向扩散至100米水深区域。

(3)上述以外的范围属不同区域河流泥沙混合沉积区,由于潮流和海流的大范围活动,不同河流的入海泥沙可以在陆架相混合,其中越南红河的泥沙可以进入北部湾的东北部,对雷州半岛浅海有影响。

(4)波浪作用的沿岸漂沙只限于各河口及海岸浅水带,由于广东海岸多呈锯齿状,河流出口一般镶嵌于河口湾或海湾的内部,沿岸受半岛或岬角的掩护,不可能形成长距离的大规模的沿岸漂沙。

2.2构造演化与构造活动
广东省海岸带和海岛从震旦纪至第四纪各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中生代燕山期是活动的高峰期,加里东期和喜马拉雅期次之,在空间分布上有自华南大陆西北相东南时代逐渐变新的趋势。

华南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性,按沉积建造、地层接触关系、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广东省海岸海岛的大地构造环境可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
(1)震旦纪-志留纪地槽阶段
该阶段形成的地层主要由具有地槽型复理石碎屑建造特征的砂泥质碎屑岩及含笔石页岩沉积为主,厚度巨大,并已普遍变质及混合岩化,地层为连续沉积,没有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

(2)泥盆纪-中三叠世准地台阶段
志留纪末期发生了强烈的加里东褶皱造山运动,结束了华南地槽的发展历史,进入准地台阶段。

自泥盆纪至中三叠世主要发育稳定型建造系列,均为滨海-浅海相的准地台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建造、夹火山岩建造、含煤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及含磷、锰的碳酸盐岩建造和硅质岩建造。

自晚古生代至晚三叠世早-中期,除局部地区的地层之间有微角度的接触外,各系之间多为连续沉积,即使有沉积间断,其时距也不是很大。

(3)大陆边缘活动阶段
泥盆纪至中三叠世的地台型盖层沉积称为海西-印支旋回。

海西运动以震荡型运动为主,只形成某些沉积间断和假整合,表明构造环境比较宁静。

三叠纪中、晚期发生的印支运动是以断裂造山运动为特色,把广大地区抬升为陆地,并使地台盖层产生过渡型褶皱,伴随有深大断裂及岩浆活动,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新阶段。

岩石组合类型复杂,主要以复陆碎屑建造组合与火山复陆屑式建造以及陆相及滨海相沉积为主。

华南地块东西向的构造体系和北东向展布的构造带,组成广东省沿海的构造框架,但与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密切的还是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
活动为主,相伴出现区域性的升降差异、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

新构造运动在时间延续上的间歇造成的火山活动的多期性和地形面的多级性,新构造运动在空间展布上的差别造成区域隆起或沉降,广东沿海可分为韩江三角洲中度沉降区、粤东轻微隆起区、深圳-鲘门中度隆起区、珠江三角洲轻度沉降区和粤西轻微隆起区等。

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使按后山地、丘陵和台地区形成多级夷平面、台地和阶地,在沿海平原和海底形成堆积平原、沉积盆地和大海巨厚生物礁,控制海岸带的大势,而火山、地震活动仅控制了局部陆地、海岸与海底地形。

进入本世纪,全球变暖海平面缓升,广东省海岸同样发生轻微变化,但总体而言,广东省沿海的火山活动、断裂活动以及地震活动等基本属于平静期,这有利于行业开发合理布局和区域开发综合利用,但复杂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使海岸带的生态系统显得十分脆弱,因此对海岸海岛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管理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广东海域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