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标准成本法是以一定的价格,并按事先确定的单位产品耗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及实际产品产量来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计算分两个步骤,即标准成本的制定和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

目前,我国企业标准成本的制定是根据企业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的消耗情况,参考企业的历史成本及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标准成本以及现行市场价格情况制定的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标准成本制度就产生于美国,之后传入英、德、日和瑞典等国家。

标准成本制度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企业实务中应用的不多。

近十几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企业内部对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重视,以及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为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提供了方便,一些企业率先实施了标准成本制度,并且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首先对标准成本法做了一定的概述;其次分析了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再次通过五个方面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然后对完善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最后一章总结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成本管理, 企业管理
目录
摘要 ................................................................................................................................... 第一章引言 .. 0
第二章标准成本法的概述 0
2.1标准成本法的含义 0
2。

2标准成本法的管理模式 (1)
2.3标准成本法的管理特点 (1)
2。

4标准成本法的种类 (2)
第三章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2)
3.1含义不同 (2)
3.2计算对象不同 (3)
3.3动因分析不同 (3)
3。

4账户设置不同 (3)
第四章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4)
4.1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4)
4。

3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题的确立失误 (5)
4。

4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5)
4.5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5)
第五章完善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6)
5。

1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6)
5.2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7)
5.3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有效 (7)
5.5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结合 (8)
第六章总结 (8)
参考文献 (9)
第一章引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现代化的高科技被普遍应用于工业生产,企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发展。

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看,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采取新的管理方式,以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因此强化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己成为当今企业的主要任务和必然选择。

竞争能够使组织不断地研究如何降低自己的成本。

当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市场销售收入相差不大时,成本控制则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标准成本制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这是为产品成本规定各种标准,并适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它将成本与计算的控制紧密结合,是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在成本领域的具体运用。

这种成本制度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标准成本法的界定
2。

1标准成本法的概述
标准成本法是把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

根据企业的年度利润目标,事先编制预算,制定生产各种产品的标准成本,并以此作为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

产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构成,其标准成本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的之积。

所谓“数量”标准是指成本定量方面的标准,表示成本的规模和工作总量,如材料的用量、工人的生产工时;而“质量”标准是指成本定性方面的标准,表示成本质量方面的特征,如材料价格、工人的工资率和制造费用分配率。

标准成本法要通过成本的差异分析来评价业绩,以此来明确企业各个责任单位的职责,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在进行成本的差异分析时,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企业各个责任单位日常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的实际数与标准数进行比较,测定其是否达到原定的标准,而日常经济活动中两者往往会产生偏差,差异分析可以通过对成本的“数量”及“质量”的差异分解计算,初步提出的成本差异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指导、限制、调节当前的生产经营活动。

标准成本制度是科学、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成本管理使企业普遍存在着物耗高、效率低、浪费大、效益差的现象,表明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落后、观念陈旧、方法僵化等问题,使企业难以适应当前的
市场经济,步履艰难。

标准成本法则是企业增加盈利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在遵循经济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成本控制目标,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实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2.2标准成本的管理模式
(1)成本管理中心的划定
标准成本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制定成本管理中心,为标准成本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企业应当成立“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作为成本管理决策机构,其工作职责是领导标准成本管理工作,决定成本标准,检查标准成本制度的推进情况以及协调解决有关成本的重大问题。

其次是设立各成本管理中心,企业应当结合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以及成本支出属性等因素划定各成本管理中心的职责范围,以便于衡量绩效,分清责任.
(2)成本差异分析及考核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称之为成本差异,成本差异反映的是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程度(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负差为节约差异,正差为超支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标准不够准确,二是由于管理不善产生。

