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炭疽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摘要】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存在于草食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传播途径广,流行速度快,危害性大,不仅给养殖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预防和消灭牲畜炭疽是控制炭疽的关键,而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灭菌。
【关键词】炭疽;流行;特征;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43-01
炭疽:出自古希腊“anehrkos”一词,意思是煤炭。
它是由草食动物接触土生芽孢感染导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剥食病畜感染而发病。
临床上将其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三型。
食草动物马、牛、羊等是主要传染源。
炭疽杆菌在外环境有氧的情况下,形成抵抗力极强的芽孢,能在干燥的环境下生存25~30年之久,如污染皮毛、牧场和水源能生存数年并使该地具有传染性达10年以上或更多年,造成难以消灭的疫点。
该病至今在世界各地(特别是牧区)仍不断发生与流行,因此,加强对炭疽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人、畜健康,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病原体:主要是炭疽杆菌(繁殖型和芽孢)。
致病物质主要
是荚膜和炭疽毒素,后者是使人和动物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1.2 传染源:主要是草食动物中的牛。
马、羊、骆驼以及猪、犬染疫病畜,呈南牛北羊的特点。
是因为吞食了带有炭疽杆菌芽孢的水草而感染,这些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都含有炭疽菌,均可使人直接或间接受到感染。
人与人之间则很少传播。
1.3 传播途径:
1.3.1 接触传播: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引起皮肤炭疽。
1.3.2 食物传播: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而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肠炭疽。
1.3.3 空气飞沫传播:在加工皮毛作业中吸入带炭疽杆菌的粉尘,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肺炭疽。
其中,皮肤接触病畜及食用兵畜肉是引发炭疽的主要原因。
1.4 人群易感: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较持久。
1.5 流行特征:
1.5.1 地域分布:遍布全球,呈散发型。
主要分布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尤其是在土壤湿度80%、温度在15~20℃含有丰富有机物的碱性中最适于炭疽杆菌繁殖。
1.5.2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6~9月份为高峰。
1.5.3 人群分布:畜牧饲养人员,皮革、羊毛、屠宰、兽医、肉食加工、农民为主要感染者,青壮年占发病的75%以上。
1.5.4 流行形式:为人畜共患病,可在人畜间相互感染。
2 炭疽的预防措施
2.1 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使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炭疽的危害性和防控的重要性,在疫情发生时,对染疫的牲畜自觉做到“三不一坚持”,即:不屠宰,不剥食,不销售,坚持炭疽动物尸体火化或实行不放血扑杀,无害化处理,污染场地严格消毒。
2.2 控制管理传染源:炭疽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和病死的牲畜。
家畜得病后多见暴毙,尸不僵,天然孔道(耳、鼻、口)出血,内脏有大量血样渗出液。
患病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都可使人直接或间接受到感染,其中血液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因此,必须严禁剥食病死畜,处理病死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对可疑病人(尤其是肺炭疽病人)要及时隔离,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用过的敷料、剩余食物、病室内的垃圾均应焚烧,尸体火化。
2.3 切断传播途径:人直接接触病死牲畜或感染芽孢的皮毛及其制品为主要受染方式,因此,对污染的皮毛原料、废水、病死畜及其被皮毛污染的场所均因进行彻底消毒,在接触皮毛、搬运病死畜时定要防止皮肤破损,工作结束后必须进行手部清洗或消毒。
2.4 保护易感人群:从事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及兽医人员要熟知炭疽的预防方法,工作时要搞好个人防护,穿戴好防护服、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期间严禁吸烟进食,下班时要更衣清洗消毒,皮肤受伤时要立即用2%的碘酊涂擦消毒,密切接触炭疽病人(尤其是肺炭疽)或带菌者时应口服抗菌素预防。
2.5 预防接种与消毒:疫情发生地对从事放牧、皮毛收购、运
销、加工人员(先行注射青霉素预防)和牛、马、羊等家畜接种炭疽减毒活疫苗,每年一次,连续五年。
病畜污染的草料应焚烧,畜圈地面、水源等用20%漂白粉、0.1%碘溶液、0.5%过氧乙酸消毒剂进行消毒,可控制和预防畜间炭疽,也是预防人间炭疽的有效措施。
作者简介:
李银萍女出生年月:1975.8
职称:流行病学医师
学历: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