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深刻剖析边疆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特殊之处,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从长远角度提出了发展此类地区民族教育的对策。希望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加快民族教育立法的步伐;改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管理上,赋予教育一定的“自主权”,在政策上赋予适当的“倾斜”。
关键词边疆民族教育;特殊性;师资队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1](吴宗金.张晓辉.中央民族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5)文章定位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展开论述。开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既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促进政治稳定和和谐发展。文章从宏观出发,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析此类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特殊性、现存问题及对应的策略。
一宏观上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殊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不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而且各民族特有社会文化背景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民族教育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点,其发展必须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2](陈立鹏.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民族研究.2006..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课程评价体系上都有其特殊性。
1 教育氛围整体落后。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3](余国生.“老、少、边、山、劣”地区儿童智力状况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1986.2)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政治不稳定性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教育环境的闭塞,教育政策实施的滞后性。“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在学前、小学、初中阶段儿童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都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又以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小学生的想象力、中学生的思维力差距最大。”[3](余国生.“老、少、边、山、劣”地区儿童智力状况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1986.2)
2 教育内容上“大一统'思想严重。在基础教育中,边疆少数民族也须遵循国家统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与内地教育相一致的,教材施行的是国家统一教材,民语班的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国家统一教材翻译过来的。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指出,要尊重民族特点,
民族教育内容应采取适合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形式;文字教材要反映民族地区的特点和文化的传统;在办学形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4](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索,2010.05)教学内容只注重国家课程,没有灵活穿插地区优秀文化。
3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5](郑一筠.从少数民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看民族院校课程的改革[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边疆民族的教育对象特点有民族性、地域性、教育根基低、学习氛围差,教育资源短缺等。边疆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国123个边境县几乎都在少数民族地区。[4](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索,2010.05)此地区聚居着少数民族同胞,有各自的文化、语言、有的还有自己的文字,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形成特有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价值观的雏形,这等于给边疆民族地区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教育评价单一性。教育目的规范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学校性质、教学内容的不同影响,需要教育评价的“多元性”。[5](郑一筠.从少数民族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看民族院校课程的改革[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教育评价的单一性体现以“分数论高低”,在最终评价上,停留在“分数”上。内地使用的评价量表、评价工具,在边疆民族地区因为教育对象差异而失去功能。“汉语能力”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成为此地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忽视了本地区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基础教育中教学出现了误区。[6](李旭东.有关《少数民族教育法》立法的建议[J].民族教育研究,2012.1)
在此地区发展更为全面的教育困难重重,以往研究学者大都出于社会学角度,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不仅是因为外在因素的缺陷造成的,还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二边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1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师资力量薄弱。边疆民族地区事关国家边疆政治稳定的大局,教师不仅要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甚至节假日要求教师轮流值班,维护地区政治稳定。边疆地区民族成分复杂,经济社会条件落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难吸引高学历、素质高的教师到此从事教育事业。如贵州每年考上省外高校的近万人,但毕业返回人数不到30%,而有成就的在职在校教师特别是高等院校教师,却因得不到重视而外流。[7](吴思震.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与发展对策[J].民族论坛,2006.10)精于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师、精通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的综合型教师则更为稀少。
2 教师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转化艰难。在边疆民族教师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形成了独有的思维模式。在发展“双语”教育的潮流中,国家培养了一批“民汉兼通”的边疆民族教师,但他们汉语水平并不高。少数民族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精确性转换是一种艺术。首先“双语”教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某些民族教师掌握了很多汉语的应用,做到精确的理解却很难。对汉语教材的“双语”转化,虽出版了双语教师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案,不能灵活针对课堂中学生的突发问题。
3 教学观念落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和内地相距甚远,但是也一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评价上过于强调“分数”,来判断学生的成败。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关注“国家课程”,而忽视了本地区独有特色的“多元文化”。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融合身边的特色文化,造成了和现实情况相“脱节”。加本地区的闭塞,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封闭”,教师培训机会少,难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落后,教学内容年复一年的重复。
4 在借鉴教育先进地区教育成果时,忽视了文化差异问题的存在。目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已经被认可,不要陷入“汉文化”一统中国的盲区,各民族文化共同借鉴,既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利于民族同胞的自我认同。[8]在此类地区很多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力图和内地学校一致,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来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而忽视了地区特有的文化差异性的存在。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特殊性分析,是建立在边疆民族地区生活多年,一直关注此地区的教育而总结出来的经验。针对现存深层次问题,更需要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提出解决方案。
三,为长远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提出策略
1尽快促成民族教育立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针对民族教育的法案还没有。2002年,国务总理李岚清提出了要尽快出台“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以促成“民族教育法”。民族教育立法,利于针对教育的特色性,解决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的众多问题,保证教育质量的提升。政策要关注教育内部的特殊性,将学校的根扎入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民族教育真正的培养民族人才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进而使民族教育从数量发展模式阶段迈入质量发展模式阶段。[4](王鉴.论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政策支持[J].学术探索,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