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发表时间:2016-06-16T10:14:56.6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作者:黄艳玲

[导读] 这是一节关于文化的课,对于文化课程,我的理解是:文化课应该重在文化感受而非知识的传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黄艳玲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5350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实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教学任务,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在讲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框题内容时,我大胆创新,采用活动教学法,引领学生共同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一、关于设计理念和思路

这是一节关于文化的课,对于文化课程,我的理解是:文化课应该重在文化感受而非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设计时,我依据高中新课改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围绕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目标,决定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探寻中华文化之源——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三大部分,以活动和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从课堂实际来看,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的,整节课学生保持了高度的参与热情,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关于教材的灵活处理和运用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是要充分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本节课的教材是按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在近代面临衰微——如何再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的知识脉络来编排的,看起来更像是一节历史课而非政治课。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在自己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我还主动向历史老师请教,让他们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为我分析这节课的结构。最后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处理,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了新的整合。在学生的知识抢答中以“知识点睛”的方式来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化,了解相关文化知识。从教学实况来看,这样的处理将课本理论知识、逻辑结构淡化了,而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体验和感受。

三、关于教学环节和课堂实施

在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探寻中华文化之源——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三个教学环节,通过汉字听写、知识抢答、集体朗诵、书法展示几个活动来具体实施。

在第一个环节“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中,我借鉴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赛》这一节目形式,在现场开展汉字听写比拼,让学生通过书写汉字及同学之间对汉字书写的相互评价直观地感受汉字魅力,学会欣赏汉字,了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但由于听写的汉字难度稍大,课堂上出现全班无一人全部听写正确的情况。这既是教学上的不足,但同时又是教育学生的好机会,要抓住机会让学生重视汉字书写。

在第二个环节“探寻中华文化之源”中,我设计了5道必答题和3道抢答题,通过知识竞答的方式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在竞答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5道必答题是依据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本课知识设计的,难度适中,做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了学生整合和利用学科知识的能力。3道抢答题以视频、音乐和本土文化资源为背景设计,形式新颖,激起了学生兴趣,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这一环节与第一环节合称为寻找“文化英雄”,比拼结束当场给学生颁发了奖品,对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精神的满足,更激发了其课题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在第三个环节“创造文化新辉煌”中,我以记者的身份采访获奖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你会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与中华文传承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行动方向。最后以集体朗诵《中华世纪坛序》和书法表演的形式营造文化氛围,全场师生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掀起了全场新高潮,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四、课堂亮点与不足

第一,教师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既有时代感又有趣味性。教学形式多样,素材丰富,既有儒家思想、中华礼仪又有汉字演变、史书典籍,既有音乐题又有视频题,既有集体朗诵又有个体书法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给人以文化的享受。

第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以听写汉字开始,以书写汉字结束,首尾呼应,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集体朗诵,带动全场氛围,感人至深。

第三,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为课堂增色。第一环节的特邀学生主持表现沉稳又不失幽默;第二环节的积极抢答,大胆发言;第三环节集体朗诵,声音洪亮,情感到位。

不足及改进措施:

第一,课堂设计“文化英雄”这一称呼似乎太大,改为“文化达人”可能更贴切。

第二,知识必答环节的几道题目难度上是有差别的,但在设计分值时确实给了同样的分数,似乎有失公平。应该根据难度系数不同,给题目标注不同分值,让学生选择答题更公平合理。

第三,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出现了催促学生快点传递话筒的情况。应学会灵活处理,实际上没有话筒也不影响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影响前排评委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