标准不够准确的要对标准加以修订,对管理不善的给予考核和处罚。

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能帮助判断组织绩效,这些工具有助于管理人员辨清“故事后面的故事”,即报告提供的成本与利润数据后面隐藏的经营状况.标准成本、预算和差异也被用来评价个人和部门的绩效与标准或预算相连的个人绩效、常用于帮助确定加薪、年终奖和提升,当标准成本差异影响员工的报酬结构时,它们会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工作应当由财务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在定期收集各责任单位成本管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成本偏差产生的原因,找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的责任部门和归属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及意见,增强生产者和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3标准成本的管理特点
标准成本法是用科学方法根据客观环境、实践经验、生产能力以及员工熟练程度等多项因素充分结合测算后得出的成本,它即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和各种意外情况,同时又将合理的损耗考虑在内,保留了目前情况下难免的损失,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应该发生的成本.具备健全的经济核算基础、逐步推行标准化作业、有完各的计量系统、领导的高度重视、良好的员工素质,是实行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它具有以下特点:(l)标准成本是更接近企业真实需求的成本
会计师们基于对真实成本的追求而提出的标准成本系统所提供的成本信息相对于其他传统的成本方法计算得出的成本信息要准确、及时得多。

首先,由于标准成本是以设
计和工艺方案为基础,利用时间与动作研究的方法,剔除了一些不正常的无效成本后,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可以达到的应该成本,所以相对而言必然较为准确。

(2)重视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标准制定后,企业通过召开成本分析会等形式定期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因素分解,能够及时的反映和揭示出差异变动产生的原因,是外部市场价格波动还是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所致,据此掌握管理质量水平以及成本变动趋势,同时将标准成本作为衡量成本管理水平、评价工作业绩的尺度.配合经济责任制度进行考核和奖惩.
(3)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传统财务会计的规定及税务法规的考量,一般企业均使用实际成本以作为盈亏衡量的依据。

标准成本虽不能直接作为产品成本的评价基础,却可适用于管理当局作内部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工具,标准成本法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数据和信息,管理当局一方面可以根据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结果做出改进技术和工艺的决策,以控制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外界市场变动对标准成本产生的影响,做出销售、经营决策的调整。

2.4标准成本法的种类
标准成本法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制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2)按产品成本计算的一般方法,如分批法、分步法等,计算各种产品实际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3)按产品实际投产量计算各种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将产品各项标准成本与实际发生数相比较,确定各项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
(5)通过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相互抵销的方法,计算成本差异净额,并对差异净额进行处理.
在帐务处理方法上,比较正规的标准成本法除了“制造费用”帐户按实际费用记帐外,“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等帐户,都按标准成本记帐,实际费用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则另行记人有关成本差异帐户.
第三章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3.1含义不同
标准成本法认为,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资金的对象化。

这一观点尽管对
成本的经济实质进行了概括,但却没有揭示出成本在管理学意义上的内涵.而作业成本正是从此角度出发来认识成本的内涵的.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定义为资源的耗费,而不是为获取资源而发生的支出。

在作业观念下,是把作业作为费用发生与成本形成的终结,成本是一个与作业相联系的多层次的概念。

3。

2计算对象不同
在标准成本核算中,人们关注的是产品成本结果本身,即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而且一般为最终产品。

作业成本法不仅关注产品成本结果,而且更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形成原因,把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它不仅把最终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也将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等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3。

3动因分析不同
成本动因是指驱动成本发生或使其变化的因素.成本行为是由成本动因支配的,要把间接费用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中,首先要了解成本行为,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动因.
在标准成本中,成本被认为是随着成本驱动的量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成本动因是数量相关的。

但是,对于间接费用采取数量相关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是不适合的,因为产量与其所耗的间接制造费用不一定成正比。

如有些产品具有专门用途,虽产量低,但对某些间接费用耗费却很大。

在数量基础分配体制下,这些产品会被分配给较少的间接费用,而大部分间接费用被分配给高产量的产品负担,从而造成成本信息扭曲,甚至导致经营管理者在成本决策上的失误。

而作业成本计算法突破了以往管理会计对成本习性的划分,认为传统的按成本与产量是否相关作为研究成本习性的标准是不科学的。

从长期来看,企业的产品制造成本全是变动的,可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间接制造费用的发生受企业产品多样化、生产组织复杂化的影响,它是企业生产复杂化的一种量度,具体则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部门的活动量直接相关。

由此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即企业间接制造费用的发生是企业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其发生多少与产量无关,而只与“驱动”其发生的活动数量相关。

