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鉴赏说明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2月16日衢州名师送教下乡在江山五中上课

《荷塘月色》教案

【课前准备】

每人发一张十六开白纸。课前让学生初读一遍,然后说说初读后的感受和体验。再读一遍,说说再读后的感知(即说说本文写了哪些东西)。

初读感受给出以下示例(已打入屏幕)。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初读感受——

郑雄: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龚舒颖:这首诗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心中涌起浓浓的春意。

管宇:全诗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温馨,一种真情。形式很随意,表达很自然。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

…………

《再别康桥》初读感受——

郑升升:感觉那种意境很美,给人一种非常舒坦、亲切的感觉。很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黄宣滕:开始时只知道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被很多人传诵。第一次读下来觉得语言很美,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汪琪瑶:全诗很美,给人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安详的,又是带着阳光的伤感。

黄峰峰:用平平凡凡的词句组成一首让人羡慕、令人陶醉的诗,读完后,似乎康桥的整幅画面就在眼前。

黄琦:我觉得作者像一片羽毛,在康桥里飘荡,对身边的景物发出奇妙的想象,有一种很轻柔的感觉。

…………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

提起朱自清,我们马上会想起初中课本上的两个名篇:《春》、《背影》。作者在《春》这篇散文中流露出的明丽与喜悦曾经感染过我们,在《背影》这篇散文中饱含着的父子深情曾经感动过我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相信我们会被作者的另一种魅力所吸引,所陶醉。

二.交流课前预习收获

1.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读一篇文学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甚至精神上的影响。课前我们已经初读过此文。请同学说说你初读后的感受是什么。我随机地点几位同学说说。要求声音响亮,表达自信。

学生介绍后教师介绍以前学生的。并说明目的:让同学说说初读感受,是为了培养自己阅读作品的纤细感受力。

然后介绍自己的:对我来说,这篇散文不是初读。但我每读一遍,都会被优雅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深深折服。忍不住会想:这篇文章诞生将近八十年了,却不见衰老,而始终散发着她永恒的青

春魅力!

2.交流再读所知

教师:课前我们还要求同学读了第二遍。现在请同学说说你读了第二遍后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东西。请先在同桌之间交流,然后我随机点名。

教师准备参与的介绍:写了荷塘和月色。两者相互关联,“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三.共选学习主题

1.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感受和再读所知,这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收获的开始。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就需要再深入一步,共选一个学习主题,一起研读欣赏探究。

如何选择学习点呢?下面我介绍一下方法。

(亮出屏幕)

首先把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值得学习的主题都列出来。内容如:(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等;形式如:(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等。

然后从中确定一个最值得学习的主题。

2.学生选择学习主题

教师引导:这些学习主题中,最值得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估计会共选到优美的语言——景物描写。因为这点很突出。)

教师引导:优美的语言(景物描写)有好几段,我们这节课就选一段集中学习。选哪一段呢?

(估计会选第三段:荷塘。因为这段很突出。)

四.研读欣赏

1.教师介绍研读欣赏的方法

(1)用心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2)用眼发现典型的语句;

(3)用话表达其中的美与妙;

(4)边读边写,细化深化。

2.学生独立研读欣赏

给8分钟。

3.学生交流

先小组内;然后推出有代表性的参与全班交流。

五.教师补充提问

1.下列几句比喻的相似点是什么?

(1)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圆形的,舒展的)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2.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语言美学效果?)(形象美,情趣美,音节美)

3.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本段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的特点。(优雅,宁静,恬美,朦胧)

4.你觉得欣赏品味这段文字需要先感性还是先理性?(先感性的,在品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

情感熏陶。文学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非功利的,是美学的、情感的。不能一看文章就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分析肢解。席勒说:“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象的活泼性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象的丰富性相关。分析能力占主导地位必定剥夺了想象的激发和威力,对想象领域的进一步限制必定减少了他们的丰富性。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们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

5.余光中的评价(看课文第99页)你是否赞同?(不求统一,贵在有思想,能自圆其说)六.教师介绍研读心得

先介绍专家研究者的(做入屏幕链接)——

荷香月色,诗情画意刘泰隆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在全篇结构中,作者集中笔力于荷塘月色的,主要在中间三段(第4、5、6段),我们就以此为例,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设色着墨、行文布局的。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朱自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他说“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欧游杂记〉自序》)。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

《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种的。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和歌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这种例子很多,简直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