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ppt
(五)品读鉴赏,感受语言魅力
在上一环节学生已勾画出描写荷塘和月色的句子,这些句子主要集中在 4—6段,以这些句子为主鉴赏语言技巧,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塘和月色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习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六)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情绪?
【设计意图:联系之前所学,既巩固了之前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 本文,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 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荷
塘
月朱
色
自 清
目 录 板 教 教 其 教 学 教
书 学 法 重学情 材 设 过 学 难目 计 程 法 点标
及
说 教 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 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 范。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本文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便于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
(三)字词识音与词语释义
【识音】煤屑 踱步 蓊蓊郁郁 ······ 【释义】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能够正确识读生字词并理解 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
及说 其教 重学 难目 点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 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荷塘月色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荷塘月色
题目解说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即作 者描写的“荷塘”是“月色”之下的“荷塘”,描写的“月色”是“荷塘”之上的“月 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 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荷塘月色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 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 年, 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 年,朱自清留学英国, 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 朱自清散文的风格:① 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古诗词信手拈来,使 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③ 善用拟人手 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 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 塘月色》;⑤ 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高中语文第6课《荷塘月色》课件(4)
观赏 荷塘 月色
四周
采莲 联想 西洲曲
依旧不宁静
回到家中
景语皆情语
情
情景 交融
景
二、赏析画面美
1、 朗读第四节思考 (1)什么画面? (2)那些景物?什么特点?
折曲 折曲
荷香
田 田
荷波
羞袅 涩娜
荷韵
看似无月,实则有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第五节 荷塘中的月色
• 描写的景物: • 月光、青雾、云、黑影。
黑影 倩影
衬托
第二课时
•赏析语言美 •领略感情美
7---10段
联想
由 眼前的荷塘 联想旧时江
南采莲的情景想吸引作者的非眉目传情,而是
群体活动中人之间的和谐。 采莲曲(荷叶)
到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想到 千余年前的六朝 。
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美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的闪光纤尘不染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 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转为听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 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问 题 探 究
【思考2】赏析写景和语言 活动: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找到你感 触比较深的语句,加以分析。 5.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 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 明确 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 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 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 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多姿多彩的。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情感与手法 7.“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 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照应开头;回到无法超脱的现实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哀愁。
【思考4】对比阅读
问 题 探 究
看莲
杨莹
①看莲要趁早,千万别过了八月才去,只剩下莲蓬头和枯叶。也千万别到了傍晚才去,莲会睡着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 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了解“散文 ”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 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一概,一律。
初读课文 【思考1】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夜观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4—6段):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第7—10段):采莲旧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
少年女子
采莲 莲花 南过 塘人 秋头
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 不XXX”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 回到家中,“什么声息也没有”,与开头 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 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 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 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XXX”。
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漫步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赏
失
四
周
出家门
不 XXX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XXX XXX
寻
踱
小
路
得XXX
观荷塘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风景 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风景
行文思路:
• 第一部分: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 第四部分:7-8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赏读课文 体味妙处
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XXX
不加掩盖直抒情怀,显出作 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 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即,欲排解苦闷之情。
拟人
•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 •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
羞涩”“脉脉”这几个词,不仅准确写出 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叶拟人化 、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它们仪态万千的 娇羞风姿。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 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课文第三段
作 者
荷
依
塘
次 写 了
上 的
哪 些 景
月 色
物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用了哪些比喻?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 裙”来比喻荷叶呢?
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 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 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zxxkw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 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 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 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的基本要求b: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课文字词
• 生字词:
• xiè pì duó wĕng mí niǎo nuó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高中语文课文《荷塘月色》赏析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赏析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
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
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
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
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
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
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
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
”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
“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
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
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
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是个自由人”的感觉。
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
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
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
这一段采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 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 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 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 “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 月下荷塘的景物。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 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 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 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 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 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 上奏着的名曲。
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名篇: 《绿》
《匆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谢谢观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体会本文景物描写的妙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 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 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 的名篇。
这篇散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 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同时 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荷 塘
荷塘
பைடு நூலகம்月色下的荷塘
月 月色 荷塘上的月色 色
月色下的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 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 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 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原文赏析(2)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原文赏析(2)推荐文章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2篇热度: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热度:高中语文人教版《变形记》赏析热度:高一语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赏析热度:高一语文《合欢树》赏析热度: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从田田荷叶写起,依次写出荷花,荷香和脉脉流水。
符合人物观察景物的顺序。
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
“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
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
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
“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
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
“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
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这样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把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
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
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
这种细致的描摹,真使人宛然若见。
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
怎样“更见风致”呢?由于前边形象描写的具体和逼真,读者完全可以在已获得的内心视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去想象,作者就不必多说了。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
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