所以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动因既可以数量为基础,也可以交易为基础。

3.4账户设置不同
标准成本制度不按作业设置账户,“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各科目都按标准成本记账;实际发生的成本同标准成本相比,产生的差异按其性质设置不同的差异科
目;“产成品”科目贷方转入“销售成本”科目,其借方的产品销售成本按标准成本入账.
标准成本法下,对各种差异分别设差异账户单独归集,在年终予以处理,或者转为销售产品成本,或者直接计入损益.具体方法是:将本期的各种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或者将本期发生的各种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我国和西方国家大都采用第二种方法。

而作业成本法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3.5提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不同
作业成本计算法主要是以克服传统的成本计算法的弊病为目的而创建的。

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成本,能较准确反映各产品根据其消耗的设施所付出的代价。

因为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按各种产品实际消耗的与间接成本相关的作业量的多少来分配其应负担的间接成本。

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间接费用采取数量相关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是不合适的,因为产量与其所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不一定成正比例。

如:有些产品具有专门用途,虽产量低,但对某些间接费用的消耗却很大,在数量基础分配体制下,这些产品会被分配给较少的间接费用,而间接费用将由高产量的产品来分担,从而造成制造成本信息扭曲,甚至导致经营管理者在成本决策上的失误,所以保证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提供了更真实、丰富的产品成本信息,由此得到更真实的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和与定价、产品线、顾客市场及资本支出等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效改进企业的决策。

通过以上标准成本制度与作业成本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成本制度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当前情况下,考虑到作业成本计算的代价,作业成本不可能完全取代标准成本。

因而企业应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成本制度以服务于企业的长短期决策。

第四章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4.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

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不能应
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

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

但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甚至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

尤其是在今天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4.2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题的确立失误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管理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

职工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诺大的管理群体当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
4.3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因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

当然成本信息失真也可能由于成本信息与成本管理的相关性较差而引起,这也是成本管理系统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4.4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企业进行高度的协作管理,由此导致企业管理的协调整成本过高;另外由于过细的分工导致企业管理复杂化,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低效率成本,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也是企业管理费用增加的一个原因。

由于分工层次及协作环节的增加,信息在企业中传递时间延长,不必要的停留环节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同时造成信息反馈难度的增加。

这就可能使企业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加,导致企业管理的失误成本增加。

4.5计算方法存在缺陷
标准成本法认为企业产品应根据其业务量均衡地消耗企业所有的资源耗费,因此费用根据产品对变动直接成本需求量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工时或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等在各种产品之间分摊。

当企业产品成本中直接费用比重很大,间接费用比重很小时,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对于所占比重很小的间接费用,即使存在分配上的不合理也不会对有关决策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是在当今新的制造环境下,多样化小批量生产迫使企业采用现代化制造技术,从而使得直接费用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间接成本的比重大为上升,同时间接成本的构成也日益复杂,而且其中与产品数量无关的项目大量增多。

在此条件下,传统以“数量基础”作为成本分摊的单一标准,必然导致产量多、技术性能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量低、技术性能高的产品成本偏低不合理情况的出现。

综上,我国企业现有的成本管理已不能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成本管理系统。

第五章完善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5。

1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每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本质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
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

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

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

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5。

2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在现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的大量生产使需求达到饱和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顾客对产品的消费在质量、时间、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如生产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电脑辅助生产等,企业制造环境也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随时根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管理阶段。

战略成本管理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

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

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

它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内部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价值链不同于价值增值,它是更广阔的外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链,企业不过是整个价值创造作业全部链节中的一部分,一个链节.因此,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其成本管理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5.3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法
根据成本管理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的范式,完全要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而定.当然,根据成本控制控制方法实施的需要,
企业也可以对现实基础进行改革,如转换组织结构,建设新的企业文化等.同时,还应意识到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等成本控制方法与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方法并不是必然相互排斥的。

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常常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现有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是维持现有水平的成本和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新产品成本控制的目标则是符合市场需要的成本节省。

5。

4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有效
政府部门首先要特别强调把好成本开支范围这个关,实行经济立法,对于不按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的,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和屡教不改的,要给予纪律处分或民事责任.
其次要改革财会人员管理体制。

发生编造成本资料的问题,除极少部分是因财会人员不坚持原则外,绝大多数是企业的负责人或管理者指令的,财会人员只能照办.此类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