他首先从月色的角度写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写得流动、轻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灵、明彻的特点。
“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人教
流水
荷波
改动后的文字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 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 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特殊比喻句
博喻: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 面地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理解课文结构
1、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一 句话。并说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请试着用图示法表示课文中作者的 行踪。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 键性的语句。通过它确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心里颇不宁静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 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 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 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 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 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 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在这 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 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 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 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 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 阅读,这也正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月光 泻 写出了月光的动态和流动感
青雾 浮 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
叶花
洗 笼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4 《荷塘月色》(教案) - 副本
《荷塘月色》教案【教材定位】《荷塘月色》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二课,本文写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文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绘物细致、形象传神。
朱自清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发了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仿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通过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学会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并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素养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动词使用、叠音等修辞手法,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技巧。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分析并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学习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
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
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2.人物轶事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
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荷塘月色》(共60张PPT)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结构之美(圆形结构) 缘情写景
明线是游踪
求宁静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平 常不 的宁 家 自静 己
小径
双线结构
小径
超
得 宁 静
出 平 常 的
自
己
出宁静
暗线是情感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双线型结构 一、
运用双线发展方法叙事,或明暗两线推进,或同
质两件事并行推进,或两件事交叉推进。都要注意两 件事间的联系,选择好两件事的联结点。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到了另小一路个上世的界作。者”显得这般的超脱和自由
。而这时,作者身心都已静置,可以 “白天里一定超要然做尘的俗事,,去一领定略要荷说塘的月话色,之现纯美了 在都可不理。。”
2、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分析: 渲染安静的氛围。
衬托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以及急于求得安 静的心。
“妻在屋孩里子拍安着静闰入儿睡,,迷妻迷子糊哼糊着地眠哼歌着,眠一歌切。都”平静、 温馨。这表明了作者与妻儿的和谐而另有原因
“我悄悄,地作披者了的大烦衫躁,与带不上安门似出乎去另。有”原因。 “这几天心里颇显 是不一出宁天作静半者”天的,烦是躁几与天不以安来;的时心间情也。不 “忽然想烦起闷日,日便走想过到的外荷面塘的,世在界这,满想月起的荷夜塘里,,想到 总该另有满一月番的样光子,吧便。出”门去荷塘。渴望心灵超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荷塘月色 PPT课件(3)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 散文家。
192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课文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 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 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 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 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 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 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 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 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 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人教版
语文2必修第一单元
思 考 讨 论
课 堂 练 习
配 乐 欣 赏
课 文 分 析
课 文 背 景
作 家 简 介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 扬州 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 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荷香: 飘渺的歌声
比得 美
荷波: 凝碧的波痕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如流水泻 在叶子上 月影 像画在 荷叶上
光影素淡图
流动之美
倩影之美
素淡朦胧
参差斑驳
荷塘四周月色 蝉唱蛙鼓图 树: 远山: 小路灯: 蝉声蛙声: 一团烟雾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热闹闹
课文结构
修辞手法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
思 考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解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年7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
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让我们细读下文。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①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①满月:圆月。
)[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
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①,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①闰儿:指作者次子朱闰生。
)[采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交代行踪,引出下文。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颇不宁静”暗示了作者与现实的不谐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暗寓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沿着荷塘,就是一条坎坷的小煤屑路。
这就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太少人跑,夜晚更加孤独。
[写路,“幽僻”“孤独”,整体表现其“静”。
白天虚写下,夜晚晶灵。
]荷塘四面,短着许多一棵,蓊蓊郁郁①的。
(①蓊蓊郁郁:wěn?wěn?yùyù,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
)路的一旁,就是些杨柳,和一些不晓得名字的树。
[写下一棵,蓊蓊郁郁,整体表现孤独阴森的氛围。
]没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乔迪。
今晚却较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写下月色和感觉,“没月光的晚上”虚写下,“今晚”晶灵。
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乔迪”,但为什么“今晚却较好”呢?异常的感觉引起读者的疑点。
]第二段,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段描写心情作了铺垫。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撩①着。
(①撩:duó,慢步跑着。
)[写下漫步,悠闲自在。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1第9课荷塘月色
第三单元散文(1)第9课荷塘月色◎诗海拾贝莲塘[明]黄琼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赏析】前两句描写荷塘的颜色和荷塘四周的环境,董家潭苍茫漠漠,水湾边绿树阴阴。
用“苍茫”“漠漠”形容潭水,直绘其形,可见潭水之广大;用“绿树”“阴阴”描写树木,直写其色,可见树木之茂盛。
“漠漠”“阴阴”叠词相对,音韵和谐。
后两句写荷花和人的活动,但着笔清淡,似不经意点染而出。
潭里的荷花,灿若锦缎,连绵十里。
诗人虽没有详细描写荷花之多之盛,却收到了“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清香溢远”的表达效果。
“西风”“明月”写出了夏夜水边特有的凉爽,“棹歌”凸显了采莲人愉悦的心情。
十里荷香,绵绵相连,歌声悦耳,一棹载月,是多么美妙的意境!月光荷香,诗情画意。
超凡脱俗的月夜莲塘,引人入胜,令人舒畅怡然。
◎语林撷英朱自清名言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2.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3.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4.缄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5.而花团锦簇,自己不是主角,仍然是一种悲凉。
6.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卡片姓名朱自清生卒年1898~1948字号称谓字佩弦,号秋实相关资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
(完整)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i) 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
第 1 页
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han) 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fan) 婀玲(夏注:这里是音译violin 小提琴的意思。
) 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
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第 2 页
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
有,而六朝时为盛;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
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
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
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鷁首徐回,兼传羽杯; 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夏注:谐音“怜子”,爱你之意。
)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整体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
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从荷塘周遭的环境写起,向“荷塘月色”的主体进发。
作者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
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
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
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
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
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
”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
“背着手踱着” 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
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 我也象超出了
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
4 页
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
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
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是个自由人”的感觉。
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
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
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
读者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的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
“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
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
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
“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
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
“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
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第 5 页
把听觉和嗅觉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
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
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
这种细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见。
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
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
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